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红楼(校对)第2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1/852

  在夜里翻看着她们各自不同笔迹的经义底稿,猜测着到底是谁的笔迹,也是一种享受、乐趣。
  他已经将抵达金陵的消息,分别写了几封信,通过朝廷的驿站传递回贾府。不过,预计贾府里的众人收到信,会是一个月以后。
  贾环的本经是诗经。主要是师从业师林高和,骆讲郎骆宏,沙提学沙胜。他在金陵的这两年,重点是跟着山长学习《春秋》。还有科举应试技巧。
  如意进来给贾环添了一次热茶,凑在贾环身边看了看书桌上的书卷。贾环笑一笑。他正在用心的做笔记。做学问,需要这种一句一字的功夫。马虎不得。
  如意娇柔的一笑,悄然的出去,在偏厅里和正在做针线活的晴雯说话,“晴雯姐姐,你说我们就住在这里不好吗?”要搬走的事情,三爷早和她们说了。
  晴雯用洁白、整齐的贝齿咬断针线,笑嘻嘻的道:“好什么好啊?人多嘴杂啊。回头林姑娘过来,三爷要照看她,你猜着那些乱嚼舌头的人会传成什么样?”
  “哦……”如意有些愁眉苦脸。
  晴雯放下手里的活儿,明亮的眼眸滴流的一转,笑着捏捏如意娇俏的脸蛋,“好了,不就是担心搬家收拾麻烦吗?我会帮你的。”
  如意这才展颜轻笑。
  说了会话,如意和晴雯两人取了两幅贾环的画作出来,凑在一起说笑。这是贾环闲暇时分别给她们俩画的素描画像,已经有九分相似。深秋午后的闲适,在小雨滴落的音符中飘散。
  ……
  ……
  购买住宅的事宜,贾环委托给了好友庞泽帮忙处理。大约能住十几、二十口人就行。
  时间在读书的间隙之中,静悄悄的流走。
  放眼江南地区,在八月底九月初,从政务上讲,有一件大事:因为,今年夏天的暴雨,南京六部与浙江布政司同时奏请朝廷免除南直隶、浙江的钱粮。
  江南是国家赋税重地、天下粮仓,奏请免除钱粮的奏折,朝野瞩目。兴修水利之事,被提上朝廷的日程。
  在文化上,有一件大事,几件趣事。大事即是:江南楼馆、船舫的名妓们争唱在扬州问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贾环之名,传遍江南。
  趣事则是围绕着这件大事。
  其一,江南四大名妓之二宋若雨、刘如烟因用琵琶、箫一起和过水调歌头,且与贾环在瘦西湖上共度良宵,在江南青楼这个行当中,名声大振。大有超越另外两位花魁袁静香、林千薇的势头。
  其二,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魏子和被青松先生当面打脸,闭门读书,准备参加雍治十三年的乡试。退出,所谓的江南四大才子之列。然而,还有一种说法,因为贾环是文坛宗师方望的弟子,魏才子被打压了,所以除名。
  其三,自夏季来到金陵的名妓苏诗诗,来抢同行们的名头,被同行们抵制。但,因传出她与贾环有旧,在京城时得贾环赠诗一首:佳人相见一千年。此时,变得声名鹊起。
  如果放眼京城、天下,刚刚完成政局调整的雍治皇帝,踌躇满志,准备施展他长久以来的政治抱负。第一,清查历年的亏空欠账。准备抹平。第二,准备兴修水利,促进民生。
  两者相辅相成。朝廷先要弄清查,自己有多少家底。欠账能收的要收上来,收不上来的要想办法通过减免、赏赐等办法抹平掉。然后,才能制定相应的水利计划。
  如何一个朝代,在开国初期,都会兴修水利,促进农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利计划将会年久失修,造成粮食减产,良田变荒田,人民流离失所。而如黄河,更是危害深重。淮南几乎年年受灾。
  雍治皇帝准备再一次大修水利工程,利国利民。
  第三,修撰《皇周英华》,向世人、后人彰显文治。
  自前明以来,有三次盛大的文化盛典。以明代三大才子解缙为总裁,编撰的《永乐大典》。弘治中兴时期,编写的《大明会典》。国朝第三位皇帝周世祖时期,由国朝唯一的三元,朝廷宰辅林季同为首编写的《大周全书》。
  雍治皇帝御极十一年,已经令吴王完成木字印刷术的研究、复原,正在大规模的运用,印刷经典书籍,而这只是,修书前的一次热身运动。
  他希望他治下包罗万象的《皇周英华》,不要像《永乐大典》那样失传。
  然而,八月底九月初,从扬州的奏折送入宫中: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病重。
  前文已经说过,两淮盐业是国朝税赋的大头之一,占有十分之一强。而现在两淮盐业,面临着群龙无首的局面。
  同时,抵达的还有淮扬分守道沙胜的奏折:意欲实行盐商总商制,改革盐法。
  京师之中,舆论沸腾。
  ……
  ……
  扬州。
  九月初三,巳时。巡盐御史驻地察院之中。林如海被妾室语蓉扶着倚在床榻上,脸色红晕。这是他几个月以来,第一次能坐起来。
  然而,所有人都明白,时间到了。
  林如海看着卧室中的黛玉、贾琏、元伯,小妾、丫鬟、何师爷、察院的下属等人,最终目光落在他唯一的女儿黛玉身上,温声道:“玉儿,你要好好的。”
  他已经将黛玉托付给贾环,女儿无忧。
  黛玉哽咽的不能说话,用力的点着头。
  林如海笑了一下,抬手指了下何师爷手中拿着的盒子,那是他的遗折、绝笔书信。
  众人都等着林如海说话,然而,他久久的不出声,脸上带着笑。众人随即反应过来。语蓉试了下鼻息,痛哭道:“老爷!”
  屋中顿时响起一阵哭声。“父亲……”,“东翁……”,“姑父……”,“老爷……”,“察院……”。
  雍治十一年,九月初三上午,隅中之时,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病逝于任上。
第290章
丧事、遗产
  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病逝的消息在极短的时间内传遍扬州城,继而是江南地区。
  林如海的遗折、公文也由其首席幕僚何师爷通过朝廷的公文系统急递铺发出。
  贾环在九月初五的上午得到消息,派老仆张三给山长送了信,又给贾府里的刘管家说了情况。带着晴雯、如意、钱槐、胡小四四人在金陵城外坐船前往扬州吊丧。
  长江之上,船来船往。金陵本就是长江边上的货物集运中心。贾环在小船的过了金陵,升起船帆加速。
  贾环在船头,看着白茫茫的江面。秋风秋意秋煞人。轻轻的叹口气:生老病死,谁能避免?对林如海的死,他是有心理准备的,但听到死讯,还是有些感慨。
  他和林如海通过只见过两面,对这位三鼎甲探花出身的姑父印象深刻。很智慧的一个人。可惜,天不假年。
  贾环此时情不自禁的想,要是林如海晚死个五六年,红楼原书中的宝、黛爱情会有波折吗?
  林如海和贾政的私交可是很好的!还有林如海巡盐御史这个位置。
  贾环感叹之时,晴雯拿着件精美的蓝色斗篷过来,大眼睛红红的,轻声道:“三爷,林姑娘好可怜呢。”娇俏、秀丽的少女心中此时也很伤感。她连她父母是谁都不知道。
  “是啊。”贾环叹口气: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轻轻的将晴雯抱在怀里,看着浩浩荡荡,奔流向东的大江。这就像那命运的轨迹。
  不过,他现在是黛玉的监护人,定会改变这个钟灵毓秀的女子的命运。人定胜天!
  晴雯有些羞涩,但还是娇软的依偎在贾环坚实、温暖的胸口。感受着他的心跳、力量、意志。
  江风吹动着船帆,猎猎做响。舟行如箭。
  ……
  ……
  林如海的灵堂就设在察院的后堂。一应事务由贾琏、何师爷操办。黛玉在灵堂上,以嫡女的身份守灵。
  贾环于九月初七的午后抵达,祭拜之后,到左侧一间清净的偏厅中休息。晴雯、如意两人已经到了后面,与紫鹃、袭人见面。钱槐和胡小四留在他身边听用。
  片刻之后,在外头待客的贾琏匆匆赶进来。惊喜的感叹道:“环兄弟,你可算是来了。这两天都快累死我。唉……”
  有段时间不见,贾琏还是那副英俊的公子哥模样,二十四五岁的年纪,穿着精美的蓝色长衫,腰间带着孝。脸上有些倦色。这几天想来很辛苦。
  贾环点点头,沉稳的道:“我得了信就来了。琏二哥,现在有什么难处?”
  贾琏常年在贾府里跑腿打杂,又经历过贾珍的丧事,应付林如海的丧礼还是足够。只是很有点辛苦。盼着贾环过来帮他分担一二。贾环的能力,他很清楚。
  这时,一名林家的奴仆进来回,“琏二爷,香油那边短了些,要打发人去买。”
  “我知道了。一会就和元伯说。”贾琏将来人打发走,苦笑着道:“场面太杂,察院这边的衙役、小吏看碟下菜。林姑老爷这一去,那帮人做事就不大用心。”
  林如海去世之前,给了贾琏八十万两白银,并委托贾琏变卖别业、田产。丧礼的银子,贾琏手头很宽裕。但,宽裕不代表喜欢给手底下的人骗。
  贾环沉吟了一会,道:“这样吧。我去分守道署衙里请些人手来帮忙。”
  贾琏喜道:“那就好。”他对察院里那帮偷奸耍滑的衙役、小吏非常不满。
  ……
  ……
  以贾环和淮扬分守道沙胜的关系,借调十来个衙役来帮忙维持秩序很简单。
  林如海的丧事,先是停灵在察院中,接受祭拜,继而有道士做法事。因为林如海没有儿子,只有贾环、贾琏在出面帮忙处理丧事。丧事的规格并不是很高。
  只有江都县沈知县、大盐商汪鹤亭等数人前来拜祭。官场之上,人走茶凉,何况是人都死了。
  扬州城中,当前的大事,是盐法变革,以及等待新的巡盐御史的到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1/85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