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四年(校对)第4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6/470

  “牛兄弟,怎么了?”
  “没,没事。”
  与他同样来自于金华新兵训练营,但是丁俊杰却从未见过的牛忠还是平日里那般,别人问什么,只要不是军令所指,便从来都是躲躲闪闪,不愿与人交流。
  这个平日里被大伙私下称之为哑巴的年轻人有着健壮的体格,面相上也甚是憨厚,丁俊杰第一眼看到他,便仿佛是见到了一个熟识那般,说不出的亲切,平日里除了临时队官黄成铭以外,也就是他愿意与这个八竿子打不出个屁的袍泽多说两句。
  “牛老哥,你这可不像是没事的样子。”
  “我,我……”
  牛忠来回来去的几个我字,最后却还是化作了一声叹息。眼见如此,丁俊杰也知强人所难实在不好,便熄了心思。可是此番不同于平日里,牛忠却一把拽住了丁俊杰的胳膊,将他从不愿道出的身世倾诉了出来。
  “丁兄弟,我知道你一直很奇怪,为什么同在金华新兵训练营你却没有见过我。今天我便说明白了吧,我是在金华新兵训练营接受的初级训练,但是我娘很快就托了我爹在世时的袍泽的关系安排到了义乌县的驻军。”
  在世的时候,听到这话,丁俊杰立刻就明白了他为什么会与牛忠如此亲厚,原来他们是有着同样的身世经历的——他们的父亲都是战死沙场。可是,当牛忠将后面的话说完,他却登时便愣在了当场。
  “我爹当年与丁叔父一样,都是在大兰山上便开始追随的大王,也许他们互相之间相识也是说不定的。只是和丁叔父那般战死在四明山殿后战不同,我爹是个败军之将,没能完成大王交托的任务不说,整支部队也都被鞑子歼灭在天台山中。”
  “啊?”
  牛忠的回答,着实让丁俊杰听了个一愣,江浙明军连战连捷,除了骑兵冲突,好像没有吃过什么大亏,更别说是全军覆没这样耸人听闻的事情了。但是随着他的记忆展开,却很快就想起了当年的一件过往,那个已经被他蔑称为“狗汉奸”的刘叔父那次帮他爹迁坟的时候曾与安家叔叔说起过,江浙明军不光是兵败过,甚至为此还把王巡抚给弄丢了,正是败给了那个四明山王师的叛徒王升。
  “牛老哥,你爹不会是牛平安牛守备吧?”
  “是的,我爹就是天台山守备牛平安,不曾立下大功,我实在没脸去见大王,更没脸告诉其他人,唯恐会再给我爹丢人。”
第一百一十二章
惊变
  永历五年,陈文率部奔袭金华,从而开启了江浙明军在一次次的反围剿中逐渐壮大,最终取得了战略主动权,从而光复了江南半壁。
  那一年,陈文亲率的部队不过只有一个第一局以及骑兵、工兵和部分随行人员,主力部队则是要奉命掩护老营迁徙。如此行险,老营当是万无一失,然而老营是抵达了金华府,但是当时大兰山明军的名义主帅,前浙江巡抚王江却不知所踪。直到后来才得到了消息,说是王江被四明山的大叛徒王升擒获,王江随行的巡抚卫队以及吴登科他们留下的那支南塘营小部队也连带着全军覆没。
  这件事情在当时轰动一时,毕竟王升是个什么货色,四明山出来的或多或少都是知道一些的。南塘营当时能够击败李荣、赶走马进宝和张国勋、聚歼浙江抚标,却败给了这样的角色,实在让人大跌眼镜,同时对那一战的指挥官牛平安也是大加贬斥,甚至就连牛家的遗孀遗孤平日里也少不了被旁人冷言冷语。
  “大王对我家恩重如山,宽恕我爹败军之罪,不光是军功田土和抚恤从优,甚至还用家传的宝贝换回了尸身。正是因为这样,我就越是觉得我家对大王不住,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用实际行动来洗刷掉这个耻辱,但是在此之前,我实在是没有颜面去见他老人家。”
  从永历六年消息传来至今,已经过去了七年的时间。有道是千夫所指无疾而终,几乎江浙明军的每一次胜利,他们家都会被“鞭尸”一轮,牛家在这七年里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甚至牛忠的弟弟牛孝就是因此对江浙明军心生反感,才会置备补兵征召于不顾,宁可到城里的客栈做个小二也不愿从军。倒是牛忠却一心想着拼死获取功劳,以求日后能够为他的父亲证名。
  本队的袍泽们早已去食堂用饭了,宿舍中始终只有他们二人,心防的闸门一旦打开,倾诉的欲望就会将心中的一切都尽数倒了出来。
  牛忠娓娓道来,隆重的葬礼、军中的照顾、父亲老战友的帮助、寡母的殷殷教导,一切的温馨与败军之将的恶名、旁人歧视的目光、寡母的愁眉不展以及弟弟的自暴自弃交织在了一起,根本无法将其梳理开来,因为这些早已如乱麻一般彻底无法解开了。
  类似的情愫,丁俊杰的少年时代也并非没有,父亲阵亡,寡母省吃俭用的将他拉扯大,哪怕是家中有抚恤田,为了他日后能够过得更加宽裕也要节省下每一分开销,但是只要是与他有关,吃穿用度,都尽可能给予最好的。
  然而,比之牛平安,他除了军中的抚恤和疼他爱他的母亲以外,他的父亲的袍泽,安有福对他们家多有照顾,石大牛一家也是多有关照,便是在永康乡下、在金华城里、在童子军学堂的那些乡邻、同窗也都会满怀敬意的称他为忠良之后。而这些,却是同样的烈士后代牛忠所少有过的,甚至还要时时刻刻的面对那些恶意的讥讽,只因为他的父亲打了一个败仗。
  “牛老哥,你错了。”
  说过了那些往事,牛忠再度沉默了下来。片刻之后,丁俊杰整理清楚了思绪,才打破了此间的寂静。
  “大王爱兵如子,不吝家传宝物也要换回麾下将士的尸身,以供安葬。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大王当年为什么要如此隆重的安葬令尊和那些阵亡将士,为什么要抚恤从优,依小弟愚见,大王从没有怪过令尊,令尊用生命践行了他在那面飞虎旗下许过的誓言,与其他烈士没有什么不同。甚至可以说,令尊和令尊的那些部下们奋战到了最后的一个人也没有放弃,更应该为人所称颂,而非以成败论英雄。”
  “真的是这样吗?”
  丁俊杰的劝解唤起了牛忠心中的希望,这样的想法他并非没有过,可是长久以来,不断的面对那样的压力,对此早已是充满了否定,以至于即便是此时丁俊杰如此掰开了揉碎了的劝解,却也同样是无法将其固有的观念扭转过来。
  “是的,一定是这样的!”
  二人在宿舍里幽幽的聊了许久,直到同队的袍泽们已然吃过了晚饭,甚至听过了监军官讲古,回来拿洗漱用具,准备洗漱过后就熄灯休息了,他们才意识到原来连饭还有吃。
  奈何,军中自有一定之规,除了执行任务,像他们这样在营中训练的,伙房是没有给他们再备一份“宵夜”的道理,只得忍着饥饿去洗漱干净,指望着睡着了便不会再饿了。
  丁俊杰纾解了牛忠的心结,虽然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是无论对他,还是对牛忠而言,都是一件好事。二人身体虽然饥饿疲惫,但是心中却已然轻松了许多,谈不上说说笑笑,但却也比平日里的话要多出许多。
  待他们洗漱回来,众人已然上床入睡,他们两个轻手轻脚的踱到床前,看到的却是两个馒头外加上一张油纸包着的菜肉就摆在丁俊杰的床头柜上。
  “赶紧吃,吃完别忘了把纸扔了,让夜里查房的镇抚兵看见咱们又得出去挨鞭子了。”
  “就是,都吃了,这可是苏兄弟第一次做贼,你们两个销赃时麻利点。”
  “李由之,你这厮小声点儿,让镇抚兵听见了我就说是你干的。”
  宿舍里,每个人都躺在床上,没有半点儿移动,但是说笑声传来,却给了这间已然熄灯的宿舍以别样的温馨,哪怕现在早已不再是那数九寒天。
  当天夜里,陈文就已然抵达了牛首山训练大营,不过他也并没有影响将士们的休息时间,直到第二天才露了面,亲自视察操练。
  操练分为不同科目,陈文也没有执行抽查,而是花了整天的时间检阅大军。从队列行进、阵型转换到武器训练、抗压训练,乃至是抽签的有防具对抗演习,折腾了一个白天,总体上还算是满意。
  到了晚上,陈文与将士们一同观赏了一场宣教司文工团的演出,这次不是此前排过的“倾城之恋”、“四明山五百勇士”,也不是后来的那些,而是一个新剧。
  这出戏讲的是清军入关,在直隶大肆圈地,一村村的汉人投充为奴,其中主角更是经历了自家的土地被清军强行圈地、一家人从自耕农变成了奴隶、兄长抵制圈地被杀、聘妻被圈地的鞑子侮辱而投井自杀、邻居南逃死于逃奴法、家里交不上租子而落个家破人亡的下场,最后愤而南下投奔王师抗清的故事。
  这其中,涉及到了剃发、易服、圈地、投充、逃奴等诸般恶法,借着剧情的发展将满清在直隶做下的恶事娓娓道来,凸出了一个反清的必要性。
  “我等今天不反抗,直隶的悲剧就会在其他地方重演,别的不说,杭州、南京等地满城就是个例子,一切都是迟早的事情!”
  主角南下淮南,加入了刚刚收复那里的江浙明军,便是用这句话作为全剧的收尾。陈文对于这部戏很有感触,一直以来他便自称是从直隶南下的,但是对于真正的圈地、投充却还是缺少足够的认识,但是看过了这部戏,他相信,不管是他,军中的将士以及民间的百姓也都能够对此有了一个真切的认识。
  看过了这部戏,营中的将士们更是群情激愤。所幸,演员这个职业已经被人们所熟悉,没有再出现演鞑子和绿营兵的演员被观众殴打的事情,但是故事所传达的信息却还是直抵到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陈文在大营住了一夜,第二天便启程返回南京。视察牛首山大营,检查训练进度是最必要的事情,因为今年下半年的北伐计划已经酝酿了多年,陈文等待这一天已经等了很久了,甚至可以说,若非是背后存在着有可能出来拖后腿的猪队友的话,他早就起兵北伐了,也不会迁延到了今天,让满清真的展开了新军的扩编工作。
  视察结束,陈文总体上对训练进度还是很满意的,各项训练科目的检查结果都还不错,至少他看到的确实如此。当然,有着监军司和军法司存在,陈文也不怕军训司能够在这里只手遮天,此番看到的应该是比较真切的结果,至少与平均值相距不会太多。
  陈文离开了大营,大营里的训练强度也会进一步加强,以求在夏天完成训练任务之后能够有着最佳的状态来进入到北伐之中。
  当天下午,陈文便策马赶回了南京的齐王府,巡视了一番,一切运转自如,整个江浙明军的控制区,几个省的地盘,政务、司法、军务各个方面都会在这里完成汇总和处置,陈文离开的这段时间看来新建的各司已经磨合出了一些成绩,估计夏天的时候应该可以彻底磨合完毕。
  各司的总长,他们都是在江浙明军崛起过程中贡献了莫大心血的高级官员,当年不过是一支占着一个府的地盘,甚至是仅仅只有几百人的时候他们就在一起殚精竭虑,后来更是合作多年,直到陈文开始打出浙江才暂时分开,如今又在一起工作,也算是有了一定的基础,事半而功倍。
  “黄家的那个儿子如何,可配得上小妹?”
  “配得上也好,配不上也罢,王经略当年和黄梨洲定下的婚约,咱们是说的不算的。再者说了,黄家的家教还算不错,只要别把东林党棍的那套也传承下去,我也不在乎日后看在王经略的面上提携一二。当然,要是还是那套的话,我也没那个闲工夫。”
  陈文此行,首要的便是送亲,回到府中,王江的妻子和孙钰的妻子都在府中,正与周岳颖闲谈,周岳颖替陈文更衣的功夫,忙里偷闲的问了一句,陈文也随口做出了回答。夫妻一体,陈文自也没必要掩饰他对黄宗羲的反感。
  周岳颖不知道陈文在黄家如何,就连陈文一时间也不会知道黄宗羲已经开始写起了行朝录,不过修史一事,他也不急,而且只要是权柄在手,他也不怕黄宗羲敢如历史上黑马士英那般明目张胆的黑他,因为他从来不是只死老虎。
  擦了擦风尘,换了身衣服,三家早就是通家之好,陈文与王江、孙钰二人的妻子闲聊了两句婚礼的事情便回到公事房继续办公。
  “大王,这是北京站送来的最新消息,旅顺那边的偏师已经起了作用,鞑子分出了武卫右军协防天津卫城和大沽口,显然是唯恐王师由那里登陆,直插京城。”
  制海权在手,欺负满清还不是轻而易举的?
  陈文很清楚,清廷在北方不是没有水师,只是北方的水师本就比南方要少,南方战事频仍,北方水师更是削弱良多,现在还要死守各处港口,兼顾朝鲜海运,被一支偏师骑着脸打,也是全然是无可奈何的。
  “孤还以为他们怎么也得集结水师去打上一回试试呢,可惜了赵迁的工兵专业技术。”
  说笑着,陈文翻开了情报,刘成的名字以及武卫右军新的驻地跃然纸上,现在还只是清廷决定的消息,但是他却并不怀疑这个地点会发生偏转,因为那里确实是个兼顾防务同时还能连带着训练的好地方,尤其是清廷已然开始了恢复明末的小站稻生产的今时今日。
  此事罢了,监察司的内部情报也纷纷报了上来。首先便是张俊负责的特科,三号人物收到了新的威胁后,立马就老实了起来,由此陈文也更加确认了其人的身份——这世上是绝对没有比他更忌惮永历的人了,就算是顺治也绝对到不了这个程度。
  相比此事,剩下的就都是些要求陈文尽快起兵北伐的声音。士绅们得到了陈文会在北伐结束后重开科举的消息,各地都有大批的士绅公开议论北伐的时间,并且多有表示愿意襄赞军需的。
  普通士绅如此,那些江浙的工厂主们就要复杂得多了,南方的市场正在趋向饱和,普通百姓的数量很多,但是消费能力有限,如今朝鲜也被满清占领,其中的一些人已经有了等待北伐之后向北方倾销工业制成品的想法,其中陈文扶持过的那个徽州商人王孚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甚至已经将书信送到了王府,只是陈文还没有时间去拆看。
  相较之下,军户的心思就要简单很多。北伐收复失地,陈文就会分出更多的军功田土,战兵家庭是最为积极的。备补兵方面,一边羡慕战兵家庭的免税田,一边死盯着扩军的力度,生怕赶不上这场富贵,也是一种煎熬。
  这其中,只有民户是无所谓的,倒是其中有一些人开始担忧起了北方的廉价劳动力会冲击到本地就业市场,以至于导致他们的工资待遇下降的问题,但是这等思绪却也仅仅还是处于萌芽阶段,至少没有个专家教授什么的出来分析一波。
  总体的形势一片大好,民间舆论方向积极,北伐的粮草辎重、船只牲畜等各方面的准备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之中。军队方面,牛首山大营的两个师一级部队的新战法还在紧锣密鼓的训练,其他各师的战法改良幅度稍小,成军时间更长,其中已经有一个师通过了军训司的检查,全部完成也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
  放下了监察司的报告,陈文倚在太师椅上,闭目养神,同时也在思虑着是否还有什么遗漏的地方。只是没等他想出个所以然来,随着军情司的总长急匆匆的赶了过来,那副久已喜怒不形于色的面上流露着兴奋、担忧等一系列复杂表情,陈文便知道了他所等待的那个时间节点大抵是到了。
  然而,接过报告,陈文的眉头却是凑得越来越近,全篇看过,最终发出了一声由衷的叹息,唯独是那叹息中包含的情愫实在是复杂得让人难以分辨。
  “我等的时间节点到了,结果大致如预期那般。可是这份结果中的一些东西却并不是我想看到的,至少不全是。”
第一百一十三章
三王内讧(上)
  永历十二年腊月底,正当陈文与江南士绅进行着以千万两白银作为基础单位的经济战的同时,四川行都司的蜀王府中,蜀王刘文秀却还在为麾下大军的军饷问题而挠头。
  自从前岁出兵北上援助吴三桂未成,刘文秀便开始了在川南的屯田工作。打着明廷旗号的各藩镇如今已经控制了天下半壁,但是其中的大半都是在江浙明军的手中,也都是江浙明军一手一脚打拼出来的。相较之下,当年一旦出滇抗清便连奏凯歌的西营系统明军,如今却在历次内斗之中陷入颓势。
  如今抛开已经形同独立的江浙明军和远在闽南、台湾,与行在缺乏海路、陆路联系的福建明军这两部以外,永历朝廷名下的地盘不小,几乎涵盖着中国大西南的全部地区。
  然而,西南四省,云南、贵州和广西三省说好听了就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四川倒是自古以来便是经济发达的所在,可是到了现在,反倒还不如这三省——毕竟,没有人,又何谈经济一说。
  经济欠发达也就罢了,这四个省的地盘,土司多如牛毛,明军系统也是繁杂已极,财政一向是困扰明廷的大问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6/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