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秦国做武王(校对)第119部分在线阅读
这一战持续了一年之多,攻破楚国别都鄢、都城郢,烧毁楚国宗庙,占据不少楚国土地,也是这一战,令楚国元气大伤。
楚国西边的城池,历来都是军备松懈,年久失修,等别都一破,便可顺江而下,直奔郢城,乘势占据荆襄之地。
史书虽并未说明两国具体军力,但这一战,是白起大胜,如今这情况,嬴荡也不要求多了,楚国十万,给白起十几万,只需要他占据了夷陵即可,年轻的白起,应该能做得到吧?
“在寡人这里,只有十分胜算,才会出兵!”
秦王语气果决,他这是将身家,都赌在了白起身上,还赌上了秦楚两国的国运。
公输楠也跟着坚定起来。
“那臣便有了计策,上次借粮,并未对贵族们许之以重利,如今,可许之以重利,世人皆言利也,有利,才能够人人趋之。
其一,不管是捐钱或是捐粮,都可授予其功勋,此事可交由治吏令具体裁定,其二,大王此战,在于楚国沃土,秦国勋贵,但有捐粮捐钱者,在我秦大胜之后,可将楚国夺来之地,翻倍赏赐,其三,拉拢山东各国商人,若是他们捐钱,也可以授封土地,但对其要克制。
如此一来,好处有二,其一,既然大王笃定此战能胜,那将会有大片楚国土地纳入我秦,为了有利归治,必要从关中诸地,迁徙黔首,但若行封赏,勋贵们必定是蜂拥而至,则可为大王省去迁徙黔首一事。
其二,公勋乃是虚职,唯有土地,才是实也,奖励土地,秦国勋贵们必定人人向往,此次粮草,可一应俱全。
其三,许山东商人楚国土地,商人趋利,得了好处,必是拥护我秦在楚地之治,利于安定。”
这是什么,捐官,还是卖官,还是附赠土地?
不过,办法是个好办法。
尤其是对山东商人这一招,商人们赚取的是天下之财,若能将他们和秦国捆绑,那他们之财,也必会有秦国一份。
只是这样一来,会令贵族坐大,为了避免他们影响朝政,这日后要将贵族和秦吏区分开来,让贵族就只能是一个地主。
这些年来,秦国东征西讨,攻城略地,若要这些地方安定,都需得迁移秦人过去,巴蜀两郡经营这么久,还容易出乱子,正是因为缺少秦人,难以同化当地氏族。
兴建天府王城,迁徙十万洛邑国人过去,嬴荡正是为此所虑,奖励土地给贵族,顺便也给秦国解决了一个大麻烦。
但这样一来,就又有一个问题了,勋贵们可不是智力残疾,现在土地还是楚国的,寡人这空手套白狼的举动,他们能相信吗?
“对楚一战,我秦国众臣,还有将军们,都有必胜的信念,可这些贵族们,不给他们一点实际的好处,能让他们相信吗,难道治户令还有一策?”
秦王嘿嘿一笑。
公输楠也静静地望着秦王,只是他的面色,忽然间愧疚起来。
唔,无故愧疚,这让嬴荡有种不好的预感。
“臣是有一计,大王在秦国还有不少封地,可许诺勋贵们,若是对楚国战败,大王可将自己封地兑给他们,如此,则勋贵再无疑问!”
嬴荡一时无语。
好啊,又是在算计寡人,有这样忠心为国的臣子,可真是寡人之幸!
向寿神情惊疑,看一下秦王,又看一下公输楠,眼神似乎在说,这样会算的臣子,还真是少见。
秦国立国,乃在周孝王时,此时大周分封,秦国也分封,秦国之土地,公族占据了一部分,其余的都分了出去。
后来商鞅变法,行土地改革,从此不再分土裂君,而是直接由国府,封户到民,省去了中间的环节,完成了土地变法。
受此影响,秦王名下的土地,也是在日益减少,若是再许诺出去,或许寡人就成天下最穷的王了。
唉,寡人为了一战能胜,是将自己都赌上去了。
“好计策,就依此计行事,筹措军需,寡人就全权交由治户令来做。”
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秦王要粮草,他公输楠总不能硬变出来吧,此刻见到秦王答应,有了办法,立时大喜。
“臣遵令,大王有此雄心,是臣子之福,大王迟早要做这天下的王。”
秦王答应得爽快,公输楠高兴得连拍马屁。
解决了粮食来源,那剩下的就是所需多少数量了,这要他和向寿去算。
还有一事情,也压在秦王心头。
对楚国用兵,秦国该出多少,实际又能出多少,白起虽是战神,但毕竟年少,第一次统率如此大军,派遣何人为副将,能不能做到服众,最起码,向寿这个上将军有没有意见呢,这些事情,都需要和他商议一番了。
秦王转身,说向了向寿。
第144章
点兵点将
“如今,我秦国战事频发,上至定阳,下至巴郡,都需要大军调集、粮草运送等诸多事宜,孙子有云,兵者乃国之大事,不可不察也。
如今,丞相出使燕国,御史令行监察之职,秦国国务府能明军事者,唯有上将军一人也,咸阳乃秦国中枢,只有上将军镇守,寡人才能安心。
但如此一来,这率军进攻楚国的将军,就得另有人选了,司马错与上将军需坐镇咸阳,丞相远在燕国,宜阳都督冯章,北抗义渠,西定雍城,自然也脱不开身,那这领军之人,上将军心中可有人选?”
秦王语气温和,客客气气地问道。
公输楠在一旁看得好生羡慕,他所羡慕的并非是上将军的权势,而是秦王对于向寿,真是做到了以礼相待,试问整个秦国,能有如此待遇者,似乎就只有向寿一人也。
向寿一听这话,心中自然明白,此次攻楚,大王是不希望他去了。
国务大臣之下,便是两位都督,一位走不开身,至于另外一位,则是魏冉,平定季君之乱,大破函谷关赵砮,让魏冉风光无限,声势正盛,派他去攻楚,于军威,于士气,是最好不过了。
不过,向寿看了一下秦王,又想了一阵。
大王说了这么多,必不会是因为魏冉,因为魏冉在大王心中,还没这么重的分量,难道是……
向寿虽直,且为人忠厚,但思索一阵,也能够明白秦王之意。
“大王,不可!”
连确认都不确认,不带犹豫的,就直接拒绝。
秦王的和颜悦色,没想到被向寿直接堵了回来,这让一旁的公输楠都是面色一惊。
“上将军何意,寡人愿意一闻!”
秦王并未表现出任何不悦,反而是慎重听取其意见。
向寿皱着眉头,神情开始凝重起来。
“大王,臣虽不明大王谋略,但臣知道,此刻攻楚,我秦无疑是被架在火上,只许胜,不许败,若是失利,则有大危也。
自我秦攻打宜阳之后,诸国风云突变,合纵我秦之风又起,天下诸国,防秦远胜防楚也,大王乘机攻楚国,的确乃是良策,但也是一险策也。
大王可曾思量,若是此战失败,该当如何,那时候我秦国大军伤于楚国,楚军若是乘势而上,别说巴郡,就是蜀郡也是岌岌可危,十几年苦工,便化于一朝。
其次,我秦国大军伤于巴郡,赵魏义渠难道不知我秦国定阳、河西之虚,倘若挥军前来,又有几成胜算,从少梁邑只取咸阳,又需要几日呢,如此险要,大王可曾有过思量?
其三,攻打楚国,必定调集宜阳之兵,秦军败于楚国,不管是魏,还是韩,只要取了宜阳,那大王这三阳制敌,便废了两阳,这又该如何呢?
古来大事,必定是有利必有其弊,凡事而三思,思功,也是思过也,大王雄心壮志,臣无阻拦之意,只是此事,不可不重也,给大王言功者有,但言过者甚少,臣不得不说也!”
向寿一番谆谆之言,秦王深刻反思。
虽知战神白起胜过楚国,但毕竟战事千变万化,这事情并非就是百分之一百的能胜,何况现在的白起和十几年后的白起,似乎也会有区别,是该好好考虑。
旁边的公输楠听之,他终于是知道了,秦王对向寿这么用心的缘故。
“那上将军以为,何人领军?”
向寿心中所思,最好是不战,若是战,那肯定是魏冉了,他一向都选择稳妥之计。
“只有都督魏冉,战阵之道,兵书是一事,但经验也是一事,巴蜀之战,白起勇猛,世人皆知,该当首功也,但其岁太轻,又被大王从千人任之白驹将军,才不过几月,时日甚短,难以服众,用兵之事,岂能儿戏。
都督魏冉,久经战事,遇事经验丰富,贵为都督,且能服众,函谷关一战,六万破敌九万,诸国传诵,若是此人为将,必定能让楚军震慑,我秦军军威大涨。臣以外,派宜阳都督为将,如若不然,臣愿亲往,纵然不能破敌,也能坚守不败。”
说着说着,向寿这是脾气上来了,都提出要自己领兵。
可秦王却有自己的思量,若是只需要一个人守着,那派遣向寿、魏冉这些人都可以,但要大败楚国,思来想去,就只有白起最合适。
况且白起乃新将,由他领军,楚国必定骄之,这骄兵,则必败,定下的事情,就不容更改,连主意都拿不定,岂是君王之为。
“寡人意志已决,不容更改,白起,寡人知之。”
秦王神色一正,下方的公输楠和向寿皆是对视一眼。
“此人乃不世之才,非常理度之,寡人自信,白起断然能胜,若是不胜,则寡人自告于秦人,攻楚乃寡人之罪也。
此志不渝,上将军莫要规劝,攻楚乃我秦国国战,寡人还要亲自去巴郡督战,扬我国威,所以才须得上将军统领咸阳之兵,坐镇咸阳,如此,寡人心可安!”
这不是商议,而是已经决定了。
大王亲去巴郡督战?
向寿和公输楠两人,更是震惊,尤其是向寿,再也难提出反驳的意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