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天国不太平(校对)第1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4/603

  “孔兄,女子为何不可跟男人一样参加科举呢?圣贤也没说过不可以啊。”区谔英定定神,回答道:“西夷那边,可是男女平等,女子不但可以参加科举,还可以做官。听说英夷便是一女子当皇帝。”
  “啊?疯了疯了,区谔英你也跟着疯了。”
  这时,大堂的头端响起了一阵锣声,上百名头裹红巾的军士,簇拥着一名头系明黄方巾的三十余岁男子,踏步走来。
  旁边的查人赶紧喝道:“众人随我等拜见圣王!”
  “拜见圣王!……”
  “众考生平身!本王乃是圣国的圣王冯云山,今日却是很高兴见到诸位贤才。”冯云山站在大堂的头端,朗声说道:“诸位贤才乃是我两广的俊杰之辈,能够通过第一轮科举,站在这里,便是认同我圣国执政理念,所以,本王今日只出二道策略题。”
  “其一,圣国该走向何方?”
  “其二,倘若你为广州府知府,该如何施政?”
  众人听了这两道策略,大多面面相觑。却见圣王旁边的一人大声喝道:“现在,请众考生入座,安心作答,天黑时分交卷!”
  区谔英心中笃定,其实圣王已经有提示了。第一场科考的两道策略题目,便是向考生宣贯反清的理念,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强大,通过何种途径强大?这便是今天要考察的内容!
  师夷!向西夷学习。
  女子参考,这是男女平等。
  邀请读书人来参考,这是对文儒的态度。
  听说,圣王在永州府那边便开展土改。这又是对社会各阶层的重新划分。
  一时间,区谔英心中诸多念头一闪而过。当下摊开白纸,将胸中的沟壑,挥毫写了下去……
  考完的第二天,区谔英便准备回南海。但区湛森和其余族人还想在广州城里逛一逛,无奈,区谔英只得继续等一天。
  这日一早,区谔英等人,收拾好行李,从布政司衙门出来,刚走到街口,忽见一群敲锣打鼓的差人和士兵,牵着几匹头绑红绸缎的高头大马,浩浩荡荡地朝布政司衙门走来。
  多事的区湛森随口问一名差人:“公差大哥,这是什么喜事,这么大排场?”
  “嘿,你不知道,这是圣王亲自下令,让内务部和宣传部的兄弟们,迎接这次科考的区状元,前往广州城内游街!”
  “区状元?”区湛森心中一惊,压抑心中的激动,详细问道:“是哪位区状元?”
  “便是得了第一的区谔英区状元啊!别挡住路,耽搁了。”
  “啊!哈哈哈哈,公差大哥,你说的区谔英区状元就在是我叔啊,在这里!”区湛森心中激动万分,朝躲在路边的区谔英喊道;“谔英叔,天大的喜事,您中状元啦!”
  “中状元了?!我区谔英居然中状元了?”
  区谔英便此如同进人梦境中,被换上了一件胸前披着大红花的喜袄,稀里糊涂地被士兵和族人扶上了马。
  骑在马上的区谔英,使劲掐着大腿,真的好疼,原来真的不是做梦!自己是真的成为状元了!
  榜眼却是惠州府一名三十来岁的读书人,名叫陈世镜,探花竟然是名官绅子弟,出身番禹县的一名大户人家,名叫聂探春。二人在状元区谔英的领头下,三人骑着高头大马,缓缓地在广州城内各条大街上游走,接受广州城内百姓的羡慕和崇拜。
  三人均身穿大红袍,跨金鞍红鬃马,大群士兵官差在周围,前呼后拥,旗鼓开路,气派非凡。
  游街结束后,三人和其他前50名,被圣王亲自取为进士,第51至于100名,被赐为同进士出身。一干人等,皆由内务部安排统一培训,而后再安排副县长一类的官职就任。其余100名以外,但参加过第二场考试的,均委任府衙、县衙官吏。
  其余第一场考试上榜者,安排入乡镇官吏以及农民教习所充任教师。
第214章
徐寿的外侄女傅善祥
  此次科举,冯云山取了区谔英等前三名为一甲,封为圣国状元、榜眼、探花,其余紧跟着的47名为二甲,封为进士;再往后50名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相当于一共取了一百名进士。其余的进入第二场殿试的200人,称为圣国举人;而第一场笔试上榜的其余900人,统一称为圣国的秀才。
  这样,这次科举,就相当于为圣国选取了1200名读书识字的人才。正当冯云山让内务部安排各位科举考生去统一培训,准备定位各级官吏时,忽然有一大半人说是不愿为吏。
  这倒是将冯云山给愣住了,他忽然想到,自己还是后世的眼光,以为这个吏是后世的公务猿,人人争抢着要去当。可现在这个时代,这个吏并没什么地位,读书人都不大看得起,很多家境颇丰的读书人,根本不屑于去当什么小吏。除了有品级的官,这些官绅子弟,是看不上这个小小的小吏书使之流的。
  这可将冯云山给难住了。他开科取士,本就是为了招些可用的官吏。
  但官员又不能轻易给他们,冯云山还有那么多跟他打江山的老兄弟呢,这些人也忠心可靠些。所以主要还是为了书吏之类的,一来这个书吏人数需求众多,二来毕竟做事的主要还是靠他们。
  可偏偏他们又看不上书吏,无奈,冯云山只得将书吏改个名称圣官:分为村股级圣官,乡科级圣官,县处级圣官,府厅级圣官和省部级圣官。当然,刚开始,哪怕是状元区谔英,也准备只是授予县处级圣官,而其他的,大多为乡科级圣官。
  没想到,正在许多科举考生准备启程回乡,来年再次参加科考甚至准备到满清治理之地进行科考之时,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传来:江宁城被太平军占领了!
  聚集在一起的学子们,消息是传的很快的。当信使从北方将太平军攻陷江宁的消息传递到冯云山手中后,小半天后,学子们都知道了这个惊人的消息,瞬间,众人不管心中苦涩也好、幸灾乐祸也好,打算和想法一下不同了。
  恰好内务部又宣布,上榜的科考士子们,将会被委任圣国的圣官。结果,感觉满清大厦将倾的科考士子们,大部分人都纷纷表示愿意愿意尝试充任圣官,接受内务部的统一培训。只有马闻才等百余名士子不屑于充任乡科级圣官,表示要来年再考。内务部也由得他们,只是登记了一笔。
  而这时,接到江宁也就是南京城被太平军占领的冯云山,已经顾不上这些士子们,他迅速召集讨虏军总参谋部和广州城内的圣国官员,传达消息,商议对策。
  经过一阵合议,冯云山决定趁着满清全部注意力被太平军吸引,抽调兵力围困南京的机会,扩大自己地盘,命令讨虏军从两广向四周出击。在清妖缓过劲来之前,多抢占有利位置。
  原来的广州府东面作战计划,进行调整,罗大纲率领甲五师、梁培友率领乙五师,带领船队运上林凤祥的甲一师和已在虎门炮台处等候的甲三师,绕过香港沿海岸进攻惠州潮州府。
  不但如此,还要攻占福建的泉州府和漳州府,特别是抢占厦门一地。并且,占领了泉州府等地后,迅速抢占台湾岛。
  原来攻占的高、雷、琼三州府,则由留下的陈天仕带领甲八师驻守,等待圣王派去的乙一旅和乙二旅前去接防。
  而起,冯云山还下令抽调广州府部分兵力,会同韶州府驻兵,进攻江西赣州府,准备从陆路将江西的赣州府、宁都直隶州和福建的汀州府、龙岩直隶州全部占领,打通路上战略纵地,与漳州府、泉州府连成一片。
  而北面,冯云山命令已经攻占了长宁县的梁立泰,率领整编为甲四师的讨虏军将士,驻守在永州府城的苏三娘,率领整编为甲七师的将士,一同攻占湖南的衡州府和宝庆府。
  ……
  江苏常州府无锡城郊北乡,徐家宅院内。
  一名端庄的年轻女子,伫立在闺房的梳妆台前,顾影自怜。身穿粉红色的绣花罗衫,下着珍珠白湖绉裙,那鹅蛋脸上白嫩如玉,颊间微微泛起一对梨涡,一丝胭脂也未抹,两腮却白中透红,温润得象刚开放的一朵琼花。
  一名三十多岁的妇人,走进闺房来,看着镜子里面娇羞可人的女子,暗自叹息一声。
  年轻女子转过头来,看见妇人,行礼道:“姑母,善祥在无锡逗留已有几月,这年也过完,姑父不久便要从那上海回乡,善祥准备明日便返回江宁。”
  妇人温言劝道:“傻姑娘,自家姑姑,用得着见外?你姑父回不回还不一定呢。你那夫家又如此恶劣,竟然要拿自己儿媳卖银子,而你那整天游手好闲的哥哥也丝毫不念兄妹之情,帮着夫家四处寻你。唉,还是多住些日子,等事情平息下来,再回江宁吧。”
  年轻女子被妇人一说,自觉身世凄迷,不由眼眶中泪珠涟涟。
  妇人心中跟着一酸,忍不住道:“傻姑娘,我傅家人丁稀薄,唯一的男丁便是你哥,偏偏又不务正业。你一个女儿家,无依无靠的,不如就在这无锡,跟随姑姑一道生活算了,也有个照应!”
  年轻女子心中一动,不过,还是摇摇头道:“姑母,善祥怎么说也已经许配给了李家,只要李家不将善祥卖掉,便还是李家之人,早晚还是要回李家的。”
  妇人正欲再劝说,门外一名下人慌慌张张地冲了进来,喊道:“不好了,夫人!听街坊上的人在传,说是江宁府的江宁城被广西来的长毛贼攻陷了!”
  “啊?长毛贼。那可怎么办啊,这长毛贼会不会打到无锡来啊?”妇人一惊,继而接着道:“善祥,如今江宁城已经被长毛贼攻破,你是更加不能回去的了。便随姑姑一道,在这无锡吧。”
  年轻女子想了想,也是无奈,只得点点头。不过,她心中却是在想,不知这长毛贼到底是好是坏,竟然能占领江宁城,这天下只怕要大变了!
  妇人出了闺房,想让下人再去城里打听下长毛的消息。
  这时,院门外响起了敲门声。让下人开了条缝隙,一问,却是老爷派的两个小厮,捎信回来了,妇人连忙让两人进来。
  “夫人,徐寿徐老爷派我们前来捎信,顺便带夫人一家前去广州和徐老爷会和。”来人礼貌地向妇人说明来意,“具体情形见徐老爷的亲笔信。”
  说完,来人从怀中摸出一份信,交给妇人。
  原来这妇人却是投靠冯云山、身在广州的徐寿的夫人徐傅氏。
  徐傅氏出身的江宁傅氏,原本是大户人家,十余年前才家道中落。因此,她虽为妇人,却识字,接过信一看,果真是自己丈夫徐寿的一封来信。
  信中,徐寿说了他和同乡华蘅芳两人在上海结识李善兰,并一道至广州的事情,让妇人赶紧收拾家当,跟着来人一道赶至广州和他团聚。
  事关重大,徐傅氏仔细确认信中笔迹,确实是自己丈夫徐寿的亲笔信,而且,信中说到的李善兰,前几个月的来信中也提起过。
  但为防万一,徐傅氏还是派人向离家不远的同乡,位于荡口的华家,却得知华家也收到华蘅芳的来信和信物,但华家乃是荡口的大户人家,华蘅芳只是说与同乡在广州,并没让一家老少迁往广州府。
  不过,徐傅氏也放心下来。自古妻从夫,既然丈夫徐寿要全家搬迁到广州,徐傅氏自是无异议。
  而且,徐家也是家道中落,人丁单薄,徐寿早年便父母先后去世,无兄弟姐妹,此时要搬迁,也是异常的简单。并且,徐傅氏准备先不变卖家中的水田和宅院,仍旧让下人照应,自己带两个儿子先去广州,看看情况再说。
  侄女傅善祥却是不愿去广州,表示愿意留在无锡,顺便帮着照看徐家。
  但徐傅氏却不放心,劝说傅善祥跟她一道同去,还可以顺路帮忙照顾两个表弟。
  傅善祥问送信来的两名小厮,却得知姑父在广州,是受太平圣王之命,研习西洋书籍,制造西洋大船等事务,不由心生向往,犹豫一日之后,禁不住徐傅氏的劝说和两个表弟的纠缠,也决定跟随姑母一家,前往广州开开眼界。
  与此同时,浙江杭州府海宁县城里,两名冯云山派来的细作,找到李善兰家。李家乃是海宁城郊有名的地方豪族,自然不可能搬迁至广州。
  但李善兰已与兄弟分房,独自和妻子许氏,在县城内安了家。李善兰去了上海后,只留下许氏一人,孤苦度日,幸好李善兰父亲李祖烈时常派人接济,许氏才维持生计。
  两人没废多少周折,便找到许氏,一番劝说。许氏正好觉得独自一人甚是艰辛,见了李善兰信物之后,便欣然愿意去广州,但考虑到自己妇道人家,又叫上一名娘家的侄子陪同,跟随两人赶到上海。
  而后,去无锡的两名细作也将徐傅氏一家接至上海,众人合在一处,一起从上海搭设洋人的商船,取道香港赶回广州。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4/60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