奋斗在红楼(校对)第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852

  他的立论是青松的风骨。他需要一个切合他自身的总结。不能吹牛逼吹到天上去。
  比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向来与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并称。很有风骨。但这话他不能说。他并没有隐世的想法。
  比如:于谦的石灰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真正的文人风骨、国家脊梁。但贾环自认为他没有那么高尚、纯粹。
  还是要再换一个思路。立志,就是日后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曲水亭中冷场了好一会。六名讲郎微微有些诧异贾环的表现。按理说不应该出现江郎才尽的情形啊!众学子表情各异:有人惊讶,有人冷笑,有人感慨,有人迷惑,有人期待。主持文会的山长张安博和蔼的微笑,准备鼓励贾环为他释放压力时。
  贾环缓缓的吐出几个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好。”
  “好。”
  贾环的话音刚落,曲水亭中所有人眼中一亮。两名性子急些的讲郎忍不住拍案叫好。茶碗里的水溅洒出来都没有察觉。亭中的四名书童都在出神。
  学子中卫阳、罗向阳、公孙亮都是震惊的看着贾环。这一句,力透胸臆,直指脊骨。风骨傲然。只此一句,足可与乔如松持平!
  要问儒者和人杰,谁更高明?各有各的看法。名儒,著书立说,道德育人,名满天下。人杰,必然是风起云涌之时的佼佼者,青史留名。
  山长张安博还没有评价。但叶讲郎脸上已经禁不住浮起笑意。好志向。好文采。好句子。结合第一场、第二场的成绩,当属贾环为第一。
  坐在林江郎斜对面的骆讲郎却是微微沉吟。他觉得这一句还是有点空泛。九岁的孩童,怎么理解人杰、鬼雄?志向可嘉,有点流于形势、口号。
  这时,贾环再道:“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好!”这一次,掌声、叫好声,赞赏声不再吝啬,如潮水般的猛然的涌过来,将贾环淹没。所有人都为之动容。骆讲郎抚掌而笑,赞赏的道:“好诗。好意境。”项羽当然是人杰。
  山长张安博仰天大笑,“哈哈,哈哈。我们竟都是看错你的性情。如此雄文。快哉!快哉!”
  他们几个师长以为:贾环在困境之下,硬抗到底。若最后时运不济,不过是杀身成仁而已。但是看贾环这首诗。时运不济?扯淡!项羽过了江东,卷土重来,天下属谁?
  这是一种大气魄,大毅力,大智慧!豪迈雄浑,气度恢弘。
  大雪压不垮,冬天会过去。真不负青松之名也!
  山长张安博捻须笑道:“昔日叔孙豹有三不朽之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名儒立言,不如人杰立功!今日文会,当以贾环第一。”
  六名讲郎齐齐拱手,“理当如此!”
  六名学子齐齐起身,“弟子心悦诚服!”
  贾环离席逊谢。衣袍中,右手轻轻的握拳。院首,是我!
第77章
院首的待遇
  文会结束。时间正好正午12点许。曲水亭中的众人纷纷散去。
  叶讲郎跟着山长张安博到他的外书房中。书房幽雅、清冷。一名老仆进来点了炭盆,倒上热茶。
  山长张安博是一名和蔼的老者,穿着暗青色的鹤氅,坐到榻椅中,笑道:“今日文会,着实精彩。贾环一篇佳文,两首好诗,当可浮一大白!”
  叶讲郎是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文士装扮,言笑温和,说道:“若非山长坚持书院文会不讲八股,只讲义理,也难以有今日文会之盛况!”
  山长张安博得意的哈哈大笑,捻须道:“讲时文能有什么意思?书院月月考校制艺,第一名都是公孙亮那臭小子。文台,礼下于人,必有所求。”
  叶讲郎便一笑,说道:“山长,贾环还未考入内舍,我想恳求山长特许他参加今年宛平县县试。”
  山长张安博惊讶的道:“文台何必急于让弟子下场。以此子之天资,再磨砺几年八股技艺,小三元可期。也是一时佳话啊!”
  童生连取当年的县试、府试、院试第一,称之“小三元”。连中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谓之连中三元。
  明朝两百多年,仅有成化年间首辅商辂商阁老有此殊荣。这是文人科举的最高成就。皇周开国至今还没有连中三元者。
  叶讲郎摇摇头,轻轻的叹口气,“林子修(林举人)给我详谈过。他出身于荣国府庶子,处境不佳,被嫡母约束在府内失去自由。故而发愤读书。他只求科场勇猛精进。”
  山长张安博通明世事,一听就懂,叹口气道:“难怪小小年纪能写出大雪压青松之语?”诗才可以天授,自古不乏神童。但艰难困苦更能磨砺人!
  山长张安博又沉吟了一会,道:“我许了。”他不喜欢学生为功名而读书。但也不是墨守成规的腐儒。事有特例,情有可原。
  叶讲郎起身道谢。
  山长张安博笑道:“科场如战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所以,书院定下内舍弟子方可下场的规矩。有特例,也不必拘泥于此。”
  这时,老仆来请示在哪里摆饭。山长张安博笑道:“文台酒量颇佳,今日陪我小酌几杯。”
  叶讲郎心情极佳的笑一笑,说道:“长者赐,不敢辞。”
  ……
  ……
  回寝舍的路上,贾环和公孙亮、罗向阳、乔如松、庞泽相互认识。面如冠玉,英俊潇洒的公孙亮带着众人在内舍的食堂中一起用餐。
  陈嘉运和贾环关系不佳,见不得他出风头,找了个借口冷着马脸离开。并没有同去。卫阳则是心高气傲,不合群,回了寝舍。他出身于官宦之家,对是否得罪公孙亮这个童生并不在意。
  书院食堂并非如现代学校的食堂,而是一处小院落。正厅中摆放着圆桌、板凳。十人共一桌,坐齐之后,厨师、厨娘就会端上大碗装的五菜一汤。馒头管够吃。
  只有内舍弟子才有资格来用餐。外舍弟子都是由斋夫将饭食挑到讲堂处,各自取食盒吃饭。
  贾环、公孙亮等五人到食堂时,正好有两桌内舍的弟子凑在一起吃饭,纷纷笑着打招呼。贾环成为院首的消息早就传出来。众人纷纷起身见礼,认识。
  “见过贾院首。”
  贾环拱手道:“贾环见过诸位同学!”
  公孙亮一一为贾环介绍。其中言谈举止较为出众的有三人:尚未过县试的大X县柳逸尘、永清张四水、童生通州姚纬。
  罗向阳、乔如松、庞泽都是内舍弟子,和众人都是熟识的。热闹一番后,贾环五人在偏左临走廊的圆桌坐下。他们几个参与书院文会,食堂留有饭菜。
  厨师端上来,五菜一汤:一碗青绿的时蔬、一碗咸菜萝卜干、一碗辣椒炒鸡蛋、一盘烧鱼、一碗豆腐。汤是四喜丸子汤。主食是大盘的白面菜肉包子。
  贾环在书院里吃了快两个月的盒饭,早就吃得“吐血”,见到这并不算丰盛的大餐,顿时食欲大开。
  贾环看向公孙亮。意思是询问他是否可以开吃了。众人之中,很自然的以公孙亮为首。公孙亮是那种在人堆里都异常出彩的人:气度、性格都是极好的。
  公孙亮一袭白衫,温润如玉,笑道:“贾师弟不必看我。书院弟子以院首为尊。当然,我建议贾师弟再等一等。”
  罗向阳、乔如松、庞泽都笑起来。
  贾环心里奇怪。这时,厨师端了一盘红烧肉过来,笑呵呵地问道:“今年院首是谁?”因为是圆桌,没有八仙桌的席位之分。厨师无法区分。
  公孙亮笑指着个子矮小,一脸青雉的贾环,“胖叔,这位便是我书院今年的院首贾环。雅号,贾青松。”
  胖叔便笑着点头,将色泽红亮,味醇汁浓的红烧肉放在贾环面前,“这是你的。”一共六块。酥烂而形不碎。看着就让人馋涎欲滴。
  看着油亮的红烧肉,贾环费劲的咽了口口水。他算是明白为什么公孙亮让他等等。原来院首还有这样的美食福利。有红烧肉吃,当然要先吃红烧肉。
  闻道书院只放月假两天。平时,学生不许外出。可怜他有银子没处花。这几天肚子里早就油水空空。一盘红烧肉,现在等同的是,刚出沙漠的人,看到一瓶矿泉水。
  “诸位请。”
  “贾院首请。”
  大家都是哈哈一笑,拿起筷子,开始享受“美食”。
  ……
  ……
  二十八日的一月文会后,辛亥年院首贾环的名字传遍闻道书院。
  贾环走在去外舍甲字讲堂的路上,走在去书院树林间晨读的鹅卵石小路上,走在晚上回寝舍的回廊中,时常会遇到同学和他打招呼。
  实在是他太好认:一脸青雉,身材瘦小的小童既是。
  “贾院首好。”
  “这位同学好。”诸如此类的见礼,然后相互介绍,闲谈几句,说些仰慕、赞叹的话。大约类似于动物园看猴子般的新奇。或者聊几句诗词,请他帮忙点评几句扬名;或者有人略带着刁难的请教学问。贾环得体的一一处理着。
  日子便这么飞快的流逝。一月三十日,书院月考。外舍甲字班神童卫阳等三人考入内舍。贾环的排名由十二天前的二十九位,上升到了二十五名。
  外号“公孙龙”的公孙亮依旧牢牢的霸占着书院的第一名。这已经是他连续十几次考试考第一。非常恐怖的学霸。前些天的“一月文会”要是考时文,院首非公孙亮莫属。书院所有弟子都会甘拜下风。
  贾环依旧在叶讲郎的指导下,进行着考前题海训练。叶讲郎已经告诉他,得到山长的特许,允许他参加二月二十六日的宛平县县试。考试报名的保结,叶讲郎会在近期帮他处理好。
  二月七日,早春时节,杨柳吐牙。中午温暖的阳光落在青云院甲字讲堂的屋檐上。春寒料峭。
  斋夫挑着装满食盒的担子,停在回廊中。下了课的学子纷纷来取饭食。
  贾环得到院首的荣誉实际上是可以去食堂吃饭,但他嫌去食堂太麻烦。宁可在回廊里快点吃完回去看书。他喜欢美食,但并非吃不得苦的人。
  “贾同学,且慢!”贾环正要从斋夫的手中领一份“盒饭”时,给等在一旁的霸州易俊杰给叫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85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