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天国不太平(校对)第4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4/603

  马沙利有些黯然,他们辉格党如今已经没人再提起了,整个辉格党也差不多解散一空,只有少数部分辉格党忠实成员组成的“保守派”,却根本连总统候选人的提名都够不上,不得已,只能暗地联合南方的民主党,希望能借助他们的力量达到重振辉格党的目的。只是,民主党一向是辉格党的死敌,如今只不过是和北方的民主党人闹翻,加上马沙利他们这些辉格党和南方的种植园主们关系密切,而南方民主党人为了南方的整体利益,才勉强同他们合作,也只是利用他们一下而已,一旦利用完成,绝不会让他们这些辉格党壮大的。而他马沙利,也绝不想真的帮助民主党成为总统。若不是共和党反对奴隶制,不利于南方的利益,他们辉格党倒是更倾向于共和党。
  一时间,马沙利有些不知道如何回答了,只能勉强回答道:“反正绝不能让那个西华德当选。”
  冯云山哈哈一笑,道:“马沙利先生,朕倒是觉得你的想法错了。你若真是为了你们辉格党好,为了南方人民的利益好,就应当选择那个叫威廉·西华德的共和党人当选。”
  马沙利惊讶万分,苦笑道:“陛下别开玩笑了,若真是那个共和党疯子,还不得肯定废除奴隶制啊?整个南方,将会是一场灾难!对美利坚合众国来说,也将是一个灾难,很可能会爆发内战!”
  冯云山一拍手掌,站了起来:“对啊!正是因为要爆发内战,这才选的他!马沙利先生,你静下心来想想,南方和北方的利益还存在调和的可能吗?除了战争之外,还有别的手段能让北方人会顾及你们南方的利益?会让你们南方辉格党壮大起来吗?”
  马沙利愣住了!似乎,这位东方的皇帝,说的很有道理,比自己看得更加的透彻啊。南方一直以种植棉花等为主的种植经济,需要奴隶制的积蓄推广;而北方大力兴办工业,需要大量廉价的劳力和南方广阔的市场,偏偏这廉价的劳力被南方待遇相对优厚的种植园全部吸引住了,而南方的市场,也全部被质量更好、价格更低的英国商品充斥着。双方的矛盾简直比两个国家还要大,无法调和。而北方的资本和工业势力,自然不会在乎南方的农场经济,相反,他们恨不能将南方撕的粉碎,将北方的工业和市场推向整个南方,让南方为北方服务。
  还真是这个道理啊!马沙利感觉自己颤抖起来:“南北双方,真的只有战争才能解决争端!上帝啊!”
  马沙利痛苦了一会,才红着眼睛朝冯云山问道:“陛下,那依你的看法,南方只有通过战争才能捍卫自己的奴隶所有权?”
  “不错!”冯云山一脸严肃地道:“朕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如今北方的发展越来越快,实力也开始越来越超过南方。所不同的是,北方并不是团结一块,而南方,通过去年的布朗率领黑奴起义事件的刺激,南方已经团结一心,拥有为捍卫自己的权利全力一战的决心和勇气。因此,南方的当权者们,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必须尽快发动战争,也只有通过战争才有保住自己权利的可能。否则,越往后,则北方越发强大,南方迟早要被北方所控制、吞没。而如今的这次总统大选,就是一个极好的发动战争的机会。而且,只要选出的总统是强烈反对奴隶制的共和党疯子西华德,南方便可以借此机会直接宣布脱离美利坚联邦,必定有很多州一起加入脱离的队伍,到时候,你们辉格党振臂一呼,代表那些南方农场主们将各州势力集中起来,组成新的美利坚联盟,就能与北方那少数的几个工业大州抗衡,说不定就能让北方屈服退让,要是他们不退让,挑起战争的便是他们,南方联盟更有理由直接出兵。马沙利先生,你别告诉我,你不知道南方那些州没有丝毫准备?”
  马沙利仔细回想了一下,还真的是,南方的一些州,特别像南卡罗来纳州州长威廉·吉斯特,早在选举之前,就曾经公开号召南方的各州,共商大计,一旦反对奴隶制的共和党人当选总统,控制国会修改联邦宪法禁止奴隶,将会是南方人的末日,他会率领南卡罗来纳州退出联邦,并不惜一战。
  冯云山接着添加一把火道:“南方应该早有准备了!除非是南方的支持奴隶制的民主党人当选总统,否则只要是共和党人当选,只要有人带头,南方都会脱离联邦。他们必须这样做。马沙利先生,难道你没有发现,这些年的美国扩张领土,都是以南方人为主全力支持,朝南方和西部扩展的,这是为何?其实理由很简单,南方的奴隶人口越来越多,迟早过剩,奴隶制必须对外推广。这就是为何让共和党疯子西华德当选总统,反而更有利于南方的原因!而马沙利先生,在此过程中,你们辉格党人当勇挑重任,率领南方百姓捍卫自己的权利和生活,这样便能重铸辉格党的往日辉煌!”
  马沙利喃喃地道:“陛下,容我回去好好想想。”
  冯云山点点头。
  他知道,稍微给马沙利一点时间,这个已经与时代有些脱节的辉格党人,就会醒悟过来,清楚自己说的是对的。当然,马沙利在了解到自己提前在墨西哥北部布下的局势,便会意识到,自己的目的就是让美国南北双方挑起战争。但冯云山相信,马沙利背后的南方奴隶主们,在这种形势下,必定会找自己合作。这真是马沙利被派到圣京的原因,虽然他自己还没意识到这一点。但冯云山明白,马沙利背后的那些代表南方利益的政治家们,早就看到这一点,只是因为马沙利与自己较为熟悉,才将这个一心想要为辉格党重铸辉煌的老实人派来。
  送走马沙利后,冯云山重重地叹了口气:不管是按照历史上的原定轨迹,林肯当选总统,还是自己改变历史让那个西华德当选总统,反正只要共和党人当选总统,就一定会爆发南北内战。在这历史性的时刻,自己得好好准备一番了。
  首先要好好准备的,自然是那个著名的萨姆特堡,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港口边的一处石制防御堡垒,这个南北内战开始的地方。
  其次,南北双方各自的首都,都要提前介入,当然这方面,范汝增的特务司早在前几年已经开始逐渐安插人手,如今,特务司北美区几大情报站都已经完全建立起来。
  还有其他的,都要按照自己的计划安排下去。冯云山仿佛看见硝烟弥漫的场景,后世的世界警察,将不会出现。
第957章
印度再次叛乱
  西历8月的德里城,烈日如火,整个古老的德里城仿佛被烤焦了一般,连往日最水灵的芭蕉叶都蔫枯起来。
  德里城西城楼上,几名来自英国约克郡的士兵无精打采地站在烈日下,汗流浃背得浑身已经湿透了,只能不停地喝水,若不是军机森严,只怕早就躲入城楼墙垛下躲避着恶毒的太阳了。
  不过,也不全是如此。另外一边靠南面的德里低矮的城墙上,有十来个黑点,若是走近了仔细一看,便能发现,那根本不是巡逻守卫的士兵,而是几个木架披着各式各样的衣服伪装的城防士兵,而真正的士兵,此刻正脱了衣服,赤裸着上身躲在城下的一个搭着茅草棚的臭水坑处避暑。
  这些都是从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孟买城里调集过来的本地印度教士兵,虽然也算大英帝国驻印度总督的士兵,但只是土著部队,军纪和训练都不能与英国本土士兵相比。说白了,他们也只是为了那点薪水糊口而已。任谁都知道,从欧洲来的那些高贵的英国军官们,从来就没正眼看过他们这些本地土著士兵,也难怪,他们这些本地土著士兵的军事技能和战斗力,别说不能与本土英军相比,连那锡克士兵和廓尔喀士兵都难以企及,只能吓唬下那些软弱的印度土著们。
  要不是因为远征军从印度的德里、坎普尔、占西和瓜廖尔、加尔各答、孟买等地抽调了2万多名平叛欧洲士兵,英国欧洲本土的士兵也不会这么缺员这么厉害,导致如今的德里城里兵力不足,不得已派这帮印度籍士兵帮助守城。
  正在这时,突然数百匹战马从城外的旷野奔驰而来,奔腾的马蹄声将昏昏欲睡的印度士兵惊醒。他们惊慌失措的爬到这段低矮的城墙上,才发现竟然是本该驻守在亚穆纳河边上的第四土著骑兵团的士兵,不知为何跑到德里城来。
  这些骑兵衣衫褴褛,满身伤痕和血污,一看便是刚经历过一场恶战并且战败的样子。还没来得及询问,城下的骑兵首领已经让人在喊话了:“城里的兄弟们听好了,锡克王国的军队杀过来了,赶紧打开城门让我等进去。”
  一边喊话,那些骑兵一边乱糟糟地从马背上跳了下来,挤到城门处等待进城。
  城墙上的士兵早慌了神,哪敢随意打开城门,连忙让人通知上头的英国军官。
  而这时,城外远处的西南方向,有一道黑线犹如乌云般压了过来,掀起一道飞扬的尘土,卷在空旷的天际线,沉闷的犹如闷雷一般的声音传来,声势惊人。城下的骑兵们惊慌失措地看向身后,他们是骑兵自然知道,这是数千人以上的骑兵队伍奔驰而来,才会有这样的声势。
  城下的骑兵们见半晌没开城门,后面的追兵又已经开始逼近,便骂骂咧咧地直接开始攀爬起城墙来。也难怪,这处城墙说是城墙,其实只是一道一人多高的木桩垒起的土篱笆而已。原本高大巍峨坚固的德里城墙,早已经在前两年的印度大叛乱中几经战乱损毁掉了,这道城墙还是最近叛乱平息之后才刚刚垒起来的,泥土都还未干实,没人干扰,士兵们很容易就翻过去了。
  只是那些战马,只能哧溜溜地留在城外,显得有几分落魄。
  城外的那些锡克骑兵们,并没有直接攻城,而是在城外四五里处停了下来,一边沿着城墙安营扎寨,一边从后面源源不断地调兵遣将,将整个德里城外的英军驻防点扫荡一空。城外,德里城的制高点是位于城西不远的德里山,已经得到消息的一队英军炮兵营在锡克骑兵奋不顾身不计死伤的冲刺下,很快便被攻破,整个炮兵营全部被屠杀一空,甚至连架设在德里山制高点上的20门大炮也只来得及炸毁14门,留下6门大炮被锡克骑兵俘获。
  而制高点被夺,德里山上的大炮正好对准的便是德里城克什米尔门。可惜的是,弹药都被英军炮兵营临死前毁去。不过,这似乎并没有过多地困扰这些锡克兵,其他的锡克军队在城北俘获英军来不及销毁的一处大军火库,不但缴获超过三千桶的大量火药和弹药,甚至还有康格里夫火箭等武器。
  德里城里的英军指挥官爱德华准将很快便得知锡克军队攻过来的消息,大吃一惊,连忙下令将德里城内城外的所有部队集合在城墙上,准备守城。同时通过还没来得及被锡克人破坏的通讯线路将求救电报向东南面的阿格拉和坎普尔分别发出,最终抵达加尔各答总督那里,请求派周围的驻军赶来支援。
  爱德华心怀忐忑,他不知道城外的锡克军队到底有多少,只是知道起码超过三万人以上。可德里城内的英军加上印度土著部队,只有一万四千余人,英军本土士兵只有不到八千人,与锡克军队野战,自然取胜的希望不大,但凭借城墙,应当能防守住。
  不过,爱德华想起偏偏德里城的城墙多处被破坏,照这情形,只怕城墙的防守能力要弱很多,主要靠城市巷战来抵挡进攻。偏偏他还无法逃走。倒不是他不想逃,而是根本就无法逃,锡克人有很多的骑兵,逃出德里城,无疑是送死。想来想去,爱德华决定派出使者前往城外见锡克主将,要求和谈,一方面保存城内的英军实力,另一方面拖延点时间,等待援军来支援。
  就在德里城内的英兵有些担心彷徨的时候,德里城迎来围城后的第一个夜晚。锡克人早就准备的一些内应,还有德里城的几个王公的家兵便四处出动,当天晚上,德里多处城门火光四起,尽管英国人早有防备,但还是疲于奔命,四处补救,但内应一波接一波,甚至连城内的印度籍守军之中,也有部分士兵在一些王公家兵的怂恿之下开始哗变。与此同时,城外的锡克军队开始进行了有力配合,全面进攻,尤其是克什米尔城门,被德里山上的火炮猛烈轰击,尽管城门坚固并没有轰塌,但隆隆炮声将整个德里城都惊醒,守军提心吊胆地胡乱开枪,想熬到天亮,但事实并非如他们所愿,中央城门和孟加拉城门分别被东格阿尔普尔王公和巴罗达王公的家兵打开,锡克骑兵冒着城墙上的英国士兵的炮火弹雨,在损失数百人之后,浩浩荡荡杀入城内,整个德里城便在锡克骑兵的铁蹄之下呻吟。
  本以为还能坚持许多天的英军,还在轮流两班倒地防守。锡克骑兵杀入城内的时候,还有数千英军在城内的营房里酣睡未起,直到营房被烧,杀喊声四起,才匆匆起来反抗,只是这时未免也太迟了,整个城内陷入一片血海之中。无数英兵和印度籍士兵被杀,甚至城内的一些无辜的居民,也被趁乱浑水摸鱼的印度籍士兵和一些王公的家兵洗劫一空,纵火烧毁。整个德里城陷入一片血腥和火光之中。
  英军主将爱德华不知去向,估计已经死于乱军之中。只有千余名德里城内的英军在一名少校的率领下,想顺着亚穆纳河逃往下游的阿拉格城,但才出城便碰上围困德里城不断游弋的大队锡克骑兵,最终只有二百余名英军骑兵团的士兵逃脱,其余的英军全部倒在凶狠的锡克骑兵锋利的弯刀之下。
  到第二天上午时分,整个德里城已经全部被锡克军队占领。德里城内被当成人质的数十名印度王公和印度教首领以及清真寺阿訇率领数千人,到德里城的正大门——印度门将锡克军队领入城内,迎至德里城中央的原卧莫尔王朝的皇宫——红堡,这样,整个德里城全部被锡克军队所占领。
  很快,锡克王国再次叛乱,并攻占德里城的消息,传到了加尔各答。
  英国驻印度殖民地总督坎宁大惊失色。
  他抓住送来信报的一名英军通讯上尉军官的衣领吼道:“这是真的吗?上尉,告诉我这不是真的!”
  可怜的上尉军官被勒得脖子都喘不过气来,只能连连点头。
  坎宁将上尉一把推开,脸色阴沉得铁青。他知道,要是不迅速扑灭锡克叛军,不但他的印度总督之位很快便要失去,只怕连他的爵位还有他这些年积累的财富,也都将不保。
  前两年的印度叛乱,已经让他看清楚了印度这些各邦的大小王公们都是墙头草的货色,更何况还有几处当初的叛军虽然被击败,却没有被彻底消灭,而是躲在偏僻的深山之中。如今这锡克叛军一闹,并且攻占了德里城,这下必定会让这帮摇摆不定的印度王公们都打起鬼主意来,特别是那些隐藏着的叛军首领,必定会趁机起事,还有那些招募的印度籍土著士兵,说不定又会被策反、被人唆使叛乱,对于这帮愚蠢的下等民族,他从来没指望他们会如何忠心大英帝国。
  最关键的是,大英帝国驻印度殖民地的兵力太少了,必须继续从本土调兵前来支援才行。
  偏偏坎宁才向内阁和国会建议出兵远征中华帝国,造成数万大英征华远征军覆没的沉重损失,伦敦方面哪里还会相信自己?不过,这次事关大英帝国最为重要的海外殖民地印度的生死存亡,无论怎么样,都要增派大量的英国本土士兵来平息印度叛乱才行。但这些援军的到来,以坎宁对伦敦那帮国会议员们和内阁的争吵,起码要四五个月甚至半年才能抵达印度,只怕那时候的印度,已经一半不受大英帝国的控制了。
  而且,坎宁很清楚,他不能等英国本土的援兵来之前毫无作为,要想保住总督和爵位,就必须得尽快将叛军平息。
  因此,坎宁当即下令,调动孟买、锡兰岛以及坎普尔等一半以上的英军本土士兵和廓尔喀士兵前往德里,将那帮锡克军队击败。他都没有再派人与那个言而无信的锡克大君联系了,他知道,对方既然选择这个时机发动叛乱,肯定是获得那个东方国家的支持。甚至,他怀疑那个东方帝国和临近的缅甸等国,会不会趁机派兵发动战争,攻打孟加拉管区一带。为此,他甚至连驻防在加尔各答城内外的近二万余大英帝国本土士兵都没调去支援德里,就是防备着加尔各答不容再次被缅甸军队攻破。
  只是,坎宁不知道的是,就在他下令调兵平息德里锡克叛军时,锡克王国的骑兵部队,已经势如破竹,攻陷了位于业穆纳河的下游重要城市阿拉格和德里东北方重镇莫拉达巴德,一举进入北方邦和中央邦两地区。
第958章
孟买完了
  孟买邦的首府——孟买城。
  作为大英帝国驻印度孟买管辖区的总部,以及大英帝国印度贸易在南亚次大陆的第一处港口,孟买城市规模急剧增长。从本世纪初开始的霍恩比填海工程,已经在十年前完成,将七个小岛建设为一组群岛,构成如今的孟买城。如今,已经成为除大英驻印度总督府所在地的加尔各答之外,大英帝国控制的在印度第二大城市,印度最大的棉花交易地,每年从印度出产的难以计数的棉花,有超过三分之二是从孟买运走。除了棉花之外,还有难以计数的黄金、宝石、生丝等出产都是从孟买源源不断地输往英国。可以说,除了加尔各答之外,孟买是大英帝国在印度最为重要的港口据点了。
  不过,这样重要的港口,如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孟买管区总督奥德,一边急躁地在总督府内来回踱步,口中一边喃喃有词:“这可怎么办啊?这帮该死的印度猪猡们,尤其是那帮锡克杂碎们,竟然再次叛乱!偏偏我们大英在印的士兵严重不足,唉,该死的坎宁,要不是他建议远征那个东方帝国,将我们的小伙子们都调往东方送死,也不会陷入如今的困境了!SHIT!”
  旁边的助手连忙劝道:“总督先生,别心急,坎宁总督不是已经从各地调兵前往德里平定锡克叛军了吗?还有,他不是已经向伦敦方面发布警报,要求紧急调援兵前来印度支援。”
  奥德一听到这里,更加怒不可遏起来,大声吼道:“别说坎宁那个混蛋了!调兵去平定叛军?都是从别的管区调兵,从我们孟买调兵,有从他自己的孟买管区、从他的加尔各答调兵吗?”
  说到这里,奥德除了气愤之外,更多的是有点歇斯底里地绝望:“再说向伦敦求救,可是你们知道吗?就在刚才,北方的通信兵从来急报,以巴罗达土邦的3万邦兵为首的古吉拉特叛军和奥兰加巴德邦以及浦那邦为首的马哈拉施特拉叛军,一共近7万叛军已经在前来围攻我们孟买城的路上,要不了几天,便会出现在孟买城外。你们说说,就凭借我们孟买的这八千英格兰苏格兰本土兵和三千爱尔兰士兵,能抵挡得住,支撑到欧洲本土的援兵赶到吗?该死的,要不是坎宁下令从孟买调走那八千本土士兵,怎么会怕这些土邦乱兵?”
  一说起这事,奥德便是后悔不迭。他虽然是孟买管区总督,但还是要听从孟加拉管区总督兼大英帝国驻印总督坎宁的命令,一听锡克叛军攻打德里,便从孟买调去八千欧洲本土士兵前往德里支援。却没想到,那支八千人的孟买援军还没到德里,才赶到巴尔河一带,德里城被锡克叛军攻占的消息便传了出来,不但如此,瓜廖尔、占西、坎普尔、巴特那等地的躲藏在深山老林里的残余叛军又开始卷土重来,在当地土邦王公有意无意地帮助下,迅速起兵,叛乱此起彼伏。甚至连孟买管区他治理的范围内,也开始出现巴罗达土邦、奥兰加巴德邦、浦那邦、锡尔瓦萨邦等土邦王公兴风作浪,趁机起兵扩张地盘,抢夺大英直接管辖的领地和财产的叛乱。如今那八千人的孟买援军,后勤补给全部断绝,后路被土邦叛军封堵,前面德里城早已变成锡克叛军地盘,进退不得。
  “总督先生,实在不行,要不就在这孟买城内多招募些本地土著雇佣兵,通过他们来守城墙,城门全部由我们大英的本土士兵守卫,再将孟买城内的那些乞丐和无用的土著们都赶出城,凭借大英士兵的军事实力和精良武器,应该可以坚守几个月。”助手建议道。
  奥德心乱如麻,只能点点头:“那只能先这样了。对了,将港口的那两艘军舰和三艘武装商船看好,一旦真的抵挡不住,我们就通过军舰撤往波斯,等待伦敦的援兵到来。”
  助手吃惊地看着总督奥德,他们也没想到,事情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总督竟然都盘算起了退路。
  一个礼拜后,孟买城郊,响起了猛烈的枪炮声。
  数以万计的印度叛军围攻孟买城,犹如一群蝗虫,将孟买郊外的棉纺工厂、店铺全部砸毁,将里面的金币、纱线、布匹等所有能搬走的物资全部洗劫一空。
  在孟买通往塔纳的近二十英里长的铁路上,上万的巴罗达土邦兵和奥兰加巴德邦兵开始相互攻击,争抢对这条铁路沿线的俘获权。最终,在死伤百余人之后,巴罗达土邦和奥兰加巴德土邦各自派出一名家臣出面交涉,最后达成共识,由巴罗达土邦支付奥兰加巴德土邦10万卢比(相当于12000英镑)的财富,整个孟塔铁路全部归巴罗达土邦所有。
  数天后,深夜的孟买城总督府中。
  一阵阵轰隆的炮声传来,吵得奥德难以入睡,他索性爬了起来。最近这几天,每天夜里都是炮声隆隆,反倒是白天没见动静,奥德和城内的守军一样,也习惯了。他从刚开始的惶恐,到如今反倒慢慢安定下来。城外的那些土邦叛军,犹如一盘散沙,根本没有合力攻城,也就刚开始兵围孟买城的头几天,上万的叛军一起进攻了孟买城几次,不过都被孟买城内的一万多名大英欧洲本土士兵给击退,留下千余土邦叛军尸体都来不及收拾,那些土邦叛军就此不再一起进攻,反而四处洗劫其孟买城郊的村庄和小镇来。只是每次夜晚,那个可恨的巴罗达土邦兵总会发动小规模的袭扰,加以炮轰,让城内的英军难以好好休息。
  最终,奥德只能安排城内的守军进行两班倒轮流守城,虽然分散了兵力,加上城内后来募集的一些土著士兵,倒也勉强守住。
  奥德拍拍手,招来助手,问道:“城外的巴罗达邦兵这两天是什么动静?”最近奥德也看出来了,孟买城外的数万叛军,除了巴罗达邦兵之外,其余的基本都是一伙乌合之众,就巴罗达邦兵虽然战力不强,但那个指挥官有些头脑,会组织一批士兵击中进攻,颇有威胁。因此,奥德派人死死盯住巴罗达邦兵的动静,时不时会问起。
  “总督先生,前阵子那巴罗达邦兵和奥兰加巴德邦兵本起了冲突,不知为何说是答应支付一大笔钱给奥兰加巴德土邦,双方停止争执,孟买至塔纳的铁路全部归了巴罗达邦。不过,他们并没有保护起来,反而将铁路上的铁轨和枕木都拆毁了,和机车一起都运到了孟买港边,看样子是准备将这些铁轨和枕木都运走。这两天他们主要的兵力都在守卫那些铁轨呢,只是派了大概五千人夜间轮流骚扰我们,总督先生不必担心!”
  奥德皱皱眉头:“这个汉德拉奥自从登基成为巴罗达邦的盖尔沃克(注:邦国的大王)之后,就四处搜刮财富。这些铁轨肯定不是想运往他们巴罗达邦去的,他们这些印度斯坦土著们最讨厌我们大英帝国带来的这些文明的东西,他肯定是将这些铁轨卖掉了,不是卖给法国人,就是那个可恶的东方人。不过,让他们卖吧,只要不全力来进攻孟买,随便他们怎么样。”
  刚说到这里,总督府外忽然传来几声连续的巨大的爆炸声,奥德和助手面面相觑,正想唤人进来问问怎么回事,地面一阵晃动,助手是一名军官,立刻判断出这是大量的骑兵奔跑起来的马蹄声。
  与此同时,一名总督府管事冲了进来禀报:“总督,不好了,那帮该死的爱尔兰人放弃了镇守的城门,直接抢占了军舰和武装商船逃出港口。城外的叛军趁机抢占了城门,上万的叛军已经大规模进城了。”
  “什么!?”奥德脸都吓白了。不肯相信地跑到总督府的最顶层阁楼,那里能俯瞰半个孟买城和港口。他看见孟买城内四处冒着火光硝烟,枪声大作,已经是一片混乱。
  “完了,完了,孟买完了,印度完了,我和坎宁他们都也完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4/60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