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天国不太平(校对)第40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8/603

  饭后没多久,一名同样是灰色制服的官员走了过来,低声说着什么,伊藤博文听不大清楚,但知道那官员说的是汉话,隐约提到去什么交趾挖矿之类的,一名九州武士在一旁翻译着:“长州藩的懦夫们,你们若是想死的话,现在就站出来,省的浪费我们的白米粥,我们的刺刀也已经渴望着见血。喏,那边都已经准备好了!”
  只见旁边百余名灰色军服“藩兵”恶狠狠地举起手中的带刺刀洋枪,朝这边一刺,伊藤博文和众俘虏顿时遍体发寒。
  而那九州武士继续翻译喊道:“若是不想死,那就好好听话,自然会有你们的好日子过!”
  “实话告诉你们,原本你们都是幕府军队的俘虏,铁定是要被杀头的。是长州藩藩主林大人看你们可怜,上天有好生之德,花大价钱将你们从幕府手中买下来,准备将你们送往中华帝国的交趾省煤矿去干活,每天有吃喝,干得好,还能在当地娶上媳妇,成家立业。”
  听完那武士的翻译,众人都嗡嗡地炸开了。
  伊藤博文这才知道,自己这是来到了长崎,原来是那长州藩新任藩主林大人将他们买了下来,而且那林大人竟然真的是中华帝国的派来的,这么说,长州藩还真的被中华帝国所控制了。他不由对日本局势忧心起来,尽管年少,他却清楚如今日本的形势,长州藩和德川将军府还不知死活地相互内斗,等他们两败俱伤的时候,便是整个日本被中华帝国吞并的时刻了。
  不过,如今他自身难保,哪里还管得了那么多。他只知道,自己会被送到中华帝国那个叫什么交趾省的地方去挖煤,想到自己年少时的艰辛,这都不算什么。总有一天,自己要混出个模样来。
  次日,伊藤博文与其余的同伴们都被驱赶到一艘大商船中。他知道,自己就要离开日本,去那一直仰望的天朝——中华帝国。未来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
  ……
  长崎码头处,一身便服的林鸿年,望着慢慢远去的商船,松了一口气。旁边的一名随从感慨道:“还是林大人的妙计啊。从长州藩和幕府两边都购买廉价的战俘,这才两三个月时间,便有二千青壮的劳力送去交趾北部煤矿挖煤,还不用开工钱,随便给点吃的就成,真是太划算了。”
  “不是林某妙计,而是,陛下早有提醒!陛下说了,这些日本人,都是欺软怕硬的贱骨头,只要我们够强,他们就会听,要是不听,就打得他们听!对了,南朝鲜省的那边一批叛党家眷也快到了吧?”林鸿年问道。
  “回大人,马上就要运到了。”
  “嗯,到了后,除去老弱孺儿之外,所有精壮和妇女,都送往岛上的那几处硫磺矿开采硫磺,如今圣京方面传来命令,要求我们九州多开采硫磺,供整个帝国的火药制备之需。”林鸿年吩咐着。他不由钦佩皇帝的先见之明,早就探知这九州岛上有众多的硫磺矿产,提前布局占了九州岛,如今迎来开采的收获时间了。
  “对了,陛下前几日来旨,说是新近占领了马来半岛,稀无人烟,需要大量劳力前往开发。除了我们九州岛雇佣那些流民和破产的工匠外,其他四国、本州等地各藩国,也大力招募人手,不管是骗还是抢,先弄到长崎来再说。再集中送往南洋。陛下可交代了,我们有一万人的名额。”
  “是,林大人,小的马上安排。如今四国和本州发生战乱,加上我们的布匹冲击,流民日益增多,原本以万计的贫苦织布匠人纷纷破产,走投无路,能有口饭吃不让他们饿死,他们肯定欣喜若狂。”
  听到这里,林鸿年不由内心感叹着,即便是以自己的状元之才,也万万没想到向日本倾销那机织的洋布,竟然会有如此效果。难怪当初洋人便是以此法入侵满清,这便是皇帝说过的,经济侵略吧。
  随着《日中友好通商条约》的签订,日本的通商口岸增多,更多的洋布可以大量倾销到日本,林鸿年估计,再有个数年时间,不但日本的财富便会转移到帝国,恐怕不用多费劲,便能轻易地占领日本了。
第782章
国库收支
  圣京。皇城。
  内阁副总理曾观澜、总参谋部总参谋左宗棠、新任财税部副部长阎敬铭,警务部副部长何见机、农业部副部长吴棠等人,拜见中华帝国皇帝冯云山。
  原本的财税部部长周胜坤调任直隶巡抚后,冯云山任命满清降臣阎敬铭为财税部副部长;原本的农业部部长刘长佑调任湖北巡抚,冯云山任命满清降臣吴棠为农业部副部长。
  阎敬铭,此人是道光年间的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和郎中,对户部极为熟悉,为官清廉耿介,官声不错,加上冯云山对其有些印象,好像记得他在历史上算是满清末年为数不多的理财专家,又清正廉明,便破格提拔其为财税部副部长。
  而吴棠也是冯云山在查看满清降臣后,记起这名晚清时非常有名的清正廉吏的,虽然其在家乡兴办团练围剿捻军很是凶狠,但满清灭亡后,还是投降了帝国。冯云山命其为农业部副部长,可谓大为擢升他了,因此,他也是下定决心要报答圣恩。
  冯云山先是问了下曾观澜的一些政务。曾观澜说起铁路和电报正如火如荼地大规模兴建之中,然后,他重点对钱粮方面进行了禀报:“陛下,如今大规模兴建铁路和电报,还有地方官道的水泥路面兴建,耗资巨大,具体数字还没统计出来,但估计去年耗费不下三千万圣元,今年恐怕更多,要达四千万元。幸好,如今东京和南京两地,还有宁波、福州、厦门、钦州等港口大规模发展贸易,加上圣京、东京、南京、苏州、福州、台湾等各地的工厂开始大规模投产,尤其是织布厂出产的新式布匹大量出产,除开出售给国内的百姓外,还远销日本,获利颇丰,去岁单单出售的新式布匹就获利超过三千万元。还有各式南杂百货,特别是五金类,还有火柴、灯油、毛巾、肥皂、蜡烛、纸张、玻璃等日用品,也超过三千万元的盈利。至于其他的茶叶生丝和瓷器等出产,除去成本,更是获利二千七百万圣元,其中,单单出口部分便获利一千六百万圣元。最大的一项还是田土赋税和关税、盐茶税和车马船运费,共得八千万圣元。再加上对满清和朝鲜、安南、孟加拉等地的缴获,折算成圣元估计在二亿三千万元,去岁,我中华帝国的财税收入一共三亿九千七百万圣元。去岁的开销方面,铁路、电报、农田水利特别是黄河堤坝加固、官道和路桥、官仓等建设共花费七千八百万圣元;给各地赈灾购粮、购买机器、投资兴办工厂和厂矿、兴办学堂以及修建驻外领事馆等一共耗资三千二百万圣元;帝国官员俸禄、讨虏军军饷以及武器采购、修建军事设施以及其他杂项等,一共耗资二千五百万元。去年帝国方面的总支出一共是一亿三千五百万圣元。两项一抵消,去年帝国国库结余2亿6千2百万圣元,加上前年一共结余的3亿4千万圣元,如今帝国国库一共有现钱6.02亿圣元。陛下,这还不算前年攻占北京城缴获的满清奇珍异宝的价值。那些奇珍古玩,根本就没办法估算价格,财税部统计的,全是金银铜钱等实实在在的钱财。”
  曾观澜作为内阁副总理,统管民政,相当于前朝的大学士,加上财税部主官新近更换,国库的收支便由他来禀报。
  一旁的财税部副部长阎敬铭点点头,显然,虽然他才刚到任,也已经掌握了这些情况。
  而一旁的警务部副部长何见机和农业部副部长吴棠,目瞪口呆起来,他们从没想到帝国国库竟然有如此多的钱财。六亿圣元,就算按照如今每年帝国的花费一亿三千万圣元,每年一分收入都没有,也可以花上四年多,更何况,每年还有大量的收入进账。
  吴棠还好点,进入内阁还没多长时间,何见机可是老臣了,他可是知道,帝国去年的大肆兴建工厂矿山,修筑铁路和官道,兴办电报,这些都是投资巨大,等日后投资出去的缓下来,或是有了回报,那便是更有不同了。
  冯云山对于自己的家底还是有些清楚,只是,他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6亿圣元!这,没想到帝国的家底是如此厚实啊!
  不过,他也看到,按照他的规划,帝国的基础设施仍旧是一片空白,铁路、官道、电报、水利设施等还需要继续加大投资兴建才行,而修建学堂、兴办工厂、开采矿产等,更是不能停止和减弱,特别是兵饷和军费开支,随着帝国的军队数量增多和地盘的扩大,更是肯定会大幅增加,这样一来,每年的开支更加会超过去年的1.35亿元,达到1.7亿甚至2亿元。
  而且,去年的结余之所以那么多,主要还是因为战争的缴获。一是攻占了盛京和吉林等地,缴获了大批满清和蒙古的财富,二是讨虏军将士攻占越南、加尔各答和达卡等地的缴获,三是对帝国内部贪官以及遗留的满清恶霸劣绅的追缴、房产店铺变卖等收入。最多的还是对于东北一带和蒙古等地的战争缴获。而帝国原本留存的家底,多数也是从满清身上,各州府官衙银库,特别是北京城的缴获得来。
  因此,冯云山知道,这些钱财,以后不会再有了。除非像今年初这样,攻占朝鲜,但听说朝鲜比较穷困,虽然从李氏和金氏那边缴获一些财物,但与满清比起来,相距太远,比较是偏远的蛮邦,与满清王朝的富饶,是没办法比的。
  不过,发战争财的确是一个一本万利的好办法。但对于像朝鲜这样,帝国直接占领下来,兵将之设为两个直辖行省,战争的缴获,还不如以后的开支来的多,若单纯从眼前利益来说,不是个划算的买卖啊。不过,从政治和后世的利益出发,冯云山还是选择直接占领,哪怕是花费巨大,这点帝国还是负担得起。
  对日本,还有缅甸、暹罗、马来半岛等这些国家地区,冯云山还没拿好主意到底如何处置为好。若是单纯按照后世的他来说,直接占领,都象朝鲜和越南这样,直接变为帝国的直辖省份,这样最好,也算为中华民族开疆辟土,留下千古威名。但真的这样做,还真不一定就是最好的选择。越南和朝鲜的情况不一样,它们自古以来就是华夏的属国,而且整个社会的文化都深受华族和儒家的影响,又与中华帝国完全接壤,冯云山这才采取直接吞并的做法,但像缅甸和马来半岛这样的,又不一样,文化不同,就算一时间占领了,若是没有尽快将其同化,很难真正地占领下来,万一等哪天帝国内乱,很容易变分崩离析,不但他们脱离出去,甚至还将原本帝国的领土也解析出去了。而且,强行占领的代价非常巨大。因此,派兵攻占后将其财富洗劫一空,再开展文化殖民和经济殖民,这样最为划算,既不用花费巨大,甚至,还能大大地赚上几笔。
  当初,大不列颠帝国便是如此做派。不过,中华帝国与之相比,有巨大的优势,便是人口众多。想到这里,冯云山对于一直摸索的国事处理,又有了新的明悟。
第783章
人均粮食还不如康乾
  曾观澜介绍完帝国国库的财力,又介绍其帝国的农业,特别是粮食产量和储备上来。
  “陛下,农业方面,原来的刘长佑刘大人统计得很仔细,吴大人接任之后,又将新占的越南、盛京和吉林等都加派人手进行统计,尽管具体数据还未完全清理完成,但大致结果已经梳理出来了。”
  冯云山回过神来,仔细倾听曾观澜的禀报。以他对清代历史地理的熟知,对于原本满清的人口和田地数,大致情况还是了解的,人口有4亿,人均耕地数好像不到两亩,当然,这是后世对于当年满清户部的账目得出的结果。实际上,肯定比这个要多,毕竟民间还是有些农田没有登记进官府里去,而地方乡绅也会瞒报一些田亩面积。但总体上来说,与户部的差不了多少。
  不过,如今的中华帝国仍旧没有将满清的领土全部占据下来,西北的新疆和西藏、东北的黑龙江和吉林还有很大地方没有占据,西藏,以及还没有开发的黑龙江和吉林,都基本上可以忽略,但新疆的伊犁和古城一带还是有不少田地的。而且,帝国又比原本的满清多了越南和朝鲜,这两个地方,可都是不少已经开发或是很容易开发的良田。
  曾观澜将农业部和内阁一道统计的数据报了出来:“陛下,截止太圣三年底,全国一共有人口4.247亿人,已丈量的可耕种田地共计10.15亿亩,人均有田地2.39亩。若是算上新占领的东北,还有交趾和日南、南北朝鲜四省的话,预计全国人口会达到预计人口会增加到4.36亿,总田地也会增加到12.46亿亩,人均占有田地提高到2.85亩。”
  说完,曾观澜朝下首的农业部副部长吴棠点点头,继续说道:“陛下,至于粮食方面,特别是亩产的统计,很难一下子拿出数据,还是让这方面的行家,农业部吴大人来跟您奏报。”
  吴棠顿时一脸的激动,他明白曾观澜的意思,这是给自己机会在陛下面前表现呢,不由深吸一口气,恭敬地奏道:“禀陛下,微臣先从亩产说起。按照当初微臣还在满清户部任职的时候了解,满清的伪咸丰元年,户部进行了全国清查,南北田地总计11.28亿亩,平均起来,旱地折算成麦子每亩产量为1.2石左右,还有麦收后的红薯玉米等,算下来每年亩产粮食能到250斤;而水田折算成稻谷每亩单季产量2.4石左右,南方水田可以双季甚至三季,北方水田虽然一季,但也可以种一季小麦或是油菜,总体合计起来,折算为稻谷的话,水田每年亩产达到580斤稻谷。道光末年,满清户部的记载是平均是每年亩产粮食325市斤,合计3665亿斤。”
  “而根据前任刘长佑刘大人的统计,太圣二年我中华帝国统计的南方水稻产区,平均亩产是单季2.6石每亩,太圣三年因为南方较多地方开始投用磷肥,南方水稻单季每亩产量3.4石,北方的麦子因也开始使用磷肥,但不是很多,亩产为1.5石。总的算下来,比满清时期的产量大为增长。”
  冯云山听到这个数字,与他了解的差不多,他更关心的是粮食,便问道:“吴爱卿,去年的粮食产量怎么样啊,百姓的口粮可足?”
  吴棠连忙应道:“禀陛下,根据财税部收缴的粮税和田租,全国一共收缴稻谷124亿斤,小麦76亿斤,玉米和红薯各5亿斤,银税4800余万圣元入库。可以反过来推测出,全国的粮食产量,折算起来一共计约小麦13.6亿石,稻谷24.2亿石,算下来,每年亩产粮食达到365市斤,去年共产粮食折合稻谷达4548亿斤。算下来,全国人均粮食产出达到1043市斤,比道光末年的816斤提高了不少。若是能一直保持这么高的产量,我中华帝国再也不用担心粮食问题了。”
  听到这个数据,冯云山松了一大口气,不过,他对这个数字却还是不大满意。比满清也没高出多少来。他可知道,道光末年因为天灾和四处叛乱的原因,不管是人均产出还是人均耕地面积,可是比所谓的康乾盛世低了太多,最辉煌的雍正年间,清朝的人均粮食产出可是曾经达到过接近2000市斤的程度,诚然,那时主要还是因为人口没现在多,人均占有耕地多的原因,但冯云山不想日后被人说自己治下,百姓的日子过得连满清的康乾年间都不如。
  但如今客观条件存在的就是人口众多,耕地没有多少增加,哪怕是自己发展磷肥,但毕竟没有后世的氮肥尿素钾肥等各类化肥齐全的效果好,产量增加还是有限。那些化肥目前的技术暂时还无法开发,如今想要再大为提高人均粮食拥有量,让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只有增加人均耕地比例。这最为根本的,自然是大大增加耕地面积。其次,便是从农业人口中脱离出来,效仿英国这样进行工业化,以工业产品赚取利润再到落后的农业国去交换农产品。
  想到这里,冯云山想起后世的东北开发,将松嫩平原和北大荒开垦出来,那里可是上亿亩的最为肥沃的耕地,而后世的整个东北,耕地便达3亿亩。按如今中华帝国的总量,已可占到四分之一的比例了。更为关键的是外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北部沿岸一直到海参崴一带,还有2到3亿的耕地可以开发,至于其他更高纬度的外东北地区,哪怕暂时开发困难,不能种植作物,作为森林资源储备也是极好的。
  除此以外,还有新占的南北朝鲜两省,以及交趾省和日南省,特别是后者,那里有世界著名的红河三角洲和湄公河三角洲,再加上柬埔寨,耕地面积也可超过一亿亩,最关键的是,这个地方一年都可以三熟,种植水稻产量很高,后世中这么小的地方便养活数千万的人口。
  关键还是耕地的开发。可那些地方,都是相对偏远恶劣之地,冯云山不由暗自内心感叹:还是得移民,鼓励他们开发才行!
  于是,冯云山朝曾观澜和左宗棠两人问道:“东北和朝鲜两地,迁入内地的百姓,进行得如何了?”
  曾观澜回道:“陛下,前段时间因山东等地黄河改道的水灾,已经完成了120万中原百姓前往盛京和哲里木盟的迁移,一部分安置在缴获的满清皇庄和猎场内,一部分新开垦荒地。如今按照陛下和内阁早就制定的计划,准备今年再迁移100万百姓前往已经占领的吉林和黑龙江两地。”
  左宗棠补充道:“讨虏军方面,已经从广东广西西江两岸迁移了5万水民到琉球,部分开荒种地,部分打渔跑海运为生。又将原广东天地会众流民5万迁移到琼州府,加上潮州和嘉应等地的客家人10万,移居琼州府开发。”
  冯云山点点头,朗声道:“很好,但还远远不够!今日召集爱卿等前来,朕便是要宣布一项政策:移民!不是这样小小的移民,而是大规模的移民运动,朕要把将士们占领下来的每一寸土地,都有中华帝国的百姓在上面繁衍、生活,彻底占领下来!”
第784章
移民政策
  对于皇帝宣布移民政策,众人并没有很多的惊讶。事实上,早在太平圣国时期,冯云山已经开始小批量的移民了。当初还在两广期间,客家人和本地人的争执,便前前后后移民近二十万前往琼州府,一边开发琼州岛,一边帮忙种植橡胶树,如今那些橡胶,已经开展长大,再过一两年,便可有少量的收货了。而后来占领台湾岛和琉球、济州岛之后,冯云山又从福建和广东一带移民前往,加强开发,并且,琉球群岛被他移民水手和渔民前往,而济州岛,索性被他用来放牧,成为一处养马之地。
  对于冯云山的说法,左宗棠深感赞同。他熟知历史,自然知道历朝历代都有很多移民举动。尤其是对于这种新占之地,全靠军队占据肯定不行,若是哪天军队撤走,成为真空之地,岂不是又会失去?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移民,将新占之地彻底变成汉人的地盘。
  新任的财税部副部长阎敬铭知道皇帝为何召见自己了,便上前奏道:“陛下,微臣想知道,陛下打算移民多少百姓,具体如何安排的,微臣好安排国库调拨财物和粮食牛马。左大人也好调度军士一路护送。”
  冯云山点点头赞道:“阎爱卿所言甚是。朕此次所想的,主要是有几处地方需要移民。不但是移民,还同时要派驻将士驻守当地才行,因此……”转头看向左宗棠,道:“左爱卿,你记下朕所说的地方,下来便安排讨虏军将士,配合农业部组织百姓迁移。财税部做好后勤物资的准备,观澜,你统管全局,负责各部之间的协调,对了,忘记叫上宣传部的李爱卿了,回头你通传一下,让他们提前做好要国内百姓的宣传和动员。不过,估计还是很难发动,正好众爱卿都在,等会朕将大致方向通报给你们,便讨论下如何发动百姓自愿或是哪怕强迫,也不能逼反他们,有所方案才行。”
  看众人都望着自己,冯云山直接说道:“第一个移民点,便是新占的北方之地。按照朕的布置,我讨虏军要在今年秋天到来之前,将满清和蒙古余孽全部消灭,全占北方之地。为此,就得提前做好打算,不等来年,占一处便移民一处,这样要不了几年,便可真正的将北方安定下来。北方之地,主要还是东北满洲一带,当然,从当初苏武牧羊的贝加尔湖一线,到黑龙江入海口,一直到那座叫库页岛的我中华帝国第一大岛屿,都要移民并派兵驻守。”
  说到这里,冯云山直接看向众人,道:“干脆一个地方一个地方来商议吧。众爱卿,对于这第一处移民点,先说说你们的意见和困难?”
  财税部副部长阎敬铭当即道:“陛下,满清余孽的黑龙江流域,可少量移民前往,派驻军士守卫即可,那里苦寒之地,当初即便是满清也没有迁移多少满人驻扎那里,只是实行少量的军屯而已。至于苏武牧羊的那处贝加尔湖一带,更是极寒之地,无甚产出,反而若是移民和驻兵到那里,势必徒耗钱粮和人力,依微臣愚见,似乎并无必要!”
  警务部副部长何见机也点点头,附和道:“陛下,微臣也觉阎大人所言有理。那些苦寒之地,移民过去,都没办法养活自己,就算占领也没任何价值,不如将这人力开发山林或是其他荒地。”
  冯云山暗道果然,即便他早有所料,还是忍不住地有些失望,他朝左宗棠和曾观澜满含期待地道:“左爱卿和观澜,你们是军政之首,说说你们的看法。”
  曾观澜稍皱眉头,道:“陛下,这些的确是苦寒之地,并且据说都是原始荒林,无法耕种。陛下想派军前往,肯定有陛下的道理,恕微臣不大明白。至于移民至那里,恐怕真有困难,也无必要。”
  左宗棠咳嗽几声,接话道:“众人大人所虑,也似乎有一定道理,不过,你们都没有陛下这般高瞻远瞩。微臣也是刚才听陛下说起,才明白。陛下想必是为后世万代计较,哪怕是暂时耗费钱粮,哪怕是暂时这些是苦寒之地,等后世若干年后,说不定这些地方便能成为沃野,正所谓沧海桑田,日后的事情,是我等如今难以预料到的。而且,退一步讲,这些苦寒之地,用来放牧和猎场也好,开垦为农田也罢,再说不定,地下还有煤铁之物也说不准,为子孙后代计较,能先占领下来,自然是极好的。只是陛下,众位大人所说的也是实情,那些苦寒之地,想必没多少百姓愿意迁移过去,即便是有现成的农田在那,也难有吸引力。因此,主要还是以驻边的军队为主,移军属就近屯扎为辅。等过几年他们安定下来,再给他们一些优惠,说不定愿意留在那里。”
  冯云山脸色稍缓,总算有明白人了。不过,他也意识到自己确实有些急躁,也是,对于如今这个时代的百姓而言,无论是贝加尔湖畔,还是黑龙江河口,更别说那什么库页岛和外东北之地了,都是苦寒充军流放之地,连蛮夷的满清甚至达斡尔、锡伯人都不愿到那些地方,更何况汉族百姓!
  还是先采取左宗棠所说的方法为妥。
  想到这,脸色不可察觉地微红,沉声道:“诚然,这些地方如今看来都是苦寒之地,没有移民的理由。但朕却要说,这些土地都是无价之宝,必须要占领下来。朕料定,日后那黑龙江流域和贝加尔湖畔,都可以开垦为沃野千里的良田。而移民和驻军,不过是朕所能想到的方法,只要能将这些地方彻底占据,哪怕多费钱粮,也在所不惜!不过,左爱卿所言有理,便依你之言,选派五千北方祖籍的讨虏军将士,连同他们的家眷一起,前往贝加尔湖和黑龙江沿岸一带驻防,另外,库页岛也驻扎千名将士和二千家眷,所需棉衣帐篷粮草等一应物资,都由国库开支。观澜,你们合计一下,内阁成立一专门机构,便叫移民司,暂时由庶务部和农业部调派人手,由内阁直管,国库开支直接交付移民司的官员,就近采购物资发放给随民迁移的讨虏军。”
  “但无论如何,就算暂时不能大量移民,日后也还是要大规模进行。没有百姓愿意,便用钱,用粮,吸引他们过去,实在不行,用军队逼他们过去也行。朕的决定已定,不可更改!”
  众人均心中一凛,还从未见皇帝口气如此强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8/60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