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秦国做武王(校对)第1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0/420

  秦律之利,变法之界,图强一事,唯兴王道,王道一事,教化为先,教化之要,重在治学,治学之首,其在修书!
  秦蔡纸,我秦独创,著书则万年不腐,吾欲拜天下百家之子,纳言成书,存万年不朽,以后人观之,百家诸子,凡有此志,尽可入秦,行修书之大礼,编礼乐之治世。
  其才出众者,吾奉卿之,天下煌煌,荡求贤才,昭书天下!”
  这是秦王的招贤令。
  先是说秦国的强大,离不开山东士子的鼎力相助,其后再述治学修书之志,邀请天下百家士子,共同入秦,这样发出去,可谓是诚意满满。
  “以孟子观之,这招贤令如何?”
  秦王和孟轲两人,正在太学宫中。
  在四处无人的时候,嬴荡还是喜欢称呼孟轲为一声孟子。
  天下名师,万古芳名,不过现在被嬴荡这样一弄,孟轲的名气就要被秦王压下去不少了,就如同董仲舒和汉武帝的关系一样。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管是谁,那注意力都会在汉武帝身上,而非在董仲舒了,当然,董仲舒与孟子是无法比拟的。
  孟轲将手中招贤令细细地观看一番,之后又递给旁边的未阳。
  “回大王,此招贤令能历数山东士子在秦功绩,能显大王胸襟之广,这秦人之秦国,也可为天下人之秦国,豫让有道,士为知己者死,光是这一条,就能让天下士子尽皆向往!”
  在秦越久,孟轲越是发觉秦王之胸襟,足以容得下天下。
  “哈哈,这皆是有人告诉寡人,欲想要天下,就须得用天下之人。”
  这句话是甘茂坠城之前说的。
  如今的秦国,早已今非昔比,但要论起这甘茂的才华,还是鲜有能及者,因为甘茂重在全面,凡事都能看破本质,当然,他就是太看透本质了,所以才做不了一个良臣。
  孟轲略微思索。
  “能成事者,要看其志,能成志者,必不可缺胸怀,臣所熟知的秦臣之中,应该还无一人能说出这般言语?”
  圣贤通明,能明天下之理的孟子,岂能不懂人道也。
  他所见过的秦国重臣,俱是治国能力不低,但能想到用天下人安天下事这样的道理,还没有一个。
  “呵呵,是前左相甘茂,孟子自然是没见过了。”
  嬴荡若有所思的说道。
  眼下,两人正在太学宫中。
  秦新立太学宫,位于咸阳城野,此间本是老奉常嬴俍一族的封地,其族人在此有一座方三里的小城。
  几十年前,秦孝公迁都咸阳,嬴俍这一脉因献地有功,便开始在秦国朝堂显赫,小城中的嬴俍氏族,也尽皆迁徙到了咸阳城中。
  季君之乱时,甘茂临死献策,郎中令白璟将嬴俍一门给杀得干干净净,那这封地自然也就收归国府,这座城池就属于秦王了。
  小城位于咸阳三十里外,秦王所思,既然是一所综合性的大学,那就得有一个大学的样子。
  齐国的稷下学宫,就在临淄之外,秦国变法治学,要做天下之首,那自然是不能比齐国差了。
  嬴俍氏族,历经上百年的经营,城池坚固,城中宫殿楼宇,也是一样不少,只需要稍微做个翻新,这一座太学宫,就能够立起来了。
  “孟子以为,此地为我太学宫如何?”
  今日上午,两人一路走,一路看,已经是将城池走了一遍。
  “回大王,单说城池,齐稷下学宫气象,也不足此处一二,从城门一入,横穿街道,两边俱是房舍,都可作为学宫屋舍,从门口一直到这里,共有大小宫殿十二座之多,可做研学、论学、修书、藏书之用,就是咸阳造纸厂,也可在每日间往此地运送秦蔡纸,臣以为,太学宫于此处,是最好不过了。
  书能存万世,并非其文字,而是其义也,君王能恩泽天下,并非其乃王也,而是其仁心也,刺客能为刺客,并非其剑术,而是其坚毅也,大王仁心仁德,能行治世之道,孟轲焉有不平之理,有大王为君,纵然茅屋,也可修书!”
  孟轲起身,一字一顿地说道。
  终于能让他吐露心声了,看来连日以来的努力,没有白费。
  “孟子之言,寡人铭记,治学乃我秦要务,只有这般,才能显示我秦国求贤若渴之心,孟子择日,便可行开太学宫一事,往后这修书、山东士子来秦之事,寡人都就都交由孟子了!”
  秦王拉着他说道。
  以孟子为秦师,这话可不就只是说说而已,他对孟子,一向都是以师待之。
  第二日,咸阳将军孟贲派遣工匠和三千卫士入太学宫,开始进行翻修事宜。
  小城城门之上,谷城两个大字,早已被摘下,换做了太学宫。
  嬴荡手书一封与燕王,秦外交台派遣陈均为使者,出使燕国,说与公子稷回秦之事,外交令苏秦亲自出使楚国,说与联姻之事。
  秦国数百信使,从咸阳而出,携招贤令,去往天下诸国。
  天下士子见之,无不动容,甚至还传到了齐国稷下学宫。
  再过段时日,嬴稷就要回来了,该封个什么君,封地又是在哪里才好呢?
  封的不少,说寡人小气,不够兄弟意思,封的多了,寡人也没有这么多,这是要好好想一下了。
第190章
六国血盟
赵侯赵雍
  赵国国都,名曰邯郸。
  赵氏之祖乃造父,嬴姓。
  周穆王时,为穆王御者,因穆王西巡而得功,受穆王封赏,赐地赵城,此为赵氏之由来。
  周威烈王时,晋国经过几十年变革,三家分晋已成定局,威烈王无力挽回,无奈便封赵、魏、韩为侯,至此,晋国正式从大周版图上消失,在此十七年后,赵敬侯迁都邯郸,至今赵国的都城就一直在这里。
  邯郸之野,有一地名为鹿野。
  相传赵敬侯迁都此处,途径鹿野,见麋鹿成群而过,此为大吉之兆,寓意赵氏大兴,便以鹿野为名。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这里筑起了一座将台。
  将台修建得极其考究,高约四尺,方有百丈,里面是黄土夯实,在外面又砌了一层大青砖,还有上面,也用石板铺了厚厚的一层。
  将台呈青灰色,四周白玉栏杆雕龙画凤,角落里四条石头雕刻的骊龙,可谓是栩栩如生。
  在将台上面,摆放着六张华丽的青铜座椅,上面铺着黑红绣金的软塌,看这质地,都是上好的丝绸所做,庄重而又华丽。
  六座中央,还有一座祭台。
  祭台上面,三张长案依次摆开,上面尽是青铜和玉石所打造的各种祭祀器具,长案之下,乃是一青铜大鼎,鼎中正冒着热气。
  下了将台,站在正前方看去,六座三三对立,从南到北,依次排开,在六座之后,还立着六杆足有三丈之高的大纛,从右往左,依次看去,燕、魏、赵、韩、中山,卫。
  将台之外,赵国大军守卫森严,将这里里三层,外三层的围了整整一圈。
  他们个个神情庄严肃穆,身形高大,站立已有一个时辰多了,竟然无一人妄动,可见其军阵严明。
  军阵之外,只听得马蹄踏踏,一队队的赵国骑士,来回奔走,胯下骏马,上下飞驰。
  好厉害的骑术!
  自战国以来,诸国战事频繁,战争的形态也在发生着变化,春秋战法早已过时,尤其是魏国武卒一变,更是让天下人看到,战争也可以这样打,还有孙膑马陵一战,更是开创先河之举。
  战车逐渐没落,骑兵的迂回冲锋越来越受到重视。
  看这些赵国的骑士们,他们身着短衣,脚下蹬靴,行动灵活多变,在马上上下翻飞,丝毫不会受到衣服的阻挡,这正是赵雍这几年来的心血,胡服骑射。
  赵国的北面,乃是胡林和楼烦,这两大部族都是游牧民族,赵国没少与他们交战,胡人骑兵之力,天下难挡。
  每每与之交战,赵国士卒是追又追不上,逃又逃不了,吃尽了苦头,后来赵雍立志变法,再由楼缓全力辅佐,才有了这胡服骑射之威。
  顺着将台一路往南,有一条两丈宽的小道,一直通到了远处,这一路之上,每隔五十丈,就有一杆旌旗,一直延续到了天际。
  正是清晨,旭日还未完全发挥出它的热量,虽然是个大晴天,但一样异常清冷。
  这时,有一辆战车,正从小道上奔了过来,战车之后,还跟着一队赵国骑兵。
  车由两驷拉动,跑得极快,后面骑兵紧跟而上,踩得大地震动。
  好大的威势!
  驾车的是一个孔武雄壮的力士,其身高体量,都快要及得上战国霸主秦王了。
  战车上坐着两人,其中一个,乃是赵国上卿、纵横策士楼缓,而楼缓旁边坐着的,正是赵侯赵雍。
  天下诸国,纷纷称王,就连越宋卫这等小国也不例外,唯独这赵雍,在生前就一直没有称王,他是在薨了之后,被尊为赵王的,谥号赵武灵王。
  赵雍眼窝深邃,鼻梁高挺,满面长髯,沾着些许的淡黄色,颇有些胡人之相,鼻梁又带着一点阴沟,整个人看起来,又多了几分狡诈。
  身形倒是很魁梧,肩宽臂长,着一身华贵的礼服,看不出其雍容,倒是显得霸气十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0/42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