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天国不太平(校对)第3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7/603

  原来,响子口河段后面被堵塞,河水迅速上涨,漫出河堤,幸亏该段河堤修建得牢固,高出地面半丈,才未导致河水窜入旁边的响子口集附近村庄。不过,随着河水的快速上涨,迟早要漫出河堤,情急之下,响子口镇的民夫在镇里警务所警师的带领下,上百人冲入下游堵塞河段,冒水拔除靠河边的木桩,结果,还真拔出了几处本就摇摇欲动的木桩,连同箩筐等杂物,都被洪水冲走,而拔木桩的民夫,也被冲走三十余人,被洪水吞没。
  这其中,就有响子口镇警务所警师。
  响子口一带的民夫,虽然知道自己的家眷和财物都已经转移到别处,不会被洪水淹没,但要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家乡和房屋被洪水冲毁,还是心中不忍。如今,警师率领一帮乡亲英勇地跳入洪水中,为了疏通堵塞杂物,为了挽救自己的家乡,被洪水冲走,他们怎能不伤心哭泣?
  李迁也失魂落魄地站在人群中,眼睛红肿着。他们的工头,警师李有才,还有他的邻居,李大壮,都被洪水冲走了。
  石达开和魏源一听,也眼睛一红。多么质朴的百姓,还有那名领头的警师,为了排除险情,献出了他们的生命。
  只是,眼下不是想这些的时候,当下最要紧的是救灾,确保洪水在开挖的河道内顺利地流入大清河,安然地流入大海。至于这个警师,还是那三十来个民夫,自己已经记下,一定不让他们白白死去,必须要给他们追授应有的封赏。
  石达开忽然开口问道:“钦差大人,山东巡抚崇恩怎么没在?”
  “义王,崇恩崇大人在山东境内布置安排,疏导百姓迁走,安排赈济灾民,若没有他,我怎么能安心地离开山东?”魏源回答道:“只是他认为他只管山东,若是来这,便是越界,因此没有来这里。”
  石达开对这名满旗人还是有些不满,哼地一声,便不再说话。
  当天开始,石达开和魏源,便准备对连续对黄河下游的多个州县周边进行了排查。刚进入菏泽境内,便来到阻塞的河段,只见崇恩领着几名官员迎了上来。
  “卑职拜见义王和钦差大人!”崇恩行了个大礼后,恭谨地上前参见。
  “崇恩,山东境内的准备流经洪水的区域,百姓都撤走了吗?河道清理得怎么样了?洪水能顺利通过么?”一见崇恩,石达开便劈头盖脸地问道,对于这名是满清旗人的降臣,石达开明显带着几分敌意。
  “禀义王,崇恩前几天安排手下对山东境内的河段巡查了一遍,刚才又接到信使的禀报,山东境内开挖的河段排洪情况总体尚可,只有小段洪水漫过河堤,泄入村落。而其余的开挖河段,都能很好地汇入洪水,最终通过魏河和赵王河的上游,派入到了大清河中。”
第681章
得天下民心
  石达开对于崇恩,仍旧是不大相信,他坚持要去黄河沿岸亲眼看看。于是,留下魏源带领一些人坚守在最为关键的决口处到东明县境内河段,石达开率领千余讨虏军将士骑马,在崇恩的引领下,沿着洪水流经的预定路线,一路东行。
  经过曹州府的濮州境内之后,石达开便发现滚滚而来的洪水便分为二股水流,其中有六七成水量还是沿着稍事开挖的黄河故道,从旧城,经过黑虎庙,最后进入陶城,而另一股水流,大概占到三四成水量,经濮州的城不远便被引流汇入一条有些宽阔但很浅的魏河,一路向东,经范县、寿张,抵达东阿的鱼山镇,又与黄河故道以合而为一。
  从鱼山镇开始,石达开看见,江边洪水滔滔,虽然肆略,但因两边江岸埋设了无数的木桩,用石块混和着黄泥麦秆等垒成了一米多高的堤坝,竟然将汹涌的洪水牢牢把守在江内。偶然有几处微弱决口的,马上又数百上千民夫上前封堵,而且,一直有人来回巡逻,一片如临大敌的模样,让石达开暗暗点头,他脸色稍稍好看了些:这个崇恩,虽然是满旗人,但还是个办实事的官,将地方的劳力民夫组织得有声有色,防洪治堤很有一套。
  过了一天,再往东,便抵达了济南府境内,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崇恩向石达开禀报说:“义王殿下,进入济南府后,宋代以前的黄河故道便与如今的大清河完全重叠。因此,能容纳更多的洪水通过。卑职也让山东各州府的地方官员率领百姓和民夫疏通了下大清河,但时间紧迫,没来得及彻底疏通,而且,因为本身大清河有较大的水流,难以彻底清理,因此,只得在大清河沿岸堤坝进行了稍事加高加固。不知能否起到作用。”
  石达开点点头,道:“崇恩大人有心了!为臣子,尽人事,对得起百姓和自己的良心便成。”
  继续往前,来过齐河境内,眼前的一幕让众人惊呆了。只见齐河县境内,一片汪洋,前方道路全部被洪水冲毁,成群结队的百姓哭哭啼啼地往西逃难。
  崇恩大吃一惊!他自信布置得仔细,发动了无数民夫上河岸加固堤坝,怎么还会如此?而且,还是山东济南府,省治所在地。
  他连忙找来督工加固河岸的地方官齐河县令前来,才得知原来是齐河境内的大清河地势较低,原本就有些淤积,加上有南北沙河、玉符河三流支流汇入,大清河沿岸的堤坝虽然加固加高,但三条支流却给忽视了,洪水猛涨之际,竟然倒灌进入三条支流的上游,从三条支流上方漫出,淹没了整个齐河县境,竟然,将一片平坦的济南府等地也整个淹没。
  石达开听完情况,眉头紧锁,他担忧的是黄河自此从济南府再次改道,不通过以前的黄河故道,直接另辟河道,那便会损失大了。
  幸而,崇恩还是有些作为,他在魏源的提醒下,早早安排民夫在济南府的东南面人口密集的邹平、长山、新城等县境内修筑了一段长约二十里的引流渠,这是最恶劣的情形,一旦整个济南府被淹,通过引流渠,将洪水引入小清河,直流入海。
  而济南府的北面,与大清河、也就是黄河故道平行的,有一条中等河流:徒骇河。将淹没的济南府洪水全部收集起来,也是直接东流入海。
  不过,饶是如此,济南府一半和武定州的小半还是被淹。幸好,黄河故道一带的百姓原本就都被地方官府和讨虏军将士强行迁走,只有远离黄河故道的一些百姓没迁走而被波及。
  石达开也知道这的确怪不得崇恩。他已经做得很好。
  崇恩也知道自己必须在这位义王面前表现一下,他连忙召集一些地方官开设粥铺,收留引导灾民前往高处安顿下来。
  ……
  十余天后,开封府兰阳县黄河决口处的铜瓦厢。
  冯云山在刘胜邦的陪伴下,来到了这决口处。他最终还是忍不住来了。
  东面有关黄河和灾民的各种消息不断传来,冯云山原本紧锁的眉头,也慢慢舒缓了。
  原本只有十余丈宽的决口处,虽然经过不断的加固,但在猛烈的洪峰冲击下,还是不断扩大,最终变成了一百多丈的口子,黄河全河之水,奔腾不息,浩浩荡荡往北而去,冲向七八百年前的黄河故道。而原本的去东南面的黄河,在经过减小水量、倒流后,慢慢平衡下来。冯云山让人往东南面的仪封厅察看后,发现原本的黄河在其境内已经基本停滞,黄河河道变成一潭死水,犹如不流动的运河。
  冯云山知道,这便标志着黄河改道正式完成。
  这比历史上的黄河改道,要快速很多。冯云山清楚,这是因为自己提前让人开挖了黄河故道,将水一下便引走,省却了黄河自行改道的探索、冲刷河道的时间,直接将黄河河水引入大清河入海,因此便能在短短一个来月的时间内便完成改道。
  根据不断禀报而来的信息,冯云山知道,此次自己侥幸地完成了自登基以来的一次大考。面对黄河决口改道的这次旷世大灾,自己的国家,基本上算是有惊无险平安地度过了。虽然还是有数十万百姓受灾,有数千百姓被洪水淹死、吞没,但也算在受控的范围内,比自己所知的那个历史上的近千万百姓受灾,数十万百姓被洪水夺取生命,已经算是一场抗灾的胜利。
  虽然数据没有完全统计出来,但根据魏源和他自己的估算,冯云山得出结论,此次黄河决口,整个黄河中下游流域,菏南、直隶和山东一带,主要是山东,可谓是出尽了全力!
  一共征调了六十七万民夫,而帝国前前后后出动了十万讨虏军将士,开挖河道和引流渠,疏通大清河,加固黄河故道的沿岸河堤,前后近三个月,工程量不可为不浩大!
  而因为冯云山这个皇帝的重视,加上在魏源、崇恩等人的督促下,各级地方官还算尽力,特别是因为出动了讨虏军将士,强行将可能存在水患之处的百姓全部提前迁移,集中收治,前后一共迁移了近二百万的百姓,虽然耗费巨大,可冯云山还是觉得值得。
  哪怕即使很多州县因为开挖了黄河故道,洪水并没有泛滥淹没到这些州县,兴师动众地迁移让这些百姓甚是埋怨,但最终这一切,冯云山都觉得甚是欣慰。只要能保住这些百姓,不至于被洪水吞没,不至于像历史上那样天下生灵涂炭,一切,都是最好的结果。
  要知道,历史上的这次黄河决堤,当时正值满清忙于镇压太平军起义,兵饷尚且不足,根本无力赈灾与救治,加上害怕百姓聚集造反,根本不敢征调民夫修筑河道,也无力堵塞已决口河堤,遂造成黄河永久性地北徙改道,夺大清河由利津入海。可当时无人理会,无钱赈灾,造成无数百姓被洪水淹死,无数民宅被冲毁、农田被淹没,数百万计的灾民流离失所,将山东整个陷入巨大的灾难,此后的十余年,人口都没能恢复过来。
  但这个最好的结果,却是冯云山以巨大的代价换来的。单是征调的民夫的工钱和吃食开销,便花费二百多万两银子。而迁移数百万百姓,派遣十余万讨虏军将士出征救灾,以及安顿和救济灾民,更是花费了近三百万两银子和七百万石粮食。
  冯云山虽觉心疼,但看见洋溢着笑容帮忙加固河堤的民夫,便觉得一切都很值得。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冯云山还没意识到,他的这番黄河赈济灾民,让他收获了巨大的声望!
  河南山东一带的百姓,纷纷将他挂在嘴上,感念于心。而这帮百姓中的大小乡绅,也因为受了新官府的庇护,避免遭受洪灾,摆脱家破人亡的厄运,身为感激,原本不信任官府的情况,如今变成了中华帝国的坚定拥护者。加上在已经灭亡的孔家儒学弟子的歌颂下,冯云山俨然犹如三皇五帝禹帝般的圣世明君,在山东等地,犹如神明,受到读书人和百姓的景仰!
  不但如此,随着时间慢慢流逝,中华帝国的皇帝冯云山亲临黄河决口处,赈济灾民的消息很快便传开了。不单是菏南山东,整个中原大地,乃至整个北方和整个华夏,士绅之间,平民百姓中,都在盛传皇帝的仁政爱民,一时间,冯云山的声势达到前所未有的境地,天下民心尽归云山。
第682章
秦日纲称帝
  盛京奉天府的熊岳城。
  原本有些破败的熊岳副都统衙门,如今已经修葺得焕然一新,里里外外虽然谈不上金碧辉煌,但也有些富丽堂皇,处处张灯结彩,一片喜庆之色。
  秦日纲端坐在衙门正厅的主座上,看着两旁并排而立的兄弟和手下,连他自己也不知是何心情,高兴?满足?还是兴奋?或者都有,不过,他不想承认的是,却还有丝忐忑不安。
  如今这熊岳城,已经被他改名为燕城,到底是为了纪念他即将去掉的燕王称号?还是他想好的国名原因,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是的,他准备登基称帝!建国大燕!
  三个月前,当圣王冯云山领兵从海路北伐,一举攻破天津府城,继而直捣黄龙,击败清妖的主将僧格林沁,占领北京城,继而登基称帝,建立一个叫什么中华帝国的国家。这个消息一传来,秦日纲的心便蠢蠢欲动了!
  他南王能称帝,我燕王为何不能?而且,原本自己确实表示投靠他南王,但如今却不同了。自己可以宣传他背叛天国,自行称帝,已经彻底背弃了圣教,是邪魔。然后,自己再以天国正统自居,必然能得到那些太平将士的支持,就算兵力打不过南王,至少在这偏远的辽东可以自保。
  中间还夹着清妖呢?而且,秦日纲早就想好了,若是哪天南王真的派兵攻打过来,就算那些清妖没能挡住,自己还可以领兵逃往凤凰城以及朝鲜去。实在不行,将那帮朝鲜蛮夷赶走,占领朝鲜,做个逍遥快活的朝鲜皇帝,也不错!当然,这是最坏的打算,不到万不得已,他还是要当汉人的皇帝的。
  于是,在冯云山称帝后,又跑回天京,立天京为中华帝国的国都,这个消息一传来,秦日纲彻底放心了。他猜测,暂时那冯云山的重心还是在南方,在那江南一带,而这,正是自己称帝的大好时机!
  而且,紧接着,有一个好消息传来:残余的清妖势力,竟然发生了内讧。在绥远称帝的奕訢领兵攻入热河,将刚刚继承病死在热河的小朝廷给瓦解,还未安顿好的肃顺等辅政大臣也基本全部击杀与俘虏,只剩下肃顺机灵些,提前抱住小皇帝领兵连夜逃走。
  接下来,清妖的一系列变故弄得秦日纲眼花缭乱:永平府城中称帝的礼亲王全龄,被讨虏军将士一举攻破永平,直接击杀;而在河间府献县称帝的醇亲王奕譞,被摄政王胜保护卫着,直接领兵绕道山海关,前往盛京,准备夺取大清最后的根基。而攻占热河后势力最大的奕訢,自然不甘示弱,立即放弃了热河,北上前往锦州府,想截住胜保。双方在宁远城西北的沙河堡大战一场,死伤数千人,最后还是奕譞老实,直接向兄长奕訢投降,胜保无奈之下,只得也率中归顺了奕訢,奕訢也感觉不能再痛下杀手了,满旗人必须要团结起来,否则不但是能不能收复原有的大清江山,连灭族都有可能。于是,奕訢仍封奕譞为醇亲王,又重重赏赐胜保,封他为都统、内阁学士、礼部尚书,笼络众人,一时间,奕訢成为最大的赢家。
  但没想到的是,上个月,还未等奕訢赶到盛京,这座满清的旧都竟然被偷偷逃走的肃顺给控制了。
  原来,盛京将军被革职后,盛京城能调动盛京兵马的官员便成了盛京副都统隆克托。而这个隆克托,与肃顺是表兄弟,肃顺带着小皇帝偷偷逃至盛京后,找上了他,两人一拍即合,肃顺以辅政大臣的身份,用小皇帝的名义下旨,封隆克托为盛京将军兼兵部尚书,而他自己,则为文体阁大学士,军机首辅。再通过隆克托,又拉拢了黑龙江将军英隆,再次推出小皇帝,组建满清小朝廷,以为正统。
  而已赶到锦州府的奕訢,顿时大怒,立即率兵北上,准备攻取盛京,见整个满清全部掌握在手中。
  清妖在狗咬狗,无疑让秦日纲大为高兴。他原本被黑龙江将军英隆、吉林将军景淳以及盛京副都统隆克托三人联手杀得惨败,逃回辽阳,接着又被穷追猛杀的吉林将军景淳攻占了辽阳城,带领惨败败退到海城,继而又节节败退到盖平。
  原本他都已经逃到熊岳了,还准备收拾东西继续往南往东逃走,没想到这个时候清妖发生了内讧,吉林将军景淳放弃了追杀,撤兵返回盛京。而惊异未定的秦日纲幸运地不但守住了熊岳城,还趁机派兵收复了盖平。
  稳住阵脚后,秦日纲感觉到自己手下的这帮太平军士兵都心散了,想的都是如何离开这辽东,投靠南方的南王,或是如何迎接南王的讨虏军攻打过来,根本就没心思效忠自己。
  于是,鬼迷心窍的秦日纲决定在熊岳城登基称帝,一方面激励手下的士气,让一帮手下成为从龙功臣,日后升官发财不再话下,而另一方面,自己多年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成为一名真正的皇帝。
  这天中午时分,日子和时辰都精心挑选过后,秦日纲正式登基称帝。
  秦日纲封自己的各个兄弟,秦日南、秦日庆、秦日源、秦日来等兄弟全部封为王爷,兼任各部兵马主将,又封自己的王妃为皇后,其余的皇亲国戚竟然分封了上百人。而对于手下将士,秦日纲也不含糊,直接封赏了上百位将军,几十位知府和道台,让一帮追随他的手下高兴万分,虽然他连一个奉天府的一般还没占完。
  享受当皇帝的快乐的同时,秦日纲还是有些担心南王会找他麻烦,他便准备先下手为强,直接通报天下,宣称南王冯云山背叛太平天国,又谋害天王,他秦日纲无奈之下,只能奋起反抗,为天王报仇。号召天下的太平军将士速速归顺其麾下,一同继承天国精神,开创真正的天国。
  称帝后的第二天,秦日纲便下令出兵,攻打海城和辽阳,同时又派兵朝南方的朝鲜进发,扩大地盘招募兵力。
第683章
盛京形势
  但让秦日纲想不到的是,他的燕国其实也就那二万最早的北伐太平军有些战力,其余的都是席卷的百姓,一直又未经训练,根本就是一窝流民差不多,加上都是些刀棒铁叉等武器,战力低下,等他好不容易攻下海城,已经半个多月过去了。
  再行军杀到辽阳的时候,一个让他崩溃的消息传来:
  奕訢以华山泰为统兵大将,领兵四万,直扑盛京。由于兵力雄厚,盛京将军隆克托自知不敌,立刻成为墙头草,摇身一变,背叛了肃顺,投靠了奕訢,等华山泰大军一到盛京城外,便直接领兵打开城门,迎接华山泰清兵入城。
  肃顺知道大势已去,准备自杀,但手下亲信阻拦住他,拼死将他和小皇帝送出城,在黑龙江将军英隆的护卫下,领兵万余冲出盛京,逃往黑龙江的白都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7/60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