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天国不太平(校对)第4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0/603

  还别说,后世的那个倭国,便是在明治维新之后,没几年功夫便强大起来,与其相比,无论从人力还是资金资源方面,中华帝国的优势都要大得多。冯云山无疑有信心,华夏民族能崛起,与西洋列强抗衡。
  “就将艏楼甲板和艉楼甲板的火炮更换为克虏伯线膛炮吧,其余的侧炮不需要更换了!如今我们克虏伯线膛炮的优势在于射程远、精度准,但占的位置很大,更换后装不了几门,因此在火力上和数量上并没比这两艘战列舰的滑膛炮强上太多,就没必要过多的折腾了。”冯云山想的是最好后面大力发展铁甲舰,毕竟等铁甲舰起来后,这种老式的风帆战列舰慢慢就会被淘汰掉了。
  “微臣遵旨!陛下,另外的4艘巡洋舰,有2艘是从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购买,另外2艘从布雷斯特船厂购买,都是其他欧洲国家订购的,但因为缺少后继资金停顿下来,微臣还是以吴健彰出面,以原订购合同价格1.5倍的代价购置下来,并让船厂在半年内完工,都是新式风帆和蒸汽机混合驱动的巡洋舰。还有那4艘护卫舰和4艘炮舰,也都是购置新下水不久的新舰。运兵船都是2200吨左右排水量的新式蒸汽舰,每艘能运载士兵超1000员。”郭嵩焘伸手指向旁边的其他兵舰。
  冯云山转头看向4艘巡洋舰,瘦长、流水线的船体,像一条条的泥鳅,这种船型非常适合高速航行,而且看样子还都是二层炮甲板,算是头等巡洋舰了。最大的一艘又高又大,比当初波士顿造船厂制造的南洋舰队旗舰“南洋一号”也少不了多少,怕是有三千多吨排水量的规模。而且,这些巡洋舰都是新产不久的军舰,配备功率强大的蒸汽机作为辅助动力。冯云山感觉这些巡洋舰比战列舰更适合当前的中华帝国海军,毕竟这时的风帆战列舰航速相对较慢,在没有巡洋舰和护卫舰护卫的情况下,难以远洋作战。而且,像刚才那艘战列舰,都是上百门火炮,需要的炮手就得数百人,难怪整艘战列舰要配备人手近千。可如今帝国海军刚成立不久,海军人才也才开始着力培养,哪有那么多熟练的海军士兵用来配置?因此,炮位不多,威力巨大的巡洋舰反倒是当前最适合的。
  冯云山打定主意,将这些巡洋舰上的大炮全部更换为口径更大、射程更远的克虏伯线膛炮。
第841章
西洋雇佣兵团
  看完兵舰,郭嵩焘又唤来几十名洋人军官,让他们拜见皇帝冯云山:“陛下,这些是雇佣兵的头领。此次回国,为了将这些购买的兵舰驶回国,微臣除开雇请的652名洋技师工匠等之外,还雇佣了1539名雇佣兵。都是欧洲的洋人,其中瑞士和普鲁士占了一大半,剩下的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撒丁等退役士兵也有不少。”说完,又朝这些洋人雇佣兵头目中为首的一名大鼻子军官叫道:“斯福查中校,这位便是拥有亿万子民与世界一半财富的中华帝国皇帝,我的君主,冯云山陛下!还不快领着你的手下前来参见。”
  那名大鼻子军官约有四十来岁的模样,因为脸上多处伤疤,看起来有些骇人,不过行事却颇为有礼,领着身后的三十余名洋人军官,虽是两手空空不带一件武器,却又一股杀气迎面而来,让一旁护卫的刘胜邦和御林军士兵们不由上前一拦,护住冯云山。
  冯云山摆摆手。果然,那些洋人走到冯云山面前二十余步的地方站定,在那名大鼻子军官的带领下,脱掉手中的缀有红色斑点的草编帽托在手中,另一只手敬了个讨虏军标准的军礼:“叽里呱啦……”
  “陛下,这些都是微臣从欧洲雇佣回来的洋士兵,他们在向您致敬!微臣跟他们讲述了陛下的事迹,他们都非常崇拜您,乐于为您,为帝国效命!”郭嵩焘向冯云山解释着,不过看见冯云山似笑非笑地,不由又多了一句:“当然,微臣还答应支付他们每年40英镑外加10英镑异乡补贴这样不菲的薪水。”
  冯云山恍然大悟,难怪能招募到如此多的洋兵,原来肯支付如此高的薪水。每年50英镑,相当于220圣元每年,与前些年想比,差不多相当于13两银子一个月了,这真是一笔巨款了,要是在前些年,光是他们一个月的俸禄,便几乎是一名普通杂役一年的收入了。不过,如今冯云山倒不在乎这点钱,能招募到这些西洋雇佣兵,特别还是自己急缺的海军士兵,可谓救了急,何况这些雇佣兵训练有素的样子,还一身杀气,显然打过不少仗,海战经验丰富,还能带带帝国的那帮新兵,就算多花点钱,也是值得。唯一的问题是不能让他们将自己这边的已经大规模生产克虏伯线膛炮的秘密透露出去,这必定会惊起那帮西洋列强的悍然大波,引来列强的虎视眈眈。零星几个线膛炮暴露,倒还没关系,如今欧洲那帮的线膛炮早就出现了,只不过没有大规模应用到实战中而已。
  既然这样,还是将那两艘战列舰交给这些洋人雇佣兵吧。不过,这些雇佣兵中,也要区分一下,最好让特务司好好发展一下挖掘一些特务出来,还可以派至欧洲去执行任务。其他的,能让对方加入中华帝国的国籍,将家人搬迁到广州的国际城来那是最好不过了,从此一心一意为自己效力。特别是那些瑞士雇佣兵,想想挺可笑的,后世那个世界最为富裕的国家瑞士,在现在居然会那么的穷困潦倒,沦落到输出雇佣兵赚钱养家的地步。
  冯云山自然知道,瑞士在这个时代最为著名的就是雇佣兵了。原本欧洲就是盛产雇佣兵,一直以来欧洲打仗规模不大,频率很高,所以雇佣兵有相当的市场,很多欧洲国家都有雇佣军,在他们眼里是没有国籍分别的,出钱干活,简单干脆,谁给的多,就给谁卖命。而这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瑞士了。瑞士雇佣兵不但英勇善战,冷酷和强悍,而且一根筋地忠诚雇主,如今虽然慢慢第衰落下去,但还是有以前的传统。冯云山自然喜欢。
  于是,冯云山感兴趣地问道:“郭爱卿,你招募的这些雇佣兵中,瑞士雇佣兵有多少?你问问他们,如今他们瑞士雇佣兵中,海军的还多吗?”
  郭嵩焘去欧洲不到二年,语言天赋发挥了出来,不但学会了英语和普鲁士语,连法语也说的很是顺溜,当下便同那大鼻子的斯福查中校谈论了起来,过了一会,来禀报冯云山:“回禀陛下,这次微臣招募的1539名雇佣兵,一共有710名瑞士雇佣兵,几乎占到一半了。至于瑞士的其他雇佣兵团海军士兵情况,微臣已经问过了,就是那个大鼻子军官,他叫斯福查,曾经在法国海军中担任过中校,后来退役后回到家乡瑞士成立了一个比较出名的雇佣兵团,此次力压其他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撒丁等国的雇佣团,被他们的头目一道推举为大首领,微臣正是通过他向这上千名雇佣兵发出号令的。根据他的说法,他们瑞士雇佣兵如今已经大为衰落了,只有十万不到的雇佣兵活跃在欧洲各国。而这些雇佣兵,绝大部分是步兵,海军和炮兵都很少,毕竟他们瑞士是个内陆多山的小国,贫穷不堪,军舰和大炮的开支训练难以承受。这次他们的这支在军舰上呆过的海军雇佣兵,还是斯福查四处召集的,据他所知,整个瑞士曾经在军舰上呆过的雇佣兵不会超过一千人。”
  听到这里,冯云山泄了口气,看来,想要通过雇佣兵的形式招募大批海军士兵是不大可能了,剩下的,将这批瑞士人多笼络些下来也好。毕竟只要价钱高点,这些一根筋认死理的瑞士雇佣兵的忠诚方面还是有口碑的。
  于是,郭嵩焘在皇帝的指示下,和斯福查当场又沟通了一下,报过来的消息让冯云山大喜过望:“陛下,斯福查答应只要我们支付他们每年人均不少于50英镑的报酬,愿意同我们中华帝国签订5年的服役合同,要求每年年初支付,武器他们会自行携带少量火枪,其他全部由我们提供。而且,他说他们瑞士家乡那边还有不少同胞乐意为了生存而作战,若是我们需要步兵数量多的话,他有把握可以帮我们降低到每人每年36英镑的价格雇佣超过五千人。”
  冯云山大喜,当即下令:“告诉他们,朕愿意以每人每年40英镑的价格雇佣他们,朕不怕数量多,只怕少了,让他先帮忙尽量招募到一万兵。若是能尽心为朕征战,说不定,朕可以赏赐他们一块海外领地,这样他们瑞士人就不必为狭小的国土无法生存而烦劳了,他们这些雇佣兵们的亲人后代们也不必再跟他们一样当雇佣兵卖命,甚至他们也可以解甲归田,安享生活。”
  郭嵩焘马上用他流利的法语同大鼻子斯福查转述了皇帝的意思,没多久,斯福查率领其中的十余名估计都是瑞士雇佣兵头领的人在御林军的监视下,以西方骑士中世纪的礼节,单膝跪地拜倒在冯云山的面前,斯福查一边用他的大鼻子亲吻冯云山的鞋子,一边满脸兴奋激动地叫嚷着什么。
  郭嵩焘面带复杂地禀报冯云山,斯福查欣喜若狂地答应了皇帝的要求,表示他们这些雇佣兵将誓死为陛下效命。他会尽快同瑞士国内的那些控制各个雇佣兵团的军事贵族和领主们联系,争取劝说他们同皇帝合作,为瑞士谋求一处海外生存发展之地。不过,郭嵩焘却并没有像自斯福查说的那名乐观,他对瑞士国内的那些军事贵族们并不看好会采纳斯福查的意见。
  “陛下,此事姑且只能一试。微臣在欧洲两年,对西洋诸国都有所了解。瑞士虽是一个小小的内陆国,但实则陆兵军事力量颇强。它是一个有些松散的联邦,全国由几十个小型邦州区域联盟组成,因其国内多山,海拔也高,土地贫瘠,无法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因此从中世纪开始便有雇佣兵传统,甚至其国内多数贵族也是因为掌控雇佣兵而发达。但自1815维也纳会议开始,欧洲诸国认可瑞士保持永久中立国地位,而从十年前开始,瑞士自己也颁布宪法规定不再向外派遣雇佣兵,进一步确立‘中立’政策。而且,其国内原本掌控雇佣兵团的那些贵族慢慢开始抛弃以雇佣兵为财源,至少表面上不会公开大规模组织雇佣兵了。因此,想要招募他们,只能从那些底层的雇佣士兵着手。”郭嵩焘看来去欧洲两年很有收获,几乎成了半个欧洲通了。
  冯云山面色一凝,觉得郭嵩焘所言有理,自己太想当然了,其实这些情况自己也有些清楚的,只不过是一厢情愿,那些瑞士贵族们未必这么想。不过,就算瑞士宣布中立,其雇佣兵还是不会一下子消失,历史上连美国南北内战时期都出现了数千瑞士雇佣兵的身影。自己能做到的就是以优厚的价钱,将这些瑞士雇佣兵都招募到手下,为自己出征。
  冯云山当即下旨成立中华帝国的第一外籍雇佣兵团,直属总参谋指挥,任命斯福查为雇佣兵团团长,择日换装改编,只派遣一些翻译通事及后勤等协助雇佣兵团,其他事务开不干涉,让其除了海军之外的其余步兵部分驻守在崇明岛一处庄园内,一边训练,一边随时接受任务等候调遣,而海军则另有差遣。
  然后,冯云山对郭嵩焘语重心长地道:“郭爱卿,本来朕想着爱卿在欧洲那么久,颇为辛苦,但如今正值帝国崛起的关键时期,爱卿在欧洲的表现又让朕为之侧目。因此,朕决定还是派爱卿再回欧洲主持要事。”
  郭嵩焘随即拜伏在地,泣声道:“微臣愿为陛下永驻西洋,鞠躬尽瘁,万死不辞!”
  冯云山亲自一把扶起郭嵩焘,轻拍其臂,温言道:“伯琛不必多礼。你我年龄相仿,皆为我华夏同胞崛起而努力。朕得伯琛,有如有了双目,还望伯琛旅居西洋之时的见闻,所思所想能多传回国内,以益民智。对了,伯琛除了进行驻欧使馆正常的外务之外,主要有两点,伯琛当率众人等为朕办到:其一,人才的送出培养与引进。朕相信爱卿知道此事重要,有爱卿坐镇欧洲,朕也放心一些。别的不多讲,朕会让容闳协助你,还是坚持每年送五百名以上的少年儿郎去西洋留学,已经有两三年了,再过几年便能见到成效。而此次你的做法很好,朕给你交个底,只要是有真才实学的洋人,都可以不惜重金招募过来,有朕给你撑腰。还有,那个瑞士雇佣兵,朕记得其他国家,比如德意志联邦、撒丁王国等也有雇佣兵,都可以招募过来,能组成帝国的外籍兵团最好不过了,佣金不必担心,大不了多卖点茶叶。其二,技术图纸和设备的引进,还要加快加强,特别是军舰的引进,不惜代价,不要怕花钱多。爱卿此次倒提醒了朕,光招募人才还有些窄,还得引进整个技术体系才行,对于那些格物学的各类分支,都要建立起来,应用到中高等学堂之中。”
第842章
上海的发展
  参观完郭嵩焘购置的20艘兵舰,冯云山豪气顿生。
  如今中华帝国已经稳稳地占据整个东方世界的海军第一了。当然,如今的远东地区,本身也没什么海军可言。朝鲜越南都已经被帝国吞并,而后世唯一的强国日本,此时还未开化,只有几百艘加起来总排水量也不超过一两万吨的渔船改装的所谓战船,若是愿意,中华帝国随时能派出三四艘军舰便能将那些所谓的日本水师全部消灭。前几年那美国的佩里舰队,如今在冯云山看来,随便派出一支东洋舰队即可灭之。更何况,现在又新增20艘兵舰,而且如今四大船政局纷纷建立起来开始投产造兵舰,每月都有新的兵舰进入三支远洋舰队中服役,即便他身为皇帝,出去了几个月,也不清楚帝国到底有多少艘兵舰了。
  看着这巍峨壮观的军舰,尤其是那二艘战列舰和四艘巡洋舰,冯云山自然想新成立一支远洋海军舰队。至于何人执掌这支舰队,他想到了一个人,其实此人才是他最为中意的水师将领,那便是如今出任步兵第6师师长兼负责黄河水师筹建的彭玉麟。
  彭玉麟此人,可谓中国近代水师的创建者。虽说福建水师算是历史上中国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但其真正创建,还在福州船政局创立之后。但彭玉麟却早在太平天国刚刚建国之后没多久,便创立了湘军水师,购买洋炮,制造大船,训练将士,而后在消灭太平天国之后,彭玉麟便以新式营和操练之法、新式船炮,新式建制,创建了长江水师,最终发展为满清第一大海军舰队北洋水师。可以说,彭玉麟是近现代中国海军的创始人。
  想想看,在满清百般猜忌之下,缺少银两,缺少现代军事人才和军舰,都能创建长江水师,如今有自己这个皇帝的鼎力支持,凭着彭玉麟的才干和能力,再加上眼前的这20艘兵舰,还有源源不断地在不断制造的兵舰和从洋人那边买来的军舰,再加上自己准备的上亿圣元财力的支撑,还怕不能超越历史上的北洋水师?
  对了,那帮湘军将领还有一些被晾了两年,如今傲气已尽,可以启用了,特别是那个杨载福和邹寿璋,记得他们都是湘军水师著名将领,正好,作为原本历史上就应该是他们上司的彭玉麟,不正是缺少这样的得力手下么。
  主意已定,冯云山当即便在黄浦江畔,对着新买来的20艘兵舰下旨道:“传朕命令,即日起,调原步兵第6师师长彭玉麟、来东京,杨载福、邹寿璋以及斯福查三人辅助,着总参谋部、国防部和财税部等协同运作,配合彭玉麟抽调人手和资金,二个月之后,成立一支新的外海远洋舰队,朕为其取名为中华帝国‘太平洋舰队’,位列帝国的四大舰队之首,一应供应皆当优先。”
  换乘只有三百余吨排水量的蒸汽炮艇,驶近苏州河口时,天色已近黄昏。站在甲板上,冯云山眺望不远处的上海外滩码头,那边有数艘商船进出港口,次序井然,而码头旁的泊位还停泊着十余艘体型庞大的中国商船或是西洋武装商船,一片繁忙景象。
  冯云山见一旁恭谨而立的松江知府刘坤一和上海县长张之洞,招招手让两人靠近自己,指向黄埔江的右岸,道:“两位爱卿,如今这可是你们的治下,看这港口货船繁多,进出井然有序,朕心甚慰,可愿为朕介绍一番?”
  刘坤一看了看张之洞,附身向冯云山一禀:“陛下忘了上海乃是特区,归张大人治下,直接对朝廷负责,不归松江府管辖,微臣哪能介绍?还是张大人熟悉,由张大人来禀报陛下。况且微臣所治的松江府也不会有这么多洋人四处横行。微臣一向认为,为政之道,要在正本清源。大乱既平,人心将静。此时正应该摒弃西洋通商诸条款,驱赶一众洋商,务农办学才是正理。”
  冯云山笑笑,对于刘坤一,他虽接触不多,此刻却也知道此人此时的作风保守,因固守旧,作为儒学之士明显对洋人很排斥,提倡自力更生,教化育人来治理地方。不过,熟知历史的他自然知道,这个刘坤一作为历史上湘军中的重要人物,一开始确实思想保守,但最终从一名信奉儒家经典的封建士大夫发展成为晚清著名的洋务外交家。
  就算他如今还是思想保守的封建人物,冯云山也不排斥他,反而还是任命他为松江知府。毕竟他一直以来僻居内地,没见过与洋人通商贸易的好处。加之饱读儒家经典,具有十分强烈的民族气节,“忠君”、“安民”成为他的目标和全部,不过,后来他在出任两广总督四年、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之后,在实际政务中与洋务接触的机会不断增多,逐渐认识到洋务对国家的好处,便开始慢慢转变,于国于民有益的洋务措施也开始施行。再后来,当甲午战争满清战败之后,刘坤一受到剧烈的促动,猛然惊醒,开始积极经办修铁路、开矿、发展农工商等洋务项目,并提倡西学,改革教育,成为后期洋务运动的领袖,也成为晚清变法图强的最大宣传者和鼓动者。
  因此,冯云山并不心急,他相信,等刘坤一多接触洋务,便会如同历史一般转变过来,成为自己的得力干将。
  于是,冯云山看向张之洞,对于这名后世比刘坤一更为出名的满清重臣,他寄于极大希望。
  年轻的张之洞嘴角已经开始爬上黑须,双目炯炯有神,朝冯云山一礼,道:“陛下,刘大人,众位大人,请看那边便是苏州河口,从河口至前面上海城北这二里江畔,微臣都将之划为外滩特别区域,与朝廷设立的浦东自由贸易特区相对应,背靠黄浦江畔为货运码头,目前每日可进出码头的各式商船达四五十艘,可停泊货船达四十余艘,江海运输日益繁忙,交易频繁。不久将来,只怕这些泊位还无法停泊越来越多的商船,因此,我们在江对岸的浦东,正在用水泥钢铁建设一个长为4公里的浦东码头,能停泊更多的商船。”
  张之洞说着,伸手指向码头中央位置的一座三层楼的洋楼,道:“陛下请看,这座洋房,便是微臣去年下令重建的江海关,使我们上海县唯一的海关。但可别小看这座小小的洋楼,也别小看我们收取的基本货物关税仅仅为一成,但每日都有如此多的货船,架不住要交易的货物多,关税十分可观,可观到微臣都没想到的地步。”
  张之洞说到这里,朝刘坤一问道:“刘大人,下官想请教下,我们松江府耕田数百万亩,每年的粮食、棉桑等农作物所得值钱多少?全松江府一年的赋税又有多少?”
  冯云山不由一笑,自己正好想着让刘坤一触动一下,没想到,这张之洞就主动揽上这事了。冯云山自然知道,张之洞是想通过松江一府的赋税来突显上海一县海关的收入。中华帝国的税收政策如今变得比较简单,所有同外商贸易的进出口货物,除鸦片这样的超高税率和武器、机器、大米等零关税货物外,其余的普通货物都是一成的税率。如今这上海港虽然还没有超过帝国的老牌贸易港口广州,但也很是接近了,每年的交易货物都是海量,这关税想必十分惊人。
  果然,刘坤一不疑有他,直接坦然道:“陛下,张大人,根据统计,松江府去岁64万户农户,大部分都种植了棉花、粮食、桑麻等作物,其中棉花占比最大,产值超半,平均起来,单单种植来说,每户包括肥料种子等成本在内,产值约为220圣元的样子,若除去成本,每户差不多有纯收为130圣元的样子,当然,这其中有很大出入,农户当众的人工成本没考虑在内,而且农户在农闲时分多半会自行纺纱等赚取些贴补家用。这么算起来,全松江府去年农作物总所得值钱怕是有8320万圣元的样子。全松江府一年的赋税总额是520万圣元上下。”
  张之洞笑道:“松江府在刘大人的治理下,果然民富安康,实乃百姓之福也!不过如今光靠农户耕种,却最多只能勉强温饱,难以达到吃穿不愁的地步,还远远够不上陛下要求的天下太平盛世的程度。我等……”
  张之洞还欲再说,冯云山打断他这些没营养的话,这个张之洞还是太年轻了啊,看来与刘坤一之间隐隐有些不和。也怪自己,设立浦东特区,将上海县的地位设置超然,原本应属于松江府的地方,如今竟然不归松江府管辖,难怪二人有些不睦。当下略带不满地道:“张爱卿直接说你上海县的收盈情况吧。”
  张之洞尴尬地一笑,脸色一正:“微臣遵旨!”
第843章
哥又来魔都了
  “去岁上海县海关统计的数据,总出口为6462万圣元,总进口为8036万圣元,全年上海海关总关银收1256万圣元,其中因进口的机械、武器等补贴货物补贴金直接从海关划拨,共计划拨补贴款460万圣元,结余关税收入共计796万圣元。上海县的工厂店铺去年生意红火,特比是自从南洋公司办的几家纺织厂、织布厂领头之后,单是纺织厂、织布厂、缫丝厂、轧花厂、印刷厂等都纷纷建立起来,还有船运公司、船舶修造厂、搬运公司、机器厂、五金厂、银行钱庄、保险公司、贸易商行、蜡烛厂、火柴厂、纸厂、煤饼厂、木柴厂等等不一而举,整个上海县有洋资洋行、公司、厂矿等一百六十余家,其他官办、民资等大小商行公司作坊等足足从几十家发展到了有六百多家。单是在上海商务局备案过的从事与洋人贸易的买办中介便有上千人之多。单单城内和城区周边的商户、公司所征税收便有530万圣元的样子,这其中新建的浦东特区因为政策优惠,还未开始收税,再过一年开始收税想必会有一个巨大的飞跃。”
  张之洞一脸自豪地说着,却不知旁边的刘坤一已经脸色铁青,难看之极。
  他虽为松江知府,但一来原本就因为上海县极为特殊,二来上海县又是成立了浦东自由贸易特区,地位超然,因此他平素并没过问上海县之事,所治理的松江府,也一向将上海县排除之外的。
  毕竟相隔很近,他对上海的情况还是有些了解的。洋人洋货,船来船往的,整个就是个大闹市一样,所有的人都为着熙熙攘攘逐利而去,特别是堂堂的上海知县张之洞,竟然和那些商贾称兄道弟地打成一片,对洋人也分外亲热,对此,刘坤一很是不满。要不是见那张之洞将上海城内外的乞丐也都收留起来,让之打扫街道留口饭吃,还给上海郊外的乡间农户免费运送城中粪肥,租用耕牛等,还算做了些仁德利民之事,刘坤一说不得都要弹劾他了。
  他一直以为商贾贸易之道,乃是历朝历代所不提倡的偏门左道而已,上不了什么台面,毕竟农耕桑蚕才是正途。商贾之人,不事生产,低卖高卖,偷奸耍滑而已。要是没有周边自己的松江府、还有其他嘉兴湖州苏州等州府的产粮大府,就他上海县这样,只怕要饿死去。而且,若是所有乡民全都进城做买卖,谁来种粮,谁来读圣贤书?
  可现在,张之洞报出的一大串数字,让刘坤一惊呆了:就他一个小小的上海县,原本还属于松江府治下倒数第二小的一个三等县,它居然仅仅关税结余就有796万圣元,若不是因为补贴那些洋货,甚至原本还有1256万圣元之多。这还不止,连小小上海城的那些商户和商贩便有530万圣元的样子,看那张之洞洋洋得意的样子,说起那浦东新区还未收税,否则更多。要知道,自己的松江府其他7个县厅加起来的赋税总额也就是520万圣元,与他一个上海县相比,别说大头的关税,连比那些商贩的税收都还差10万圣元。这无疑让刘坤一为之震撼!
  就任这两年多以来,他已经清楚,整个中华帝国在皇帝冯云山的主导下,重在实际,虽有些过于追逐利益,但注重民间百姓生活的改善,关心百姓疾苦。所有政绩,都要以一套所谓切实科学的评估体系来核算成相对准确的数字,并上交朝廷如数的税收资金,再根据上交情况,下拨资金,平衡地方。因此,上海县的收支数据不大会有水分。这就让他觉得十分震撼了!莫非,自古圣贤说的那套、自己想的那套还真的错了么?就像皇帝在帝国最为出名、销量最好的《南方日报》上所说的那样:“时代不同了,工业革命带来了工业化进程,帝国也要跟随世界潮流,打造重商思想,以制造立国,以贸易立国,让中华百姓过上更富足的生活。”
  但刘坤一还有一丝不解,就算经商能有余财,但若不事耕种,哪来的粮食?
  只听张之洞接着向皇帝禀报:“陛下,上海县经过二年多的发展,城区已经初具规模,老县城内人口12万余人,城外的洋行区、原领事馆区有人口20万,特别是新发展的浦东特区,也吸引了5万人居住,而且每月还从苏浙皖等地迁来数千人地持续增长,都是来找工或做些小生意,整个上海县城区周围,便有人口37余万,加上城外乡下的其他农户4万5千余户,全县人口即将超过60万……”
  冯云山打断张之洞的话,问道:“人口剧增,上海城区的城市治理也得跟上才行。特别是柴米油盐之类的特别是粮食蔬菜等吃食供应,能跟上吗?”
  一旁的刘坤一也心中一动:是啊,他查过松江府的一些资料,原本除去租界区领事馆之类的外来人口外,这个属于三等县的上海县人口不到20万,在松江府里的8县来说算是小的了,后来上海开埠向洋人开放领事馆、租界区,大量商贩涌入才增加至前些年的三四十万人。没想到,这最近的短短两年时间,大肆吸引乡间富农和各处的乡绅来上海开设什么公司,从事贸易,搞得人口更是剧增到将近60万,繁华是繁华了,看你们粮食怎么解决?
  “陛下放心,上海粮食无忧。黄浦江外滩边的码头货仓内,还有苏州府的2万吨粮食没开封。前几天,几艘从吕宋岛满载稻谷的货船到现在还没卸完货,昨天又闻报日南省的五艘货船运来8000吨谷子,价格比苏州府的那批陈粮还要低上一成,胡氏洋行的老板胡雪岩特地找微臣作为中人,愿意全部以正常市价吃下来,他准备转运到北方的直隶、辽东等地囤积售卖,赚取差价。微臣没有答应,上海县的官仓粮食已经存放了一年多了,该置换一批新粮。其实如今上海已经成为东部沿海一带粮食的转运集散地,不但四川湖广江西安徽的粮食,还有交趾日南和南洋甚至西洋的粮食都会集中到这里,十分方便,就拿从交趾省来的稻谷来说吧,足够上海县60万人口吃上半年的口粮,10艘货船2个月时间便运足了……”
  刘坤一没有再听下去,张之洞的话让他心中充满挫败感。自己以为困难的粮食问题,如此轻易地便解决了,而且,那交趾、还有南洋,甚至西洋国家的粮食那么多,竟然吃不完一样,四处廉价售卖,莫非,这个时代真的变得跟圣贤书上说的不一样了?
  冯云山这边却丝毫不惊奇,也没注意到刘坤一的心事变化,他正在听张之洞禀报的上海发展情况,除了经济人口民生方面的,他更重视的是上海的教育和近代工业。
  “陛下,除开西洋教会开办的印刷出版馆,如墨海书馆、美华书馆等外,还有上海机器制造总局下设的上海翻译馆,以上海为基地,翻译出版西学书籍,并建立了中华帝国第一处公共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凡中华帝国的子民,在验明身份之后登记入内,均可在馆内借阅图书。学校方面,上海更是今次于圣京和南京(广州),除了前年朝廷教育部和工务部联合设立的中华帝国铁道学校之外,上海机器制造总局开办了上海机械中等学堂,上海船政局辖下开办了船政学堂,商务部开办了上海商贸高等学堂。微臣见上海纺织业发达,其他各类手艺匠人需求众多,分别于前年开办了上海纺织中等学堂,去岁开办了一家上海技艺中等学堂,还有一家师范学堂和洋文学堂。”
  冯云山夸赞道:“张爱卿在上海干得有声有色,不负朝廷重望,朕甚欣慰!上海县能以一县之力,举办起纺织、技艺、师范和洋文这四家学堂,实为不易。传朕旨意,命其他有条件的府县,效仿办学,提高百姓教育文化水平,是为强国富民之本。至于爱卿本人的赏赐……”
  冯云山顿住不语,转头看向一旁的松江知府刘坤一,见其脸色微变,轻笑解释道:“刘爱卿不必多虑,松江府这两年也发展得不错,只不过相对于上海来说,还是慢了些。朕倒是希望,爱卿能明白,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官员才是真正的好官,才是圣贤所希望的!”
  这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御船继续前行,已经来到上海旧城东北侧的租界外滩处。
  夜色中的19世纪的上海城,犹如黄浦江水流淌在冯云山的面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城外原本的租界区比上海县城更为繁华得多,而租界领事区,又以外滩一带最为繁华。这里洋行商铺林立,工厂作坊展区遍布。
  冯云山等人站在高高的“香港号”,望向右岸的黄浦江畔外滩一带,只见透过灰蒙蒙的水汽,街市夜灯如明星万点,人流如织,气成烟雾……古老的上海呈现出近代繁忙之美,无以复加……不过这也只有冯云山能体会这种穿越时空的感受。
  刘坤一心中却是另一番感受了,酸苦俱全。他看向河岸边巨大的喷出浓白蒸汽呼呼作响的货船,和堆积如山的货物,来回穿梭于船上和码头的忙碌的搬运工人,心中忽地一阵明了:也许,这些他们口中的工业,也不一定是坏事呢!
  再看那些忙碌的码头工人,也都有了生计,或许,古之圣贤能看到这些,也会觉得是件不赖的事情。这样想想,刘坤一似乎觉着自己没那么讨厌码头上偶尔出现的洋人了。
  冯云山转向甲板的左边江岸,这正是还在建设的浦东特区,此刻虽然没有外滩那边那么灯火辉煌,但也是繁华一片。他指向其中央部位的一片问道:“那些高耸起来的是什么?”
  旁边的张之洞连忙回答:“回陛下,这是浦东自由贸易区的船舶经营区中的英资祥生船厂,高耸起来的使他们的船坞吊装铁塔。其老板是英国商人尼柯逊和包义德两人,都是英国的普利茅斯造船厂的工程师,技术实力颇强,一年能制造1000吨以上的货船四五艘,同上海船政局有一些业务往来,船政局通过他们从英国的普利茅斯造船厂拿到一些英国军舰的设计技术图纸和资料。因此,微臣听从船政局的意见,对他们颇为关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0/60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