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秦国做武王(校对)第3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0/420

  划分郡县制度,属于吏治,既然是吏治,那当由治吏台掌管。
  天下诸国,纷纷变法,可这变来变去,变法之要,还是在吏治上面,郡县制,从根本上来说,也是吏治的改变,吏治强,则国府强。
  这也是当初,秦王会再三思虑后,委任司马恒这个狠人,为治吏令,因为他的性子,可以做秦国的变法先锋。
第427章
上党郡守公孙丑
  这些年来,在秦王的变法之下,秦国的郡县制,产生了深刻的改变。
  以往之时,一郡郡守,是一郡最高行政长官、军事长官,掌握司法权,甚至郡守还可以拟定郡法,任用部下,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而如今秦国的郡守,虽然还是一郡最高行政长官,军事长官,可除了行政权力之外,于军事上,已经成为名义上的,更就不提司法权和人事权,早就被分割了出来,还有郡尉掌握警察,这唯一的暴力机关,不再向郡守负责,而是直接向刑尉台。
  秦国的吏治,从根本上,已不同于天下诸国也,更像是在朝着封建王朝的中后期发展,王权高度集中,权利分工,也越来越明确。
  常言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秦国将来能走到哪一步,这是由经济以及各方面来决定的,不是改变了政治体制,就可以成为资本主义,或是社会主义的。
  嬴荡初来时,秦国还处于封建制度初期,现在已到了中后期,权力高度集中,再然后,就是发展经济,科技创新,朝堂之上,也顺应着开始改革,这样的顺序,是一定不能错的,因为这才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这将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实现,或许在他有生之年,只能走到资本主义初期吧。
  就是按照这样一套有效的行政方略,这些年来,秦王攻城略地,已令秦国新增了襄州、荆州、南郡、上庸、河东、义渠六郡,也在这样一套体系之下,秦国对这些新地的统治,也进行得颇为顺利,真正纳入秦治的庶民,是越来越多了。
  如今,秦王新取上党一郡,也当是要采用如此之法,将其纳入秦治,那一定不能少了郡守,不管到任何时候,郡守都是一郡之重也。
  待到司马恒话落,秦王看过群臣,才继续作答。
  “既为秦郡,自当有郡守也,郡守者,一郡之重,上承国务府之令,下接恤子民之心,我秦强盛,郡守为之基石也,上党之地,深入东方,极其特殊,郡守人选,非同小可,治吏台可有了人选?”
  往昔,秦国人才的选拔、任用,都是由治吏台举荐,秦王来定,国务府群臣也可自行举荐,此刻,秦王是当众发问,就是要广纳群臣之言,若是有不同之声,尽可提出。
  “回大王,治吏台以为,上党郡守,可由陇西郡守公孙丑接任,公孙丑其人,久随我秦治礼令,深得儒家之精,也可通兵家之事,更重要者,自从陇西开元城与戎狄各国通商以来,我秦西境局势安定,行商税赋颇丰,此又可说明,公孙丑亦有通商之才。
  西帝三年,大王拜公孙丑为陇西郡守,时,陇西外有戎狄之犯,内有乱民之扰,年年大灾,子民困苦,水深火热,当时人人言云,从秦法,不如从盗贼,从秦法者,路遗尸,从盗贼者,不少肉糜,匪患如此猖獗之地,到如今,西帝七年,已大有改观。
  公孙丑立大风军,剿除内乱,威震盗贼,赏罚分明,设堡垒制,与民休养,对外击杀异族,联络戎狄,收归治下,护佑国土,行礼乐之道,执我秦律之威,又教化子民,令人人知礼也,又依大王之令,开元一城,大兴通商,联络诸国,如此文治武功,纵然据守上党,也断无不可也!
  今日,陇西大定,留公孙丑悍将在此,无外乎置宝珠蒙尘,黄金坠土,治吏台皆以为,如此良臣,当去上党,立功勋也!”
  秦治吏台麾下,设有人才司,专精秦国人才一事。
  所谓人才,乃是大到丞相,小到里正,这些人只要一日在秦国为秦吏,那他们的履历,都会被记录下来。
  哪一年立了什么功,哪一年又犯了什么错误,是应有尽有,司马恒方才所言这些,都是治吏台人才司,所实实在在记录在案的,就是现在去考证,也能有足够的证据,来佐证这些。
  两年前,秦王巡游到陇西,不仅去了绵诸城,还去了陇西邑,更名开元城。
  确如司马恒所言,遍观秦国这十一郡守,嬴歧、赢熋、嬴稷、赵颉、李进、西乞翮、公孙丑、嬴宜敖、西门关、庸良,外加一个关中咸阳将军孟贲,就属公孙丑的手段最高,能耐最强,学识最多,抛开私人感情不讲,这掉底的,一定是孟贲了。
  对于公孙丑的能耐,嬴荡是没有疑问的,他的确是个合适的人选,那顺应着,陇西郡守就得重新任命一个了。
  “陇西郡守,治吏令所言,你可愿意?”
  秦王没先做决定,而是过问公孙丑的意见。
  对于干部的人事任命,治吏台会提前征求一下,干部本人的意见,才往上报的,这件事情,治吏台是事先和他通过气的。
  闻王问话,下方公孙丑起身,从人群中站了出来。
  “启禀大王,陇西已定,臣愿去上党!”
  公孙丑好一条汉子,身量高大,体形魁梧,声若天雷,三言两语,就应下来。
  要想升职快,就要到艰苦的地方去,这些地方最容易做出成绩,等出了成绩,上面再有人提点一下,很容易就能升上去了。
  在地方上不是目的,进中央才是最终目标,公孙丑身后的人,明摆着就是孟轲了。
  “既然公孙丑去上党,那何人可为陇西郡守?”
  司马恒能做这样的决定,那这一点,肯定是早就考虑到的。
  “回大王,洛阳副将胡桷,本就是陇西人氏,又曾在陇西作战八年之久,其后在洛阳时,也多展现其治郡才能,以胡桷将军对戎狄各国的了解,和善于知兵,完全可胜任此事!”
  司马恒所说,这只是其中一个目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秦王心知,他没有说出来。
  调走公孙丑,是因为公孙丑的能力强,要放到更重要的地方去,而调过来胡桷,则是因为胡桷对陇西有着丰富的作战的经验,便于在必要时,对戎狄各国用兵。
  秦国往西的脚步,是一定不会止步于此的,等到义渠郡彻底安定之日,下一步就要开通河西走廊,进入新疆,去更遥远的地方。
  这每一步的用人之举,秦王都是有深意的。
  “那洛阳都督麾下,又以何人为辅佐呢?”
  见王又问,司马恒继续回答。
  “启禀大王,先锋且武,可做副将,至于先锋之职,可由河东中行绺接任。”
  且武,这个人自不必多说了,久在冯章麾下,其后又北上支援安邑,嬴荡是见过的,至于这个中行绺,可就是只听过,没有见过了。
  此人,本是魏国河东人氏,是河东有名的大氏族,其祖上曾为晋国六卿之一,是晋国有名的豪族中行氏,只是经过了许多年的纷争,晋国最后就只有赵魏韩三族显贵,其余或多或少,都处于没落当中,这一支中行氏,就是如此。
  秦国治理天下的策略,不是让秦人去奴役天下人,而是由秦人定下规则之后,让天下人都有机会,介入管理,河东郡入秦,才不过一年多,洛阳大军当中,就有了出自河东中行氏的士子,这正是应征了这一策略。
  “宜阳都督何在?”
  秦王又问,冯章站了出来。
  他明白,他是洛阳都督,洛阳将军的调动,大王是要过问他的。
  “回大王,中行绺可做洛阳先锋,且武可为洛阳副将也!”
  话落,秦王颔首,冯章又退下。
  “如此,便依治吏台之策,传寡人令,以中行绺为洛阳先锋,且武为洛阳副将,胡桷任陇西郡守,公孙丑则调任上党,为上党郡守,以震东方!”
  秦王说罢,提到的四人,尽皆站了出来,朝着秦王行礼谢恩。
  至于那中行绺,他之前还不够资格站在大殿当中,再由中书遏者令宣号之后,方才从外面走来。
  “上党治郡之事,寡人还想听听郡守之言?”
  四人站定,受了王令,王又问。
  被王问到之人,乃是公孙丑。
  公孙丑心知,秦王历来,凡事都是亲力亲为,上党如此重要,必是要过问,当即,就将心间想法,说了出来。
第428章
治郡之策
  “回大王,臣以为,上党之利,利在五处,然天下之事,有利则有弊,此为利弊相依也,用之好,则为利,用之差,则为弊也,上党之要,乃利化弊也。
  一曰,于地势。
  臣观天下之方位,可有南北之分,臣观天下之国,也当有南北之别也,楚国雄踞南方,平定诸多小国,方有如今之势,独据南方之利;而在这天下以北,则有赵、魏、韩、齐、燕、中山、卫、鲁,以及我秦之九国,如此北方九国之中,上党之地,可位于九国之中。
  能接燕赵,可到韩魏,以震齐国,我秦欲要天下之利,就需得有这九国之中,上党之地,乃是我秦收天下之利的第一步,这般险要之所,天下人人,也必定争之,我秦据守,则可为之为利,我秦若是失守,反而因上党损耗国力,则为之弊也。
  上党之地,上,乃高之意,党,与天同党,四面环山,东有太行山,西有太行径,南下王屋,北有霍山,天下四处皆低,唯有上党为之高也,高,可居高临下,俯视九国也!
  其周边局势,东乃赵国邯郸之所,北乃赵国晋阳之在,南乃韩国野王之地,西临我秦国河东一郡,臣之以为,当以精兵强将,利用其地形优势,居高临下,坐视北方之中,监赵而御韩,进而威震天下,上党必得有军威。
  二曰,乃对赵之策。
  自大王即位以来,天下诸国,皆在我秦之手,尝有一败,韩有宜阳上党,魏有巩邑河东,楚有鄢郢二都,燕有洛阳之败,还有那齐国,我秦也曾有谋齐之举,唯有对赵,还未曾有正面一战也。
  赵侯赵雍,拥万乘之贵,在此天下人主、无不相王之际,赵雍却自称为君,蒙蔽左右,藏起寒刃,脱其甲胄,外穿布衣,妆天下无害也!
  可赵侯又于国内,变法强军,任用贤能,今日,赵国飞骑之威,已见锋芒,凡此种种,足见赵侯其志不小,我秦占据上党,与赵之间,必有一战,战则在上党也!
  方才,臣亦所言,上党北可到晋阳,东可到邯郸,赵人发于晋阳,起于邯郸,秦赵之战,必定在上党也,据守此险要,我秦上可合并河东,发兵晋阳,东可直逼邯郸,如遏赵人之颈,令其吸吐之困也!
  臣以为,如今,我秦已是东出有成,宜阳安定无虞,大王可以宜阳都督镇守上党,麾下战卒大军,也一样移师上党,以对赵也。
  三曰,上党虽为高地,但其水文丰富,四季之变,事宜农事,高地之上,也多是平川,平川之上,尽是沃野,所谓地多人少,便是如此。
  上党可出王令,招纳赵韩两国氏族,一人来,则有一人地,百人来,则赐百人地,千人来,赐千人地,也可筑城,以为秦吏,奖励功勋,纳赵魏之人,壮我秦之声威。
  四曰,遵循国策,兴修水利,鼓励耕种,教授礼法,倡导秦律,以化上党之人,尽皆归于秦也。
  五曰,上党之利,还在涅石也,涅石,如炭而似炭,乃天地所赐,万物宝藏,涅石之用,可在炼铁也。西帝元年,我秦虽有宜阳铁山,可不得其炼造之法,西帝四年,黑旗山创冶铁,行流水工艺,可却受制于涅石也,今涅石齐备,铁山俱有,工艺先进,可大开铁厂,以振军威、国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0/42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