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红楼(校对)第3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7/852

  如果不能和户部尚书卫弘谈判成功,达成协议。那么,金陵八大米行,参与操纵米价的权贵们都将要亏损数千两至上万两银子。然而,现在还有能去和卫尚书谈判?
  南京文官之首陈高郎在几日前还“戏耍”了卫弘一次。南京的官场之中,几乎所有的文官都以为卫司徒要事败收场,跟风上书,弹劾卫弘。
  但是,贾环从松江府运粮回来了啊。
  夜色之中,陈高郎、郑国公邓鸿、户部侍郎伍藏,南京吏部侍郎巴平,南京工部侍郎皮经业等人,以及参与此事的金陵豪族都在纷纷的商议着对策。这样的形势,谁都坐不住。
  奴仆、长随、小厮、下人、子侄、兄弟、师爷、养的清客,不断的派出去,各种消息、决策、计谋、书信不断的传递着。金陵城内的宵禁,对权贵们而言,形同虚设。
  火烧粮船的提议又被提起来。陈高郎在家中没有睡,等待着邓鸿的回复。
  郑国公邓鸿在府中斟酌着。烛光摇曳,印着他那张清秀的脸。
  贾雨村在府衙中淡然的着看着这一切。他没有参与卖粮。而只是按照惯例拿了一份好处而已。操纵粮价的是一个庞大的利益圈子,但怎么都不可能绕得过正三品的金陵知府。
  深夜之中,许多人都还没有睡。在焦急与烦躁中等待,等待着。
  这一夜,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
  ……
  ……
  贾环也没有睡。
  他在金川门外的码头接管了整体的防御,守着粮船。夜间时分,户部尚书卫弘带着随从前来。码头上的一家大通铺客栈被包下来,作为临时的指挥所。
  贾环从书案后起身,迎接着卫弘入内。何师爷、何元龙、纪鸣几人纷纷起身与卫弘见礼。南京户部现在所有的重心、调度、统筹都在粮船这里。
  卫弘命随从将带来的点心、水果摆在贾环的案几上,坐下来招呼众人吃喝,心情极佳的笑着道:“子玉一路辛苦了。再坚持几天就是胜利。”
  他当然有理由高兴。胜利只在指掌之间。将金陵的粮价打压下来之后,南京户部立即可以源源不断的对淮南灾区供应粮食。届时,他有功无过。
  他有能力赈灾,自然不用背负倒卖粮库案的领导责任。天子与朝堂诸公又不昏庸。
  至于,购买粮食的银子由户部账面上的银子以及扬州盐商、各地大族、富户的捐赠。粮价被压下来之后,银子的购买力大增。
  贾环脸色有些疲倦,笑一笑,道:“卫司徒放心,粮船这里不会有问题。”狗急跳墙。有些事情,当然要提防着。操纵粮价的权贵连人都可以杀,何况烧船这种事?他向来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敌人。
  卫弘笑着点头,“我信得过你。”又推心置腹的道:“刚才在家中户部伍侍郎私下里来见我,希望我高抬贵手,放他们一马!但是,我怎么可能答应他?”
  这是真正的求饶了。然而,陈高郎是怎么对他的?翻脸无情。他已经上书自辩,同时给刘大学士去信,说明金陵这边的情况。
  贾环一听就懂。所谓的利益圈子,在受到最直接的威胁时,并非铁板一块。这毕竟只是商业利益而已。嘴角掠过一丝讥讽的微笑,坚定的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卫弘笑道:“子玉高才,出口成章。”又道:“这几日城内传言,我在家中气的暴跳如雷。那怎么可能?缓兵之计而已。我看,现在,陈尚书在家中怕是睡不着吧?”
  何师爷、何元龙、纪鸣都是欢快的笑起来。睡不着是应该的。
  陈高郎的缓兵之计是要户部以一两2钱银子一石米的价格出售大米,好让陈家米行可以将囤积的粮食卖掉回本。但是,他在得知户部的粮船中没有粮食时,就悍然的撕毁约定,攻讦卫弘。
  卫弘的缓兵之计是要粮船里的粮食撑到贾环带着第二批粮食前来,一战定胜负。
  现在就是定胜负的时刻了。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以大堂作为临时的指挥所内,气氛愉快。贾环笑了笑。就着茶水吃了块点心。
  陈高郎睡不着的原因不是因为心疼陈家的那点米价亏损。一个正二品的大员眼皮子不会那么浅。而是,因为卫弘如果救灾成功,必定会高升。
  卫弘是正二品的南京户部尚书,再往上升就是京城里的六部尚书、军机处里的大学士。以陈高郎和卫弘恶劣的关系,给一个朝堂大佬惦记着,试问他睡得着吗?
  然而,卫尚书的胜利,不是贾环的胜利。这还不是他想要的。
  他的复仇不是以陈家亏损几千两银子或者几万两银子为终结。他想要的是,干掉陈家!
  ……
  ……
  九月十六日的夜晚风高浪急。位于金陵城外外金川门码头处的粮食仓库一度被点燃。浓烟滚滚,城中可见。但,在贾环的调度下,灭掉了火头,保住了粮食。
  九月十七日,金陵粮价六钱银子一石。
  九月十八日,金陵粮价六钱银子一石。
  九月十九日,金陵粮价六钱银子一石。
  九月二十日,江南第一批秋粮入市。金陵城外十里、二十里繁华的集市中到处是驾着自家小船来卖粮食的农民。颇有点类似于叶圣陶先生在《多收了三五斗》里描述的画面:带着毡帽的朋友,飘浮着菜叶、白沫的河道,撑着竹篙,载着粮食的小船……
  秋粮入市,金陵八大米行再也撑不住,全面降价销售,平仓止损。米价恢复为六钱银子一石。金陵粮市大局底定。
  自七月底淮南大水,开始炒高粮价的金陵粮商亏损严重。甚至实力较弱的米行都不敢大肆的收购新粮。以至于今年的粮价都微微有些下跌。
  不过,户部按照往年的行情尽情的收购金陵市面上的粮食,组织起来,源源不断的送往淮南。金陵的第一艘粮船抵达淮南已经是初冬时节。此时,自湖广而来的一批粮食,也已经抵达太平府。
  金陵城中发行的几家报纸纷纷发出头条社论,认为粮价高涨的局面已经过去。而在金陵城中某些府邸之中,又有多少人,多少商户在跳脚骂娘?
  秦淮河上就曾传闻,陈家大少爷就愤怒的鞭挞死了一名侍女。郑国公邓鸿打了一些军士的军棍。户部侍郎伍藏称病不出,户部大权尽管卫司徒。
  在雍治十二年九月的下旬,金陵城中不少人的心情很抑郁。
  但这就是结束了吗?
  九月二十六日,奉命前来审查户部粮食案的朝廷钦差抵达扬州府,先导官已经到了金陵。两日后,钦差大人即将抵达金陵城。
  倒卖粮食案伤不到侍郎、尚书这个级别,下面的人可就不好说了。以当今天子的性情……金陵官场惴惴不安的打听着钦差的姓名、籍贯、爱好,好做安排。
  不免贵,国姓宁,名儒,字伟长。号龙江。
第376章
长夜已逝。
  金陵的粮价在九月二十日秋粮入市之后就得到了平抑。一场商战风暴就此落幕。然而,这并不是结束,而是金陵官场震荡的开始。
  这是官场中人的共识。
  粮价高涨背后是金陵的权贵在推动,而这破坏了淮南救灾的行动,影响到淮扬巡抚沙胜、户部尚书卫弘。
  再加上前段时间几乎全部的南京文官,除了贾环的老师张安博等寥寥数人外,都在上书弹劾卫弘。双方的矛盾已经表面化。
  在粮价平抑之时,就是官场斗争的开始。按照朝廷稳定地方的思路。终究是有人要留下来,有人要走。但,沙胜、卫弘赈灾有功,几乎是立于不败之地。
  南京吏部尚书陈高郎企图将金陵粮案的锅甩给卫弘的企图落空。他现在要担心的是自保的问题。
  金陵官场的震荡还不只如此。这是高官之间的斗争。还有震惊朝野的倒卖粮食案。这又将牵扯到一批中低层官员。而高官的离去,势必又会牵扯到中低层官员的站队。
  即将到来的钦差宁儒奉命审查倒卖粮食案。各方将会争相拉拢。而高官们之间争斗的结果,预估还要等待朝廷新的谕令到来。预计会是一个月后。
  ……
  ……
  一艘中等江船在长江中逆流而上。
  宁儒一身玉色的长袍,在船舱门口看着两岸的风景。风仪出众。时值初冬,天下着小雨。更添凄迷、清寒。
  宁儒在扬州向淮扬巡抚沙胜宣旨之后,就启程前往金陵。这是他第一次为雍治天子效力。而他在心中也在努力揣摩着天子选派他下金陵查案的用意。
  南京户部粮案,朝野震惊!部院大员相互上书攻讦。还夹着贾子玉被刺杀的消息。
  他带着圣旨而来。
  ……
  ……
  九月二十七日中午,金陵知府贾雨村到玄武湖中参加一个文会,轻松闲适。回程坐船自东水关进入秦淮河,轻舟在河中飘荡着前行。初冬午后阳光和熙。
  贾雨村喝了几杯酒,坐在船舱中,微笑着问随行的心腹幕僚白师爷,“白师爷以为我应该惊慌吗?”刚才文会中,几名士子看他的眼神不大对劲。
  白师爷五十多岁的年纪,颌下有三缕长须,老吏模样。笑着道:“东翁何必在意他人的看法?”
  贾雨村微微一笑。阔脸上全是自信的笑容。
  他知道士子的想法。没错,金陵简报是他查封的,现在还没有解禁。但他并不后悔这个决定。他总不能看着贾环把他的名声败坏掉。这个官司就是打到王统制(王子腾)面前去,也是他占理。他岂是会受到要挟的人?至于金陵粮案,他不过是拿一份惯例的银子。并没有参与。与他无关。
  白师爷顿了顿,建议道:“不过,东翁最好还是要去拜访下宁翰林。听闻他在京城中与贾环私交很好。”
  龙江先生宁儒现在的职位是翰林院编修(正七品)。以翰林的身份担任钦差。
  贾雨村满不在乎的笑了笑,道:“真正应该紧张的人不是我。而是郑国公邓鸿。听闻宁龙江此人宿花眠柳,与今年的江南花魁苏诗诗关系极好。苏诗诗就是他捧起来的。金陵城里的八大米行,个个亏损严重。少的陪了几千两,多的陪了一万多两。粮价稳定,淮南救灾毫无难度。卫司徒升官几乎是定局。然而,卫弘升官关贾环什么事?”
  说到底,获利的是卫弘。贾环一个小小的举人在这场博弈之中,还是一个失败者。
  白师爷欲言又止。东翁说的有道理。确实如此。而且,他这位东翁很会做官。到目前为止只得罪过贾环、张安博。至于上书弹劾卫弘一事,金陵文官弹劾卫尚书的多了去,卫尚书难道要一个个的记恨?这不可能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7/85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