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秦国做武王(校对)第4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6/420

  天下能有多大,又能有多少富裕之处呢,这天下之利,正一半朝着秦国而去。
  当今秦王灭天下之心,路人皆知,诸国此时若不联合,若不一心抗秦,将来这天下,不会有楚人,不会有齐人,赵人和燕人,就只有秦人。
  他将他的所有忧虑,都告诉了楚王,这一趟,他是携带楚王的王令,来让齐赵燕三国,暂且放下刀兵,一致对秦,可就在他尚未取得成效的时候,楚王的使者又来临淄了,秦人放弃灭韩,楚王令他回去。
  是的,从暂时的局面来看,秦国是忌惮楚国,留下了新郑,楚国可以安心坐拥大江之地,笑看中原诸国之争。
  可实际上呢,这无异于是等死之举罢了,等秦人败了赵国,败了齐国,就会继续南下,最近会去寿春,秦人能迷惑的了楚王,可却迷惑不了他屈原,他最了解秦王。
  唉,世事无常,岂能尽如人意,楚王令急,屈原身为楚臣,他只有遵王令回去。
  清晨的城野,带着些许的寒意,秋天要来了。
  一阵风过,吹起了屈原的衣袍,也吹动了他的长须。
  他俊朗的面上,更显忧郁,来来往往的齐人,无不是要驻足观看,因为他们极少能见到,如此丰神韵骨的男子。
  “大夫,王命不可违也,我久随齐相身侧,素知齐相、齐王为人,此君臣者,不少争霸之心,他们不过是被眼前的燕国,暂时遮挡了视线罢了,等这战事一结束,齐国必定能再举抗秦大纛,秦人已经败了韩国,在短期之内,他们再难翻起大浪了,大夫无须如此忧虑!”
  出言安慰屈原之人,乃是一个看着十七八岁的少年,少年生的俊朗,一身华服,腰间悬剑,贵气逼人。
  这少年正是在几年前,离开楚国,跟随在田文身侧的黄歇,现在多年过去了,那个孩童已成少年,他满腹经纶,饱读诗书,他的聪明才智,因跟随了田文这几年,被彻底的施展出来,成为稷下学宫有名的少年才俊。
  闻之此言,屈原的眉头,还是难以舒展。
  黄歇之言,他何尝不知道,他又何尝不清楚,秦国君臣的想法。
  天下的这些人,他们自以为了解秦王,自以为天下的一切,可以在掌控之中,实际上呢,早就失控了,他们一直都在低估秦王的谋略,低估秦王的出兵速度,甚至他们一直都想不到,秦王治理天下之策,会在一个何等的高度!
  现在,秦王向赵国宣战,那赵国必败,就算是赵雍也不行。
  魏国败了,楚国败了,韩国彻底不指望了,合纵之国,只有一个赵国,也马上要快了。
  “秦王此人,重谋,重思,重疾也,谋者,善用谋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当为其长,重思,开辟新风,开辟新军,开辟新教化,开辟新礼法,开辟新吏治,大农司,大水司,种种秦国府司,令秦国之强,超出我知之想也,重疾,乃快也,军有战卒之快,治有国务府之快,你可曾见过,秦国每取一郡后,一年之内,有过治理失策吗,秦国之可怕,非我等之思也!”
  屈原的话,道出了秦国强大的根本。
  远在千里之外的秦王,哪能知道,在楚国也有一个秦学大家,也有一个他的知音,那就是屈原。
  这些年来,屈原力争变法,练盾甲一军,妄图借用强军之法,来推动整个楚国的变法,可因为太行径一战,盾甲军全灭,将楚国上下变法的激情,一下子丢入了谷底,更可怕的是,楚王要助长王威,就只能借用秦王、与秦国联盟来达到目的,这不是与虎谋皮,又是什么呢?
  对于屈原的顾虑,黄歇还是很不能理解,天下诸国,屈原缘何单独对秦国,是这样的惧怕,但他也能够接受,因为他能够理解,屈原的忧国之心。
  “楚秦联军,听说已下南海,百越之地,未尝不是富庶之所,或许我楚国之利,在于南方也说不好!”
  黄歇想了想,又接上了一句。
  他要离开临淄,他要随屈原入楚,然后再向楚王请求,他要去南海,去开辟新的土地,在他看来,这或许真能成为楚国强盛的基础。
  不说这些还好,一说起这些,屈原更是忧心忡忡。
  他所担心的,倒不是公子子兰不回来的事,他反而觉得子兰不回,楚人南下,这对楚国教化百越氏族,是非常有好处的。
  屈原用秦人的思维方式,专门对楚国研究了很久,楚国从本质上来说,并非是完全的郡县制,楚国的氏族,各有各的封地,各地有各自的税收和大军,虽然有县师,统一归属楚王,可本质上,封君的权力和氏族的权力都很大。
  秦国的重臣,可以是在咸阳没有根基的山东士子,而楚国的令尹,大司马,大将军这些位置,都是由最重要的氏族把持,氏族们获得大片的封地,拥有极大的权势。
  当然,这也并非是一点好处都没有,氏族们有封地,会让他们保持着对开疆扩土的最大热情,持续的开疆拓土,也会让他们团结,凝聚一心,让一直让楚国强盛下去。
  现在推动变法的强国之路,似乎很难,那一直开疆拓土,会相对容易些。
  屈原所担心的,是楚国白会辛苦了一场,让秦人得利。
  “南海之地,彻底立郡县,划入我楚治下,需得多久?”
  屈原这么一问,倒是让黄歇,好好想了一阵。
  “我以为,当得十年,五年筑城,五年教化,方可成也!”
  “那秦国以如今之势,多久可以一统天下?”
  屈原紧接着又问。
  这一句话,直接让黄歇愣住了,因为他从未想过,秦国可以一统天下,真的可以吗?
  他表示疑惑。
  “秦王十八岁即位,二十二岁征伐宜阳,入洛阳,到如今,已得魏国河东一地,我楚荆襄南庸四地,韩国上阳野三地,如今,又要攻赵,即将得赵国一地,从入洛阳算起,秦王的东出之路,才走了八年,就多了九郡之地,照此速度,莫非十年之内,秦王还做不了天子吗?
  你若是想反驳,那你再好好想想,从西帝元年至今,秦王不管从谋略,还是从兵法,可失败过一次吗,一次都没有,那你何以为前八年势不可挡的秦王,后十年就会颓败呢,不,秦国只会越来越强,六国才只会越来越弱。”
  这话听得,黄歇简直心惊,他的脑海当中,是翻天覆地,屈原的话,细细一想,很有说服力,也很有道理。
  “何况那秦王,是不会做天子的,是天子就得有分封,而秦王想要的是普天郡县,那十年之后,还有楚国吗,既没了楚国,楚国现在开疆拓土,岂不是给秦人做准备,再想一想,秦人是治理十年后的楚人容易,还是治理今日的百越容易,今日之百越,就是十年后的楚人!”
  真若是如此,那秦王的远略,就是在太可怕了。
  黄歇越想,身后惊出了一身冷汗。
  “秦王曾言,楚国知秦王者,唯有三闾大夫是也,请大夫教我,我该如何?”
  他这是接受了屈原的言论,他必须要为楚国做点什么了。
  “天下大事,不可违,不可逆也,我之年少时,欲以为人定胜天,到如今方知,一切皆有定数也,你留在齐国无用,去寿春也无用,还是去南海吧,协助公子,让他时时刻刻有向楚之心,宗庙祭祀之事,不可废也,礼法祖宗,不可忘也!”
  屈原这样说,更像是在为楚国谋求后路,他真的能看那么远吗?
  这黄歇不知道。
  而屈原的心中,想着好几年前,秦王对他说的那一番话,大势不可违,让他顺其自然,难道那个时候的秦王,就已经知道会有今日了。
  秦王!
  有机会,他想再次入秦。
第502章
蒸汽机
  有意思啊,子兰和唐昧两人,寡人还真是将他们给小瞧了。
  孟起的书信中,写的清清楚楚,子兰不归,并非是为楚国,而是他有不臣之心,妄图称南海百越之王,大兴封地,大开教化,看起来他就只差立下国号了。
  是出人意表,不过,他有这样的想法,又是在情理之中。
  回到楚国,去和太子横争夺王位,子兰的机会不是很大,倒是在南海,坐拥十万大军,借用秦吏之教化,立下一国,开辟良田,开辟疆土,反而更容易让他们两个,得到他们更想要的一切。
  这两人也是聪明,清楚他们在短期之内,根基不定,不可能是楚王的对手,所以就一面哄骗楚王,一面拉拢秦臣,以孟期任大将军之职,总督十二万大军,行继续征伐之事。
  只要秦国不退兵,楚国就很难生疑,不说时间久了,就说只用三年的时间,足够子兰和唐昧准备了。
  等到他们筑起了桂林、南海,甚至还有象郡一城,教化了当地的氏族,稳定了统治,楚王再想找他们的麻烦,那也怕是不容易了。
  一时之间,嬴荡可真不知道,这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
  再一想,这对秦国,应该是好事才对。
  一则,子兰来了这么一出,可以大大分散楚国的注意力,儿子和爹相争,必定影响楚国的实力,让楚国也没有更多的经历,投入到中原的争斗中来,秦国的敌人,就只有赵魏燕齐四国,而燕还可以拉拢。
  二则,不管是桂林,还是象郡,都不重要,因为这些将来都是秦国的土地,秦国是要在那里设置郡县的,进行秦法和秦礼的教化,所以子兰现在所做,不过是帮秦国提前打下基础罢了,将来只要秦军南下,击败了子兰,这些地方,就是秦国的。
  这么来看,他不仅是要站在子兰的这一边,而且还要好好的帮他,一起来对抗楚国。
  近几日,从楚国传来的消息,楚王有意向,在开辟海上新路后,将十万楚军的家眷,都送往南海,以助楚国能在南海立下脚,这样算来吗,十万楚军,至少会有十万家眷,南海之地,当有二十万楚人,让后肯定还有陆陆续续南下。
  这说明南海之地,是并不缺少大周庶民,缺的就只有官吏和人才,要管理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没有人才,一定是不行的,因此,嬴荡想帮助子兰,去实现这样的大业。
  秦王当即决定,为了感谢子兰送上的礼品,他将从秦国十二郡大学宫中,挑选出至少两千人,奔赴南海,事于子兰麾下。
  他们这些人,会带着秦国最先进的思想文化,最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冶炼技术,还有秦国最先进的吏治制度,和对秦国的认同感,可以说,在他们治理下的南海,不管是各个方面,都会和秦国非常接近,将来秦军南下,也非常容易就将这片土地,融入到秦国的统治之中。
  子兰努力,为寡人做嫁衣,不错,这是个不错的办法!
  更重要的,子兰和唐昧两人,介于楚王的威胁,在短期之内,必须要依仗秦人,而秦人在南海的领袖,一定会是孟期。
  他也是会算计,他自己为南海王,唐昧为令尹,孟期为大将军,那就让这些秦人士子,尽皆南下,去助孟期一臂之力,还有两万战卒大军于孟期麾下,在这个新兴的国度里,秦国势必,必能站住脚跟。
  现在唯一要担心的,就是孟期的忠诚度呢?
  孟期,乃秦国关中氏族,真真正正的老秦人,毕业于秦演武宫,学习秦学思想,一心忠秦,战卒将军,有能力,有手段,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不过,在那个远离秦国的地方,常年累月的驻守,再加上唐昧和子兰的引诱,这些可都就说不好了。
  若是这个将军叛变了,又该如何呢?
  对于秦国,意味着南海彻底脱离掌控,也平白无故的少了一支战卒。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6/42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