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秦国做武王(校对)第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420

  司马错,魏国大梁人,在秦惠文王时入秦,当年,苏秦挂六国相印,图谋秦国,司马错拒敌函谷关,大破联军,此战,流血漂橹,血洗六军,惠文王拜其为上将军,辅佐嬴荡,后来甘茂入秦,深得秦武王欢心,在平定蜀国之乱后,甘茂成了上将军。
  从这以后,司马错专心在蜀地带兵,为大秦消化这富庶之地,这次五国谋秦,司马错的反应最快,最先派出大军支援。
  他学乃是纵横家,并非兵家,只是为人聪慧好学,后来又以兵家见长而已。
  秦惠文王时,巴蜀两国发生战争,都求于秦国,当时张仪主张攻打韩国,而司马错主张帮助巴国攻打蜀国,借此来控制蜀国,后来惠文王听从了司马错的意见,才为秦国又打下这样一片粮仓。
  蜀国虽在,但驻扎的尽是秦军,蜀王也成了秦国的傀儡,这些都是被司马错所赐,历史上对秦国贡献最大的将军,论资排辈的话,司马错足以进到前三。
  此刻,他正在王宫大殿之中。
  嬴荡看他,年约四十岁上下,肤色黝黑,两鬓斑白,脸庞清瘦,体量不高,也不壮硕,若非这身甲胄在身,嬴荡都不认为他是一个将军,而像是一位先生。
  “臣司马错,拜见大王!”
  他的眼神很是清澈,似乎这是一双能够洞察天地万物的眼睛,声音不大,但咬字清晰,举手投足间,似乎有一种若有若无的正气在。
  见他拜倒,嬴荡忽然想到,当年司马错为秦国立下许多功劳,可要比那甘茂厉害多了,可偏偏因为甘茂能懂得秦王的心,所以令他让出了上将军,去蜀国带兵。
  说是领军,其实就相当于流放了,远离咸阳中枢,秦王眼不见,也心不烦,可现在见他时,他并未表现出丝毫的怨气,看到秦王,反而是毕恭毕敬。
  但凡臣子第一次见到嬴荡,要么是诧异,要么是不讲他当一回事,比如那嬴壮,比如那赢熋之流,还有就是如向寿这些亲密的臣子,在接触之后,发现大王的变化,无不诧异。
  但司马错却不一样,他二者都不是,似乎在他眼里,秦王只是他的王,而他只是秦国的臣子,一切就是这样的理所应当。
  能这样想的,可不是个一般人啊!
  嬴荡走上前去,弯下腰去,将司马的双手抓住,一脸的熟络。
  “司马将军别来无恙,当年是寡人派遣将军入秦,说起来,此事颇有些浪费将军的才能了!”
  天气有点儿冷了,嬴荡将手收回来,搓了搓说道。
  “大王多想了,这是臣的本分,战胜容易,守住难,蜀国之地,乃是臣一力所为,也非臣能守之,蜀国众人,多未曾开通教化,与我秦国,诸国之人颇有些不同,况且蜀王一脉,经营甚久,根基深厚,关系也是错综复杂,大王派遣臣去守住这片粮仓,正是英明之举。”
  但凡厉害的人,这不仅是本事高,更是气度也大,这一番话说出来,就连嬴荡也是极为受听。
  巴蜀两国,蜀国在西边,坐拥平原之地,那可是大名鼎鼎的成都平原啊,这里降水丰厚,产出的粮食并不比关中要少,而巴国在东,山地较多,地势就差多了。
  秦国是蜀国实际的占领者,但名义上的,还是蜀王,嬴荡想着能不能将蜀王给彻底废掉,兴郡县,改税制,利民生。
  天子不是说他想要迁都,去蜀国过上几天太平日子,好好的传宗接代,将大周这一脉给留下来么,正好可以借着这机会,来消除蜀王的影响,彻底灭了这一脉。
  “将军能说这话,寡人甚是欣慰,天子曾说他想将洛邑留给秦国,让大周搬去蜀国,就如同当年秦襄公做的那般,秦国在蜀地助天子造一座新的王城,不知将军认为这计策可否?”
  这件事情是势在必行的,现在只是和司马错通个气。
  要想推行下去,就需得多数的臣子们都答应下来,很明显,洛邑现在最有权势的无非就是向寿,司马错,樗里疾和甘茂,能搞定了这几人,迁都这件事情也就定了。
  嬴荡想在回咸阳之前,将许多事情给敲定下来,因为一旦回到咸阳,那必定是关系复杂,难以控制局面,许多事情也推行不下去,而在洛邑,秦国的权臣几乎都在,但人数又不多,商量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迁都蜀地,不仅秦军能够师出有名,还能教化蜀国黔首,此乃大善,臣倒不担心,臣只是担心洛邑,因为这是一柄利剑,不知道大王力气是不是足够大,能将其彻底握住?”
  嬴荡哈哈一笑,走过去拍了一下司马错的肩膀。
  真是个聪明人,看问题总是能一语中的。
  蜀国是秦国的后花园,好办的很,可这样一来,洛邑就再也不是大周了,而是大秦,天下诸国都愿意吗,远的不说,近一些的三晋会怎么想呢?
  “你觉得寡人这力气还不够大么?”
  嬴荡伸出一只手,放在眼前细细的看,对于这件事,他心中早有决意,相信一定能够说服司马错,让司马错认为他是一名有为之主。
  魏征曾经给李世明上谏,当皇上的最高境界就是知人善用,垂拱而治,嬴荡这个穿越者,具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每个人的个性如何,到底有多少的才能,他总能有个很好的判断。
  利用这个外挂,只需要聚拢那些可用之人,让他们去做自己擅长之事,这不就是垂拱而治吗?
  “洛邑之地,四面平川,就只有城池之险,若守洛邑,必要宜阳,若要宜阳,则要坚守函谷关,而函谷关之后,便入我关中之地,关中之心,乃是咸阳。
  所以大王所言洛邑,并非就只有洛邑一城而已,而是这一条线上的城池,都要坚固,尤其是宜阳之地,上克赵魏,下克韩楚,拱卫宜阳,也是重中之重,大王可是有这样一套完整的策略?”
  这话听了,嬴荡大喜,果然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古代行军打仗什么最重要,当然是补给最重要,牛车一次能运输多少东西呢,吃不饱饭,军心都不稳,怎么能打仗。
  再则,后方不稳,粮草容易被敌军偷袭,没了粮草,必败无疑啊。
  所以这每一座城池,都是一个坚固的点,这些点再连接起来,成为一条坚固的防御线,洛邑才能稳住,秦国才能真正的制霸中原,这也正是嬴荡的咸阳,宜阳,洛邑,三阳制敌长廊,东征天下的必经之路。
  “将军所言,正是寡人所思,此战之后,连韩,连魏,连燕,遏齐,遏赵,再弱楚,三五年间,从咸阳到宜阳,从宜阳到洛邑,这三阳制敌长廊必成,到时候秦军退可守,进可攻,足以问鼎天下,不知司马将军觉得这洛邑还需不需要迁都呢?”
  司马错沉思了一阵,立即拱手而拜。
  “大王英明,此乃我大秦国策也,更胜我等策士百倍,若是不废天子,那就迁都!”
  嬴荡点头。
  嗯,看司马错那神情,心中是燃起了一团火,他与寡人一样,都是一位胸有远见的人。
  就不信你不服我!
第40章
臣给大王讨王后去了
  嬴荡还想着要乘胜追击,让司马错彻底拜倒在他的才华之下,可正要说时,被进来的白庆打断。
  秦王特许,在这洛邑王宫,白庆就是秦王近侍,可不经通报见王。
  “报,左相右相一起回营,而且还俘虏了燕王姬职,眼下正往王宫行来!”
  什么!
  居然是姬职被抓了,就是那个差点攻破洛邑,一心要想着谋害寡人的姬职?
  他堂堂一个燕王,怎么会落得这般狼狈?
  哈哈,这可真是个好消息!
  “恭喜大王,保佑大秦,竟然能够擒住燕王,真是可喜可贺!”
  司马错乘势接话,连连道喜。
  前几日还有消息,说樗里疾大军进了韩国境内接应甘茂,这甘茂不会就是去抓姬职了吧?
  想想前几日夜里,姬职与他还有一次城下之谈,当时对方来势汹汹,而洛邑随时都会破城,没想到这么快,就反过来了。
  “司马将军,走,一起去看看!”
  嬴荡和司马错出了大殿,眼前走来的,不正是甘茂吗,在甘茂的身旁,还走着一个黑胖老头。
  老头身穿一件粗布衣,脚上蹬着一双黑棉鞋,鞋子的外面像是包了一层皮子,这似乎和义渠人的打扮相似,能如此的特立独行,也就只有那位樗里疾了。
  大冷天的,袖子撸起,两个胳膊露在外面,他面色黝黑,四肢黝黑,反正能露出的肤色,就只有手心稍微白一些,身量不高,相反有些矮,但体形却是胖乎乎的。
  面上沟壑纵横,满头青丝都化作了白色,可依旧是神采奕奕,又似乎是左脚受过伤,走起路来一瘸一拐,不太好看,不过步履颇快,走的也是非常稳当。
  樗里疾此人,乃是秦惠文王的兄弟,那寡人该称呼什么,应该亲热的上去,叫一声叔父才对,嬴荡摸着自己的胡须,想想还是算了。
  大秦最有权势的臣子,左右丞相和上将军,被眼前的这两人悉数占去了,看他们表现的这般亲密,嬴荡又想起了昨日任鄙所说,樗里疾给他带这样的话,到底是什么用意呢?
  两人一见到秦王带着司马错走来,急忙踏了几步,拜倒在嬴荡面前,一旁的司马错也跟着行礼,向寿正从后方赶来,这四个人,才是秦国真正的中流砥柱,他们位列四方,正好将嬴荡围在中间。
  “诸位快快请起,无须多礼,快起!”
  樗里疾年岁最大,嬴荡又上前两步,将他扶起,其他人都跟着起来了。
  “大王只是巡游了一趟洛邑,就弄出了这样大的事情,不愧是我秦王也,老夫折服,厉害,厉害啊!不过也好,这一战打出了秦军的威风,诸国胆寒,怕是能有一阵太平日子了!”
  第一个接话的,便是樗里疾,他是嬴荡的长辈,为人率直,又能言善辩,说起话来,颇有些幽默,在嬴荡跟前,更不会似其他人一样,一直都是毕恭毕敬的。
  这个瘸老头一向都是如此,以前嬴荡是拿他没办法,现在嘛,这么有趣,何必计较。
  “此战能胜利,全赖大王坚守洛邑,消耗敌军士气,若非此举,臣等怕是不能围歼这五国大军了。”
  这次接上话来的,正是甘茂。
  樗里疾所言,对甘茂要徐徐图之,他们两人如此亲密,那寡人就只能忍着,徐徐图之吧。
  面对他,嬴荡也是表现出了春风拂面,满是温暖的笑意。
  “左相此言,倒是在理,洛邑城中将士坚守,将军冯章用力,宜阳城中向寿将军老成谋国,所费心机不少,蜀国之地,司马错将军出兵最早,驰援最早,两位丞相在此,这可都是大功啊,需得嘉奖,两位以为如何?”
  此一战,秦国领军的主将有五位,除了眼前这四位,就还有一个冯章,嬴荡说了半天,将除了甘茂和樗里疾之外的三个,都说了进去,为他们邀功,这还不是表明,这些人与寡人现在是一伙的。
  “大王英明,此战,冯章将军首功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42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