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秦国做武王(校对)第1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1/420

  他的模样颇为俊秀,约莫四十上下,一张脸庞虽然饱经风霜,可丝毫不挡其俊秀之风,身量不矮,行姿潇洒,一眼望去,好似人中龙凤也。
  “使者无需多礼!”
  秦王正端坐于王座之上,听这一言,楼缓抬头,瞧了一眼秦王。
  只见身似熊,背似虎,眼如鹰隼,声若洪钟,浑身上下,无一不在散发着帝王霸气,更主要的,如此雄伟之姿,竟然是一个刚过弱冠的年轻男子,模样也是如此的年轻。
  秦王所谋,他早有耳闻,在他心中,有这般能力者,断然不会这样年轻了。
  “谢秦王,外臣携我赵王之意,特来郢都,贺喜秦楚之战,秦国之大胜!”
  嬴荡当然不会相信,楼缓千里迢迢,是真心来道贺的。
  “大胜,哈哈,赵王联合魏国,觊觎我秦国河西已久,寡人岂会信了赵雍的话,使者乃是明人,怎的学会了说暗话?”
  嬴荡来得直接,开门见山一向是他的习惯。
  “秦王言之有理,今年上半年,大王困于季君之乱,楚人说于魏王,魏王又以相助赵国,抗燕为由,联合我赵国,欲发兵一起来攻取秦国河西之地。
  当时,我王的确认为可行,但外臣却不以为意,攻取河西,无非是为魏王所谋,赵国岂能有利处,何况还有一个燕王虎视眈眈,攻秦之计,不行也!”
  楼缓,乃纵横名士,这说辞当然就是纵横家最擅长的。
  昭襄王即位的十几年后,秦赵是有过一段蜜月期的,因为秦赵,也有共同利益,现在,楼缓这是看既然联合魏国攻秦不成,就不如与之交好算了。
  “当真明事理也,纵横名士,岂能不知远交近攻之理也,何为远,我秦国是远,何为近,魏国为之近也!”
  不过,这次楼缓并没有顺着秦王的话说下去,而是转身看了四处秦将,再望着秦王。
  “那是自然,秦国将军真猛士也,秦王以弱冠少年为将,烧巴山,破上庸,攻丹阳,淹鄢城,取夷陵,入郢城,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权势,收归楚国不少氏族,忠心秦王,如此不世之功,纵观秦国上下,无一能及也。
  非子能立国,但不懂国,穆公能取地,但不知如何治,孝公能变法,乃是人杰,可不知兵也,至于惠文王,文治武功,更是拍马难及如今的秦王,最难的是,秦王如此年少,又身强体壮,若是再有半百之数,天下必秦也!”
  听楼缓说话,嬴荡一阵心中舒坦,这还是第一次听到一个外臣,对他这样的夸奖。他的话还未说完,嬴荡却已经猜到,他接下来要说什么了。
  “使者不会就只是要夸寡人吧?”
  楼缓摇头,向前踏了两步。
  “明察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秦王如此伟岸,天下诸国,必定惶恐,惶恐则抱团,魏连赵韩,赵韩连燕,连齐,连楚,连卫,连义渠,如此八国合纵,秦王如何能抵抗?
  外臣还知,秦国河西大军,魏冉都督,善于疑兵,其军空虚也,宜阳大军,多数南下,洛阳大军,多屯兵,少能战,北地定阳,更是无兵可守,不虚六国,只需一义渠,便可入秦腹地。
  若要犯秦,则有三路,其一直取宜阳,宜阳一破,洛阳被废,大王三阳制敌不全,更重要的,威胁函谷,其二,渡过大河,进攻少梁邑,少梁邑无兵可守,可一路西进,包围咸阳,攻破秦国,其三,更是简单,大军可绕道韩国,只取上庸,上庸一破,秦王及其十九万大军,被困于楚地,如此,秦国成两秦,要么国破,要么秦王身死。”
  说到这里,楼缓一声长叹。
  唉,外臣所叹,皆是为大王所思,不忍如此雄主,就死于八国无能庸主之下,可惜,悲乎!”
  到最后,楼缓直接大叫起来。
  秦王深吸了一口凉气,心中不由得感叹道,这是个狠人。
  眼睛狠,一眼就瞧出了秦国虚实,计策狠,大蛇对准了七寸,三路攻取,皆是秦国七寸,嘴巴更狠,为了显示秦王的雄才,居然骂八国王是庸才,甚至连赵雍也不放过!
  这真是叫人……
  唉,寡人难啊!
  这样的人物,要是能做我秦国臣子就好了。
  放眼战国,赵国也是人才济济了,廉颇李牧这些人不谈,那平原君赵胜,丞相肥义,上卿楼缓这些人,哪一个又是省油的灯呢。
  现在楚国是彻底遏制了,接下来就要针对赵国了,可秦赵之间,先是魏国河东,再是韩国上党诸地,根本就打不到,只能不让其变法完成,无力与秦国对抗才行。
  嬴荡面色阴晴不定,沉吟了一会儿。
  “既然使者如此关心寡人安危,那使者对此有何良策?”
  秦王忍着性子问道。
  良策,总不就是要从楚国退兵。
  “那就要看秦王如何选了,是争一时之气,还是要这天下,若是要天下,现在就须得忍,忍着继续图强,而后一统天下,所以这楚国之地,见好就收,如此,才能安诸国之心,不与秦王为难。
  外臣无意隐瞒秦王,外臣来时,顺道去了赵国,去了韩国,在宋地,见到了齐国公子,他们都说与外臣,对秦国之恐,楚王如何,虽外臣未见,但料想他心中惶恐,更是胜过所有人。
  秦王不若就以屈原之策行之,此乃是楚王之意,大江以北,汉水以东,可尽数归于秦国,至于其他,就不要再图。
  秦王也须明白一个道理,诸国国君,与商人无异,他们看到楚国吃亏,暗自高兴,可这亏得太多,影响到了他们,他们必会联合,外臣还请秦王三思!”
  楼缓正是一张好嘴,嬴荡自付是说不过他了。
  他倒是有一点说对了,六国国君,就是六国商人,他们本根不可能一心,真要是一心,秦国也不能统一天下了。
  楼缓倒是有一句话,暴露出了赵国的底线。
  屈原要汉水以西百里之地,楼缓却说汉水以东就可以了,这岂不是意味着,诸国国君和楚国意见并不统一,还有转圜的余地。
  “寡人明白了!”
  吃到嘴里的,自然不会吐出来,屈原不是说几国都有使者来了吗,那就先挨个见一下再说,实在不行,就只好还给楚国了。
  楼缓一想,自知失言,当即明白秦王之意,不再多言。
第168章
燕国的乐毅
  继赵国使者楼缓之后,齐国使者苏代,魏国使者荀新,韩国使者张翠,尽入郢城。
  唯独一个楚国使者,在这个时候却去了楚国寿春,面见楚王。
  嬴荡安排他们在驿馆住下,等到人聚齐了,再一次性都见了,事就这么个事,何必弄得那么麻烦,不过在这之前,他还要见一个重要的人。
  眼下,秦王正在郢都城北。
  在这条要道上,秦军扎下一座竹屋,竹屋里面,秦王正吃着热腾腾的火锅。
  他在等人,等一个重要的人,在诸国合纵中,一个能站在秦国这边的人。
  乐毅,本为魏人,其父乃是乐羊,魏国响当当的名将,后来得罪于魏王,出逃燕国,其子乐毅,在少时就才思敏捷,读百家之书,更擅于兵事也。
  姬职即位后不久,便重用乐毅,拜其为上将军,力行变法,令燕国在短短的十年间,就焕然一新,乐毅之才,世所罕见。
  燕国与齐国间的仇恨,乃是杀君之仇,姬职与齐王间的仇恨,乃是杀父之仇,这样的仇恨,深入到骨子里,最难消也。
  据历史记载,齐国变法强盛之后,齐闵王即位,燕国派出使者,联盟诸国,六国联军,由乐毅率领,下齐国七十城,攻破国都临淄,一战差点就灭了齐国,等齐国复国之后,其元气大伤,就再也没有辉煌过了。
  可以说,齐国的败亡,这位仁兄是功不可没,嬴荡要等的,正是他,也只有他,才能在诸国谋秦时,与秦国一道。
  过了片刻,楚国的官道上面,起了一阵尘土。
  秦王远远望去,正有三辆战车,从北方而来,看战车上面,所悬挂旌旗,乃是燕国使臣,是乐毅来了。
  乐毅贵为上将军,又要处理朝中大事,是个日理万机的人物,姬职此番派遣乐毅来,或许还有其他的目的了。
  对于姬职来说,秦国远在西边,西边如何,对他来说影响不大,楚国也远在北边,影响同样不大,唯一耿耿于怀的,就是齐国的杀父之仇,还有赵国的中山国之争。
  齐国夺取宋国,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这样一来,齐国国力势必强大,威胁周边诸国,燕国想要报仇,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去了。
  乐毅今年三十有六,正是年富力强之时,他这个年纪,早已过了年少的悸动,但还未到知命的时候,正是大有可为之时。
  三十多年的经历告诉他,人只有坚定,才能够成事。
  此刻,他身着一件湛蓝长袍,腰间挂着一柄长剑,正端坐在战车之上。
  阔面大耳,高鼻梁,厚嘴唇,面色略微有些漆黑,双目有神,直视前方,宽厚的手掌上,还拄着一柄同样宽厚的剑。
  自古以来,燕赵之地多侠士,乐毅虽是魏人,可自幼就在燕赵长大,早就沾染了那股侠气,谈不上好看,但让人一观,便知是悲歌慷慨之士也!
  眼见有人拦路,乐毅战车停住,他站起身来,朝前望了一眼。
  只见百多士卒,军容肃穆,再看其上大纛,便知是秦军也。
  此时拦路,这分明就是在等人。
  刚好堵在这里,还能是等谁,只能是在等他。
  乐毅一笑,下了战车朝前几步。
  “燕国乐毅,入郢城见秦王,不知是秦国哪位将军在此?”
  他站在竹楼之外,高声喊道。
  嬴荡听到动静,起身走到了门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1/42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