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胆(校对)第1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8/612

  “有,非常的有!”赵维斩钉截铁,指着自己的鼻子:“我就是个例子!”
  赵维原来就是不学无术,而且是两辈子不学无术。
  可啥叫不学无术?
  就是不学习,一天天瞎鸡儿快乐,还当自己啥都懂,其实却是困在那啥也不知道。
  工人也是如此,后世活生生的现实就是例子。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要求底层工人的素质也越来越高。
  十九世纪只要长手就能进工厂当工人,到了二十一世纪你试试?
  全是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线,大多数行业,没上过大学,连工人你都胜任不了。
  说句难听的,文盲寸步难行!
  反观这个时代也是一样的,越是复杂的技术,越需要匠人的素质跟上要求。
  回回砲为什么比大宋的砲强那么多?正是因为人家造砲的人厉害,懂工学,懂杠杆和齿轮原理。
  抛杆前臂多长,配多长的后臂,多重的配重,可以把砲石射出去多远。前后臂改变多少,对精度和射程的影响有多大,绞盘多大的力度最合适。
  在机械成型之前就已经算的明明白白了,你让一群文盲工匠去仿制这么复杂的工程机械,当然仿制不出来。
  当然了,有人会说,汉人厉害的匠人多了,你怎么看不见。
  是有不少,但这是个比例问题。
  你看那些历史上留名的,能够成就一时的大匠师,哪个不识字?甚至绝大多数都是读书人出身。
  而这些人的比例又有多少?
  就算一百个匠人里有十个识字的,一百个识字的里有十个有成就的,那平均下来又剩多少?概率太低了。
  后世都说,汉人在科学技术方面,在明朝之后就落后了。
  可为什么落后?
  你看看咱们的匠人是什么出身,再看看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的那些科学家是什么出身?
  他们大多数都不仅仅是富裕有文化的问题,而是根本就是有爵位的贵族出身,从小受到的教育和眼界就没法比。
  这是汉人的政治体制决定的,励志读书当官治天下,没有励志读书当科学家的。
  当然,这不是说汉人的思想是错的。
  事实上,后世所说,东西方文化差异,可以在科技进步上得到很好的体现。
  西方世界,在经历了一千年的宗教压迫和中世纪黑暗之后,出现强力反弹,开始产生大量的逆宗教思维。
  这些思潮的搅动,形成了文光复兴的大思变,进而形成了一套违背宗教的探索、求真的文化氛围。
  而求真探索,正是科学发展的基石。所有白人的上层阶级,要么跟随宗教,要么反宗教研究科学。
  所以,科学的发展必定带动生产力的提高,西方文化超越东方也是必然。在此后几百年间,逐渐凌驾于东方文化,成为世界主导更是必然。
  但这并不代表东方文化,或者说为代表的汉文化就是错了,落后的,需要被淘汰的。
  因为这个世界,永远不可能是科学单线支撑。支撑人类文明的,永远是两个支点,一是科技生产力,另一个则是思想。
  而东方文化走的恰恰是另一条路。
  就像宗教压迫催生逆宗教思维一样,春秋战国的数百年战争,使得汉人像欧洲一样四分五裂。
  而汉人的贵族学者在这样的局势下急需的不是逆反探索,而是一套约束思想,让天下享受和平的方法。
  于是,诸子百家诞生了。
  其中的代表法、道、儒、墨,都是以约束人心为核心。
  因为汉人发现,百姓的思想不能太自由,也不能不自由,需要一个标准来制约人心。
  所以,纵观先人,无论是三纲五常、仁义理智信,还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又或是道法自然、法家重典、墨家非攻,都是以人为本,教人如何做人。
  可别觉得这是把人当傻子唬弄。这是关键,是中原大一统、疆域万万里的关键,也是汉人文化传承数千年的关键!
  正是这套思想,让汉人在国力上领先世界一千多年,一直到被西方超越。
  但非要给东西方文化分个高下吗?
  好像也分不出高下。
  因为至少从后世东西方的做法来看,东方不一定输,西方也不见得永远领先下去。
  因为东方已经意识到科技的重要,开始两条腿走路。而西方民主自由的弊端已经开始显现,且依旧没有改变的契机。
  好吧,这些高深的东西,还不是赵维这个刚开始读书的人能想到的。
  他也没意识到,他刚刚那句话,如果为这些文人所采用,会让汉人提前好几个世纪开始两条腿走路。
  “文相,厚斋先生,读书这个事,以前可以是当官之选。可是现在,国都亡了,咱就别抱着不治天下不读书这种想法了吧?”
  “功利一回又如何?”
  “只要对大宋有利,咱就做!教匠人读书怎么了?我觉得没问题。”
  文天祥和王应麟想了想,还是没想通。
  不是两人顽固,而是士大夫读书治天下,这就跟小钢炮不可能那么大威力一样,是这个时代的常识。
  即使被赵维说动了一点,但心底还是有抵触的。
  王应麟苦声道:“殿下为国之心,我等理解。只是...只是这回回砲不是读书就能造的。”
  赵维一听,不愤了,“为什么?”
  王应麟道:“殿下不知,这回回砲之所以叫回回砲,是有原因的。”
  “乃是忽必烈自大食万里征用的两个回回匠人,这两人一为阿老瓦丁,一为亦思马因。曾在黑衣大食的都城巴格达智慧馆中学习多年,精通机括之术,非我中原之学可以理解的。”
  赵维一听,“你看看,人家的匠人不也是有学问的,更该让咱们的也扫扫盲了。”
  话说一半,神情一变,“厚斋先生再说一遍,谁?哪两个回回匠师?”
  王应麟无语,“阿老瓦丁、亦思马因啊!”
  赵维听罢,心说,这两名怎么这么熟悉呢?他从保定劫来的匠人里,好像就有这么两个人啊!
  猛然一愣,朝着院外就吼,“马小乙,赶紧给爷死进来!”
  “快去看看,那帮匠人还有活的没有?”
  ......
第135章
大宋致知院
  保定劫人的时候,赵维其实没想太多,其实就如忽必烈评价的那般——贼不走空。
  而且那些人中,除了赵友钦、黄道婆等少数南方汉人,对赵维这个活土匪的“解救”深表欢迎之外。
  其余的,要么是色目人,要么是蒙古人和北地汉人,还都挺骄傲,拒不配合宁王殿下的工作,还骂人。
  没办法了,灌了药,塞箱子里睡去吧!能活着到钓鱼城,算你的化。
  别说,路上真死了两个。
  到钓鱼城之后,赵维忙着往回运金子,运土豆,哪有工夫管他们,只是对其中一些人的名字有些印象。
  如果他记得没错,这个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绝对在那批匠人之中,而且是活着到钓鱼城了。
  他这一嗓子不要紧,马二爷小跑着进来。
  “什么玩意?那批匠人?厨房地窖里塞着呢啊!”
  赵维一听,“嚓,怠慢了。”
  吩咐马二爷,“去!都给我提过来。”
  马二爷自是从命,颠颠的去提人。
  只是文天祥与一众将校还有点懵,劫保定他们是参加了的,而且对宁王的出格之举还颇有微词,“逃难呢,你打什么劫?”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8/61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