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天国不太平(校对)第398部分在线阅读
他想不通,这些官员,目光为何会如此短浅?难道说,千里当官只为财,他们难道就没想过,这是中华帝国新朝刚立,升迁机会前所未有,而且自己自问待他们也不薄啊,官员俸禄都不低啊。
冯云山不由再次瞥了一眼案桌上的名单,又痛苦地闭上眼睛。
排在前三位的便都是他认识的人物,蒋有福、冯真林、张遂谋。
蒋有福,原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的亲弟弟,萧朝贵原本姓蒋,被过继给姓萧的人家才改名萧朝贵。萧朝贵在长沙战死之后,蒋有福受到天国高层的照顾,不但成为国宗,而且实际性地成为有实权的指挥。
在太平天国的天京城被讨虏军占领之后,天国将领纷纷归顺,蒋有福也是主动率领镇守城门的二千太平军将士归顺中华帝国,被冯云山视为天国老兄弟,极为重用,命其为长江重地安徽太平府的知府。没想到,这才一年多时间,竟然就腐化了。
而第二个名字的冯真林,更是他冯云山的没出五服的族人,在他脱离太平天国后不久,便来投奔他,算起来是他在讨虏军中唯一的亲戚,虽然他没有明面上特意指出要对其照顾,但一干手下纷纷对其无比重视,一年前,他便升迁到福建布政使的高位。
而第三个是张遂谋,乃是义王石达开的幕僚,他自从金田起义开始,就一直跟随在石达开的身边充当谋士,跟随石达开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在石达开出任国防部长之后,张遂谋被安排到国防部出任后勤司司长,不成想这个安排就让他成为贪官。
“说说,蒋有福、冯真林、张遂谋三人的贪腐情况。朕倒要看看,他们到底有多大胃口,排名前三甲!”冯云山气极反笑。
“是!陛下,经过司法部和特务司一同查实,蒋有福自就任太平府知府以来,短短14个月时间,便通过各种贪污手段,聚财合计65万圣元。”黄玉昆奏道。
“啊!好个蒋有福,才一年时间,一个小小的太平府,竟然就能聚财65万元,看来让他当个知府还是委屈了他,该让他来当财税部部长或是内阁总理才对!”冯云山真是气坏了,他还真是惊讶于这个蒋有福得贪腐本事。
“陛下,他通过拉拢太平府主薄,一起扣留下属官员的俸禄,单吞没手下几个县的俸禄便有上万圣元。而且,他还在太平府内一些交通要道,违规征收关卡税三十多万圣元,全部据为己有。还将原本太平天国存放在太平府内的军粮和布匹等全部偷偷售卖,得钱财二十余万圣元。其他私自卖官受贿更是家常便饭。这65万圣元还是追缴回来的,被他花费的已经追缴不了了。”
“好得很嘛,真是够厉害啊。要不是黄爱卿你们查实,朕还真不知道居然有这么多赚钱的窍门啊!大蛀虫啊,难怪能当上第一贪!既然这样,朕就送他一个称号,帝国第一贪!蒋有福,哼,给朕将之凌迟处死,否则难消心头之恨!不杀杀这帮蛀虫的气焰,他们心中还以为朕是个摆设,朝廷的法纪成了虚设,长此下去,帝国就完了!”冯云山恶狠狠地道。
黄玉昆心中一凛,他知道,皇帝这是真的狂怒了!他还从没见过皇帝如此暴怒,一直以来,冯云山给他们的印象就是和善可亲,没想到,这次这些贪腐分子竟然惹得皇帝如此冒火,也算他们倒霉,撞在火山口上了。
“那冯真林和张遂谋呢?”冯云山接着问道,“将他们的贪腐行径,也仔细说来朕听听,朕倒要看看,这帮王八蛋,到底有多少手段。”
黄玉昆欲言又止,冯云山有些不耐,直接朝范汝增喝道:“汝增,你来将此二贼的事情说给朕听!”
范汝增无奈地看了看黄玉昆,见后者没有表示,只得硬着头皮上前解围,奏道:“是,陛下!”
“还是先说这个张遂谋吧。其人心计很深,多谋略,帮助义王出谋划策,屡立奇功,深得义王的器重。根据我们特务司的密探,还有司法部的调查,早在义王还在武昌城的时候,他便屡次劝义王脱离天国独立为主,不过,那时的义王早已归顺陛下,并不为其所动。而张遂谋在义王成为国防部长之后,设法让义王推荐其为后勤司司长,四下搜刮各地要求出资国防后勤赞济经费,又通过扣发少发预备军等后勤物资,私下将预备军中准备制作军服的布匹偷偷变卖,以次粮冒充优粮套取差价,共获脏钱23万圣元之巨。”
“啪!”冯云山一拍桌子,他最听不得将黑手伸向军队的行径。原本考虑到这个张遂谋毕竟是义王的心腹手下,若是能网开一面,他也很有可能徇私一番,但如今这张遂谋侵吞军中后勤物资,实在是罪不容恕,这是他坚决不能容忍的。
“这个张遂谋实在可恶!简直给义王丢脸。念在其跟随义王多年的份上,从轻发落,就直接斩首示众吧!至于义王那边,朕会跟他解释的。”冯云山一言便将张遂谋的生死定了下来。
一旁的傅善祥心里也打了个激灵。她知道,皇帝说的是实话,要不然,按照对蒋有福的惩处手段来看,凌迟处死,对张遂谋这样只是斩首示众,已经算是开恩了。不过,饶是这样,还是心里一阵打鼓。毕竟是皇帝啊,生杀予夺,谁能反对?
“至于冯真林,陛下,其实并他并没有多少作恶,相反,自从他升任福建布政使之后,福建的百姓安居乐业,一片祥和,福建的粮食和茶叶产量大增,百姓生活比原来更好了。他只是贪了一笔巨额的钱财,不过,这笔钱财本就是他从洋人那边要来的,也算是交易吧。”范汝增介绍道。
冯云山被他说的有些不明白了,不耐地道:“到底是什么缘由?不要再故弄玄虚了!”
范汝增后背发凉,心中一惊,自己怎么将皇帝正在气头上的事情忘记了。本想为冯真林遮掩一点点,看来也不行了。他只能讲自己了解到的都说了出来:“陛下,其实事情是这样的。大半年前,有个叫罗伯特·福琼的英国商人通过驻福州领事馆,找到了福建布政司衙门,冯真林身为布政使,只能出面接见英商。这名英国商人不但采购了许多茶叶,还开出高价,要求采购一些小茶树苗和茶籽。冯真林觉着这名英国商人彬彬有礼,加上又得了不少好处费,便答应下来。于是乎,原本说好,英国人以8万圣元采购1万株茶苗,后来英国人想收购茶苗4万株,冯真林要价40万元。冯真林将其中的30万圣元吞没下来,只拿出10万圣元交给国库之中。”
“混账!这个冯真林,真是糊涂,愚蠢,害国之贼,以其为甚啊!该杀,该杀,该杀!”
第757章
茶叶事件
范汝增没想到,皇帝的反应会这么大!
看样子,皇帝似乎出离愤怒了。对于这个原本是族人的冯真林,却是深恶痛绝,竟比那贪腐之首的蒋有福还要痛恨。似乎这冯真林做了多么穷凶极恶的罪行。
冯云山脸色铁青,他也没想到,原本只是查贪官的事情,却无意中让自己得知一个经济间谍事件,而且是近代中国的第一经济商品——茶叶的间谍事件。
对于这个茶叶树苗和种子被英国间谍偷偷运到印度大规模种植的历史,冯云山还真有些了解。
那个叫罗伯特·福琼的经济间谍,在历史上便极为有名。他以植物学家的名义,接受英国皇家植物学会和东印度公司的雇佣,多次来华夏考察学习。刚开始,还是打着招牌说是植物物种考察,从华夏带走了秋牡丹、桔梗、金钟花、构骨、杜鹃、柏木、小菊花等,但后来,他便直接打起了茶叶的主意。
原本满清的时候,他直接深入福建武夷山的地方茶农那里,偷窃学习茶叶发酵处理和其他各种生产加工茶叶的秘密,不但如此,还数次来华打着购买茶叶的名义,私自购买夹带茶苗上万株,还有无数茶籽,通过海运离开华夏,运回伦敦,在皇家植物园里种植培养好后再移植印度。但不知为何,还是失败了。
于是,他再次来到华夏。这个时候,满清已经灭亡,华夏的当权政府是中华帝国,进入福建的他,通过接触福建布政使冯真林,果然搞到了4万株茶苗。而且,这4万株还是武夷山正山小种茶的原产地出来的亲种。冯云山猜测,这个时候,这家伙肯定如历史上一样吸取教训,不回英国,多半已经在印度开始种植了。
历史上,正是这家伙,差不多是一两年前,再次来到武夷山星村镇桐木村正山小种茶的原产地,秘密收集了当地最优质的茶种,并购买了全套制茶工具,招募了8名制茶工人,最后带着这些人和茶籽茶树苗等一起,经海路到加尔各答,再抵达喜马拉雅山南麓,开辟茶园。没几年,源自中国福建武夷山桐木关的印度优质红茶横空出世,并迅速打开了国际市场。后世享誉世界的印度大吉岭和阿萨姆地区的红茶,便是这么来的。而且不仅让印度的这些红茶出名,还因为将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树木砍伐一空,用来种植茶园,使得下游的孟加拉国从此以后洪灾频发。
紧接着,英国人还将这偷自中国的茶树,引种到锡兰,也就是后世的斯里兰卡,从此,印度、锡兰等英国殖民地的红茶,成为世界红茶的主流,英国摆脱了对中国的依赖,取代中国,垄断了欧洲红茶市场。
冯云山可还记得,在十年后的1866年左右,欧洲人消费的茶叶中,还只有百分之五不到是来自印度,但在下个世纪初,印度便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茶叶出口国,几年后,锡兰又超过中国成为第二大茶叶出口国,还有日本,中国的茶叶,日渐衰落。等到后世,红茶的原产地,福建的正山小种红茶,却衰落下来,只剩下几株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大红袍母树”了,处于随时绝迹的边缘。
想到这里,冯云山便是一阵钻心的疼。这时华夏的宝贝啊,竟然被洋鬼子就这样轻而易举的偷走,而且,这可是连根都给挖走了啊。
要知道,原本的茶叶贸易,可是华夏的出口贸易的绝对支柱,特别是19世纪后半叶,哪怕是排名第二的生丝和排名第三的瓷器这两样,加起来再翻倍,也没有茶叶这一项的利润多。想想看,如今中华帝国的茶叶出口量,前年便有62万担,折算成吨,便是3.72万吨;去年是75万担;这还是前两年刚刚经历战乱,茶农没有安稳下来,今年在农业部的大力扶持下,还有磷肥的使用,茶叶产量更多,根据刘长佑先前禀报给冯云山的预计,今年茶叶出口量只怕会达到95万担,甚至超过100万担。
按今年的茶叶出口离岸价格,每担茶叶售价40圣元计算,今年茶叶出口价值便是4000万圣元。
这还是今年的茶叶出口价值,若是日后提高茶叶产量,达到历史上的光绪年间茶叶出口量,200多万担来计算,中华帝国每年光茶叶出口便能进账8000万圣元以上。而且这还是只是历史上对茶叶外贸不够重视的满清王朝的出口量,如今是自己掌控的帝国,以自己对外贸的重视,出口量只会更高。而且,只要帝国实力强大起来,这国际茶叶的价格,便由帝国垄断,价格自然要逐年地上涨,这么说来,以后光茶叶的进项,便可达1亿圣元!这可都是帝国净赚的啊,除去少量的种植人力成本,其余可都是赚的。
上亿圣元啊!这可是上亿圣元啊!即便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英国,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就是5600万英镑的样子,合计2亿5000万圣元的样子。这岂不是说,若是再加上生丝和瓷器、棉花等物资的出口贸易,光是这些项,便能有换回来半个英国一年的财富。
这茶叶可是关系到中华帝国在工业革命结束前的最为重要的出口商品,其地位绝对不容动摇,更何况是如此挖根基的行为,必须杜绝。
冯云山想到这,再一次对自己的这个族人冯真林深深的憎恶。
“也判个斩首示众吧!”冯云山看向范汝增,道:“茶苗之事,关系重大,便由你们特务司出面解决,商务部和总参谋部全力配合!不管采取多大代价,跟在印度的那些细作联系,哪怕暴露也在所不失,必须要将这个叫罗伯特·福琼的洋人斩杀,还有被其雇请过去的茶师茶工,也一并铲除!当然,最重要的,便是查清楚他们在印度的育茶基地,不惜代价,将那些茶苗全部捣毁!”
范汝增从没见皇帝如此紧张,他没想到皇帝对于那小小的茶苗,竟然如此重视。当下便道:“微臣遵旨!”
冯云山叹息一声,也不知道茶苗泄漏的事情,还能不能挽回!幸好只是几个月时间,英国人在印度应该还没有培育出新的茶苗出来。只要找到运走的那批茶苗,全部捣毁即可。
而且,关键是将被雇请到印度的知道这些茶叶加工发酵工艺的懂茶之人,全部斩杀。
日后,必须要加强对茶叶的管理了,即便是与英国人通商,也必须要加强对出售货物的检查和管理。还有,凡是洋人入境,所干的事情,都必须调查清楚,哪怕是传教,虽然冯云山对于洋人的基督教传播并不怎么放在心上,但这种慢性的文化侵扰,还是要杜绝才行。
不过,开放港口进行通商,却是冯云山所鼓励的。也不能因噎废食,日后加强监管吧。
关于茶叶,在历史上,还有日本,将来也是茶叶出口的竞争者之一,不过如今这个时代,冯云山已经有了其他的安排。
冯云山已经决定了,先将英国人偷往印度的茶苗事件解决掉,下一步,等帝国的海军发展壮大或是控制马来半岛之后,便直接将茶叶彻底地垄断,控制整个世界的茶叶贸易,只要稍微将价格提上二成,便能让洋人,特别是已彻底离不开茶叶,热衷红茶这种奢侈品的英国人,付出巨大代价。
看完三个为首的贪官,对于后面的数十名贪官,冯云山已经没有兴致一个个去了解。他也知道,任何朝代、任何国家,都会有这样的贪官,就算今天他将这些人全部斩杀掉,最多是将风气紧一紧,但不可能杜绝。哪怕是对待贪官最为严厉苛刻如明初的朱元璋,贪官也还是前赴后继。解决贪官问题,即便是后世的各个国家,也没办法根本解决,只能说,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廉政制度,远比靠一个皇帝来倡导的效果强。
第758章
反腐
建立类似于后世的香港和新加坡廉政公署制度?冯云山有些犹豫。
事实上,他也知道这个廉政公署制度,已经是后世历史上最为清廉有效的防范贪官的制度。在香港的廉政公署成立以前,香港曾是个贪腐盛行的社会,但廉署成立后短短数年,香港便跻身全球最清廉地区之列,因此,这廉政公署制度必定有它的独到之处。
冯云山担心的是中华帝国如今的发展水平,文盲遍地,国民刚刚在温饱线挣扎的发展程度,是否适用这个廉政公署制度?
要知道,廉政公署制度重要的是监督机制,监督的主体大众是普通百姓,要百姓有这个意识和素质才行。不仅仅是廉政公署官员要有高素质,连官员也要有较高的素质,还要民间百姓有较高素质,这三者缺一不可。这也是为何廉政公署只能在像香港和新加坡这种缘富裕又小得地方才能成功实施。
而像中华帝国如今这样的情况,要搞什么廉政公署,冯云山觉得还不成熟。不过,在没有其他好的办法之前,他还是决定试试,当然,只是套用其中的观念,很多具体做法,还是要结合眼下的实际情况来才行。
其实也不算完全是引用廉政公署制度,原本满清的都察院其实已经算比较完备的监察体系了。但因为整个满清腐败成风,整个根子烂掉了。都察院的御史作为监察官员,不但失去了自宋明以来巡视地方的权力,陷入到日益繁琐的程序性事务,而且,科道官员通过“风闻奏事”的权力也几乎丧失殆尽。而给事中作为封驳官员,不但在管理上被划入都察院,视同御史,而且在实际政务运行过程中,已没有实际上的封驳权。在奏折制度和军机处创建后,重大军政事务高度机密,一般很难为外人道也,给事中连内容尚且不知,弹劾、封驳从何而来?
这也是当初乾隆年间爆发的甘肃冒赈案,这么大的群体贪腐案件,都察院竟一无所知,最后还要考乾隆亲自发现的原因。
不管怎么样,冯云山最终决定在中华帝国设立一处单独的监察部,独立于司法部和内务部之外的监察机构,虽说,特务司也有部分在监视百官的职责,但特务司重点还是在特务侦查方面,监察百官,尤其是成立反贪防腐机制,监察部的成立很有必要!
新成立的监察部,只向皇帝冯云山负责。它机构相对独立,不易受其他的官员和衙门机构所干扰。监察部下设立反贪司、防贪司、综合司三个机构。
反贪司,顾名思义,便是将贪官调查出来,是整个监察部的最主要的机构。接受百姓举报贪污官员,调查怀疑贪污的罪行,便成了反贪司的主要职责。
防贪司,则是巡视各级衙门和官员的日常行为,以减少可能出现贪污的情况。
而综合司,则集反腐宣传、协调调查贪官、教育官员廉政等。而这综合司中,最主要的举措便是设立举报箱,放置在每个县城以上的城东门处,每月定期由反贪司官员进行收集归整,任何人,可以对贪官实行举报,监察部对举报人进行保密和保护。综合司将接收到的举报信息,转送给监察部部长过目后再转交给反贪司,由调查人员进行核实。
由于监察部直属皇帝管辖,检察部官员便拥有尚方宝剑一样,权力巨大,为避免监察部权力过大,冯云山又规定,监察部只能调查查处贪官,而不能当场处置贪官。处置贪官,则还是由司法部来进行。
而且,冯云山还借鉴后世经验,加强反腐的宣传。毕竟,最使贪污者心灵震撼的,还是民间大众的揭露和整个民间社会舆论的压力。冯云山规定,凡被举报的重大贪污案件,尤其那些知府以上官员,除监察部审查外,一旦被查出有牵连,便要报送内务部备档记录。若是被查出却有严重贪腐行为的,则不但在当地城门贴告示宣传,还要在贪官的籍贯地进行广而告之,让贪腐者整个家族蒙羞。因此,贪腐的代价对于这个时代好面子的读书人来说,颇大。
中华帝国太圣三年秋的最新一期《南方日报》上,头版赫然刊登了一则报道《帝国皇帝重拳出击,朝廷掀起反贪浪潮》。
这篇文章是篇类似后世的社论一样,刊发在中华帝国最重要的《南方日报》的头版首页,可以说是帝国的喉舌了,凡是经常看报纸的官员和读书人、商贾等,都知道,帝国这是有一大变动才会如此。
果然,报纸文章里,最前面便是论述了贪腐的可恨和危害,明确了反贪防腐的重要性,提出朝廷出台《帝国官员管理章程》和《帝国反贪防贿赂章程》两个法令,不但要求帝国官员学习,还要个善贾、即将入仕的读书人都好好细读,并且明确列入最新的新选官员培训课程之中。
而在接下来的两三期《南方日报》中,一名署名“包不唐”笔名的人,接连在报纸上发布文章,长篇累牍地报道了反贪反腐文章,让天下震动。
首先是刊登了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时代的一桩大案:郭桓案。报纸上说的是洪武十八年,御史余敏等告发北京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的官吏李或、赵全德等人,伙同户部侍郎郭桓等人贪污舞弊,吞盗官粮。朱元璋抓住线索,命令刑部和都察院严加追查。结果,案子又牵连到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杰、工部侍郎麦志德等朝廷大员和许多布政使司的官员,贪污盗窃的钱折成粮食达2400多万石。案件查清后,朱元璋下令将赵瑁、王惠迪等人弃尸街头;郭桓等六部侍郎及各地方布政使司以下的官员有上万人被处死;有牵连的官吏几万人被逮捕入狱,严加治罪。各地卷入这个案件的下级官吏、富豪,被抄家处死的近十万,可谓惊天一案。
这期的《南方日报》一出,凡是看报的人,特别是帝国官员,纷纷暗自猜疑不定。谁都知道,这《南方日报》就是帝国的官方报纸,皇帝的喉舌,这样的反贪故事一出,很明显,传递一种风向,以天下最为严苛、反腐最猛的皇帝朱元璋的反腐事件作为典型,无不传递出一个信息:当今皇上也要跟朱元璋一样,对贪官下死手了!
果然,接下来的几期,《南方日报》接连刊印了蒋有福、冯真林、张遂谋三人的蜕变过程,并直接宣布了处置结果,并且,将三人的身份一一点明,最低的刑罚也是斩首示众,不由让看过《南方日报》的众人大惊失色。
看样子,朝廷着手大规模反腐反贪,已经是确定无疑之事。
特别是产茶大省福建、浙江、云南、四川、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员和茶商,看了《南方日报》中的冯真林伙同洋人出卖茶苗之事后,均惊出一身冷汗。一方面对于冯真林鄙夷不已,一方面又十分担心茶苗外流之事,纷纷上书请愿,要求严惩罪魁祸首,追回茶苗。同时,特别是茶商,特意告诫各地茶农,万万不能将祖宗流传的茶苗流落出去了。
冯云山对于报纸会引起多大的反响不得而知,但他知道,光靠严惩的利剑悬在头顶,并不能制止官员发腐败。这其中,还有个高薪养廉的说法。于是乎,他让内务部私下在各级官员中宣布,所有中华帝国官员的俸禄将进行调整,调整后,俸禄比原本的俸禄多出近一倍的收入,虽然支出会多很多,但至少能避免一些因家穷被迫贪腐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