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秦国做武王(校对)第2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9/420

  “启禀大王,臣有七策,请大王听之!”
  刚才在嬴宜敖思索间,秦王就一直等着,现在在秦王首肯后,他才继续说了起来。
  “其一,奇设郡府。河东之地,富庶安邑,天下名城,商业之都,南可到中原,北可到上党邯郸,人尽以为,我秦设河东一郡,这郡府应该在安邑才对,而臣却以为,平阳最合适。
  其二,驻守屯兵,以作应战。平阳一城,扼守要道,东进可威震韩国,北上能蚕食上郡,不可谓不重也,我郡府在此,我秦军在此,只要平阳无事,则整个河东则安。
  臣以为,可在河东常年驻守屯兵,乃至派遣战卒,派遣斥候,严密监视魏韩动向,若得时机,依照白起都督之策,今日取一地,待纳入秦治之后,明日再取一地,如此往复,不需一年,可得上郡全地。
  其三,迁徙秦人,巩固治理。蜀郡都江堰完工在即,开江城有九万水民,可将其迁徙一半出来,补足平阳城人口。
  这些水民,受我秦教化日久,有我秦人之风,时日已久,对河东氏族,也有同化之用,河东之战,我秦俘获四万余俘虏,开江城所缺水民,可由他们补充。
  其四,礼同法、书同文、车同轨。臣之所说,实乃大王近年之策略,所谓礼同法,也就是同礼,也同法也,同法,则用秦法治之,而同礼也,则是倡导河东氏族,遵循我秦人一样的礼教,一样的节日,一样的纪念日。
  以十二月底为年关,以大王即位之日,为庆国节,以倡导孝道之日,为明清节等,让魏人和秦人习性相近也,除此,还有朝服衣冠,祭祀礼器等,都可依此来定,此为同礼。
  书同文,乃推行秦国简字,兴办大学宫,教授四言,车同轨,战让车再无秦魏之分,从方方面面,让秦人魏人无异也。
  其五,以柔于民,重法治乱。对河东之民,当以教化为先,引导为主,消除对我秦人之怨,消除秦魏之分;重法治乱,面对不尊秦法者,又采用重典,尽皆诛杀,维护稳定,以威震氏族。
  其六,大行商,广开源。河东之地,本就是商业发达,大王可在此郡,法外开恩,推行商业,就如同陇西郡一样,保持河东之风,以河东之商业,能壮我大秦之府库,臣以为,十二郡之地,郡郡不同,当以不同之法治之,以合民情。
  其七,重农业,授封功,纳氏族,共携手。河东之地,历经魏国文侯武侯两代,本就有灌溉之利,可令大农司,以河东为重,让此地再无饥民。
  秦让民丰,则民心必然向秦,按照秦律,对河东有功之氏族,授封勋爵,招纳当地名士,联袂而治,慰氏族之心。
  臣以为,有这七策,河东之地,不出一年,必得上郡之全境,不出三年,人心皆秦也!”
  好!
  好一个人心皆秦。
  嬴宜敖是半天不张口,这一张口,就是洋洋洒洒,诉说半天的热情。
  他这一番言语,几乎将所能用到的手段,都囊括了进去,可见治郡之才,这让嬴荡这个秦王听后,也不由得感慨,公族之中,除了樗里疾之外,似乎又要出一个智囊。
  当然,这也能从侧面反映出,秦国这些年治学的好处。
  治学,不仅是在凝聚人心,更是将秦王的新思想推广出去,嬴宜敖的言辞之中,不仅有法家之精要,更是有儒家之精髓。
  以法为本,这就是法治,在这基础上,让河东人学秦礼,接受秦人文化,一起过同样的节日,重视民心,以柔为主,这不正是孟老夫子所提倡的吗?
  “哈哈,治郡七策,策策无虚,如此来看,这河东郡大学宫一事,可谓精要,兴大学,能聚氏族之心,能推秦人之礼教,寡人下令,明日就与治礼令相商,至于何时赴任,自然越快越好!”
  樗里疾父子,又是起身谢礼。
  上郡北部,少大城,多山地,似乎应该给宜阳都督挪个位置了,将他挪到平阳去,去做平阳都督,让麾下战卒,征服上郡。
  不过此事,要等到六国之战后了。
  秦国十二郡,汉中郡守赢熋,荆州郡守嬴歧,义渠郡守夷陵君嬴稷,再来一个河东郡守嬴宜敖,四个公族,这样也足够了。
第332章
霸主之路
  秦王的速度很快。
  第二日,国务府就下了王令,拜公子嬴宜敖为河东郡守,立河东一郡。
  第六日,嬴宜敖在去过国务府后,就前往河东赴任了,去国务府这是惯例,至于他所说的治郡之策,秦王也是尽皆采纳,以平阳城为河东郡府。
  河东一战,魏国虽然损失惨重,但还不算动其根本,除了公孙喜十二万大军外,河东被歼灭的士卒,多是在河东临时招募。
  此次出征河东,秦国大军出动,共计二十二万,除了死伤之外,还有十七万余,歼敌二十万余万,一举击溃魏国河东力量。
  十七万大军,在补足十万战卒人数后,所剩七万屯兵返回洛邑,开始准备今年的春种,至于十万战卒,还散步在河东一郡,尤其是在平阳一城,汇聚了皂游、黑旗、擎苍三支战卒。
  除去这些常备军力之外,此次又从九郡之地,招募了十万大军,驻守在洛阳。
  如今,有二十七之众,枕戈待战,以迎六国。
  上将军向寿,并未回咸阳,此时,他还在宜阳整肃大军,等待大王之令,而秦王在今日,也在等一个人。
  只有这个人来了,他才能知道,六国大军,会在什么时候攻来,若是需要等的时间很长,那招募的士卒,就可以暂时回乡,战卒也可继续北上,先取了整个上郡。
  他要等的这人,便是离开秦国、已有大半年之久的外交令苏秦,要知天下之事,苏秦之言,不可不察也。
  咸阳城外,秦王大纛飞扬。
  嬴荡亲出五里,前去迎接这位秦国的使者。
  已入三月,处处显露青翠。
  咸阳城外的秦人,有不少忙碌起来,在自己的土地中耕种,阡陌之中,除了秦王这一行人之外,还有大农司的农家士子,他们现在俱是秦吏,为秦国所谋。
  去年九月,这些人就已经到了咸阳,他们趁着在十一月之前,在关中、河西、宜阳、这些地方尝试了冬种,取得了一些成效,通过这冬种,他们也算是大概摸清了秦国的土地状况,今年春种之时,就是他们大展身手之日。
  秦国各郡耕种,如何种,种什么,都会由大农司定下,之后呈报到秦国治户台,由治户台呈报国务府后,再以王令,让各郡开始配合行事,大农司的也会派遣秦吏,赶赴各地,督导实行。
  当然这前提,大农司就只是督导,具体决定的,还是各地的郡守,因为各地农人的意见,也是要充分听取的。
  除此之外,大农司还可向各郡、各县、以及大水司提出问题,哪里该兴修水利,哪里出现了问题,然后由治户台统一定下,呈报国务府后,可调兵全国水民,进行修缮水利之举。
  大水司也是一样如此,他们在秦国开府,也有半年之久,人员齐备,机构完善,剩下的就是看怎么发挥他们的作用了。
  嬴荡看着这些,心情也不由得好了起来,不管干什么,最重要的都是粮食了,只有更多的粮食,才能养活更多的黔首。
  秦国现在户籍人数,不算河东,将那些有户籍的义渠人都算上,也才不到六百万人,这能做什么呢,还没有一个超级大都市的人多,人数不足,文化也无法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天下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当属在大梁、新郑和临淄这一带,多分部在韩魏,等到彻底击败了三晋,这一统一天下的进程,才能算是进行到了一半,任重而道远啊!
  秦王站在官道之上,等了好一会儿,有一辆车驾,正从远处缓缓而来,看车驾上的飞鹰徽章,这必定就是苏秦无疑了。
  今日秦王亲自出迎,方显对其之重。
  在嬴荡十几丈之外,车驾早就停住,微胖老者苏秦,正从里面走了下来。
  “臣苏秦,拜见大王!”
  快走几步,快到秦王身前时候,他速速行礼,而秦王,也正在朝他走来。
  不得不说,他压根就没有想到,大王竟然会相出五里,前来迎接,这真是让他有些受宠若惊了。
  当然,他也知道,六国谋秦在即,大王心中必定也是焦急,想提早见到他。
  “来人,上酒,先给外交令解渴!”
  秦王令下,旁边侍卫送上酒水,两人先是共同饮过。
  “臣谢大王!”
  苏秦还真是渴,一通畅饮之后,人也精神起来。
  “哈哈,原本以为苏子年迈,此番出使,必定会是劳神费思,今日看到苏子精神不错,寡人也就放心了!”
  嬴荡对这位纵横名士,可是由衷地关心,秦国积蓄的国力是有了,那征伐天下,就一定不能少了苏秦。
  他哪知道,苏秦是因为参加了孟尝君的美姬宴会,才导致红光满面的。
  “臣再次谢过大王,说来也是惭愧,臣去楚国,楚国未成,臣去燕国赵国,也一样是如此,有罪于大王也!”
  谋齐之举,失利的可不单单是一个苏秦,而是整个秦国,在外交方面都在面临失利,既往的策略似乎已经行不通了,一切都要变一变了。
  “哈哈,无妨,外交之事,本就变化多端,岂能有长久之策,所幸外交令报信及时,让我秦三月时间,就夺取魏国河东,斩杀名将公孙喜,重创魏国也!”
  二十万大军的损失,和河东沃野的损失,足以算得上的是重创了,今日之后的魏国,就不能与之前相提并论了,甚至以后魏国对整个上郡,都要丧失统治力。
  苏秦一笑,他想到说辞,也想到秦国下一步,要做什么呢。
  “启禀大王,天下之事,皆有其过程,没了过程,岂有质变,蚕蛹化蝶,乃是有近乎一月的破茧之日,如今我秦的破茧之日,就要来了。”
  破茧之日,嬴荡还是头一回听他说,看来在苏秦心中,早就有了计策,这也不枉白等了他一场。
  “来人,寡人借这惠风和畅,春暖花开,来听听苏子的高论!”
  秦王下令,当即,有侍卫从车驾上搬来长案软塌,待到两人落座,苏秦才接上说了起来。
  “启禀大王,大争之世,争乃战,万事不可离战也,纵横阖捭,只能为之辅,不能为之主,我秦外事到了如今,将要进入一个新的台阶了,我秦是能逆其而上,还是因其而下,就全看这六国之战,是胜利还是失败了。
  大王须知,我秦打通宜阳、洛阳前,乃是一西方大国,之后占据楚国千里沃野,与齐国共称东西二帝,乃是一天下强国,而到了如今,西帝三月攻取河东,置河东一郡,东帝割地八百里于燕,所以天下形势,异也,西帝要晋升为霸主,而东帝跌落帝台,能否顺利晋升,便是我大秦能否破茧之举。
  对天下六国之战,将是我秦霸主之战,若是胜利了,便稳坐霸主地位,可进一步再取天下,既为霸主,也当有霸主之外事,若是失败了,则从霸主之位落下,只能退回做西方大国,既为大国,也当有大国之外事。
  战局将起,战事为主,外事无用,待到战事一定,外事可因战事而变,纵横之道,并非口舌之道,而是天下之大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9/42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