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秦国做武王(校对)第102部分在线阅读
“使者真乃国士也,可惜生在了韩国,一番言论,寡人亦是赞同,可怎奈世人只顾眼前,哪还想得如此深远,国事不可违,人事也不可违,事情只能如此了,秦韩联盟,乃大势所趋!”
宜阳对韩国重要,这秦韩联盟,对秦国也一样重要。
这一来,可以防备诸国合纵攻秦,二来,则可以让韩国夹在秦楚之间,做个缓冲,起到制衡楚国的作用,三来,也可以在秦国攻取魏国河东郡时,静在一旁观看,不使三晋联合,当然,还有第四点,那就是韩妗长得也挺好看。
秦国对赵国是联合燕国制衡,对楚国是联合韩国、越国、宋国、甚至齐国制衡、对于齐国,则是连横越国、宋国,有这两个绊脚石在,让他不得西进。
控制韩国,制衡赵齐楚三国,如此策略,这山东诸国,也就翻不起大风浪了。
“秦王携万钧之势,自洛阳俯瞰我韩国新郑,令我韩王卧于秦王长戈之下,秦韩岂有不盟之理,事到如今,外臣就只有一个条件,上党一郡,乃是我韩国富饶之地,税赋运粮,必定要经过秦国领土,还请秦王能保此路通畅。”
韩国的税赋,当然也可以绕道魏国而行,只是这样一来,平白无故,走了许多弯路,直接从宜阳洛阳之地穿越,最是容易。
秦王也想将其截断,让上党和韩国彻底失去联络,可依现在的国力,根本就做不到,更不谈眼前还有一个魏国河东,此事可以放在以后再说,只要三阳制敌长廊在手,韩魏迟早必废。
“哈哈,即是联盟,自然可以,寡人特许,韩国臣民,聚众人数不过百者,可无需报于洛阳宜阳两地都督,畅通无阻,可否?”
张翠点了点头,这次直接拱手应答。
“那就如此说定,外臣明日便回新郑,说与韩王秦国联姻之事,秦王也可派出使臣,去我韩国迎接王女,责成大礼!”
看来张翠在来时,韩王就将此事交由他一力处置,不然他答应得也不会这么干脆,连回去商议禀告都省了。
总算是将这事情给定了,那迎亲的人,该派谁去呢,最起码是个秦国公族吧,毕竟这算是家事。
嗯,那就宗正吧,九卿都死完了,就他还算聪明,活着呢。
“甚好,甚好!”
张翠好,魏冉也好,平定了赵砮!
第122章
贼军北上
过了孟贲大军营寨,便是函谷关。
咸阳将军孟贲镇守此处,这些时日里,每日都有贼军欲要攻破营寨,冲向咸阳,可每次都被孟贲率军击退,将赵砮八九万贼兵困在此处。
到了如今,早已没有了攻寨的贼军,有的就只是,喊着要投降的降军。
秦王特赦,凡投降不战者,一律不咎其罪责,这样一来,贼军的逃兵更多了,秦王昨日来,到今日,就已经收拢了数千之多。
函谷关、潼关、武关尽皆攻破,想必那八九万贼军,定是乱成了一锅粥,卒不见士,士不见将,将不见帅,或许这正是赵砮贼军的情况,建制大乱,指挥大乱,对于这些人来说,就只剩下了投降,因为秦国,才是他们的家。
只是一直没有听到,赵砮被抓住的消息,这让秦王有些许的失望。
张翠昨日就回新郑,秦王修书一封,令宗正嬴阖从咸阳出发,去往秦韩边境,为秦王迎韩国王女。
秦王停止东行,在孟贲大营中,兴冲冲地等了两日。
他正在等着魏冉前来,禀报函谷大捷。
已经第二日,一直等到正午时分,宜阳都督魏冉,才从函谷关风尘仆仆地赶来。
秦王见他时,正位于王帐之中。
“臣魏冉,拜见大王!”
魏冉不避甲胄,一见秦王,竟然拜倒在其身前。
此番见王,可以说他的心境是相当的复杂。
当初燕王姬职以嬴稷之名,令他参与季君弑君之举,秦国形式复杂,朝堂不稳,让他走了一步错路。
如今想来,真是悔不当初,季君不仅伏诛,更是其党羽无一存活,又听说秦国朝堂,死伤惨烈,变化之大,让他这老臣都开始陌生起来。
他也本该是必死之局,全因甘茂从中作为,让他做了这宜阳都督了,才有了洛阳见王之举。
此番行动,他表明忠心,更是告罪于王,没想到他不仅是活到了如今,更是为秦王立下功劳,这当中的变化,让魏冉时至今日,都觉得有些如梦似幻。
秦王正坐于上首,示意魏冉起身,又赐了座和美酒,对于秦王之话,魏冉一一应承。
“魏都督大破贼军,威震函谷,寡人听了,也是欢喜,你我君臣,共饮此爵!”
嬴荡举爵,魏冉急忙双手端起,与之对饮。
当初不杀魏冉,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未掌大权,想杀也杀不成,其次,是魏冉承认弑君之错,能有悔过之心,如今能杀,却见魏冉忠心侍主,早已没了弑君之臣半点样子,那这个宜阳都督,就可以被原谅了。
甘茂都选择错了,何况只是个魏冉。
“回大王,能平函谷赵砮,非臣之功,乃御史令大人之策也,臣不过执手尔,臣设立三座营寨,盯紧贼军,而贼军缺少粮草,冲击我军营寨,屡次不成,臣熬了将近一月,才开始调集大军猛攻武关,功成后散布消息,致使贼军军心不振。
其后,再是破潼关之举,潼关一役可以说是兵不血刃,贼军纷纷投降,等贼军没有了武关,潼关两地,再将函谷关围成一座孤城,猛攻一日,便下城关。如今,贼军三关皆破,秦军东西两头堵住,贼军能出者,其一南下,其二北上。
南下者甚少,多为北上,臣采用这坚守之策,贼我两军死伤不多,贼军投降为主,到了如今,已有七八万降者,只是尚未见到贼将赵砮。”
魏冉说的简单,但这场战事,还不是进行了一月多,说明这个中情况,也并不容易了,贼将赵砮,也非是无能之辈,魏冉还是颇有领军才能。
虽未能抓到贼将赵砮,可收归了这么多的降军,他们以后还是大秦的战士,没有了季君,还是可以为秦王而战,听到这些,嬴荡自然是高兴了。
“好,好一个魏冉都督,兵不血刃就拿下函谷,至于贼首赵砮,派人搜寻便是了!”
函谷三关,围绕在崇山峻岭之中,别说是八九万人,就算是再来八九万,一旦隐入这深山之中,也不好找出来,更何况秦军只有六万之众,只能以坚守要处,消耗贼军为主,当时的情况,也没有多余的兵力专门搜寻赵砮。
“回大王,是臣不力,让贼首逃脱,至今未见其踪影,不过,臣已将六万大军分作两部,其一为三万,镇守三关,还有各个紧要之处,招收降兵,其二,还有两万余人,以什为计,分别入山,追踪赵砮行踪,凡秦军所到之处,张贴大王诏令,投降者一律不死。”
魏冉本就有愧于秦王,在这种情况下,更是渴望能够立一场大功,来昭示忠王之心,可在季君之乱初始,他手中只有一万战卒,大军皆在洛阳都督手中,所以攻打函谷,营救秦王,当以洛阳都督为主。
可谁能想到,洛阳都督居然想要千骑去救王,据他所知,贼军共有十几万之众,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不过这样也好,能让他独自领军,立下这灭乱之功,所以在一开始,他就猛攻赵砮。
不想赵砮就是因为他的猛攻,将咸阳大部分军力都调来,坚守函谷关,反而给冯章一个机会,千骑飞驰,自乱军丛中取了季君首级,一时之间,在山东诸国,也都传为美谈。
这头功没了,那这赵砮的人头,就一定不能放过了,虽然是他攻破的函谷,但毕竟不是他的计策,他是个心高气傲的人,不愿落于人后,所以对赵砮的追踪,是一刻都未停歇。
“说来都是我秦军将士,能降者,尽皆不杀,不降者,一律杀无赦,依你之见,这赵砮又能藏身何处呢?”
秦王早有决断,只是想再听听魏冉的意见。
“回大王,臣以为贼首赵砮,怕是早已逃离函谷,正往北边而去,东西不通,只能南北,若是往南,则是巴蜀之地,还在我秦国治下,若是往北,便是魏国,自我秦季君之乱,赵魏就有抗秦之心,或许这贼人,早就与魏人有了勾结。
大王,此间战事已定,可留两万人镇守此处,收纳降军,其余大军,可归于各处,洛阳的归于洛阳,宜阳的归于宜阳,臣愿独自领军五千,北上诛杀此贼!”
函谷关往北,崇山峻岭,其中有一条小道,可北上通往魏国安邑,降军都有七八万,那赵砮麾下,应该没多少人了,五千人继续追击,却也足够了。
“都督此言不错,来人,传寡人的令!”
尚书令常伴秦王身侧,秦王有令,他开始准备好笔墨。
“令咸阳将军孟贲,率军北上,领咸阳一万大军,函谷一万降军,镇守蓝田;
令皂游将军都尉如,回军洛阳,暂代洛阳都督之事;
令宜阳都督魏冉,领三万大军,镇守函谷,其余降军,尽可遣散。”
秦王令下,尚书令疾笔书写。
既然这战事都结束了,这些大军那也就不需要再久留了,再久留下去,秦国实在是养不起了,这样也是让治户令少操点心。
秦王吩咐完,只字没提魏冉所说之事,反而是让他继续镇守函谷,他正坐于下首,等着秦王发话了。
“大王,如此一来,那反贼赵砮,该派何人追寻?”
秦王不语,魏冉忍不住问道,秦王明白,他这是立功心切。
“哈哈,此番平定叛乱之战,冯章解救咸阳,斩杀贼首,司马错镇守咸阳,献计函谷,魏冉都督,亲身躬行,威震反贼,尔三人之功,无出其右者,都督之心,寡人已知。
楚王芈槐,似有灭越之心,赵魏两国,亦是对我洛阳宜阳两地谋划已久,寡人还需要魏都督镇守宜阳,料定函谷,保我秦国太平,至于这赵砮,寡人有三千郎官,亲自追击!”
嬴荡如此声势,东巡函谷,所领这三千郎官,本来想做驰援魏冉之用。
当时贼军势大,有八九万之多,魏冉则只有六万,就算加上孟贲和都尉如,那也不过八万之众,的确是有点为难他了。
一路上,他还想着对敌之策,没想到这一场函谷之乱,就这样迅速地解决了,如此一来,秦王就没了用武之地,都兴冲冲的来了,总该干点什么吧。
魏冉好好的想了一阵,拜下行礼。
“臣谨遵大王令,还请大王尚书令每日都传信于臣,臣好好驰援准备!”
现在的魏冉,是无时无刻地不在昭示他的忠心。
秦王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