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秦国做武王(校对)第3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0/420

  什么是冷嘲热讽,这才是冷嘲热讽,纵然心思如姬职,也不由得面色难堪起来。
  嬴荡可哪管这些,他是越说越兴奋,最后是举起酒爵,站立在中央,对着两人又开始了。
  “今,寡人纵观天下,楚王威名难觅,魏王霸业不在,韩国不足一提,赵侯却又屈居王下,普天之下,就当是我秦齐燕三国为之强了,我等三国,此番又巩邑相帝,这可以说,对天下大势,我等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寡人深感,几年以来,天下人人纷争,诸国大争,令庶民困苦,士卒流血漂橹,此,都因战事所致,今日三国会盟,寡人便是由衷希望,我等三国,不再互相攻伐,让天下太平,再无战争!”
  多么好听的话,多么伟岸的志向,说实话,就是嬴荡他自己,也不是全信的,那他何至于这样说呢,还不就是想听听,齐燕两国,对这互不攻伐一事的态度,从而来判断一下,田地对姬职,还能忍耐多久。
  天下一定不会太平的,有人会赶在他的前头动手的。
  话落,他这才举起酒杯,朝两人示意,一饮而尽。
  那两人当中,就只有姬职,略微思付后,响应了秦王的号召。
  “秦王此言不错,孤也深感如此,古有齐桓公称霸,不欺小国,集中全力,去抵御异族,可以说是延续了我大周的基业,的确,我等当遵秦王之号召,齐心协力,共向百越,向异族也,三帝会盟,互不攻伐也!”
  说罢,姬职瞧着田地。
  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因为他最不希望,齐燕两国,在这个时候,发生战事,因为这将会打乱燕国崛起的步伐。
  他不惧怕战争,但惧怕是在现在。
  齐王地看着眼前的这两人,一个虚伪,一个虚妄,他不言语,不拒绝,也不答应,就端坐在那里,继续不语。
  这些年来,他虽然收敛了很多,可他齐王的霸气,依旧是蓬勃而出。
  姬职见齐王不响应,他跟着秦王,高举的酒杯,开始有些尴尬了,但作为主事人的嬴荡,却一点都不在意这个田地,田地还是老样子,在甘泉宫的时候,就经常性地不理他。那他也会不理田地。
  只见秦王走到燕王身旁,又给自己倒上一杯,陪燕王饮了杯中酒。
  刚刚,姬职是提了一个好点子,号召大家不要内战,要朝外看,朝异族看,这样正好引出,嬴荡想要说的话。
  大家精力都这么旺盛,就只顾着内卷,这怎么能行呢,寡人就给你们看看眼,去往外面看。
第454章
三帝会盟(三)
  “大兄这一说起百越,倒是让寡人想到了一件事情,那赵国赵雍,屡次在北境开辟疆域,已有云中、九原、五原三郡,这些年来,赵雍关注我秦,寡人亦是关注赵雍也,大兄虽与赵国一直为敌,可却没有寡人知这赵雍都。
  大兄不知,如今之赵国,早已非赵雍即位之时之赵国,我大秦战卒,上党五谷一战,以十万而灭十万,我秦都督谋略虽强,可这军力,也是重要因素之一,燕齐两国,不也是在效仿我大秦战卒,练就新军吗?
  但如此之战力,一样的主将,在丹水谷口,野战赵国飞骑,全因人多势众,方才能取胜,请大兄想一想,赵军的实力,是不是今非昔比呢,同理,赵国的实力,也是今非昔比,何也,全因赵雍善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从这胡服骑射,可见一斑。
  胡服骑射,其一是强军,其二乃是赵雍有容纳异族的胸怀,所以赵国这北地三郡,多是胡人,却也能被赵国治之,强赵之国力,寡人要说的,向八荒开疆辟地,也是我诸国强盛之法也。
  犹记得,昔年大周立国,分封天下氏族,但我大周之臣,能有多少的土地呢,如今,大周雄风是不在了,但这大周之臣,又有多少土地呢?
  试问,这些土地从哪里来,诸国国威从哪里来,万乘之国,又从哪里来,自然是从异族中来,纵然异族,教化之后,也可为我治下之民也。
  周孝王时,我秦人不过几万之数,居于秦地,今日,我秦人何止百万庶民,不也正是因为经营西陲、灭异族之国、将其纳入治下,才有的功绩吗?”
  说到此处,嬴荡略微停顿,见那刚才对他还一脸抗拒的田地,也是在认真听着。
  以强国之道,引起齐燕两国对“开荒”的兴趣,这是嬴荡能想到的,最好说辞了。
  向着异族之地而去,让燕国北上,再转而到朝鲜半岛,却是容易,因为燕国和箕子朝鲜,就一直有着通商一举,姬职也知,箕子朝鲜的国力如何,而让齐王有兴趣去扶桑,去远度重阳,可就不是那么容易的。
  “我秦楚共同出兵,南征百越之举,天下之人,是无一不晓其利也,只因这百越之地,有黔首百万,数百之族,尽可纳入楚国治下,三年出兵,五年治理,八年之内,楚国之南,将再多一个楚国,楚国国力,也强一倍,而我秦向西,与戎狄通商,也是如此也,此乃强国之法。
  据寡人所知,燕国以北,大海之东,有一国,名为箕子国,此国乃商人之后,国力虽小,可其地势辽阔也,燕王更是不知,箕子国有丰富的涅石,若是顺着此国,在大海对岸南下,还有大量氏族,也可教化,纳入燕国也。
  大兄自即位以来,就寻求强国之道,西边有赵国,南地有齐国,强国之道,必要其黔首和耕地,往南往西,路都不通也,大兄却不知,这小小的箕子国,只需要五万大军,就可征伐,其后再用三年治理,则可成燕之国力,到那时候,大兄这膏腴之地,就有万里之遥,国中庶民,数百万有余,带甲之士,八十万之巨,国力也是今日之一番。
  大兄细思之,与赵齐两国相比,箕子国实为一小国,无抗燕之力,与齐赵两国氏族想比,箕子国氏族,更容易臣服于燕王之威,天下之大,远超吾等所思,大兄何不试之呢?”
  秦王洋洋洒洒,半真半假,说了一阵。
  姬职听后,深思起来,看来这话,是说到心里去了。
  对于秦王所说这箕子国,身为燕王的姬职,他岂能不知。
  七百多年前,武王伐纣后,纣王叔父箕子,率领五千大商遗民,向东迁徙,到了燕国以北之地,开始统治当地氏族,以为大商的礼法和制度,建立了箕子国。
  在很早之前,燕国与箕子国,就有了通商之举,对这一国,可谓是知之甚多。
  在燕国的历史上,封疆扩土的国君,本就不多,像是他姬职这样能干的,更是在少数,所以在这之前,几乎没有燕人会将视线,投到箕子国去。
  姬职也是一样,他只注重西方和南方,因为只有中原争霸,才是一个霸主应该做的,现在被秦王这样一提醒,倒是给他带来的新的想法。
  强国之路,深耕于内,征服于外,箕子国,无疑就是这外。
  近些年来,赵国一直往北开疆拓土,姬职何曾不知,他燕国不也是一样,北征异族,辟地数百里,往北,现在就只有这个箕子国,可以最大限度地,壮大燕国的国力了。
  与箕子国相比,论军力,自然是燕国强盛,论商业,也是燕国发达,论吏治,经过了春秋之变,战国之变的燕国,已经是以郡县而立国,实力比之箕子国,更是强盛了不知多少。
  也是的,与其与齐国赵国为难,不如去别处。
  楚国能立足天下大国,那是因为占据了南极,秦国能称霸天下,是因为占据了西极,而燕南边的邻居,已经将东极吞并完了,西边的邻居,也在完成着北极之举。
  若是他燕国能好好利用一下这东北,说不定就可以真正的超远齐国,而不是像今日这样,占据了一点儿的齐国土地,还要一直防备着,齐国什么时候攻过来。
  想到这里,姬职的心中,又开始细细的谋划起来,他心里虽然是翻江倒海,大浪滔天,可这他的面上,还是一脸沉静,继续不语。
  见此,嬴荡一笑,因为他知道,他的话,姬职是听进去了,那这三帝会盟,也不算是白来了。
  之后再看田地,从刚刚开始,田地就一直注视着燕王的变化,他虽然闭口不语,可他心知,这位燕王,是不可能没此志向的,倘若是真,也是燕国胜齐国的好机会。
  “哈哈,好算计,天下之中,肥沃之所,大周之地,今日,秦王已取其三,可天下之国,却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中山、卫、宋、鲁、越十二国之多,如何分剩下的七呢,秦王可真是好心啊,自己占据了好处,却要将我等挤出去,看起来英明如燕王,也还是着了秦王之计呢!”
  田地和嬴荡相处的时间不短,对于嬴荡的为人,他最是了解,他这样说,一来是要戳破嬴荡的算计,二来是要挑拨秦燕的关系,至于这三来嘛,肯定是想试探一下,燕王会不会真有这想法,若是有,那他也得有相应的对策了。
  天下多变,他这个齐王,也不能只存有以前的想法了。
  “多谢秦王,多谢秦王也!”
  弄了半天,姬职就这一句话。
  不说好,也不说不好,反正他们这三人之间,齐燕两国君王,总是这样沉默,许多的话,让嬴荡一个人给说完了,既然是这样,那他也没必要嫌自己话多,所以又接上说了起来。
  这一次,他要说的,是齐王,刚才对燕王的话,已经引起了田地的注意,再给他说扶桑,估计会有所反应吧,不然只看燕国强大了,齐国该怎么办呢?
  扶桑之地,远在大海之外,要说征服扶桑,可以强大国力,这对于农业立国的齐国来说,完全是不可能的,那到底什么可以吸引齐人呢,对了,应该只有黄金了。
  至于说白银,很不靠谱,在唐朝中期,白银才被逐渐作为货币,现在还早着呢,可扶桑真有这么多黄金吗?
  管他呢,先就这样说吧。
  嬴荡又笑嘻嘻地看着田地。
  “赵国纳胡人,燕国纳箕子,楚国纳百越,我秦纳戎狄,至于齐王,还可纳扶桑也,若非寡人与田兄如此亲密,也断然不会,将这遍地黄金之所,告知田兄的。”
  话还没出来,嬴荡就先卖了一个关子,一脸神秘样。
  不曾想,田地对此,是嗤之以鼻。
  “哼,既是这样,那秦王还是别说了吧,寡人不屑一顾!”
  嬴荡当时呆住。
  这个田地,怎么还是这幅臭脾气,这让话还怎么接下去。
  他幽怨的瞪了一眼他。
第455章
三帝会盟(四)
  齐王地,就真如他口中所说那般,他对秦王之言,不感兴趣。
  “不过,寡人倒是很有兴趣知道,身处西方之地的秦王,是如何清楚,这四海八荒之事呢?”
  刚才被拒绝后,略微有些尴尬,但田地的又一番话,给稍稍化解了一点。
  “嘿嘿,八年前,寡人巡游东周,得了上古之书,方知这医术之精要,也知这天下之广也,齐大夫周侯欢,已为我秦使,受寡人派遣,远赴十万里之外,为我秦出使美洲之地,这寡人也是因书而知也。
  田兄不知,在齐国以东,大海之上,有一地名为扶桑,上古之时,日出之所,神人所在,便是此处也,正所谓日生烈火,烈火又可炼金,因此才有这黄金满地之在,如今,寡人还有造船之法,所造大船,可顺利到扶桑,若是田兄想知,寡人都可一并相赠!”
  自从发明文字起,就有了书册,开始记录以前的事情,这些古籍,都收藏在王都之中,大夏之后,是大商继承了,大商之后,是大周继承了。
  春秋之末,第一个开启圣人智慧的诸子,乃是过函谷关的老子,其后是老子的学生孔子,一个为道家,一个为儒家。
  老子有这样的才学,是因为他做过大周的图书管理员,阅读了许多的上古书籍,这里面的记载,浩瀚如烟,这是天下人人尽知的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0/42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