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鹰航空业(校对)第3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9/483

  要说这宋总师当然是没有反对的意见:“这单大推方案也自然是可行,我们的十号和美国的F-16不都是使用是三代重型机的单大推涡扇嘛,这肯定是没有问题,但雷达和航电方面就有些难办,这也就只能是重新进行设计。”
  从新对雷达和航电进行设计,似乎听起来有些不靠谱,但还是那句话,有重四在前面顶着一路攻克新技术,就算是给轻四的配套系统重新研制一种型号,技术上也会简单很多。
第815章
方案内部公开
  当三总师和杨辉再一次碰头的时候,这大概就已经是公司决定要自主投资研制轻四项目的第三天,这中间四人闭门详细讨论了关于中航西南自主筹集资金研制轻四项目的可行性。
  而得到的结果则表明,轻四的发动机可以到时候直接使用为重四研制的17吨小涵道比大推力涡扇发动机,雷达方面也将会采用重四上面的相控阵雷达设计,不同之处就在于到时候会通过减少T/R组件的办法来缩小雷达的口径、重量,从而做到可以适配到轻四的体格。
  至于航电系统,这东西就实在是没有办法了,重型机和轻型机的座舱尺寸差距太大,所以两款飞机在航电设计上会有较大的差距,但是按照计划,到时候轻四的航电系统会转而直接搭载为歼18研制宝石柱航电系统改进型。
  毕竟歼18的座舱在空间上相对于轻四来说就可以算是差不多大小,而在歼18上面使用较为成熟的宝石柱航电系统用在四代机上面也能算是早期主流配置,至少算是能够到达F-22的水平,一款轻四能够做到这样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而且,使用为歼18研制的航电系统,同样也意味着新的轻四将具有优秀的多用途作战能力,这对于一款注定需要对外销售的四代机来说,那绝对又是相当不错的外销优势,再加上航电系统较成熟不需要从头开发,自然成本也不会居高不下。
  在现代战斗机制造中,三代机之所以比二代机的价格翻一翻甚至更多,特别是到了台风、阵风时代,那一架飞机就直接高达上亿美元的价格,那简直就是耸人听闻,而大名鼎鼎的F-35之所以造价也是一再超过早期的估计,同样也还是因为F-35的航电太尼玛高端了,直接就占了飞机造价的一半,因而也就难怪价格控制不下来。
  那么现在好了,把轻四的航电控制在台风、歼18后期型、或者说是F-22的航电水准,那也绝对是够用了。
  在共和国肯定会首先发展重四的情况下,轻四的造价绝对不能够太高,这一点是必须要保证的。而要说国外的销售,似乎愿意采购共和国战斗机的国家,能够接受战斗机单价1.5亿往上的客户,似乎还真没有。
  当然了,若是2010年之前能够把轻四定型生产并且面向国际出售,那么中东地区的王爷们因为在这一位面同共和国的关系不错,或许也会采购一些轻四,美国佬不会对中东的伊斯·兰出售F-35,那就由咱共和国接盘好了,大不了王爷们要是绝对航电不够高端的话,那就直接拿钱来改就行了嘛!
  所以,轻四的大致情况也就出来的,标准的四代4S性能,单大推、小口径相控阵雷达,够用的宝石柱航电系统,电传飞控设计,这样的方案显然就不会让飞机的造价太过于惊人,大概算起来也就是双风的造价水平,或者更高也高不到哪里!
  到时候轻四方案从96年左右随着重四同时开始立项,那么就会发现,共和国的轻四就将和F-35肥电一起开始研制,而一想到上一位面被海军陆战队和北约盟友坑惨了的F-35,对比之下一开始就定位精准的共和国轻四方案,就有非常大的可能就会先一步定型服役,那时候就看一票的F-35成员国哭吧!
  轻四的大致技术方案算是一早就定了下来的,只不过这次因为要总公司和洪都两方投资进行开发,那么自然就需要比之前更多的控制一些成本,所以也算是适当地做了一些妥协,但就恰好是这些妥协又显得轻四方案在各方面都能更平衡。
  ……
  此时的会议室里面又增加了几位总师的座位,至少这种大项目肯定是需要集总公司的所有战斗机总师的智慧,孙总师、吴总师还有洪都那边L-8教练机的石屏总师,众人是一起做到这不大的圆桌周围,室内的窗帘已经拉起来,昏暗地会议室内只能看到大屏幕上由数字式投影仪所投影出的图像。
  一台老式的PC电脑摆在一旁,不断闪动的电脑屏幕上显示的已经是比较友好的图形操作系统,而当众人都到齐之后,陆总师带来的年轻助手倒是直接点开了第一张图片,并且确认投影到屏幕上。
  当大屏幕上的图像有了变化之后,几乎所有人都是第一时间看到了这屏幕上所显示的信息,这飞机直棱直角的设计,漂亮的DSI进气道,还有外倾双垂尾以及其它的各种细节,这些都毫无疑问的让人联想到传说中的四代机。
  现目前这种情况下,唯一还不清楚这次会议主题的大概也就只有负责闪电战斗机项目的吴总师和歼18孙总师两位,要说不知道公司秘密开展了四代机项目没问题,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见到过美国现在的已经投入到紧张测试中的F-22战斗机谍照,在心中进行了简单的对比之后。
  “我……我……公司这是要开展四代机的研制论证,杨总这可是真的?”
  既然问到了自己这里,杨辉对于吴总师的问题也就肯定地点点头,这种时候叫他们来的本意也就是让他们参与到这次的交流论证会当中,特别是在现目前这种情况下,作为中航西南自担风险的四代机项目,则需要更加谨慎地争求众人的意见。
  “没错,公司确实展开了四代机的早期研制和论证工作,现在总公司的打算就是不管军队最后选择什么样的重型四代机,我们则必须要自己开发一款轻型四代机,而现在大家所看到的,就正是洪都陆总师历时两年时间研究设计出的轻型四代机气动设计,现在对此方案,都说说各自的意见吧!”
  一说到可以让大家各抒己见的时候,此时的几位战斗机总师们第一时间锁好奇的,自然就是这次陆总师带来的方案为何会一反常规,把进气道设计到机翼的上方。
  虽然同样是两侧进气中,把进气道设计到机翼的上方对飞机的隐身指标会有非常大的帮助,但就这种进气道布局方案而言,明显也会有很多的不妥之处啊!
  没错,这次陆总师带来的设计虽然是常规气动布局,但这“常规”也仅仅是相对于机翼布局是常规气动,其它的自然也有不常规之处;进气道上置于机翼上方。
  而这种设计在战斗机中绝对是少见,倒是和F-117、B-2、以及一大票隐身无人机的进气道设计思想有些不谋而合。
第816章
以偏概全
  作为一款定位为多用途战斗机的四代机,你把进气道给设计到机翼上方,这种设计绝对是非常少见,甚至就连这时候的杨辉也表示有些看不懂了。
  要说在这次方案进行公司内部公开之前,杨辉也确实得到了一些来自陆总师的消息,就说过轻四方案在技术上大体是对当年没有批量生产服役的歼12战斗机的技术继承和优化,而当时的杨辉对此也并没有太过多的想法,至少上一位面陆总师在晚年设计轻四方案的时候,走的也是在歼12战斗机的基础上大规模优化的路线。
  让杨辉万万没想到的是,陆总师这次拿出来的方案要真的说是在歼12基础上有继承的话,似乎也还算是有那么一点,比如轻四所采用下单翼设计方案。
  而由于早年歼12的设计中,采用的是类似歼七一样的机头进气设计,那么这时候的问题就来了,轻四的进气道肯定是必须重新设计,基于这种考虑之下,再然后就有了现在众人所看到的方案。
  此时的杨辉,那也是陷入了百思不得其解当中,但就现在的这洪都陆总师所给出的方案,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似乎在飞机的气动上都和典型的四代机有天壤之别,这虽然是完全杜绝了以后各种找爹党的口水大战,但这种设计真的可行吗?
  趁着这时候的众人还没有提出问题,杨辉则小声地提前同陆总师进行着沟通,而得到的回应则是:“这个问题先不忙回答,我马上就会介绍到这次轻四方案的独特设计之处,现在对此感到疑惑的人肯定有很多,那大家就一起听吧。”
  话说完,陆总师直接示意那边播放影像资料的助手先暂停下来,这才转而又站起来,亲自对这次的气动方案设计思路进行解说。
  此时所有人的目光都已经聚集了过来,大家也都知道马上就要进入到正题了,没有谁愿意错过陆总师这样的宗师级总设计师的精彩讲解,这次的方案绝是陆总师这辈子飞机设计经验的集大成设计。
  倒是陆总师却没有直接说这次为什么一定要采用翼上布置进气道的设计,反而先是同所有人一起清理着战斗机进气道的发展之路,而要说起发展之路的话,那就必须要从头开始。
  “自从飞机进入到喷气式动力时代,进气道的设计始终贯穿着所有飞机的总体设计之中,这也是所有飞机设计师都必须要各方面权衡取舍的一项重要指标,而每一次进气道设计的进步也必将引起飞机在气动上的巨大变化。”
  这时候随着陆总师的讲解,大屏幕上面也伴随着陆总师所讲解的内容开始了变化,从最开始的机头固定不可调进气道和两侧固定不可调,这一时代的典型设计就是米格17、米格19、F-86等早期的第一批战斗机他们都是机头固定不可调进气,而共和国的强五,则就属于两侧固定不可调。
  早期固定不可调设计的亚音速进气道并没有什么好说,之后的陆总师直接掠过它,到了可调进气道的辉煌时代,也就是米格21、幻影3、F-15这些机型分别所代表的机头三维可调、两侧三维可调、两侧二维可调等设计方案。
  这时候,也终于算是说到了一些正题,陆总师则是借机引出了会议中的第一个问题:“大家都是搞飞机设计的总设计师,肯定自然是知道为什么苏联的战斗机在米格23之前一直采用机头进气方案不放手的原因,因为机头进气可以让飞机在做大幅度的机动时,依旧保证足够的进气需要,所以更加注重战斗机机动性能的苏联,他们长时间保留了这一设计。”
  这时候看起来似乎还是没有说到正题,但这已经隐隐约约地触摸到了这次最重要的核心:进气道布局和飞机机动性之间的关系。
  而显然,当年的苏联因为坚持机动至上而选择机头进气,北约国家则因为考虑到要腾出机头的巨大空间,也就选择了放弃部分机动性,从而安装他们认为更加关键的雷达电子设备。
  所以这就有了六十年代的一个现象,美国的尖头战斗机在机动上总是比不上苏系的机头进气战斗机,这就是因为早期的两侧进气在机动性上并不怎好看,而这更多的则是因为早期美系战斗机的机翼采用上单翼的设计原因所造成。
  但实际上也有些例外,比如美国的F-4鬼怪战斗机和法国的幻影3战斗机,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两款战斗机有很多的共同之处,他们都是采用下单翼设计,而两侧的进气道则是安排从机翼上方通过,进气口则是稍微延长到了机翼前方。
  没错,这就是北约国家在对早期两侧进气设计的飞机深入地做了观察之后才得出了新的气动设计,为了让战斗机拥有更好的机动性,首先要知道采用下单翼设计就是最优秀的战斗机机翼设计方案,它先天就要比中单翼和上单翼设计拥有更好的机动性。
  采用下单翼的设计方案,将无可避免地要让两侧的进气道布置到机翼上方去,但要是直接将进气道布置到机翼上方又会发现一个新的问题:由于机翼前缘对气流的阻挡和分离,飞机只要稍微仰角大一些就会导致进气不足。
  于是这没办法了,就只能是把进气口前移到机翼前方,以此来避开大仰角时下单翼对气流的阻挡,代价则是进气道要往前延伸一些,会有一些额外的重量。
  然后基于这样的理论,就有了F-4和幻影3两款战斗机的进气道布局,反正只要机翼不会挡了近气口的气流,那么飞机的大仰角机动能力又要好上很多。
  至于说进气道上置在机翼上方会导致机动性下降,这确实会有,就比如A-4攻击机、K8教练机等等,因为这些飞机进气口所在的位置和主翼的前缘几乎是同一位置,飞机进行机动的时候有主翼挡了气流,而进气道的进气量不足自然导致发动机效率下降,这样的设计下机动能好就怪了。
  所以,要是谁再说进气道上置在机翼上方的飞机机动性非常烂,那绝对是以偏概全。但话又说回来,人们之所以会以偏概全,那自然又是有很多的原因,不然又怎么可能真的无风而起浪?
  那么,让这浪泛起来的风又从何来?这就又要说到战斗机气动历史上的另外一次大发现。
第817章
天生的隐形设计
  那么F-4和幻影3这样的气动设计能够用在战斗机上面,甚至幻影3的进气道布局一直延续到幻影2000上面,也自然是证明了这样的进气道设计用在战斗机上面还是可以的,但为何三代机时代的战斗机除了幻影2000之外,其它的又都舍弃了这种还算不错的设计?
  这首先还是要说到下单翼设计的固有缺陷,之所以F-4和幻影3会采用进气道上置于机翼之上,那是因为设计中要有效地保证飞机的机动性,作为战斗机先要做好本职的空优工作,所以为了机动性也就不得不选择下单翼设计,之后为了下单翼设计,才不得不选择进气道上置。
  到了三代机的时代,虽然一开始的战斗机黑手党一直鼓吹要把飞机专机专用,但随着战斗机的成本越来越高,多用途依旧是未来的道路,于是为了多用途作战能力,下单翼设计所导致的机翼离地太低问题始终是难以解决,导致很多地安全问题。
  也就在下单翼离地太近的问题饱受诟病之时,伟大的诺斯罗普公司在一次意外中,第一次发现了边条翼设计的作用,于是各大设计师们才开始了对边条翼的不断探索和研究,发现边条翼可以在机翼表面拉出有益涡起到和固定鸭翼同样的效果,这将能够大幅度优化飞机的大迎角机动性。
  而同时又因为边条翼可以对流经翼下的气流起到良好的预压缩作用,即便是三代机的进气道设计到边条的下方,也同样可以有非常好的进气效果,那么这时候就算是采用中单翼甚至是上单翼,其实也同样能够让飞机拥有堪比下单翼的机动性。
  下单翼的优势终于因为新技术的出现而有所淡化,那既然下单翼的优势已经不再明显,那么离地高度更大一些的中单翼或者上单翼设计就迎来了曙光,又因为它们有更加优秀的对地挂载能力,这自然也是备受欢迎。
  并且与此同时,腹部进气道也在三代机时代随着F-16强势崛起,设计师也就有了更多的选择方案,下单翼设计自然就不再那么吃香。
  而到了这时候,或许就会有人开始脑洞,既然边条翼如此优秀,下单翼本身也拥有强大的空优机动能力,那要是把这两者都结合起来的话,肯定就是强强联合了,这样的战斗机在空优作战的时候肯定吊打一切啊!
  再则,虽然下单翼的设计离地高度低,但也不是不能用作多用途,F-4、幻影3、幻影2000,这三款飞机不都是拥有不错的多用途作战能力吗?挂载弹药不方便是地勤的事,稍微克服一下也就过去了,相比之下还是让飞机上天之后性能更牛逼更值得设计师用心追求。
  但实际上的情况下对于这种想法,那简直就是笑话,前面都说了下单翼加进气道上置的设计中,为了保证进气口的来流不被机翼阻挡,就已经将进气口往前移动了,现在要是再给机翼前端增加边条翼。
  想想,更加靠进前方的边条翼肯定会阻挡进气口在大迎角状态下的进气效果,更甚者,边条翼上方所拉出来的脱体涡流会直接流入进气道里面,不仅这涡流没法在主翼上表面产生增益,甚至涡流在进入进气道之后会非常不稳定,将直接造成发动机喘振。
  所以到了三代机的时代,有边条翼的飞机要不就是进气道布置在边条翼下方,要不就是直接像F-15或者苏27那样布置在飞机的腹部,其它的已经很难再看到下单翼加进气道上置的设计方案。
  ……
  陆总师倒是前前后后用了半小时把这下单翼和进气道上置的设计方案的历史、优缺点都做了详细地介绍之后,终于在宋总师那边引起了一些连锁反应,看样子宋总师似乎是首先明白了什么,对着陆总师则是频频点头,投去了佩服的眼神之后,却又没有下文。
  看宋总师这样的动作,那就更加令人感到各种费解了,看来陆总师的设计方案真的是非常有深意啊!绝对是上一位面没有出现过的设计方案,而且恐怕这种设计也是相当优秀啊!
  紧随其后的,陆总师直接又让助手换掉了大屏幕上所投影的图片,这时候就已经不再是飞机的总体三维模型了,反而是飞机的侧视图跃然于屏幕之上,而这侧视图放出来之后,杨辉也终于看明白为什么陆总师要如此大费周章地选择进气道上置,进气口前移的设计方案,这设计实在是太巧妙了。
  这时候,杨辉就不得不发自内心的感慨着,都说洪都是共和国飞机设计单位中最有灵性的一家,设计中无处不充满着江南地区特有的灵秀之美,亦如同江南水乡的园林设计一般,每一处设计都看似不起眼、甚至还显得有些多余,但真的仔细品味之后,却发现它们又无不是充满着千般智慧。
  仔细地回味了这设计之后,杨辉觉得已经很难形容这里面的巧妙之处,最终所有感叹都只能化为一句:“妙!简直是妙不可言啊!”
  而后,同样各自负责了自己手中四代机方案设计的于总师和宋总师也是随着杨辉一起,点头对陆总师的方案表示叹服。
  这时候,陆总师也不做推辞,他这些年潜心研究,为的不就是打造出一款优秀的军用战斗机吗?虽然歼12最后以失败落幕,但现在的轻四方案终于还是初见曙光,能够得到同事的由衷赞美,这就够了。
  转过头,看到一旁还有些不明白其中道道的孙、吴两位新一代战斗机总设计师,转而开始解释着这里面的设计精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9/48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