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四年(校对)第2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5/470

  明清两军正面的步兵同样是不足四千,也同样打着中央突破的念头,所以都将最坚韧、锋利的一面摆在中间。唯一的区别就是,清军依仗的是满洲八旗的强悍战斗力,而明军这边则是长枪阵更为适宜阵战的特点。
  只是不同于绿营,八旗军的骑兵数量实在太多,即便此间只有蒙古八旗依旧在战马上,但却依旧拥有近两千的巨大数量。在稍作整顿后,最先杀出的也正是他们,自侧翼和战阵的连接处冲出,大片的骑队便浩浩荡荡的冲了过来。
  双方间隔不过一两里地,骑兵呼啸而来。面对如许规模的骑兵,陈文并没有放出他那可怜兮兮的几百骑兵,干脆就直接下令将炮兵和前排的火铳手、弓箭手撤到前三排长枪阵之后,以长牌手掩护长枪手,长枪手半蹲将长枪林亮出来,以防这些清军骑兵直踹长枪林。
  马蹄溅起沿湖湿软泥土的同时,蒙古八旗的骑兵转瞬即至,眼看着他们就要撞上了那一片长枪的丛林,岂料这些蒙古鞑子竟然在最后的关头突然转向,侧身掠过的同时只听到弓弦作响,一片箭矢便如狂风暴雨袭来,狠狠的打在了明军的队列之上。
  明军前排有长牌手,但是距离过近,这些蒙古八旗的骑术和射术也熟练到了极致,似乎胯下的战马和手中的骑弓都是长在身上的一般。只是这一轮的射击,小半的箭矢钉在了长牌手的长牌和甲胄上,而大半的则越过了长牌手以着居高临下的角度射在了后三排的长枪手身上,一瞬间就将重点打击的战阵中部的长枪阵射成了一片刺猬。
  蒙古八旗的骑射颇为毒辣,尤其是那些各自部落中的勇士,往往都是瞄准了甲胄无法完美遮蔽的部位或是直接射向明军无甲的面部,哪怕是按照操典在此时已经底下了头,仅仅是依靠着笠盔的边缘,在那些以着诡异角度射来的箭矢面前,能够起到的效果极为可怜。
  一阵阵箭雨过后,明军的长枪阵立刻变成了麻子脸,那些被射中要害的长枪手零零星星的倒下,其中大多是被直接射中了面部而一箭毙命的!
  远远的望向前方,陈文的眉头不由得一皱,这时代的蒙古人虽然已经被明军吊打了两百年,但是还没有经过满清两百余年的阉割,尤其是这些蒙古八旗的骁骑,骑术、射术上的优势所衍生出来的战术着实让他心头一震。
  “原来,历史上的铁人军要配面甲竟然会是这个原因。”
  从未与蒙古八旗遭遇过,尤其是戚继光吊打蒙古人的历史,使得浙江明军从上到下对于这支早已不复暴元时强悍的蛮夷充满了轻视。可是此刻一看,游牧民族的骑兵在如今冷热兵器交替的时代,依旧拥有着极强的杀伤力。
  陈文记得,以前在网上曾看到过这样一种说法,说是皇太极时代与蒙古人会盟,尤其是乙巳之变的入口,为满清在棋盘上配上了双马,就像孔有德的降清和锦州的失陷为满清配上双炮一样,使得这个野蛮人部落拥有了更为合理的兵种配置。
  如今看来,确实如此!
  蒙古八旗的大队骑兵呼啸而过,浙江明军也并非全无还手之力,长牌和甲胄只是防御,明军编制中近半数的火铳手和步弓手却在长枪林的掩护下立刻向他们发起还击,甚至在他们进入射程后就已经开始了。
  鲁密铳和步弓在射程上本就比骑弓要远很多,在冲锋的过程中,这些蒙古八旗的骑兵始终在承受着明军的射击,只能依靠马术来进行规避,其中很有一些马术极强的干脆就借用战马来规避射击。
  不过即便如此,在这第一轮的呼啸而过之后,这些蒙古骑兵却还是留下了近百条性命。
  并非是明军的射术有多么精准,哪怕是长久的训练也无法避免战马高速奔跑和前装滑膛枪的精准度所造成的命中问题。只不过,这片区域实在过于狭窄,使得蒙古骑兵彼此间的距离极小,密密麻麻的从明军的阵前掠过,除非放空枪或是对准了天空,否则的话,总有不小的机会射中。
  第一轮的交锋,双方谁也没有占上什么便宜,清军损失了近百骑蒙古八旗,而陈文这边也有几十个长枪手被射中了面门而死。
  全军尽数披甲,无疑使明军的损失更低;而火铳和步弓在较近距离针对如此密集单位的射击,也导致了清军了伤亡不匪。尤其是当清军骑兵冲入有效射程之内,鲁密铳立刻便显示出了较之鸟铳、步弓、骑弓更为惊人的破甲能力。
  北线的明军此刻依旧在压着那些绿营兵打,将其击溃只是时间的问题。然而,这样的胜利却是陈文所不愿看到的,他需要的是一次打破满洲八旗不可战胜神话的胜利,一次彻底树立起浙江明军在战斗力上已经丝毫不逊色于满洲八旗的形象的胜利。
  “那些真鞑子和假鞑子还在磨磨蹭蹭的绣花,咱们不等他们了。击鼓,前进,冲上去,打垮他们!”
  “虎!”
  将旗前倾,战鼓雷动,浙江明军的南塘营和飞熊营随着前进的步伐,损失的长枪手也得以从后队补全,迈着坚定而有力的步伐滚滚向前。片刻之后,完成了整队的八旗军战阵也随着达素的一声令下,开始迎着明军而来。
  八旗军作为满清维系统治的定海神针,虽然在入关后开始堕落、腐化,但是这才刚刚过去十一年,尚有大批入关前就在军中的经验丰富的军官和老兵,战斗力还没有彻底退化到三藩之乱时的那般强烈依赖绿营兵平乱的地步。
  对于胜利,源于满洲八旗战无不胜的威名,他们的信心十足。此间的满洲八旗虽然只有两千人而已,但是蒙古和汉军八旗皆在,皇太极时代完整的八旗军作战体系尚在,此时此刻正要借此来与纵横东南多年,同样有着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威名的浙江明军一战。
  随着两支步兵战阵的不断靠近,如河水漫过了马蹄,留给蒙古骑兵辗转腾挪的余地也越来越小,勉强进行了一轮骑射,在付出了更大的伤亡后,那个蒙古固山额真便带着整支骑军退到了阵后,以待追击。
  此时此刻,四明湖畔的南端,两支步兵战阵大踏步的向着对方而去。很快,明军这边就将火铳手和弓箭手重新调到了阵前,甚至一些火炮也在炮组成员推动着炮车而勉强跟上了队列。而清军那边,亦是如此。
  双方在进入到了火炮的射程后,便开始了对射,而步兵的阵线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滞,反倒是加快了脚步,继续前进。
  直到百步的距离,明军率先停了下来。从去年的那些逃回杭州的汉军八旗口中,达素和吴汝玠很清楚,明军的火铳射程要比汉军八旗列装的鸟铳要远,所以在步弓还击的同时,他们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前进,以便尽快的进入到鸟铳的有效射程之内。
  很快,当清军的鸟铳手完成了一轮射击,便退到了阵后,换上了那些刀盾兵一跃而出,将飞斧、飞刀和标枪等投掷兵器抛向明军战阵。
  清军的战术,或者说是这个时代明清两军的惯用战术,早已在明军的计算之中。当进入到距离后,明军的火铳手也早已完成了两三轮得射击,直接退到了阵后,由前排的长牌手来抵挡这些杀伤。
  由于使用长枪阵和鸳鸯阵的缘故,战斗进入到这一阶段,明军必然的出现了攻击的空档。停下来,如雨般的投射兵器以着各种角度飞来,长牌手按照操典要求的那般,以着正规的战术动作死死的抵住长牌,为身后的士卒提供掩护。
  直到投射结束,清军趁势冲上来之时,这些长牌手借着调整接战姿态之机,用佩刀将钉在长牌上的箭矢、投射兵器格去,随即左手的长牌挡在身前,右手的佩刀弓臂紧握,摆出了接战的架势。与此同时,后排的长枪放平,自长牌手们的间隙窜出。
  “杀!”
  呐喊声响起,浙江明军与这支八旗军一下子便碰撞在了一起。
  南塘营第一局甲哨第四步兵队的石大牛,如今已是本队的队长。此时此刻,他所在的队正紧贴着飞熊营,于刚刚的那一次接战的碰撞中,凭借着一丈五尺长枪面对刀盾兵的先手优势,一瞬间就捅死了四个清军。但也在这一瞬间,趁势突入到长枪林中的刀盾兵也开始疯狂的劈砍着这些长枪。
  目光所及之处,今年补进来的唯一一个新兵,刚才一枪捅在了那个满脸络腮胡子的清军小腹,一扭便将肠子带了出来。但也就在这时,他的长枪收枪稍慢,立刻就被旁边的一个清军削下了一段,将枪头砍了下去。岂料到了下一秒,那个新兵收了枪,竟再度刺出,直接捅向了那个清军的脖子上。
  面对无甲的颈部,即便没有枪头,尖利的木棍也顺利的捅了进去。和着呜呜的呕血声,鲜血喷涌而出,但是长枪的长度实在不短,以至于那个清军的血连新兵身前的长牌手都没有溅到,仅仅是将长枪断开的前端染成了红色,就随着清军的倒地而改将喷溅的目标换做了地面。
  明军的长枪林发了疯的刺出、收回、再刺出、再收回,如此往复,甚至比上一次面对汉军八旗时还要狂暴。
  作为下级军官,石大牛远比那些高高在上的高级军官更加了解这些士卒的感受。自得知今番的对手是八旗军,而且还是真夷,浙江明军自身强悍战斗力的赫赫威名与满洲八旗不可战胜的神话在士卒们的心中不断撞击,因恐惧而生的求生欲望、因浙江明军辉煌历史而产生的自尊、或是超越满清的渴求、亦或是维系汉家天下的使命感,这些无不在时时刻刻的冲击着将士们的内心。
  经过了监军官的引导,所有人的知道,只有战胜了眼前的这支八旗军,未来才会有收复所有失地,将鞑子赶出中国的可能,所以他们无不使出了浑身的气力,试图凭借着刺杀这一简单的动作来更进一步靠近那个幸福的未来。
  “杀!”
  每一次刺杀,便伴随着一次呐喊,此时此刻,喊杀声已经连成了一片,几乎听不出其中的间隙。
  明军的长枪密集刺杀,对于仍然在依靠着个人武勇,以至于每兵之间必须留有足够用以挥舞兵器空间的八旗军而言,实在是难以招架。一枪刺来,以盾牌格开,第二枪刺来,以刀架开,可是第三枪、第四枪同时跟进,哪怕是闪展腾挪如猴子般灵活,也免不了要受伤,甚至是被一枪格毙。
  然而,即便是面对如此困境,战阵中央的满洲八旗却依旧在劈砍、在格挡、在躲闪,在拼尽一切可能冲进长枪林,利用长枪易老的劣势来破阵。
  南线的激战还在继续,可也就在这时,里许外的北线战场却隐隐约约的传来了一阵震天的欢呼声,原本还勉力与火红僵持着的灰蓝色浊流,仿佛就在这一瞬间,随着二者之间的堤坝向北垮塌,也逐渐被驱逐向北,这一趋势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北线的绿营兵已经垮了,远远望去,似乎还只有中军的将旗处尚在这洪流中勉力维系。下一步,明军会做什么,是抽调部分兵马增援南线,还是在追击的过程中分兵绕过四明湖截击他们,都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发挥效用。可是拖得越久,对他就越为不利,为今之计,唯有拼死一搏,设法击溃陈文以弱明军声势,别无他路。
  “擂鼓,全军压上去,杀光这些汉狗!”
第六十九章
尤当报也
  转瞬间,战鼓将达素的命令传达到了每一个八旗军的耳中,随着达素自阵后向前缓缓移动的将旗更是将主帅的决心表露无遗,甚至就连汉军旗的固山额真吴汝玠、以及下面满洲、汉军各旗的各级军官也纷纷向前。
  清初之时,军法执行颇为严格,况且按照八旗的奴隶制度,主子失陷阵中,下面的奴才也落不了好。是故,此刻眼见着各级军官,或者说是自达素以下的各级主子已经决意拼死一搏,下面的奴才自然也再无退路可言。
  清军这边陡然而起,甚至一时间竟压过了明军的喊杀声中,满洲镶黄旗的步甲图拜在前排的那个步甲被一根长枪捅进了小腹的同时,呐喊着冲了上去。
  不比身前那个已经必死的八旗兵,图拜的老爹原本也不是老汉时的八旗军,而是皇太极在世时抓进旗的鱼皮鞑子,甚至家中还有件大马哈鱼缝的衣服。在八旗全面上升期加入,没有经历过努尔哈赤时代末期底层旗人的艰辛,入关后更是借着圈地、投充等法迅速的富贵了饿起来,使得他们对八旗这个团体的忠诚度极高。此间主子已经下定决心拼死一搏,作为奴才的他自然也不能落在后面。
  奋力一劈,削断了正在收回的枪杆,趁着那个长枪手转瞬的错愕他便直冲了过去。一枪刺来,图拜以圆盾一震,紧接着又是一枪,只见他腰身一扭,那长枪便从他的腰间划了过去。凭借着多年的作战经验,闪展腾挪之间,图拜一连躲过了三根长枪的刺杀,可是脚下的步子却没有丝毫的停滞。
  转瞬之后,图拜已经冲进了内圈,明军前两排的长枪手已经无法再刺向他,所要躲闪的不过是再后面的几根攻击角度受到了极大限制的长枪。
  “冲进去,宰了那个长牌手,剩下的都是长兵,进了内圈就会像是砍瓜切菜一样。破阵将从我开始,我是大清巴图鲁!”
  肾上腺素急速分泌,使得他的动作灵敏凶狠已极。武勇已入极致,图拜感觉他这辈子都没有达到过这样的境界。顺势砍断了一根长矛,岂料下一秒,一支穿着铁靴的大脚便踹在了他的小腹,力道不小但也不足以将他踹倒在地,可也就在身体出现不协调的刹那,一个长枪直挺挺的刺了过来,直奔着他的胸口而来。
  转瞬间,长枪已到近前,稍一稳住了身形,紧接着图拜便是一个铁板桥,将身体强行后仰了过去,眼看着那根长矛擦着鼻尖刺空。然而,当他再度起身之时,看到的却只有一道光划过,一切的感觉和反应便彻底离他而去。
  这个满洲武士的武艺过人,竟然连续躲过了几根长枪的攻击,进而突了进来。可也就在他突进了内圈之时,刚刚他还准备顺手宰掉的那个长牌手一旦出手,随着攻击方向的多元化,他就必须依靠着更多的动作来规避明军的攻击。奈何,动作越多,破绽也就越多,而破绽最终也成为了导致他被这些武艺和经验未必比得过他,但却更擅长配合的明军杀死的原因。
  一刀将图拜的头颅砍了下来,那个长牌手并没有因此而膨胀,独自向前,而是规规矩矩的退回了战线的前列,继续为本伍的长枪手们提供近身的保护。
  良久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八旗军,尤其是那些中下层的军官和士卒中的勇士被明军密集的长枪林吞没,剩下的八旗军也不复方才的武勇坚毅,开始节节后退。三通鼓起,伴随着震天的虎吼,明军发起了最后的收割。而这支八旗军,却随着明军的攻势陡然而起,很快就从后退变成了溃散。
  满洲八旗,自万历朝崛起以来,鲜有败绩,哪怕是衡阳一役也只是死了一个尼堪外加几百护卫而已,放在东南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然而,当满洲八旗在东南战场上不可战胜神话的破碎声传来,竟彻底惊呆了南线战场上的所有人。
  充当步兵的满洲八旗和汉军八旗溃不成军,无不向着阵后的战马跑去,妄图借此逃离这片修罗场;而那些蒙古八旗在不可置信的发了片刻呆之后,也开始转而向北逃窜;对于这一幕,明军的士卒并非全无触动,但却在军令之下依旧步步向前,甚至击败了看似不可战胜的存在的那种兴奋,更是驱使着他们与那些自侧翼和阵型间隙冲出去的骑兵共同发起更加猛烈的收割!
  “这……”
  陈文的将旗下,前不久还在试图借重建大兰山明军来制衡陈文的士人们无不目瞪口呆的看着这一切。
  王江、沈调伦、邹小南和江汉四人,不是大兰山明军的原班人马,就是抱着替好友再拼一次的念头而来,眼见着这一幕的发生,除了震惊之外,心潮澎湃中更多的还是兴奋,为这支原大兰山明军的延续能够战胜满洲八旗而兴奋,更为恢复汉家天下的希望而兴奋得不能自已。
  然而,同样是重建大兰山明军,甚至还是这一番事业的发起者,黄宗羲以及他的弟弟黄宗炎和万家兄弟,却在震惊之余,那复杂的目光中更多的却是恐惧,甚至比刚刚发现达素的时候还要畏惧三分。
  “马帅那边追到哪了?”
  轻描淡写的问过了北线战场,似乎那里只是小孩儿过家家一般无关痛痒。事实上,比起八旗军,这个时代的绿营确实不是什么太过重要的存在,不过是八旗军的补充而已。尤其是这将提标和浙江抚标这样的手下败将,陈文一点儿也不担心田雄还能耍出什么花招——除非他带的那几千绿营兵都是丧尸,否则屁用也没有。
  然而,陈文的声音却让他们重新意识到了此间做主的到底是谁,一个个如被针扎了一般,一个激灵便将视线重新收了回来,转而战战兢兢的看向陈文。
  “恭喜国公,贺喜国公,此番大捷过后,鞑子必不敢再直视王师。”
  王江等人躬身祝贺,而黄宗羲等人却慢了一拍,直到王江一语说罢,才急忙忙的说出了贺词,似乎是唯恐这份反应迟钝会引起陈文的不满。
  黄宗羲等人慢了的这一拍,无不看在了陈文的眼里。这些人脑海中想着的到底是什么,他可谓是再清楚不过了。
  以黄宗羲为例,年少时为其父黄尊素申诉、报仇,孝子之名的背后也同时继承了其父于东林党的一切特质。
  崇祯朝加入复社,成为其中的活跃分子;弘光朝与其他复社成员上蹿下跳;鲁监国朝为对抗阉党余煌,附和赴日乞师之师,黄宗羲的前半生就这样在党争和抗清之中度过。
  康熙朝之初,随着天下几近抵定,其人也转而隐居,做起了遗民。虽屡次拒绝出仕,但是在修史上却还是派出了他的儿子黄百家和弟子万斯同。
  等到三藩之乱被满清镇压,随着庄氏明史案、鹿樵纪闻案、黄培道诗案、沈天甫案、朱方旦案、戴名世案等文字狱,以及扩大科举规模、尊崇程朱理学、宣扬满汉一体等拉拢汉族士大夫的政策,在这一系列软硬并施、拉打并用之后,转而为清廷高唱赞歌。
  不比顾炎武、吕留良那等思想家,黄宗羲晚年吹捧满清,但其思想和著作中却强烈反对君主专制。如此言行不一所表现出的矛盾,尤其是透过其一生的经历,可以很鲜明看出其人作为明末士绅阶级的代表人物,东南士绅、手工业主、矿主及海商利益的维护者,东林党的身份和自我定位贯穿其一生。
  而他的所作所为,甚至在著作中体现出的那些民主思想,其实际上也不过是为东南士绅和东林党张目而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5/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