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红楼(校对)第4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5/852

  宝玉对黛玉那点心思,她们自是都知道。这并不仅仅是青梅竹马的感情。不过,都看的明白,只怕没什么结果。黛玉心里的人,住在望月居中。
  探春笑着将手里的诗稿递给黛玉,打趣道:“这是二哥哥近日的心血之作。林姐姐快给他一个评语,免得他老要我们夸他。”
  黛玉接过诗稿,就见上面写到:春夜即事。霞绡云幄任铺陈,隔巷蟆更听未真。枕上轻寒窗外雨,眼前春色梦中人。盈盈烛泪因谁泣,点点花愁为我嗔。自是小鬟娇懒惯,拥衾不耐笑言频。
  再一首,夏夜即事: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水亭处处齐纨动,帘卷朱楼罢晚妆。
  黛玉在读诗时,王熙凤笑着道:“宝兄弟见林姑娘,都把我们给忘了。你们要评诗且缓一会儿,我一会就走。正有诗找林姑娘呢。”说着,对黛玉道:“前儿送给你的新茶,尝了可还好?”眼角余光瞥过端庄、娴雅的宝钗。
  她是真有事找黛玉。前儿,听说贾芸那个混账东西,说她唆使琏二爷派贾芹管理家庙里和尚、尼姑,将这事捅到贾环面前去了。听说,贾环极度不满,准备撤了贾芹。
  管理家庙多大点子事?贾芹求到她面前来了。她就在她家里的爷们面前说了一声。想当初,贵妃省亲时,贾环还要她放手做事,这是当她是夜壶啊,用完就扔。
  她想请黛玉帮她缓和几句。其实,请宝钗说更好。但是宝钗看着话少,却很精明,她倒不好在宝钗面前开这个口。黛玉性子孤傲,但这两句话,怕还是肯帮她说的。
  王熙凤自嘲的话说的众人都笑起来。李纨一身素色的衣衫,身姿婀娜,曲线起伏,秀雅的少妇风情流泻,对宝钗道:“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我们又哪里评诗了?”
  探春喜欢黛玉的诗风,推许她的才情。李纨却喜欢宝钗的诗风,以她为诸姐妹第一。
  宝钗微笑着点头,端庄的闺秀韵味,道:“不过是我们姐妹顽笑的话。”
  黛玉没理会一脸渴望的宝玉,先回答王熙凤的话,道:“嗯,新茶吃的还好。”
  王熙凤正待说话时,外头王夫人身边的丫鬟金钏儿、玉钏儿进来道:“舅太太来了,请奶奶、姑娘们出去呢。”
  一干人便匆匆说了几句话,收了话头,都往贾母处而去。
  宝玉借故生病,懒洋洋的没出去。
  ……
  ……
  贾环抵达贾母上房处时,就见贾母、王夫人、何夫人、薛姨妈都在,气氛很好,便先行了礼。
  殿试结果当天,贾母又派鸳鸯来请他过去说话。到现在,表面关系维持的很融洽。
  贾母坐在居中的塌椅上,拄着拐杖,满头银发,很有福气的老太太模样,笑呵呵的道:“环哥儿,舅太太来了,事情商议的差不多。你是个有主见的孩子,我说叫你过来听一下。”
  贾环心里微微一动,明白是什么事了。
  贾母看向王夫人,王夫人难得的笑着道:“环哥儿,我与舅太太、姨妈商量好了,你和宝丫头的婚事,定的日子近了,赶不及,诸事未妥当。便定在六月二十八日。”
  这是咨询贾环的意见的意思。
  贾环对日期到没什么意见,他总不能说:我希望过两日就和宝姐姐成亲吧?拱手道:“谢母亲和舅太太操持。”人生四大喜,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其实,他和宝姐姐的感情、默契,未必就到了可以现代社会里谈婚论嫁的地步。但是,宝姐姐那大家闺秀的端庄性子,再和她继续深入的谈恋爱,那是不可能的。只能是和她成亲之后,才有继续感情升温的可能。
  当然,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他和宝姐姐这样的感情,在婚前是很少见的。确实也可以算的上水到渠成。
  即便心里知道他中进士之后,便是迎娶宝钗之时,但贾环在亲口同意婚期后,心中还是禁不住升起期待、喜悦的感触。有美一人兮,见之不忘。
  王夫人与何夫人便都笑起来。
  消息,随后在贾府内传开。在贾环之前,自大观园里出来见过何夫人的宝钗、李纨、探春等人才明白何夫人今天突然来贾府是为了什么事。
  贾府之内,一片欢腾,上下喜气洋洋,到处都是恭喜之声。
第453章
有些话
  殿试已过,贾环得中探花,即将进入仕途,成为清贵的翰苑词臣。贾环这个翰林修撰(从六品),可不是贾赦一个空头世袭一等将军(正一品)能比的。也不是贾政的通政司右参议(正五品)能比的。词臣,就是如此的清贵。
  以贾环如今在贾府里的地位,贾母、王夫人对他说话都是和和气气的,心里怎么想的且不论,至少表面上很融洽。
  因而,贾环和薛宝钗的婚事定在两个多月后的六月二十八日的消息,很快便传遍贾府。接着,再传向四大家族,贾府的门生、故旧、世交府上。但凡听到消息的人都会恭喜几句。
  即便是薛蟠傍晚回梨香院吃饭时听到这个消息,也没有冷笑、骂人、发癫,而是沉默半晌。
  他倒不是要对贾环服软,而是因为要嫁的是他妹妹。当然,薛霸王内心里还很怕贾环的,嘴上不肯服贾环。但是,他能说妹妹这门亲事不好?这点良心他还是有的,不会去搅黄妹妹的好事。
  贾环现在是什么前途、地位,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已经超越了嫡庶之分的界限。
  薛蟠吃了饭,对母亲和妹妹道:“妈、妹妹,你们坐吧。我回屋里了。”说着,抬脚就回去闷头睡觉。他还在伤心贾环把香菱给抢去了的事。
  梨香院的正厅中,烛光明亮,桌椅、画幅、对联、条桌、钟等陈设雅致。初夏的夜里,微风习习,蛙鸣阵阵传来。
  坐在椅子上吃茶的薛姨妈没好气的道:“这个孽障,你大喜的事,他也不知道恭喜一声。”语气虽然责怪,但是难掩宠爱。薛蟠自幼丧父,给教育成如今的骄横跋扈、荒淫无耻的呆霸王模样,薛姨妈的宠爱是很重要的因素。
  如果要说薛姨妈此时的心情,大约和她姐姐(王夫人)差不多:形势比人强,不得不低头!
  贾母或许还真为贾府后辈出了个人才,有几分真心的高兴。王夫人心里就是:贾环越出色,她越猜忌、疑虑以及小心。要知道,贾环隐晦的警告过王夫人:他把彩霞从王夫人身边要走了。只要不牵扯到宝玉,王夫人现在对贾环不会“搞事”。有智商的人,不可能给打了好几遍脸之后,还不吸取教训。
  至于,薛姨妈,她是很不喜欢贾环对她儿子下重手啊,但是她能怎么办?现在都要变成她女婿了。她姐姐是嫡母都压不住,她岳母能压的住?
  她心里早没别的想法。准备重新调整和贾环的关系。她日后未必没有求她这个姑爷的时候。
  薛宝钗穿着一身粉白色的衣衫,梳着少女高髻,头戴金钗、凤簪,明雅、秀丽的大家闺秀。肌肤雪白,身姿丰盈,在明烛的照射下,宛若神女。
  宝钗体贴的道:“妈,哥哥一向是这样,想一出是一出,你不要骂他了。”
  薛姨妈感叹的道:“我的儿,还是你贴心。不是你,我这些年要多操多少心。”又道:“你和环哥儿的婚期既然定下来,针线活儿可都做好?”
  古代女子出嫁,嫁衣都是需要自己缝制。也有母亲和丫鬟帮忙制作的。薛姨妈是怕女儿的针线没做完,所以问一声。
  黛玉是常年不拿针线,只拿笔。她一个荷包要做半年。宝钗固然要好一些,但她一样的要读书、写字,还要帮衬薛姨妈处理家务,外头店面上的事,针线上头的时间,比其他姑娘自是少些。
  即便是母亲问,宝钗还是俏脸微红,羞涩的低下头,轻声道:“妈,都缝的差不多了。”
  薛姨妈就愣了下,随即明白女儿的心思。又感慨又是笑。心里终于接受一个事实:她女儿长大了,将要出嫁。
  ……
  ……
  宝钗神情羞涩的和薛姨妈说了几句话,便告辞回到自己的房间里。莺儿和香菱两人跟着进来。莺儿站在和宝钗说话,笑着道:“姑娘,我今儿还和府里的丫鬟们说起三爷接绣球的事呢。都说三爷对姑娘一片真心。”
  那天夸官游街,新科状元接了好几个绣球。不少女子从街上的二楼中丢绣球砸三爷,三爷一个都没接。
  这个时代,你要是敢接了人家姑娘的绣球、信物,不上门提亲,信不信人家姑娘死给你看?贾环那天是挨了好几下,有几个小娘子秀色可餐,但他没接绣球。
  宝钗白皙、秀丽的俏脸上浮起明艳的红霞,嗔道:“就你话多,还不去倒茶来吃?”
  环兄弟对她是不是一片真心,她心中能不清楚?
  莺儿笑嘻嘻的去倒茶。香菱看得就有点想笑。宝钗吩咐道:“香菱,去把我那件嫁衣拿出来,我还有个针脚没缝好。”
  宝钗的东西,香菱作为她的丫鬟自是知道,转身去墙角的大柜子中,将崭新、鲜红的红妆取出来,放在铺着柔软桌布的方桌上。看着这鲜艳的大红色,她心里为她家的姑娘高兴。
  三爷人很好,有能干。姑娘也是极好的。成亲后,肯定会琴瑟和谐。
  宝钗说是要做针线,其实并没有立即去拿扳指、针,而是站在桌子前,遐思飘飞。她和环兄弟的婚期定了。
  其实,自订婚之日起,她便在准备着新婚的嫁衣。她相信环兄弟即便是去江南,一定会如约的返回京城来娶她。金榜题名,便是履行婚约时。
  他给她写过《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但,她并不想做水中中央的伊人,而只是想做依附在乔木上的丝萝。
  他去江南前给她说过:宝姐姐,我们的婚事不会有变故。等着我!
  她如何会不放心?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她如何忘却,第一次的相见,那黄昏之时?她如何忘却,那一声声的宝姐姐,看到她时,失神的爱慕眼神?她如何忘却,自江南传回来的:明月几时有,兼怀宝钗,她听到时的心情?妾梦不离江水上,人传郎在凤凰山。
  她又如何忘却,那一副惟肖惟妙,作为她十五岁生日礼物送给她的那张画,印在他脑海中,她的身影。
  她怎能不情思涌起?他日共剪西窗之烛,再话今时明月。
  而今天,婚期定下来了。对婚后的生活的期待、遐想,对他的情意,在此刻间,填满心间。
  环兄弟啊,有些话,我说不出口,但心里想着的。
  ……
  ……
  贾府里,梨香院与望月居不过几步路,数十米的距离。一夜明月,两人相看。
  四月八日的上午,贾环去赵姨娘小院里去见赵姨娘。从礼法上,他的婚事,由嫡母王夫人决定、操办。但感情上,他还是要亲口去赵姨娘说这件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5/85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