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四年(校对)第2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5/470

  北大营如此,南大营在发现这一切后也只是稍有秩序一些,不过也仅仅是一些而已,逃亡依旧无法避免。
  未经一战,清军便放弃了坚固的营垒,衢州城头和严家淤上的明军众将以及衢州的文官、士绅们无不惊骇于眼前的这一切。
  “炮弹是有射程的,恐惧却没有,鞑子根本就没有坚守下去的决心,营垒再坚固也不过是纸老虎而已”。说罢,陈文便开始指挥大军渡过衢江,向那些已经丧胆的清军发起追击。
第一百一十七章
后手
  明军的义乌、丽水二营南下的同时,清军的福建提督杨名高、左路总兵王之纲、右路总兵马得功也帅军沿着江山港一路南下,防止明军渡过江山港。
  明军把意图表现得如此明显,实在不符合兵家正理,但陈文却还是如此明目张胆的行事,清军却也无法置之不理。至少在杨名高等福建绿营将领看来,这支明军越是南下,就越是容易成为他们回返福建时的阻碍,万一被堵在了这里,面对连汉军八旗都不是对手的浙江明军,打不打先放一边,至少心里面是没有任何胜算的。
  三支福建来的绿营齐头并进,向着江山县而去,怎么说也得先把那里站住,以后有什么事情也好有个应对的后路可言。然而没等他们走出一天,衢州西岸的清军大营便传来了明军强渡衢江、数万清军炸营而逃的消息。
  甫一听到这个消息,杨名高等人除了震惊就剩下了怀疑,怀疑这个清军使者是明军假扮的,为行狡计而冒险假传消息,可是待他们确定了此人的身份后,这份怀疑立刻就化作了恐惧,驱使着他们不再考虑什么江山县城的后路的问题了,说什么也得先逃回仙霞关再说。
  隔江相望,对岸的清军状态异常,接下来又收到了陈文强渡衢江正在衔尾追杀清军主力的消息。
  说起来,近两万战兵外加倍于此数的辅兵反过来被一支只有六千人的明军追杀,听起来好像荒谬都了一定的程度,但是人皆存自保之心,谁肯回头迎战,况且大多数的清军建制已乱,没有个几天根本没办法重新把分散的士卒归回原伍,即便是如李本深、胡茂祯这样反应较早、建制也比较完整的清军也不愿意为大军殿后而折了自家的本钱。
  接到了消息,李瑞鑫便下令渡过了江山港,缀在那三支清军的后面,时不时的突袭一番,总也不让清军有停下来休整的时间。
  就这样,明清两军沿着江山港一前一后一路向南行进,明军偶尔追杀来厮杀一番清军也不敢应战,几乎只是留下部分殿后部队就继续南下。路上清军曾经企图伏击过一次明军,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明军在从包围圈中轻易杀出后也只是跟在清军后面时不再那么轻敌冒进了而已,根本没办法把他们甩掉。
  数日后,这支清军便沿着古道赶到了仙霞关,而明军则就紧跟在后面。
  仙霞关位于浙江衢州府和福建建宁府之间的仙霞岭上,东北、西南各两个关口,统称为仙霞关。
  仙霞关关城东西与高山相连,南北有狭路沟通,号称“两浙之锁钥,入闽之咽喉”。战事频仍,烽火绵延不熄,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别的不提,数年之前,隆武帝起于福建,便以此阻隔清军入闽之通道,后来还是因为郑成功的那个坑儿子的爹郑芝龙撤除了仙霞关的守军,清军才由此杀入福建,覆灭了隆武朝廷。
  仙霞关对于福建清军而言可谓是至关重要,一旦这里被浙江明军攻陷,那就意味着浙江明军拥有了进入福建与福建明军汇合的资本和可能,这对福建清军而言可以说是毁灭性的后果。
  正因为如此,杨名高等人才会设法在路上伏击明军,结果这支明军还是轻而易举的将堵口子的清军击溃,从而全身而退。那一战之后,他们也没有了别的办法,毕竟怎么作战最终都得由野战来定胜负,现在他们没办法困死明军,打更是打不过,只能一路南逃,能逃回福建多少是多少了。
  临近仙霞关,杨名高等人便在一个晚上带着精锐部队弃军而逃,把大队的清军留给了明军。
  对于这份礼物,李瑞鑫很不满意,他想要的根本就不是这些绿营兵,而是杨名高他们所在意的仙霞关。于是在发现了这一切后,明军便驱赶着这数千战兵和数千辅兵组成的万余清军继续向南,甚至是驱赶着他们向仙霞关发起攻击。
  杨名高等人出兵之后,为求稳妥,这里一直由福建建宁府的绿营兵来守御的。杨名高等人逃回仙霞关之后,立刻下令用大石封死关门,防止明军驱赶溃卒杀入,而事实上也证明了他们的经验不负于宿将这个称呼。
  六月中旬的几个黄昏,仙霞关的关门外,无数的清军冲击着关门,被城头上的清军用滚木礌石和各种守具攻击,绝不敢,也无法将关门打开,放这些清军入关,因为他们很清楚明军就在不远处窥伺,只要一开关门他们就会驱赶溃兵冲击仙霞关。可是即便如此,这些清军却不敢回头,因为北面的道路上,明军对他们更是只有一个杀字。
  “马得功,老子从北直隶就给你卖命,现如今你就这么对我们,你就不怕死后下地狱吗?”
  “杨大帅,求你了,打开关门,救救我们吧。”
  “当年屠邵武的报应来了,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王之纲你这狗贼,老子在下面等着你!”
  “……”
  痛苦哀求,声声怒骂,犹如杜鹃泣血一般,响彻于仙霞关的关门外。数日后,溃军几乎都被关城的守军杀光,活下来的则直接进了明军的俘虏营,随着明军返回江山县城。
  只是此时此刻,仙霞关外横尸遍野,血流成河,野狗、豺狼、乌鸦纷纷从山林中跑出来享受这难得的盛宴,而关城上的清军却依旧不敢将大石移去,出关埋葬这些清军,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明军到底有没有真的如他们所说的那般离开。
  ……
  由于明军用沉船的办法堵塞了航道,钱塘水营只得弃船而逃,在登上衢江上的那些舰船后便顺流而下,以便尽快返回杭州。
  此番围剿,钱塘水营乃是将满盘棋子盘活的关键,而他们也确实做到了这点,无论是运送汉军八旗大军,还是突破兰江方向,亦或是压制住衢州的明军水营,他们都做到了他们能做到的极致。这一战败了,其实与他们的关系并不是很大,尤其是舰船损失近半,水左营游击阵亡更是证明了他们是有多么的尽力。
  但败了就是败了,受罚估计还会有,但是也得看他们在后续防范明军可能对杭州造成的威胁的上面表现如何来决定,这是钱塘水师的众将普遍的认识,而想要发挥作用,首先就得回到杭州,这也是必须的。
  一路顺着水流向东,钱塘水师没有遭到任何抵抗,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明军的水营已经不存在了,不是被他们打沉了,就是自己沉了,所以直到兰溪前始终时没有任何波澜的。而对他们而言,只要进入了兰江,继续顺流而下,很快就可以返回到清军的占领区。
  距离衢州的明军越来越远,距离家越来越近,可是待他们拐进兰江后,才发现明军根本就没打算放他们回去。
  兰溪以北一段较窄的河道上,明军拉起了一条铁索拦住了去路,钱塘水营水右营游击当机立断用几艘大舰强行将铁索冲开,可是在付出了这几条舰船之后,他却发现在外淤洲、溪滩背等江心洲上面皆有明军拉起的铁索,而明军则就在不远处等着他们。
  弃船是不可能的,弃了船他们在陆上还能跑得过明军的步骑?眼见于此,水营的这个游击只得下令让各船强行突破,最后总算是突出了重围。
  可是再回头,水营的游击哭了,就剩下了五条小船,曾经纵横钱塘江的钱塘水营彻底完蛋了。
  ……
  冲破衢江防线后,陈文帅军一路追杀,撵着那些清军屁股一路直追。对此,数万清军却没有人敢回头迎战,为大军殿后,只能不断的丢下掉队者,甚至就连常山县城和玉山县城都没敢固守。
  清军在恐惧的驱使下一路向西,不断的缩水,从最初的近六万大军,到了广信府时还剩下一万多人,剩下的全都丢给了明军。
  李本深完成了洪承畴的嘱托,成功的守到了半个月,但是这半个月其实他们只是在衢江那里守了一天而已,前面十来天和后面的这几天全是在路上跑,完全是凭借着路途的遥远来把时间凑够了的。
  对于这些,洪承畴没有说什么,只是派出了骑兵为他们殿后,将这些清军的幸存者放进了广信府的城池。
  广信府清军势在必守,但陈文却没有将其攻陷的办法。不只是火炮跟不上追击那么简单,出现在他眼前的这座广信府的府城外修建起了一座复式棱堡,看上去好像比如今的安华镇棱堡还要易守难攻,正与广信府的府城形成掎角之势。
  陈文不知道洪承畴是怎么做到的,是从北京招来的耶稣会众,还是从澳门招来的葡萄牙人,反正棱堡已经修建完成了,他手中的实力根本奈何不了确实是实话。
  眼见于此,陈文摆了摆手,一个明军的骑兵策马而出,拽着一个衣甲华贵的清军便冲到了城下,在众目睽睽之下将其一刀格杀,砍了脑袋下来带走,随后向城头射了一箭便扬长而去。
  箭上绑着一封布条,上面写着此人的身份,分明是“一等精奇尼哈番,汉军镶红旗固山额真石廷柱”。抛下了这些,明军便在狂笑声中扬长而去,向着广信府东南的永丰县行进,因为那里距离平江伯张自盛的临时根据地不远,而陈文也已经准备去和张自盛谈合流的事情了。
第一百一十八章
地裂
  明军针对广信府永丰县的攻略极其顺利,甚至只是明军的前哨骑兵抵近到城下时城里面的文官、守军就纷纷器械投降,根本不敢生出丝毫的抵抗之心。
  攻陷了永丰县之后,陈文便与平江伯张自盛展开了会盟,张自盛对于合流的事项并没有什么异议。
  从他们去年能够自清军的包围圈中脱身开始,就是趁了陈文崛起于浙西南的势头,这一年下来江西清军始终没有时间去围剿他们这支兵不广、地不险的明军势力,其原因也是在于陈文给清军的压力实在太大了,大到了清军根本已经顾及不上他们这种小规模的抗清武装了。别的地方他不太清楚,但是在江西,他算一个,临近不远的九仙山杨文算一个,就连赣西的云霄山抗清义军在这两年的攻城略地也或多或少的沾了浙江明军的光。
  可是现如今,洪承畴的四省会剿虽然失败了,但是清军在江西的兵力却是前所未有的雄厚,而且很可能还在日后还会进一步的加强。以着洪承畴的赫赫威名,以及他打听到的这些军队的背景,即便是暂且要保持守势,也不可能再放任他们这些有能力造出些声势的小股武装继续存在。
  与其到时候落魄了逃亡浙江,寻求庇护,还不如趁着手中实力未损谈妥了合流的事情为妙。
  张自盛的加入对陈文而言乃是个再好不过的事情,这支武装有万余人之众,虽然绝大多数的都是老弱妇孺,但是男丁怎么也有两三千。其中多有江西的读书人,完全可以用来加强占领区的统治和各部监军官、军法官以及参谋官的缺额。而那些普通的男丁,按照浙江明军的选兵标准,一千余人还是能挑出来的。
  这些战士大多都是与清军周旋多年的老兵,战斗经验丰富,只是其中的一些习气必须纠正过来。不过对此,陈文也已经与张自盛表示了打散重新组编的计划,张自盛没有任何异议,丝毫没有将这支武装当成自家的私有,甚至对成为陈文的部将还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期待。
  张自盛是第一支主动投效的抗清义军,陈文自然不会亏待了他,按照计划会组建起一个战兵营来由这位平江伯担任指挥,但是要等他在讲武学堂完成了学业才行。
  相较之下,九仙山的杨文虽然也在永丰县地界,但是对于与浙江明军合流却持反对态度,甚至是张自盛通过黄道周的幕僚周天吉的关系都没能将其说服。只是礼貌性的表示了一番对陈文的赫赫武功的钦佩而已,其他的则一概免谈。不过,周天吉倒是专门前来与陈文说明了状况。
  这个杨文当初是受到清军的欺压而举族上山的,当时九仙山上的明军首领是侍郎詹兆恒的部将黄魁宇,杨文上山后多受此人欺压,“以文等穷窘来归,奴隶待之,又淫其家室”闹得影响很坏,完全是一副占山为王的架势,反倒是失了抗清的本心。结果周天吉和杨文合谋将其杀死,由杨文领了这九仙山义军之首的位置。
  此人因黄魁宇一事对明军始终抱有怀疑的态度,又兼九仙山营寨、城堡、栈道已成,地势险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入”之称使其并没那么大的不安。当初与张自盛之间的盟约也不过是引以为援,以防被清军围死罢了,此间率众加入明军,却也是千难万难之事。
  据张自盛了解,九仙山义军的首领便是杨文、杨武兄弟,另外兼有黄道周的幕僚周天吉和广信府本地的一个逸宦徐敬时作为谋主兼主持庶务,坐拥九千之众,这些年在广信府声势不小,本地的贪官污吏无不畏惧三分。
  事实上,若非陈文的出现,九仙山义军在历史上于永历六年开始调集了浙江、江西和福建三个省的部分机动兵力将这里团团围困,结果耗时两年都没有攻陷,最后还是因为一个意外导致了杨文身死,清军借“山寨无主,先后蚁降”才平定了九仙山抗清义军。
  对于这支抗清义军,陈文并不打算强求,至少暂时没有这个打算。强扭的瓜不甜是一回事,此番打碎了洪承畴的四省会剿,其实他自身受到的内伤也很是不轻,总要花些时间来养好伤,将胜利果实消化干净才行,哪有时间和精力理会这种心不甘、情不愿的势力。
  十来天之后,掩护着张自盛所部明军,陈文率领浙江明军主力返回到了衢州,只是在玉山县留下了神塘营便结束了对江西的攻略。
  明军撤军的同时,始终作为陪衬,连点儿存在感都没有的东线清军也完成了这一次旨在耗费台州、温州两府有限仓储为目的的野营活动,从处州府的地界撤回到了台州和温州。至于青田县,则继续由处州绿营残部来把守,反正他们是要带着部队回家避暑了。
  无惊无险的退回到了温州的地界,马信便率军返回台州,此番明军声势浩大,台州空虚已久,十有八九会再跳出来一些抗清义军,对于地方的稳定很是不利,须得立刻回返以震慑地方。
  与温州副将胡来觐道别后,马信便启程回返,随着交情日深,从胡来觐的口风里,马信很清楚这个同僚似乎对这一番的静坐还有些不满足,但是一旦联想到汉军八旗都打不过浙江明军的传闻和神塘源之战时的亲历,他也不敢冒出什么别的。
  这份不满足在马信思量着大抵是来自于戴罪立功未成的担忧,不过他却也只是安慰,说是此战本来就跟他们没什么关系,只要把处州棱堡的事情上报就没事了。毕竟田雄、张杰那样的浙江绿营精锐都没办法,当初金砺也没什么招,谁也不能在这上面说他们句不是的。
  回返台州的路上,马信可谓是思绪万千,从降清开始到今天也有数年了,原本的那支以鲁监国为首的浙江明军他也不是没见识过,内部的争斗太过频繁、激烈,根本就不是能成事的势力。
  原本他还以为这东南的局势还要看福建郑成功的能耐,可是现在看来,浙西的陈文反倒是更有能量在这东南翻雨覆雨的角色。尤其是这一战,满清损失了如此多的八旗军,哪怕只是汉军八旗,但也足够让满清受了不轻的创伤。
  “终于看到这一天了,不过却还不能太着急,要把一切都看清楚了再行决定……”
  ……
  整个六月,满清的东南官场一片失声,反倒是北京城的金銮殿里热闹非凡,几乎每天都有些新段子透过满洲八旗错综复杂的亲戚网传到市井之中。
  四省会剿失败,汉军八旗几乎全军覆没,成功逃回杭州的不过千余人,还都是有马的军官、戈什哈和骑兵,而李本深率领的那支清军主力也好不到哪去,侥幸逃回广信府,靠着洪承畴从北京城里的耶稣会学来的洋玩意儿勉强挡住了陈文的兵锋,实在是好不狼狈。
  石廷柱死了,一个一等精奇尼哈番,汉军镶红旗的固山额真被明军在广信府的城下当众斩首,这份报告送到北京城里时就连那些满清权贵们也都瞠目结舌。而当那份描述决战细节的报告送到顺治的御案前,满朝之中更是一片诛杀洪承畴和刘之源满门的声讨。
  洪承畴在谋划上并没有什么问题,一般情况下这种程度的计算几乎都会是完胜的结局,可是这一次碰上的这支明军实在不合乎常理的紧,以至于如此谋算最后愣是被明军通过野战给彻底扳了回来。其实可以说,洪承畴和刘之源已经尽力了,但是满清的权贵们看到的却只是一场惨败,所以必须有人要为此负责,刘之源还算是应对失误,而洪承畴则完全是从谋划上就轻敌了,不严惩不足以为后世戒。
  只不过,这事情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顺治的手里,尤其是顺治回到后宫和皇太后布木布泰商议了一番后,立刻将所有针对洪承畴的弹劾否决,下旨逮捕平南将军汉军镶红旗固山额真刘之源全家。
  原因无他,满清入关时的那些亲贵大王已经几乎死绝了,文官武将之中也没有人在能力上能够比得过洪承畴。现在洪承畴还能勉强守住阵线,若是换了旁人的话只怕他们接到的下一份八百里加急就会是陈文席卷江南的了。
  既然如此,只能让刘之源来当这个替罪羊。事实上,这已经是今年被下狱的第二个平南将军了,由谁接掌杭州驻防八旗,如何将杭州驻防八旗进行补全,这些朝中还需要继续商议权衡,不过北京城里的老百姓关心的却不是这个。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5/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