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天国不太平(校对)第176部分在线阅读
僧格林沁率军赶至位于保定府和正定府之间的定州,匆忙布好防线,只等太平军北上截杀。
不料,狡猾的秦日纲,率部深夜从赵州出城。并且,出城前,下令将赵州的羸弱百姓妇孺,全部绑在家中,而后,更是将赵州城门由内用砖石封堵,将赵州百姓全部封锁在城内,防止泄漏太平军出城的消息。
尔后,率领已经扩军至四万五千人的太平军,直接攻向东面的深州,绕过城坚兵多的冀州府和河间府,从中间的献县之地,攻向沧州。
第320章
出兵琉球
进入八月下旬,马上便进入秋季了。
冯云山想想,去年的八月,自己正好率领圣军从永州府出兵,前去攻占桂林。没想到如今才一年过去,整个两广和湖南福建江西的大部分州府,都被自己占领,整个南方形势,已经大为不同。
如今的自己,也算一方豪强,堪比半个国主了。如果按照地盘的大小来算,已经堪比历史上的太平天国势力了。
冯云山不再遐想,转头看向跟随在自己身后的左宗棠、郭嵩焘、王闿运和程恒生以及刘胜邦五人。
如今人才奇缺,是时候再行开次大规模的科举了。
郭嵩焘、王闿运和程恒生三人归降后,冯云山便让郭嵩焘任圣王王府的外务部署理副部长,协助伍崇曜和吴如孝办理与洋人的通商事宜。
实际上,根据后世对于郭嵩焘的了解,冯云山倒很想让他出任外务部的部长,只不过,他一个新投降之人,寸功未立,而且真心归降与否,还在难捉摸,于是,便给他安排一个这样的职位,具体事务,却没交付给他。
不过,郭嵩焘还真不是闲得住的人。几次央求好友左宗棠跟圣王提及,要求干一番具体事务。
于是,冯云山召见了他们几人,顺便,将他们安置一番。
“伯琛,本王只是让你休息一番,养好身体,却是有一番重任要托付给你!”冯云山当然不会说自己原来只是将之晾在一边,“如今世界,乃是一个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生意往来越来越频繁,因此,才会又那么多的洋人驻扎在华,同样的,我华夏也需要官员驻扎在西洋诸国。”
郭嵩焘一听,不可置信地问道:“圣王,您是想将嵩焘派至西洋?类似驻洋公使?”
“不错!本王准备任命你为驻欧大使,全权负责圣国对西洋诸国的事务往来。可别小看这个位置,非常重要!这关系到我华夏汉族能否强盛的大事!”冯云山开始忽悠起来,不过,事实上,对于后世来说,的确驻外大使非常重要,何况他这是对整个西洋诸国的全权公使。
而且,历史上的郭嵩焘,本就充任过驻英和驻法公使。
“既如此,嵩焘当然愿意。事实上,嵩焘早有此意,想看看洋人的世界,到底是何模样。”郭嵩焘欣然答应下来。
“伯琛,您到欧洲之后,可在英国、法国、普鲁士和沙俄四国先建立驻点,以普鲁士为和英国为中心。特别留意诸国的政治、军事、商业、工业、教育、科技发明、民生等,注意搜集情报,结交对方的上流人士,另外,对其学校、博物馆、图书馆、报社、工厂、农场等多多考察,若是能将之搬迁至广州,则不要吝啬金银。”
“另外,对于一些科技发明,若能拿在手中,不要在乎手段!同时,还要带领些学生过去,留学科技知识,帮助圣国将来的发展。”
……
冯云山交代完郭嵩焘,又对程恒生道:“程先生,本王却是安排你至王府下面的工务部工程司任主事,暂时主持圣国境内的道路桥梁的修建,如何?”
程恒生大喜,他本身小小正七品知县,能任王府的一部主事,按满清的级别已经是正六品,自然愿意,跪谢道:“谨遵圣王圣谕!”
至于王闿运,冯云山早已经决定将之留在身边,作为幕僚和智囊,便直接任命为王府管事。
所以,这三人当中,反倒是王闿运的位置最玄妙,没有品级,却能影响圣王。
冯云山等郭嵩焘、王闿运和程恒生三人走后,又将左宗棠留下。
如今,已经慢慢确定将讨虏军的总参谋部交付左宗棠手中,而另一位副总参谋长的陆顺德,因为也是水师出身,冯云山准备组建一支水师,让其统领。不过,这还需要钢铁厂量产后,长洲造船厂投产之后才行。
“季高,上次说的支援太平天国北伐军之事,如今是时候派出海上的水师,来次远距离的海上作战了!”冯云山道。
“是!请圣王下令!”左宗棠应下。
“此次作战的出兵安排,便由总参谋部下发正规的作战书,由本王签发,盖印后生效。”冯云山想从日常的军事作战中解脱出来,一来,他自己并不具备多少军事才能,只是仗着后世的眼光,小打小闹还行,要是大军团作战,便会乱成一团,还是让总参谋部这些专业人士来操刀,自己只管审核和签发命令即可。
其实,这也不是冯云山偷懒,而是他实在事务太多。同时,也是学习后世的太祖和常凯申等人,只管大的战略布局变成,至于具体的战役,自有手下的将领去干。
看来总参谋部的人的确准备充分,冯云山才布置没多久,半天之后,左宗棠便将出兵北方天津的作战命令文件拿了过来,让冯云山批示。
“嗯,调派罗大纲率领甲五师水师八千余人,梁培友率领乙五师五千人,一共一万三千水师,攻占琉球!同时,命令在江西驻守的乙十三旅四千五百人,跟随水师上船,准备接管琉球和济州岛。命令郴州的蒋天益率领乙七师一万人移师江西驻防,加强景德镇和广信府一带的兵力。”
“嗯,不错!”冯云山继续往下看,但没看到济州岛上的筑港和建炮台等事,不由皱眉道:“季高,直接征服琉球和济州等地后,就地从琉球和济州征集工匠,在济州岛建造港口和炮台,并派驻讨虏军驻防。”
“还有到天津运送北伐军士兵的民船,要多调集些大型的红单或者同安梭船,海上风浪大,不比内河。”冯云山继续提醒道。
左宗棠答道:“圣王,这些职下都会想到的。只有一个问题,粮食有所欠缺。水师将士和驻防济州岛上的将士的粮食已经准备妥当,但一旦接应北伐的太平军,数万人,到那时撤退匆忙,必然难以携带粮食,此处却是缺口上3万石粮食。除非事先运送一批存放在济州岛上。”
“那边提早发动,尽快占领济州岛。”冯云山说完,便敲定此此作战计划,在作战书上签上名字,又掏出腰间圣王大印,仔细盖上。
左宗棠刚想离开,忽地又想起一事,压低声音道:“圣王,左某有句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冯云山见他从未如此扭捏,不由笑道:“季高,你何时也作妇人之态了!有话便说,本王不会怪罪!”
“圣王,罗飞德发生那种事情,罗大纲会不会怪罪到圣王头上?如今令其率领水师进攻北方,孤悬海外。并且梁培友亦是与之交好,听命于他。不管他是否有心,圣王都应当稍加提防。可将其调回广州,好生相待,另派他人督水师前往北方。”左宗棠犹豫了会,还是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意见。
冯云山沉吟不语。
他知道左宗棠说的是实情。
自己又何尝没这样想过!罗飞德之事,实在是出乎意料,一个意外,竟然让自己与本应亲密无间的罗大纲之间,产生一些裂缝。
虽然那事发生以后,自己立即写了封信给他解释和安慰,但罗大纲并没回信。
导致现在外面有人在传言,说自己开始提防他。
但如果将罗大纲调回,反而会证实这种传言,对自己名声,还有自己的向心力,都是一种损伤。但不调回,万一像左宗棠说的那样,不说全部水师都押在罗大纲一个人头上,起码一大半却是都是由他掌控,这个叛乱的损伤,自己承受不起。
冯云山是左右为难。
这样一想,连与罗大纲关系密切的陆顺德都不能下放水师了。这样不行!
冯云山顿时作出决定。从大局出发,自己必须要选择相信罗大纲!而且,以他对罗大纲的了解,还有参考历史上的表现,罗大纲不是那种反叛之人。
于是,冯云山决然道:“季高多虑了!本王相信大纲兄弟不是那种人!罗飞德有罪,即便是本王亲手处死罗飞德,大纲兄弟或许伤心,埋怨本王,但也不会背叛本王。更何况,罗飞德确实是自尽,大纲兄弟会明白。因此,水师就全权由他负责,本王放心!”
左宗棠不知说什么好,但心中却是对圣王的用人不疑和信任、大气所折服。
九月初,中华讨虏军的甲五师、乙五师主力在罗大纲和梁培友的率领下,按照圣王签发的总参谋部作战计划,从泉州和厦门两地,出征琉球。
第321章
南记丝绸铺
中秋节刚过完,天气便已明显转凉。
湖北荆州府江陵城南靠江边码头处的一家门面不大的丝绸铺外,李水根紧了紧身上的丝绸软袍,一阵秋风从江边吹来,他感到一阵后背发凉,然而,心中却是一股火热!
丝绸软袍虽然不能温暖他的身子,却能火热他的心。
半年前,他还是川蜀之地顺庆府的一名毫不起眼的丝绸小商贩,但如今,短短几个月过去,他已经是一跃成为顺庆府最大的生丝收购商。
而顺庆府,是川蜀一省之地的生丝交易中心,整个川蜀丝织品交易,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生丝生意,而整个川蜀的生丝生意,顺庆府便占了六成还多,连绵州、成都府、潼川、嘉定府、资州和緟庆府的生丝都集中到顺庆府来交易。
可以说,他李水根已经是跺跺脚,便能让蜀地生丝业都要抖三抖的人物了。
因此,为了衬配自己的身份,原本只穿麻布衣服的他,也学起那些官老爷,穿起了丝绸缎袍,尽管他自己也觉得还没麻布衣服舒适,但却乐此不疲。
这从顺庆府来到湖北荆州府的路上,凡是从事丝绸生意的通道中人见到自己,认识的不认识的,哪个不要陪着笑脸奉承自己两句?
不过,看见码头外的那家门面都有些破旧的小丝绸铺,一路上都挺直着腰、趾高气昂的李水根,下意识地躬了躬腰身,原本洋洋得意的脸上,也迅速换成忠厚老实的模样,变得小心起来。
原因无他。他之所以能成为顺庆府当地最大的生丝收购商,便是托了这家不起眼的丝绸铺的福气。
半年前,他听人说生丝生意暴利,便抵押了祖宅,又从亲朋好友那里借了大笔银子,从顺庆府收购了八十担丝绸,与人合伙雇船前往上海出售。
但没想到,这才到荆州府,便听人说长毛贼军攻下了武昌城,在长江设关卡查获来往船只,水路交通断绝。
开船的船家吓得,将他们这些货主全部轰下船,径自回緟庆府去了。
留下他带着一个伙计和八十担生丝,在人生地不熟的荆州城里,这可怎么办?一急之下,没想到便病了,待病好,已经半个多月过去。
住店的价钱可不菲,原本就没带多少盘缠,他身上的银两也快用光。
李水根还不死心,又四处打听,才知道,不但武昌被长毛贼兵占领,连九江也很快被长毛贼占领,莫说长江,恐怕要不了多久,连整个江南都道路要断绝了。
从陆路走倒是能走通,不过那个花费,不用盘算都知道,要亏本。更何况,他根本连租马车的钱都拿不出来了。但不卖掉,积压在手上,更是要亏死。
无奈,他只能就近在荆州城内寻找丝绸店或者当铺,想平价盘出个几担,凑足陆上运输的运费。
但荆州府也是产丝之地,虽然没有蜀地多,但价格却也相差不大。他问了好几家丝绸店,一听要出售几担生丝,纷纷摇头:我自己还想卖生丝,你还卖给我?再说,谁都知道长江水路断绝,运不到上海,卖给谁去啊?
最后有家丝绸铺看他连连哀求可怜的模样,答应收下5担生丝,不过,那每担67两的价格,也只比当铺高出一成银子,连他进货价格的一半还不到。
他和他的内侄伙计,在荆州城里盘旋了整整三天,也没找到合适的生丝买家。
第四天,正当他走投无路之时,含着眼泪,自己和伙计每人挑着一担丝绸,想要将6担丝绸周转给那个“好心”的丝绸铺时,被一名过路的青年书生叫住了。
这青年书生,自称姓南,正好要在荆州城的码头边开一家丝绸铺,见他二人挑着一担生丝,便随便打听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