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秦国做武王(校对)第4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0/420

  秦学非是一门学问,而是融合了医家,兵家,治国,工业为一体的新思想,秦学也并非是一个人的著作,而是秦国治礼台的教化,演武宫的兵法,治吏台的吏治,邢尉台的秦法,御史台的监察国政,治户台的税赋,农事,水利也。
  这种种学问,无不是强国之道,申康所学,便是这秦学。
  他自以为明白这么多,可居然在一时间里,不知道该如何来回答,何为国,又或许该从哪个角度去入手。
  “既然秦王如此问,那我就为秦王说上一二,此番,我只说这秦王要灭之国。
  晋国立下后,韩人便是晋国氏族,春秋之时,又有韩简随着晋文公流亡诸国,其后,韩人又数次为晋国正卿,曲沃显贵。
  其后,有三家分晋,被周王册封,此为爵,巫士会盟,又僭越为王,此为国也,韩人之宗庙不灭,祭祀长存,此,也为国也,还有韩王治下之土,国也。”
  嬴荡听后,点了点头。
  申康所说,实则是三点,一有名,韩王之名,二有祭祀,韩国宗庙,三有国土,韩国领土,这就是国。
  “寡人明白了,那依着先生所说,宗庙不灭,又有一两郡之地,可为一国,是也不是?”
  见秦王又问,申康露出了一丝苦笑,不,是可笑,连他自己都不信,这就是一个国。
  “嘿,说来也可笑,秦王不重宗庙,重在吏治,秦王不重祭祀,重在军制,反而令秦国强盛,土地广阔,如此来看,宗庙祭祀,也不能代表一国也,那秦王所说,何为国?”
  申康这是连他自己的言辞,都否定了,这就是因为受到了秦学的影响,让他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
  古之先人,以祭祀为重,大商之时,商王掌握神权,也就是掌握了祭祀上帝的大权,以此来号令诸方;大周之时,周王掌握最重要的祭祀权,就连秦文公的祭祀,都被称之为僭越礼法,所以,国之大事,在戎在祀,便是此理。
  方才他所言,韩国的由来,是因为这一族人,保存了自己的祭祀,拥有祭祀的土地,凝聚了自己的族人,再一步步的上升,到了今日,才成为一国也。
  但这样一说,与他所学的秦学,秦国所做的一切,有些不符。
  秦国之所以能凝聚,那是因为秦国,有完整的国府,健全的体制,合理的组织架构,共同的文字和文化信仰,这样一个,渐渐的不重视祭祀之礼的国度,不正是天下的霸主吗?
  “哈哈,先生能有这般顾虑,足以说明,秦学之深,对自己产生怀疑,才是进步的基础,国是如何,寡人相信,在先生心中,自有定论,新旧交替,乃天道所定,先生岂能违之?”
第494章
阳翟投降
颍川一郡
  这就是让申康自相矛盾的地方,说服他的,并非是秦王,而是秦学,套用秦王的话来说,那就是先进的知识,总是让人无法拒绝。
  “寡人在咸阳之时,就听闻申康之人,素有贤名,其治下阳翟一地,民心多向,又见先生著《秦国新论》一书,纵然我秦国,能这般懂寡人者,也当少数也。
  我秦,是先进的,韩国是落后的,以新的代替旧的,天道往复,依先生之才,岂会不知,阳翟在我秦治下,也还会是那片地,不同者,乃在新旧交替,此乃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若说保留宗庙祭祀,一二郡之地,就可为一国的话,寡人现在就告诉先生,寡人从未有灭大周一国之心,不仅如此,此番攻韩,寡人还能留下新郑方圆两百里之城邑,为韩王之祭祀,韩王依旧是韩王,寡人只想要野王,阳翟两地,列为我秦郡县罢了。”
  正是因为《秦国新论》一书,才让申康成为秦学大家。
  这一本书,很详细的阐述了秦国从吏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变法,着重说明了秦人的新思想,可以说诠释的非常对,甚至比治礼台出的,都更能得秦王的心。
  这秦学的兴起,不在秦王的预料之内,但又在情理当中。
  当今天下,百家兴起,百家争鸣,还未曾有一家,能够完完全全的胜出,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所有的思想文化,是各舒其长,蓬勃发展,所有的贤人们,无不想着去探寻世界的真理,无不向着更好的生存之道。
  有这样的思想作为基础,西方率先崛起的秦国,又有了这么多的改变,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情,岂会没有秦学这一门学门,嬴荡最大的功绩,不是一统天下,而是改变了思想。
  将两千年的变革,压缩在一朝一夕之间。
  拉拢申康,一半是因他韩国氏族的身份,一半则是因为这才学了。
  “野王,已在秦王之手,如今,就只剩下阳翟一城,新郑之外的韩土,秦王可尽得,我若是率军投降,那秦王的破韩之策,就已经成功了,好计谋!”
  从秦国使者入新郑,才过去了三个多月,秦人的战略目标,就已经要达到了,这样的计策,难道还不够高明吗。
  “先生既知大势已去,何不顺势而为呢?”
  申康长长的叹了一口气,紧接着,他又低头沉思了一阵。
  嬴荡也不着急,他只顾品茗,在一旁等着。
  茶,是个好东西,可以用来征服草原上的民族,是重要的通商物资,应该尽快推广出去,等过些时日,先给翟荣送上几车,让他上上瘾。
  “以秦王之仁,必不至于罪于黔首,阳翟不可胜也,也不可再战也,再战则死伤之人,必是黔首,阳翟人如此信任于我,我岂能将他们带入火热之地,阳翟,向秦王投降了!”
  申康的眼神当中,透出深深的落寞。
  他有的选吗,他没有。
  在知道牟平君失败的时候,他还能坚守,在知道没鼎之战的时候,他依旧能坚守,在知道皂游破野王的时候,他还抱着希望,可在知道冯章围新郑后,他就彻底不抱希望了,因为就算新郑不破,韩王也率先会投降秦人的。
  一个时代过去了,见证韩国存在过的,也就只能是宗庙祭祀了。
  嬴荡高举茶杯,向着申康。
  “哈哈,此乃茶,乃我秦所创,可代酒之!”
  申康应允,他终于端起了桌上的茶杯,在他说出投降的这一刻,似乎有一种担子,放下了。
  “如此,明日上午,秦军可入城,万望战卒,不犯黔首,告辞了!”
  对于他自己能得到什么,申康不再关心了,投降秦国后,他只想做一件事,那就是修学、修书。
  此刻,他觉得自己的事情是完了,可嬴荡的事情,才要刚刚开始呢。
  “先生且慢,阳翟一城,破与不破,旦夕之间,何须寡人劳神,寡人来此,不为城池,只为先生也,还请先生入城之后,召集城内氏族,明日城中,寡人要与阳翟氏族一会,这阳翟城,依旧由先生治之?”
  申康明显的愣了一下,他明白,秦王这是对他有了招募之心。
  “我乃韩臣,秦王废兵遣卒,难道要将城给我这个韩臣吗?”
  要说申康心中没有疑惑,那是不可能的。
  秦王的胸襟,他这个秦学之人,自是了解,但要做到这般大旗,还真是让人难以接受。
  “哈哈,寡人取诸国之地,尽皆以秦法治之,秦法尊郡县,阳翟之地,沃野纵横,黔首不尽,岂能无郡县也,有郡县,岂能无郡守也。
  寡人欲置颍川一郡,为关中之东,新郑之西,大河以南,南郡之北,置郡府于阳翟,拜先生为郡守,先生既知秦学,难道还不知这学以致用的道理,先生之才,足可一郡当之。”
  颍川,因此处有颍水流经,形成这一大片平川,取名颍川郡,就是因这河流。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富庶之地,人口众多,足以比肩河东和关中,比之巴蜀荆州之郡,要富庶不少,韩国之强大,颍川可为其根基也。
  此处不管是教化民风,还是文化底蕴,都一样深厚,大周之时,颍川洛阳,为中原之中心,在往后的几百年里,都是盛产豪门的地方。
  公元前230年,此处由始皇帝置郡,郡名颍川,可以说,嬴荡现在是沿用了旧名,这颍川一郡的设立,将预示着秦国东出的步伐,将大大加快,一统天下,指日可待。
  秦王以如此恩德,申康有理由拒绝吗。
  他没有。
  一个一心向着秦国文化的人,一个在韩国没有了退路的人,一个看清楚了大势的人,一个心中有抱负的人,入秦,才是新生,才是他最好的选择。
  人每当要做出重大的选择时,心里总是会有些矛盾的,申康一方面是对以前的回念,一方面是对未来的展望。
  新旧交替,对的,就是新旧交替。
  他的目光,开始坚定起来。
  “臣申康遵令,愿领颍川一地,为大秦效力!”
  这一下子,嬴荡才是彻底的高兴起来,此行很顺利,他想要的,尽皆达到了。
  至于野王之地,当为河内郡,秦昭襄王时,就已设立此郡,他现在是地皮都规划好了,就只等韩仓点头,献上国书割地了。
  韩仓的胆子小,他一定会这样做的。
  第二日,申康大开城门,秦王入城,见过颍川各大氏族。
  秦治吏令司马恒和治户令公输楠,已经达到野王了,不日将会随着秦王的步伐南下。
  对了,野王郡守,该是何人呢?
第495章
赵雍回邯郸
  赵雍的人生就只有两次,遇到始料不及的变故。
  一次,是在君父暴毙的那一年,一次则是在今年。
  那一年,他还是个少年,突如其来的变故,是一个十岁都未到的孩童,所无法承受的,经历了权谋、暗杀、冷血、人性之后的赵雍,就暗自发誓,以后要让所有的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让所有的一切,都有计划。
  这让他培养出了很好的危机意识。
  今年,年过四旬的他,已经很多年没有经历过,这种始料不及的变故了,此次入咸阳,让他重新体会到了,那种八岁时的感觉,一切都来的那么突然。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0/42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