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天国不太平(校对)第5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2/603

  原本的工务部相当于被拆分为好几个部门,主体是工业部,再次便是矿产冶金部和交通部。而如今继承工务部的主要部门工业部,其实若是在后世来说也是个庞然大物了,冯云山原本想进一步细分,将工业部按照行业,分为轻工业部和重工业部,事实上后世刚刚建国的时候,单是轻工业部又分为食品工业部和纺织工业部、电子工业部等等,重工业方面更是分为燃料工业部、机械工业部、建筑工程部、石油工业部、煤炭工业部、电力工业部、冶金工业部等等。但考虑到如今帝国的工业,还是以钢铁为主,电力机械等等都还是刚刚开始发展阶段,石油和煤炭等也都可以算做矿产的一种,因此,现阶段,只要成立一个工业部便可以了。
  考虑到福建巡抚沈桂芬老持稳重,历史上沈桂芬便是满清朝掌握中央实权的第一汉人,所谓“同光中兴”的第一代宰相,又是洋务派的中央代表。再者,沈桂芬自出任福建巡抚以来,不但大力扶持沈葆祯将福州船政局搞成帝国四大船政局之首,还借此机会,在厦门、泉州、台湾府安平镇以及琉球修建了四大民用造船厂,专门制造大型渔船以及商船,组织福建至朝鲜、日本、南洋甚至北美、西欧等地的商业贸易,将福建的商人整合到了一起,让闽商成为继晋商、徽商、粤商之外的第四大商人团体,实力大增。将原本穷苦的福建百姓的收入也大为提升,让其他各省刮目相看。
  也正因为如此,朝廷对沈桂芬的殖产兴业能力很是看重,经过推荐,冯云山钦点命其为新成立的工业部部长。
  说实话,在帝国要以工业发展为最重要任务的情况下,工业部的职责相对于其他部堂来说,是十分繁重了。因此,冯云山准备给工业部相较于其他部堂更高的地位,配置副部长也更多一些。
  整个工业部,下辖的按照大的行业划分,便分为机械司、建筑、电力司、纺织司、石油司、化肥司,以及其他的两个划分到一起的轻工业司和重工业司等等,是整个内阁下属部堂中的管辖司最多的一个部门。按照冯云山的计划,等这些司发展起来了,比如机械工业成长到一个司已经无法管理的时候,便要继续扩展单独成为部堂。
  沈桂芬一到圣京,便跟随李鸿章来到皇宫,接受冯云山的召见。
  “沈爱卿,听说你对工业方面极有研究,在福建也干得有声有色,将福建原本基础为零的工业,发展成为拥有年产值过两千万圣元的工业强省,爱卿功不可没。这次调你来京让你出任工业部部长,朕的用意你可清楚?”冯云山一见沈桂芬便径直问道,他对于沈桂芬很是看重,而李鸿章站在沈桂芬的身边,想必是该交代的已经交代好了,因为特意问道。
  沈桂芬先是恭谨地行礼,稍稍思索,这才回答道:“陛下,李总理已经跟微臣说过了,陛下想让微臣挑起工业部这一特大部堂的重担,这是对微臣莫大的看重。陛下设立这工业部,想必是朝廷已经下定决心要大力发展工业了。因此,在来京的火车上,微臣一直在思考,如何做才能对得起陛下的期许。”
  冯云山露出欣慰的表情,笑道:“沈爱卿大善!果然明白朕和朝廷的心意。既然沈爱卿已经知道了朕的用意,有了准备,便说说如今形势下,帝国该如何发展工业才好?也好宽宽朕和李爱卿的心。”
  沈桂芬从容答道:“陛下和李总理早已经成竹在胸,运筹帷幄,微臣斗胆,便班门弄斧一下。
  陛下,微臣在福建主政之时,曾经仔细研究过英国和美国的发展历史,想从中借鉴,为我中华帝国的工业发展提供思路和方法,从而直接、最快地发展工业,进入工业时代。研究英国是因为当初英国是世界第一强国,而美国的话,其实与我中华帝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国土辽阔、资源丰富,都是刚刚工业起步,又远离欧洲是非之地,地理位置独特。
  首先说微臣对英国的琢磨吧。
  若非英国被陛下、被我中华帝国连续几次击败,并且又因此引发的印度和爱尔兰内乱独立等等,英国一直是全世界最为强大的国家,而这一切,是基于只有三千多万本土人口的基础上,这简直是一个奇迹。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工业的高度发展,我记得陛下曾经提过一个词语,叫工业革命,对,英国之所以有这样的地位,就是因为他们是工业革命的始发者和先行者!
  从微臣搜集到的一些资料来看,英国的工业革命差不多已经接近一百年了,他们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开始,以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为枢纽,而最后以二十年前的机器制造业机械化的实现为基本完成的标志,主要表现便是以大机器工业代替手工业,机器工厂、甚至大型公司代替手工工场和作坊。”
第1281章
工业部长沈桂芬
  冯云山虽然对英国的工业革命有些了解,但他还是耐心的倾听沈桂芬的见解。
  他越来越发现,自己要不是仗着后对世的了解,单凭他自己的智慧,还真没办法跟这些古代精英们相比。想想也是,他自己在后世不过是百万大学生中的一员而已,说是十里挑一已经算是好听的了,而李鸿章沈桂芬这些古代精英们,都是起码万里挑一的一甲二甲进士,心智和毅力无一不是登峰造极之辈,比自己强本身也不是太奇怪的事情。
  所幸的是,自己是皇帝,一切都是自己说了算。
  “爱卿详细说说,但言无妨!”冯云山鼓励沈桂芬道。
  沈桂芬谢过,侃侃而谈起来:“工业革命的这个过程之中,其实有几个要素,才让英国迅速推动了工业革命,并取得了工业大发展的胜利。
  首先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为他们提供了政治基础。这让英国国内的一半资本家们掌握了对他们有利的权利,制定了对他们有利的法令促进工商业发展。
  其次,英国前期完成了原始积累,让他们可以心无旁骛地发展工业。他们具备了能发展工业的两个不要条件:一是要有大量的只有人身自由而无生产资料的雇佣劳力;二是少数人拥有大量的财富并愿意将之转化为发展工业的资本。而这些,英国通过圈地运动、殖民掠夺、在国内乃至世界进行发行国债、创建银行和股份公司、严密的税收等方式完成了。
  而这两个条件达成之后,便是发展工业最为重要的关键两点了,就是贸易展开和技术的应用。而最关键的,其实还是贸易的利益,赚取财富。
  就英国来说,他们是一个建立在殖民和贸易之上的国家,甚至殖民也是为了贸易,目的不过是为了廉价抢夺生产资料、强行打开市场售卖货品,获得财富,甚至他们的所有工业发展,先进的技术应用,都是为了贸易。比如那英国很早便奉行重商主义政策,为了发展贸易,英国政府大力扶植造船业,支持在海外成立特权贸易公司,比如在印度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和在北美成立的哈德逊公司,他们在印度逼迫当地人种植鸦片,卖给满清王朝,这就是他们赚取财富的方式,而有了财富,就更加促进技术的发展,进而大规模工业发展推荐贸易赚取更多的财富。
  当然,英国的工业发展,最主要还是以纺织工业为主,以蒸汽机的大量应用为途径。
  英国的工业革命在短短的几十年内使英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而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头号工业强国,建立了强大的纺织工业、冶金工业、煤炭工业、机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并且,他们的这个工业革命的技术和经验,不断被其他国家模仿。而这其中,微臣以美国为例,来说说,我们中华帝国完全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借用并完善英国的工业革命,创立出中华帝国自己的工业发展前景来!”
  “陛下,美国从建国,到发展工业基本上形成规模,只用了短短五十年的时间。要不是因为陛下决定对美国用兵,美国很可能在他们的南北内战之后继续高速发展,并且在三四年内超过英国。因此,微臣觉得,我们一定要好好分析美国的经验,更快更稳地发展工业。美国拥有的某些明显的有利条件,对于工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一是巨大的原料宝库,辽阔的北美领土;二是他们与欧洲的资本家有充分的联系,有充分的资本供应;三是洗劫并征服印第安土著,还有欧洲的战乱以及饥荒,造成廉价的移民劳动力的不断流入;四是地缘非常合适,北美人口不断增加,国土面积辽阔并且距离欧洲十分遥远,国内市场和海洋贸易不断增加,欧洲又不便干涉,开明的政府,这些都是有利因素。当然,最后美国便利且廉价的水运条件和西部乳畜业产品等粮食供应充足方便也很好地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保证。”
  听完沈桂芬的分析,冯云山有些惊异了。对于沈桂芬的这些思考,很多冯云山也曾经在后世的论坛上看到过,只不过时间太久有些模糊了。但有些观点,冯云山原来没听过,还是第一次从沈桂芬嘴里听说。冯云山惊异于沈桂芬看问题的透彻,更吃惊于沈桂芬的独到眼光,他甚至突然觉得,这沈桂芬做工业部长是不是委屈了一些,同时又为手下如此有才干而高兴。
  “沈爱卿说的很好!”冯云山鼓励着,同时很期待地问道:“那么,回到朕最关心的问题,爱卿对于我们发展工业的建议是什么呢?”
  沈桂芬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回答道:“陛下,您和朝廷已经做得很好,微臣只不过是拾人牙慧而已。刚才说过,美国的发展工业之路,很适合我们中华帝国。而事实上,我们很多方面也是如此在做的。
  对照美国,我们的国土面积如今更为辽阔,资源比美国更加的丰富;而资本方面,我们比美国更加的丰厚得多,并且,都是我们自己的资本,何况还有民间无穷无尽的资本还没利用出来;劳力方面,我们比美国的条件更好,5亿人口的规模,让我们成为世界劳力最为充裕的国家;政策方面,有陛下在,不会比,美国和欧洲差;而地理位置和贸易市场方面,可以说,当今世界没有比我们中华帝国更适合发展工业的了。
  按照陛下的方略,我们必定能在三四十年内取得工业革命的胜利。但除此之外,陛下,微臣认为还有几点对我们中华帝国的工业发展有所帮助。
  一是结合贸易大力发展交通运输行业。陛下,从英国和美国的工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水运,特别是国内的运河水运和国外的海运,对他们的贸易都是极大的助力。而后,英国的马路建设,让他们的四轮马车运输极为便捷,如今的铁路建设更是让人员和货物的流动进入一个崭新的局面。
  我们帝国国土太过辽阔,要想加速贸易的进程,马路官道的建设和铁路的建设必不可少。虽然朝廷已经大力发展,但微臣认为这还不够,要投入更多地发展,尤其是东部和中部南部人口稠密之地。
  二是便是新的技术,特别是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这从英国的工业发展过程可以明显看出来,有了蒸汽机并且在各行各业投入应用之后,整个国家的工业都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第1282章
惭愧的李鸿章
  冯云山难得地点点头,他对沈桂芬的看法深以为然,很是赞同。
  在后世中,有句耳熟能详的话,叫做“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非常直白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交通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而如今的话,要想工商业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就离不开贸易的流通。而这个贸易,除了与洋人之间的国际外贸之外,最为主要的,其实还是本国的内部消费产生的内部贸易,而这内部贸易的兴旺发达,又离不开交通。即便是后世的现代社会,交通的发展,物流的促动之下,也能让内部货物的流通加速,有效促进物价的下降和消费的展开,这就让经济活跃起来。
  因此,交通对于贸易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
  而后世更加有一句话,叫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冯云山自小就能倒背出来,而长大之后,也深深地感受到这方面的威力。几乎好点的实业公司,尤其是制造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这一方面是专利或者技术的掌握,另一方面是核心人才的掌握和培养。对于这一点,冯云山自己就是一名企业的技术人员,自然深有体会。
  在后世叫科技,放在当今,就是沈桂芬说的新的技术。而关于这一点,几乎整个帝国高层都明白。自从帝国建国开始,到连续几次击败英国远征军,无一不证明武器的先进性远超兵力的多寡所起的对战争的作用。而当初满清时期,英国的洋布质量比土布优良,价格却还低廉许多,而且,满清王朝的上千万的织布百姓,生产出来的布匹却没有几十万英国纺织工人的几分之一数量,根本原因还是纺织的技术和机器,尤其是纺织机器,先进的机器,赛过几十号手工纺织工人。
  “沈爱卿说的很好!”冯云山褒奖道:“交通方面,朕已经让交通部做了详细的规划,官道的马路,铁路,以及内河航运和海路航运,都已经热火朝天地在修建了。而新的技术,这方面,似乎还没多少眉目,爱卿是如何想的?”
  “陛下,我们要向工业快速发展,必须重视技术的应用!似乎英国人曾经提出过技术立国、资本立国的概念,微臣觉得很有道理。而这技术方面,首先要加强教育,培养大批的技术人才。这方面,帝国在陛下的谕旨之下,已经着手开始实行基础教育,而高等学堂方面也纷纷建立起来。只是因为时间太短,培养的技术人才还不够多而已。随着后续的继续推进,想必帝国的技术力量会越来越强。
  陛下,微臣觉得,我们还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效仿美国,实行产业和经济的专业化布局。比如江南一带,是传统的丝绸产业带,可以大力集中发展缫丝业;而沿海港口一带,可以大力发展造船业;铁路沿线和河港地区,基础工业方便发展,可以集中发展基础工业;福建的茶叶产区。类似这样的布局,可以慢慢形成了。
  而朝廷的政策方面,已经建立了几大银行,发行纸币,吸收民间资本,特别是地方乡绅的资本,投入到工业实业;同时鼓励科技进步,在帝国范围内实施专利法,等等。特别是我中华帝国的垄断专项产业,比如瓷器业、石油圣油炼制业、圣肥业、茶叶、丝绸业等等这些,目前整个世界完全是由我们中华帝国所掌控,我们就可以充分发挥一下,将其他的国家的竞争对手全部击败,掌握定价权。
  如今来说,我中华帝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国,必须充分参与整个世界的经济贸易,占领世界市场。特别是帝国在击败英国之后,携带余威,挤占欧洲市场,至于其他的,依照帝国如今的势力,北美、印度、波斯等地的市场,我们完全可以抢占大头。
  这是国际贸易,国内方面,更加可以充分挖掘市场。这么多的人口,如今乡民都有些少量余钱,带动他们的消费,将资本集中起来再次投入到工业生产中去,必定会迎来更大的发展。尤其是如今,微臣注意到,设立的矿产冶金部,还有交通部,以及微臣所在的工业部,这些重工业必定迎来极大的发展。
  采矿、钢铁冶炼、石油开采和提炼、化肥、铁路以及机械制造、船舶制造等行业,需求都十分旺盛,只要有资本投入,必定迎来飞速发展,整个帝国的重工业将会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而轻工业方面,别的不说,光是帝国的五亿人口这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便足以支撑纺织业等轻工业的基础发展。”
  冯云山没想到沈桂芬能想得这么深,这么透,尤其是对方刚刚接到命令才出任工业部部长,便将工业发展这一块的功课做得如此之足,可见在出任福建巡抚期间,沈桂芬便已经对工业有足够的重视与研究了。
  对于沈桂芬的这段见解,冯云山也很是赞同。他看向旁边的李鸿章,问道:“沈爱卿说得很好!李爱卿,看你的样子,应该很受启发吧?李爱卿有什么要说的?”
  李鸿章赞道:“回禀陛下,微臣汗颜!微臣出任内阁副总理,虽然日日思索,但太过愚钝,竟然完全没有沈部长想得这么深远,真是惭愧啊!听完沈部长的分析,微臣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同时又羞愧难当。的确如陛下说的这样,微臣很受启发,深有感触。感触沈部长说的,微臣都已经记下,下来便制订详尽的计划,充分实施下去。微臣只补充一点,做好边疆、边远国土的大开发,以此来促进工业的发展!一是掀起铁路建设的高潮,通过铁路建设,一系列的修铁路、制造客货机车,为钢铁产业特别是钢轨轧制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倒逼的动力。二是应用新技术,迅速投入内燃机、发电机的应用,带动石油炼制、电力产业的巨大发展。”
第1283章
帝国工业长足发展
  沈桂芬就任工业部部长之后,帝国的工业果然有了些变化,就像他在与冯云山应对的时候说的那样,开始大力发展工商业,特别是优势行业。
  而此时,皇家科学院也再次传来好消息,格拉姆院士带领着一帮人,将他自己发明的鼓形电驱式直流发电机和高频交流发电机一同推了出来。同时,格拉姆和皇家科学院的副院长、内燃机专家奥托院士两人一同相互配合,在皇家科学院的角落里,用内燃机带动直流发电机的转子转动,进行发电,新建了一处利用内燃机作为动力的小型发电厂。
  而实际上,这算得上是世界上第一个小型火力发电厂了,只不过,这个火力不是用煤炭烧锅炉产生蒸汽的方式,而是直接以汽油在内燃机器中燃烧的方式驱动机器的转动。
  而冯云山得知整个消息之后,欣喜若狂。他没想到这么短的时间内,这些丝毫不用自己提醒的皇家科学院的院士便将内燃机和发电机两大发明联系到了一起,虽然搭配不是特别合理,实际上,要是冯云山来建议,他自然要求还是以蒸汽机作为发电的动力,这样最为划算。但在这个时代,能做到这一步,已经是不得了的事情!
  他直接下令,在原本皇宫大内的御林军基础上,再增加一支秘密特种部队,直接驻防在皇家科学院的围墙之外,日夜驻防守卫皇家科学院,避免一切奸细可能破坏或者解密皇家科学院内的秘密。
  同时,在皇家科学院的角落内,设立一处蒸汽机厂房和锅炉房,燃烧煤炭以蒸汽机带动鼓形电驱式直流发电机的转动进行发电。蒸汽机发电虽然效率很低,但架不住蒸汽机技术成熟一些,带动的直流发电机功率达到37千瓦,而另外一台交流发电机,功率也有16.5千瓦,在这个时代来说,这个功率已经不算低了。
  不过,因为变压器和测试电压的电压表还在研究阶段,这台交流发电机的电压还难以捉摸,便暂时没有使用,而是投用直流发电机进行发电。
  并且,在格拉姆院士半个月前便已经根据皇帝冯云山的提示,研制出来了白炽灯电灯泡。
  这些灯泡,虽然经历了一些试验,但那是冯云山故意让格拉姆他们这样做的,他不想让人知道他从一开始就知道白炽灯选用什么材料作为灯丝,从碳化的竹丝、钢丝到钽丝,到最后的钨丝,最终,选定了钽丝作为灯泡内的发光的灯丝,根据预测,直接可以使用超过5000小时。
  实际上,冯云山一开始是想直接用钨丝作为灯丝的,但他没想到这个时代,虽然已经发现了钨,并且有了一名英国化学家发明了钨酸钠、钨酸和金属钨生产方法并申请了英国专利权,但实际上还是钨的混合物,而且金属钨熔点太高又太过坚硬,根本无法拉成钨丝,无奈只得放弃,退而求其次,用钽丝作为灯泡丝。
  这些钽丝,也不是纯净的钽,依照皇家科学院现在的水平,根本就还没办法研制出纯净的钽。而只是用铌钽矿和钢材融合加工,变成一种实际上含钽不到三分之一的混合物,但因为钽有良好的拉伸性能,便于制造成灯丝,而且这种混合金属虽然杂质多,但却罕见,因此,皇家科学院便直接采用这种材料作为最终的灯丝。
  当然,这些研究,都是秘密进行的。冯云山下令严格保密,并且,将所有生产的灯泡全部编上唯一的号码,一一对应,以防止被偷窃或者遗失出去。实际上这样罕见的材料,就算偷窃出去分析灯丝,一时半会也难以剽窃到制造灯丝的窍门。
  不过,冯云山知道钨丝最终才是白炽灯泡最好的灯丝材料,他利用皇帝的身份还是下令,不惜代价研究将金属钨融化或者拉成丝的方法,并且,冯云山毕竟是从后世过来的,他直接提供一种方法,降低熔化的难度,便是将金属钨磨成粉末再熔解的思路,让皇家科学院的化学家们去研究。
  如今持续供应的电有了,这些电灯也派上了用场,便正式拉接电线投入使用,整个皇家科学院的一栋小楼安装了30多盏电灯,在发电机的驱动下,电灯十分地明亮,将整栋小楼照得灯火通明,一时间成为一处天堂般的所在,似乎连让人有些厌恶的蒸汽机刺耳的轰鸣声,也变得动听起来。
  望着夜空中犹如明亮的星星般的盏盏灯泡,冯云山嘿地一声笑了。多么熟悉的电灯泡,他仿佛又回到从前的时光。
  而这几个月,冯云山一直关注的钢铁产量,持续大规模飙升!
  其他的中小型钢铁厂抛开不说,单单那几家已经投产的大型钢铁厂的产量已经让冯云山为之触目。
  克虏伯钢铁公司月产精钢1500吨,其他类型的生铁熟铁1000来吨,产量相比之前已经提高了很多,但因为旁边的韶州铁矿限制,产量已经达到瓶颈,要想再扩大,只能另外选择地址了。
  而帝国目前最大的马鞍山钢铁公司,月产钢材3000吨,生铁更是达到2.8万吨的地步。并且,这还不算,随着马鞍山铁矿区的数个大型铁矿的发现与开采,高品位的铁矿石供应越来越多,马鞍山钢铁公司进一步扩建改造,再过几个月,产量更是会翻倍还不止。
  而其他的汉阳钢铁公司的一期工程也开始兴建完毕,准备要投产。这个产量虽然比不上马鞍山钢铁公司,但比克虏伯钢铁公司的那个韶州铁矿要大得多。另外河南的舞阳钢铁厂、直隶的滦州的直隶钢铁厂等等,这些一系列特大型钢铁冶炼工厂也陆续开建投产,中华帝国的钢铁产量,再加上前期大炼钢铁的众多的土法小高炉,虽然炼出的生铁质量不怎么样,杂质也很多,但至少比富铁矿要高出很多,还真的搞出一批不少产量的生铁。在陆续送往中大型钢铁厂重新回炉炼制,这两个月竟然将整个帝国的钢铁产量提升不少,中华帝国的上个月钢铁总参量飙升到钢材产量2.3万吨,生铁产量30万吨,而这个月更是钢材产量2.6万吨,生铁产量32万吨。按照这个增长速度算下去,今年帝国的整个钢铁产量,钢能达到25万吨,生铁能达到390万吨!直接比今年原本预计的,直接翻了将近2倍多的样子!
  而除此之外的煤炭开采,也比去年翻了将近,其他的电缆铺设和铁路建设,更是别说,也都轰轰烈烈十分喜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2/60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