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逆转1906(校对)第2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4/469

  ……
  必须声明,咱家玩舰少的时候,最初对于“爱莉”这个绰号的理解,还真的和本书里说的一样,以为是“安德烈亚·多利亚”的简称“安利”的故意走音,就好像“灰机”、“酱紫”之类的东东。后来才知道这个绰号的真正来历,那个什么里番还真的不知道,看来我还不够绅士,囧。
第413章
燃气轮机和高能电池
  武汉,曙光动力公司。
  在风景秀丽的汉江旁边,毗邻川汉铁路处,有一座一战期间才成立的新工厂,这就是曙光动力。它的前身是沱江动力设备集团汉江汽轮机公司的一个分厂,就是沱动的三级下属机构。它的主打项目是一种新型动力系统,原先因为技术没有成熟,没有量产的产品。直到1914年,技术出现突破之后,才开始生产真正的产品。
  政府和集团上层对于这种新型动力系统都很重视,于是它就是从一个分厂升格为了公司。
  此时,在曙光动力的试车车间里,一台造型有别与传统形式的动力设备正躺在试车台上,它的主体外形有些像是一个放大了上百倍的象脚鼓,长度超过15米,直径接近5米。
  “是的,张总理,这就是燃气轮机!一种全新的动力机械!”曙光公司总工程师冯如一脸兴奋的向前来视察的总理介绍道。“我们在以前的发电用燃气轮机的基础上,经过五年多研发,终于实现了燃气轮机的小型化和大功率化,这才有了目前这款RC-03-20型舰船用燃气轮机。”
  这个冯如就是原时空造飞机那个,不过在本位面他的命运改变了。他被星科“诱拐”之后,并没去造飞机,好吧,其实他那些飞机星科根本看不上。他走上了另一条路,因为星科发现这位老兄居然对汽轮机,准确的说是燃气轮机有着不低的造诣,于是就先把他安排到了西南理工大学进一步深造,学习后世的相关资料以及补充基础知识,经过一年半的深造之后,就他分配到沱动集团里去研究燃气轮机。
  事实证明,这个改变是对的。改行玩燃气轮机的冯如很快就有了成绩,他在1914年搞出了第一种可以用于发电的燃气轮机,功率5000千瓦,热效率达到30%。到了1919年3月,曙光制造出了第一台舰船用的燃气轮机,被装在一艘武昌级护卫舰上进行实验,测试非常成功,那艘护卫舰跑出了38节的高速。之后几年,他们继续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完善,随着耐高温材料技术和加工工艺的飞速发展,他们的燃气轮机也越来越好,功率越来越大,寿命越来越长。
  现在这台RC-03-20型舰船用燃气轮机就是他们的最新产品,功率达到20兆瓦(约26800马力),是一种专门为大型舰艇研制的燃气轮机。
  刚才张立铮完整的观摩了这台燃气轮机的试车情况,满负载运转24小时后,情况依然很稳定,这表明这台燃气轮机完全可以上舰了。
  他点点头,满脸喜悦的说道:“嗯,非常好!冯总,你们曙光为我国的动力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燃气轮机才是最好的军舰动力,蒸汽轮机的启动速度和功率体积比都太低了,特别是启动速度,是蒸汽轮机的硬伤,怎么改进都不行。”
  这批RC-03-50型燃气轮机一共制作了八台,其中六台将用于安德烈亚·多利亚号和联合帝国号的改造,另有二台作为备份。其实如果不是为了等这个燃气轮机,那两艘船早就可以完成改造了。是的,这两艘船的动力系统将被替换成比蒸汽轮机更加高大上的燃气轮机。
  张立铮对冯如说道:“冯总,燃气轮机的用途并不仅仅是用于发电和船舶,在航空领域它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你们下一步的任务,除了继续完善和改进大功率燃气轮机之外,就是将它进一步的小型化和轻型化,使之能够用在飞机上……”
  “是,张总理。我们会加紧航空领域燃气轮机的研发进度,争取早日造出我们的喷气式飞机……”一提到飞机,冯如的眼睛都亮了。哪怕他现在已经改行了,但是对于航空事业的热爱也是一点儿没减少。喷气式飞机的基础理论也是十几年前就有了,比第一架飞机出现还早,只是没有合适的动力设备。
  燃气轮机这种东东虽然很高大上,但它的历史其实相当的长,它的理论早在18世纪就出现了。在19世纪末,德国工程师施托尔策就制造了一台燃气轮机,但因始终未能脱开起动机独立运行而失败。到了1905年,法国人勒梅尔和阿芒戈制成第一台能独立运行的燃气轮机,但效率太低,因而未获得实用。
  也就是说,其实它的问世时间和它的堂兄弟蒸汽轮机是差不多统一时代,只是受限于材料、加工工艺和设计缺陷等远远,发展速度远远不如蒸汽轮机。如果按照原时空的历史演变,要直到1920年,才由德国工程师霍尔茨瓦特制成第一台实用的燃气轮机。这台其效率为13%、功率为370千瓦,按等容加热循环工作,但因等容加热循环以断续爆燃的方式加热,存在许多重大缺点而被人们放弃。要到了1939年,瑞士人制成了四兆瓦的发电用燃气轮机,效率达18%,这个时候才是燃气轮机真正开始实用化的开端。而这个时候,蒸汽轮机已经满世界都是了。
  有了文总介入的本位面自然就不一样了,燃气轮机的理论和设计直接照搬后世,根本不用再去走弯路。有着后世资料的支持,它在技术上是不存在瓶颈的。实际上,如果不是受材料和加工工艺的限制,这东西早就出来了。当然,如果是利用办公楼基地的那些东西,小批量的制造燃气轮机也不是不可以,但那太不划算了。
  中国在1918年之后就没有像其他列强那样继续下饺子,建造大型军舰。表面上的原因是为协约国建造商船消耗了大量造船产能,以及受了西班牙流感瘟疫的影响。但这些仅仅是部分原因,等待这种新型动力系统,也是非常重要原因,至少是之一。
  反正那些蒸汽轮机军舰也已经够用了,用不着继续浪费资源。今后要制造新船,自然就是直接使用燃气轮机做动力了。虽然军舰的动力系统也可以进行改装升级,但那也很浪费人力物力嘛。要知道,凡是进行这种大改,就得把军舰开膛破肚,占用宝贵的船坞和大量的工时。
  当然,蒸汽轮机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使命,就如总理张立铮说的,这东西是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前置科技,想要点亮喷气机的科技,就要先点亮燃气轮机的科技树。至于原时空把这条科技树倒着点亮的大图朝,那完全是一个特例,全世界就一家这么玩的。这么玩也不是不可以,但却留下了很多后遗症,比如根基不稳等毛病,所以大图朝的装备在很长时间里都有“心脏病”,花了很长的时间才弥补起来。
  科技发展都是有其规律,点亮科技树的先后次序非常重要,颠倒着玩不是不可以,但是花费的代价极高。就好像原时空的美国把原子弹的科技树倒着点亮一样,正常流程应该是先核电站后原子弹,但当时他们为了赶进度,就直接先把原子弹造出来,结果那代价就感人肺腑了。
  比起现在军舰的主流动力蒸汽轮机,燃气轮机是具有代差的优势。第一个压倒性优势就是启动速度,蒸汽轮机的启动没有个把小时就别想了,而燃气轮机只需几分钟,这在军事领域中是无比重要的性能。就好像原时空二战时的珍珠港事件,如果当时美国的军舰都是燃气轮机的话,当发现日机来袭时,它们就能很快启动,无论是反击还是规避都可以进行,不会傻乎乎的停在原地挨炸,损失起码可以减少一半。
  第二个压倒性优势就是体积,燃气轮机在热效率上虽然没有明显优势,但是在功率体积比上,就爆了蒸汽轮机八条街那么远。因为少了那一大堆锅炉和管道,在同等功率输出下,燃气轮机只需蒸汽轮机体积的五分之一甚至更小。军舰上的空间是很宝贵的,其中动力系统就要用很大的空间。换用燃气轮机的军舰,省下的空间就可以用作别的用途,可以用来增加武器、设备,增强战斗力;也可以增加人居住员空间,提高舒适度;还可以物资存储量,增加持续作战时间……
  比如现在正在改造的安德烈亚·多利亚号和联合帝国号,这两艘军舰一开始就是按铁乌龟的风格制造的,动力系统的空间极为有限,如果继续使用蒸汽轮机,即使中国的蒸汽轮机机组比奥地利和意大利更先进,但是它们的功率也不可能获得太大的提升。但如果改用燃气轮机就完全不一样了,功率翻个两三倍什么的完全不是问题,而且还能腾出大量空间。
  当然,燃气轮机也有它的缺点,就是使用成本高。因为它的油耗曲线几乎直的,无论输出功率高低,油耗几乎没有变化。也就是说,低速状态下,这就是个油老虎。而且它对燃料也比较挑剔,不像蒸汽轮机能用最便宜的重油,燃气轮机至少要用杂质更少的重柴油。还有就是机组寿命要比蒸汽轮机短。
  不过这对文总来说不是问题,普及了柴油树的中国并不缺乏燃料。再说还可以像后世那样搞“燃燃交替”(高速用大功率燃气轮机,低速用小功率燃气轮机),“燃柴联合”(低速用柴油机),甚至更加高大上的“燃电联合”。
  至于“机组寿命短”这个问题是无解的,毕竟工作环境和原理两者完全不一样,同等材料下无论如何燃气轮机也无法在使用寿命上超过蒸汽轮机。但比起它带来的好处,这个小小的缺陷也是可以容忍的。这就好像单翼机的盘旋性能和低空低速性能完全不可能和双翼机比,但最终这天空还是属于单翼机的。
  ……
  总统府。
  今天在总统府的会议室里正在举行了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会议。参加会议的人并不多,一共才9个人,除了文德嗣和顾晓蓝,就是财金联主席柳杨,副总理兼工业部长班传之,国安部长王琦,电池研究所所长薛定茂和几位高级专家。大多数与会者的脸上洋溢着喜气。
  电池研究所所长薛定茂先汇报项目的总体进度:“文总,我们第一阶段的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实用样品已经做出来了。性能之好出乎意料。这是具体情况的报告……”
  薛定茂满脸红光的给在座人员发了一份资料。在中间的会议桌上还摆着几块银灰色的,饭盒大小的金属长方体,在一个端面上有两个银白色的凸起。
  资料上的内容不多,文德嗣很快就看完了,两眼放光的问道:“这是真的吗?成本真能达到报告所说的每公斤5元以下吗?”
  “是的,文总,我们请财金联的专家来论证生产成本。这个价格是按现在设计的可靠的工艺流程,估算了场地、设备、原材料、能源消耗以及人员费用估算出来的,如果大量生产,这个价格还可以下降。”薛所长看了看柳杨,很肯定的答道。
  柳杨也笑着点头:“这个成本价我们计算得比较保守,如果继续改进工艺的话,成本还可以下降……”
  “嗯,这个价格可以接受。那么扩大生产的前景怎么样?”文德嗣转向旁边的班传之,很关心的问道。
  “如果按照我们目前南阳一厂的规模全力生产的话,可以达到月产1000吨的水平。我们工业部系统的专家对此进行了联合评估,按照现在的原材料预处理速度,最多可以达到月产3000吨的水平。我们预计再扩建两个工厂,这样可以达到月产一万吨的水平。”
  这种高能铁电池其实在1919年下半年就已经具备量产的条件,并在南阳建立了一个“新型电池厂”进行试生产。但是次品率无法让人满意,更主要的是价格一直比较感人,所以没有大量生产。当然,这个不满意只是比较而言,是针对来自后世的文德嗣而言,如果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已经是狂霸酷拽叼炸天的东西了。
  于是急需改进工艺,直到现在次品率和成本总算达到了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并且性能也有了提高,这才准备进行大规模量产,投入实用阶段。
  不要说以现在的标准,即使是用21世纪初的标准,这种电池的性能都非常惊人。这种高能电池的合格品分为三个档次。最高级的一等品是能量密度为1200瓦时/公斤,功率密度3千瓦/公斤,充放电次数为700次,产量比例为20%。中级的二等品是能量密度为900瓦时/公斤,功率密度2.1千瓦/公斤,充放电次数为500次,产量比例为45%。低级的三等品是能量密度为600瓦时/公斤,功率密度1.6千瓦/公斤,充放电次数为400次,产量比例为35%。
  哪怕是最低级的三等品,无论是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都可保证提供大功率电动机启动时的大电流。在摄氏零下30度到60度的区间都可正常工作,在摄氏45度放置10天后的自放电率低于5%,摄氏60度时,充电效率高达95%以上。
  “班副总理,扩大生产的安排要抓紧,这种电池的用量会非常巨大,生产成本也要争取进一步降低……柳主席,资金挑拨就由你们负责了,在预算上要大开绿灯……薛所长,你们要继续研究,这种电池的改进潜力还很大,能量密度应该可以继续提高……王部长,这种电池的出现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冲击,特别是在军事上的作用,更可以用贵不可言来形容。所以你们要派遣得力人员,严格保密……”文德嗣开始对与会人员布置任务。
  “文总,请你给这种电池命名吧……”薛定茂笑着说道。
  “哦,好啊。我想想……”文德嗣笑着点点头,稍微想了想,就说道:“……既然这种电池的材料是以铁为主,我国的象征又是龙,那么就叫【铁龙电池】,如何?”
  “钢铁之龙,好好好!就叫【铁龙电池】!”众人立马赞不绝口。
  没错,不是金龙电池,呵呵。好吧,原本文总那个时代,确实是有一种叫“金龙电池”的高能电池,但那货的性能比目前这个好太多了,其差距就好像黄金和黑铁的价格一样遥远。要是现在这种就叫金龙电池了,那今后更加给力的东西出来又叫什么好呢?还不如低调点儿,叫【铁龙电池】比较合适,本来它的主材就是铁嘛。等今后出了更好的东西,再铜龙、银龙、金龙、水晶龙、宝石龙的一路升格上去好了。
  在文总看来,高能电池的实用化和正式投产,其意义是极为重大的,这是能量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其意义甚至不在可控核聚变和常温超导之下,所以才会用“龙”这个对中国具有不同意义的字眼去命名它。
第414章
北极的宝藏
  共和2762年(西元1921年)8月9日,北冥郡烛龙群岛。
  北冥郡是中国目前最北方的领土,而烛龙群岛(原名新西伯利亚群岛)就是北冥郡的最北方,这里位于东西伯利亚以北的北冰洋水域,纬度最南约73度,最北约77度,已经属于北极圈了。
  嗯,这里要稍微介绍下,“郡”的前身是“中央直辖特别区”,主要是用于那些人口稀少,距离偏远的新领土,比如原德属太平洋殖民地的“太平洋中央直辖特别区”,波斯湾以南的“海湾中央直辖特别区”等等。
  后来大伙觉得“中央直辖特别区”这个名字实在是冗长了点儿,写起来、叫起来一点儿不方便,很多人就建议政府修改一个简洁好听的名字。于是政府顺应民意,在广泛征求了大众意见后,将“郡”这个古老的行政单位名字复活了,在今年1月1日开始,以前的“中央直辖特别区”正式用“郡”取代。并且正式定义了“郡”的性质,这是一个副省级行政单位,适用于辖区较大或地处偏远,且辖区人口稀少,或其他比市更大,但不适合设置省的领土。
  现在被设置为“郡”的一共有六个大陆郡,五个海岛郡。五个海岛郡在太平洋有四个:南海郡,首府万生(纳土纳);中太平洋郡,首府关岛;南太平洋郡,首府云山(特鲁克);东太平洋郡,首府红花(苏瓦)。印度洋地区一个,首府西迪(迪戈加西亚岛)。
  六个大陆郡里除了中东的海湾郡,地跨红海两岸的红海郡,另外四个都在东西伯利亚,分别是从东到西分别是极东(楚科奇和勘察加、千岛群岛)、兴北(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北部和马加丹)、北冥(雅库特共和国的勒拿河以东部分)、安北(科图伊河以东到雅库特共和国的勒拿河以西部分)四郡。
  烛龙群岛中国最北方的领土,这里气候严寒,一月平均气温-28度至-31度之间,即使气温最高的七月,最高温度也只有8度至11度,最低气温甚至在-3度,“六月飞雪”在这里根本就不算个事。
  因为环境太恶劣了,居民极为稀少。当中国收复这里之后,进行人口普查时,在这片面积3.86万平方公里的群岛上,只发现了不到100人的原住民。他们全都是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以狩猎业和渔业为生。
  按照“集村并寨”的计划,这种地区就是属于被“关停并转”的对象,这批原住民因纽特人就被转移到了大陆上,以小家庭为单位打散分配到几个新村里面。不单单是烛龙群岛,整个中国所属西伯利亚地区,乃至中国所有新领土的原住民,都是按照这种方法安置的,和本土一视同仁。他们原有的很多聚居区分别都极不科学,太过偏僻,太过分散,既不便于管理,也不便于建设,所以必须集村并寨。
  文德嗣的科社党政府一向都是这样,一切政策都以公平公正、现代化、科学化、标准化的宗旨为准。从来没有那种刻意去“尊重少数民族传统习俗”、“优待少数民族”的圣母情怀,也没有那种“体味原始风情”,“保留风俗情趣”的小资情调。所以在本位面的中国,已经没有那种自然村了,除了在一些特定的民俗博物馆,在正常的聚居区里是看不到所谓“原汁原味的异民族风情”的。
  因为在文总看来,那种为了满足自己浅薄的猎奇心理,却要让他人生活在文明世界之外的想法,是非常缺德的,也是极不尊重他人的。当然如果他们喜欢自己去身体力行的当原始人,用最原始的方法捕鱼狩猎,那是他们的自由,但请不要妨碍他人进入文明世界。至于什么开发“民俗旅游”,文总是一点儿兴趣没有,在他看来,那种行为类似把人类当成鸟兽参观的行为,才是真正的不尊重人。当然如果有人自愿被人当动物围观,那也是他的自由,但是政府是绝对不会支持和鼓励的。
  烛龙群岛现在没有了原住民,但并不是没有人。该群岛是北冰洋的重要区域,对开发北方航道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和科学价值。中国在拿到这里之后,就开始在烛龙群岛上修建了军事基地和机场、港口、灯塔、雷达站等设施,还有北极水文站、气象站、北极观测站等科研机构。
  另外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为内地提供资源,目前烛龙群岛上有1000人左右,其中大部分都是中国矿业集团和北冥远洋渔业公司的工作人员。
  在最大的烛龙岛上,一群中国矿业的员工正在一片矿场忙活着。烛龙岛原名科捷利内岛,是该群岛最大的岛屿,面积11665平方公里。他们开着挖掘机直接从地面挖出石块,然后放进运矿卡车,再送到旁边的选矿场进行选矿。但是现在已经在国内普及的机械选矿不同,他们现在选矿竟然还是人工为主。
  当然也不是那种的人工选矿,只见选矿工们坐在一条输送带上,他们戴着一个把两眼都遮住的造型奇异的头罩,两眼部分是浅蓝色的玻璃罩,里面有很多小点,看起来像是昆虫的复眼,额头部位上是一个头灯似的设备,还有一条线拖到腰间,连接着一个金属盒子。
  又一批经过初步打碎的矿石从输送带送到选矿工面前,这时他们按动腰间金属盒的按钮,头罩上的指示灯开始闪烁起来,“头灯”射出一种紫蒙蒙的光线,然后工人们就开始熟练挑选起来。他们根据目镜中的反应,将符合要求的矿石拣出,扔到脚边的桶里。最后他们挑剩下的矿石,再通过输送带被送到矿石粉碎机那边,然后才是真正的机械化选矿。
  最终他们得到的精矿成品是一种呈银白色或暗灰色,带着金属色泽的石块,大部分是一种不规则的粒状或鳞片状集合体,少数集结成不规则的大矿块。大的有鸡蛋大小,小的和瓜子差不多。
  一个检验员从送来的桶里拿起一块指头大的矿石,用放大镜看了看,又放在旁边的比重计上称了下。满意的说道:“这块含量起码有百分之七十,都可以算是天然白金块了,这种高纯度的自然铂矿相当少见,想不到这个岛上居然有那么多。”
  是的,他们是在开采铂矿,而且是非常珍贵的自然铂矿,不是那种以化合物存在的铂矿,而是直接以金属态形成的罕见矿场。
  这当然不是他们用不起机器或者没有机器用,中矿集团还不缺这点东西。而是这种自然铂矿本身纯度就很高,已经可以直接送进厂冶炼了,也就用不着再经过那些工序。再加上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要是像普通采矿场那样粉碎了再选矿,就有些划不来了,一块完整的天然铂比粉碎的价值高多了。
  再说,他们虽然看起来是人工选矿,但他们所用的“光谱反射选矿镜”却是真正的高科技产品,全世界独此一家。这是一种利用光谱原理选矿的仪器,紫光照射在矿石上,不同金属的反射光谱不同,结果直接就反应在头罩的目镜上。他们事先就把铂族金属反射光在目镜里的显示调成红色,选矿的时候一目了然,非常方便。
  他们人工选出的都是金属铂含量超过40%,体型较大的天然铂块,这些天然铂里面除了金属铂之外,还有钯、铱、铑等铂族金属,另外的主要成分就是铁。这块铂矿的含量极为惊人,就算他们挑剩下的那些送去粉碎的矿,铂含量也在20%左右。
  现场经理也拿起一块纯度极高的自然铂观赏着,一脸感慨的说道:“真是不可思议!世界上竟然还有这样的矿产,我觉得这片矿就只算白金,起码都有三五千吨吧……”
  “估计还不止,我们现在开采的仅仅是地面。像这种天然铂矿,下面肯定有矿脉的……”一个工程师笑着说道。“也幸亏这里荒无人烟,要不像这种宝地早就没了,哪里还轮得到我们。我们中国最缺铂矿了,而且这种东西是稀有金属,全世界储量都不高,就算想进口都进口不了多少,现在有了这个大矿,总算可以松口气了……”
  “不过这地方条件实在太恶劣了,地下矿脉就不好开采了。”现场经理想了想说道:“我估计,等我们把地表的这些矿采完,地下部分会暂停。”
  工程师点点头:“也对,反正地表这么多矿也够我们用很久了,地下部分就等以后北极铁路修好了再说,现在开采成本太高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4/46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