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鹰航空业(校对)第3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7/483

  能够在自己的手中把闪电完善成一款真正的第三代战斗机,这种诱惑对于闪电的总设计师来说绝对难以抗拒,但最终吴总师还是选择了留在国内,因为他知道,自己首先是共和国的军用战斗机设计师。
  共和国已经有了两位严格意义上来说的第三代战斗机总设计师,所以对这方面的需求已经不是那么迫切,因此吴总师选择了国家现目前还是一片空白的舰载机总设计师领域发展,至少对于共和国来说,一位优秀的舰载机总设计师在这个时候比能够设计第三代战斗机的总设计师更加重要。
  选择留在国内闷头研制舰载机技术的吴总师,现在或许没有在巴航那边主持设计第三代战斗机来的风光,但是他依旧乐此不疲,每天带着技术队伍对闪电的舰载机改型进行着各种测试,自从90年的项目开始算起,到现在93年,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年多。
  ……
  当一行人走到了最核心的舰载闪电原型机前面时,吴总师已经早早地站在了飞机旁边,对于这款自己一直设计并改进过来的战斗机,他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虽然闪电现在已经不是国内最先进战斗机,在部队有刚刚交付的苏27摆在前面,而国内在设计中的战斗机也是一款更比一款强。但是,现在吴总师背后的这架闪电战斗机依旧是一颗耀眼的明星。
  “主席,欢迎来到我们共和国第一款自主研制的舰载战斗机项目部,现在您看到的就是我们历时多年打造的闪电战斗机舰载改型,它刚走下总装线不到半个月,从最……”
  随着后续杨辉带着另外几位大佬一起走进这一处在外面看来并不起眼机库,对眼前这款改进型的舰载闪电战斗机的惊讶、狂喜、赞美声总是不绝于耳,特别是先一步进来的刘副主席颤抖着双手,几乎是红着眼睛颤巍巍地一步一步走到飞机前面,蹲下来之后,又像是抚摸着自己的儿孙一般,小心地抚摸着闪电那粗壮的起落架。
  冰冷的钢铁这个时候却有了魔力一般,同样是铁碳合金钢,舰载型闪电起落架相比起陆基型使用的起落架不仅更粗壮,而且在之前还经过了多次的万吨大压机锻造流程,起落架的强度已经远不是陆基型使用的起落架可以比较。
  吴总师也回忆着:“设计这起落架其实并不是多困难,我们有米格29K、F-4鬼怪两款舰载机的起落架设计作为参考,因此起落架在结构上不存在任何的问题。之所以现在才把原型机制造出来,则是因为加工出这起落架我们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期间采用不同工艺制造了上百套起落架,但因为在此之前没有掌握到合适的工艺,全部都在测试中断裂,耗资巨大。直到现在这套编号165号的起落架,我们才终于算是成功制造了经得起弹射器巨大动能的合格产品。”
  这次的舰载改型设计中,不仅仅后起落架需要加强,以适应飞机着舰的巨大冲击,又因为飞机是配套给弹射型航母使用的舰载机,前起落架的制造要求比后起落架其实还更加严格,不过好在最后还是成功制造了出来,代价自然是更高的制造成本和更复杂的设计、以及更重的起落架重量。
  刘副主席十年前参观过美国的航母,对舰载机也有过近距离接触,在美国人的介绍下知道了舰载机前起落架的最重要部分是什么,就这样伸手去拿起位于起落架前方的一根看似并不粗壮的连杆。
  刚开始还没能够把这东西拿起来,不过这种感觉却很熟悉:“就是这样,这个是连接飞机起落架和弹射器之间的连杆,飞机在进行弹射的时候,它是唯一能用来传导弹射器所产生拉力的部件,现在我们自己就能够制造这东西,我是真的高兴啊!”
第779章
岂能削足适履
  “这其实都已经很不错了,现在你们能够在一年半的时间之内攻克舰载机起落架的难关,虽然这和闪电作为一款轻型战斗机、气动设计优秀,还不太需要用到大功率的弹射器有关,所以在技术要求上稍微要宽松一些,但这总归也算是一次零的突破了,万事开头难嘛!”
  舰载机的起飞同飞机的气动设计,整体推重比有很大的关系,同样的一款闪电舰载型,使用涡扇10为动力的起飞距离和使用PW-1120为动力的起飞距离肯定大不相同;采用同样的动力设计,主翼为大后掠角的飞机在起飞的时候和小后掠角的飞机在起飞距离上也不尽相同;至于不同起飞重量的飞机之间,它们在起飞距离上的差异就更不用多说。
  以上这些是不同型号飞机本身的设计所局限,那么要同样实现舰载弹射起飞,牵引他们的弹射器就需要输出不同的功率,而输出不同功率的弹射器自然对飞机前起落架的设计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
  这次的闪电属于轻型机范畴,而且设计起落架的时候也是按照使用涡扇10发动机的侧板型号来做的要求,所以这次原型机只要能够实现弹射起飞,后续采用豪华版配置的闪电舰载型在进行弹射的时候,其实弹射器是可以功率稍小一些的。
  但不管如何,这次闪电舰载型的原型机能够制造出来就已经是一个不小的突破,仅仅利用国内现在的基础工业,在锻造起落架的时候使用的还是3万吨的水压机,那么等到后续8万吨的水压机建成,到时候的基础工业水平又能够有很大的突破,然后再适度改进一下起落架的设计,为二十吨以上的重型战斗机制造出合格的起落架同样也是水到渠成而已。
  而这个时候其实也很少有人会想到共和国未来更大的舰载机,毕竟现在国内连航母的建造都还没有定下来,配套舰载机到底是什么情况,其实谁也不知道。
  唯一在此时可以确定的就是,刘副主席这遗憾的话语:“要说这飞机的确是一款好飞机啊!我也听说了巴航和诺斯罗普在你们设计的侧板闪电基础上改进了更加先进的型号,到时候巴西和泰国甚至埃及采购的舰载闪电肯定也是基于新技术的闪电来制造,毕竟那是航母舰载机,肯定是尽最大可能要使用最好的。就是可惜了,我们自己是用不到这么好的舰载机了,这种有技术能制造出飞机来,却没有配套的条件来使用的感觉,其实比我们以前不能制造舰载机的时候更加让人遗憾和心痛。”
  作为舰载型闪电战斗机的总设计师,那当然是知道一些国内在航母这方面的规划,之前吴总师也没少被航母论证部门咨询过各种问题,海军最后决定了未来的航母发展路线之后,当然要知会到这里。
  现在听刘副主席说到航母的时候,虽然心里面同样也觉得是相当的遗憾,但终归由于事先已经知道了消息,心里早就有了准备,也还不至于突然接受不了之类的事情。
  没有太多的表情,只是感到有些惋惜而已:“这些我都已经知道,既然国家决定了现在还不发展航母,那我们终归是不能又哭又闹嘛!好在我们本身已经有了不少的舰载闪电的订单,而且这次的设计资金大部分也是国外采购国出资,作为这款舰载机的设计师,只要自己的作品能够在航母上起飞,在大洋上自由地飞行,那么它不是属于自己祖国海军的也无妨,至少这也算是积累了相关技术。”
  吴总师还算是明白人,他一开始就清楚的记得当时国内在这个舰载机项目开始时的态度:国家尽最大可能支援各种资源,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借鸡生蛋来培养设计队伍的项目,舰载闪电发展到这个时候确实很有看点,在研制并服役之后要争一下在世界舰载机中的地位也不是不行。
  但舰载闪电虽然优秀,却终归只是一个为中小国家海军的轻型航母量身定做的项目,对于共和国来说则并不是太合适,要真的因为现在能够生产一款优秀的轻型舰载机,国家和军队就不顾既定的军事发展战略去建造一两艘轻型航母,这简直就是削足适履。
  舰载机设计师必须要时刻记住的一点就在于,舰载机永远都只是航母的一个配套系统,只有当航母的吨位、体积等要求都定下来之后,这个时候才有可能对症下药去配套研制舰载机,两者之间的主次关系不可能颠倒过来,顶多在设计航母的时候稍微考虑一下舰载机的特殊需求而已。
  既然这舰载机的总设计师能够想通其中的关节之处,那自然就是最好,刘副主席和海军司令又恋恋不舍的看了看这舰载闪电的原型机,那粗壮的起落架,向上折叠起来的机翼,还有向右边打开并折叠的雷达罩,这就是舰载型闪电折叠到最小尺寸的样子。
  在刚才听过了介绍之后,就已经知道这架舰载机在完全折叠的情况下具体尺寸:长13.2米,宽7.2,其它数据和闪电的陆基原型相比也没有改变,但就算只有现在这样的数据,轻型舰队攻击型航母也能够在一次航行中带上二十架左右舰载闪电,对这样的数据还能有什么不满意的。
  最后还是海军张司令开口,也给舰载机设计队伍留下了悬念:“虽然我们自己的海军用到不这款舰载机,但把这个项目做好之后就锻炼了队伍,吴总师你也大概清楚我们未来的航母吨位的定位,现在你也还挺年轻的,十年之内我们必定要上马自己的舰载机,到时候你说不定还能再操刀一款舰载机设计。所以这就要打起精神,从现在开始就要根据我们自己的需要,准备预研下一款舰载机吧!”
  所谓预研下一款舰载机,根据吴总师自己所知道的海军对航母定位,轻型舰载机是不可能了,一款中型或者重型舰载机才是王道,而这种中型或者重型舰载机,现目前也就只有歼18各方面都还比较符合海军的要求。
  这方案唯一的缺点就在于歼18设计的时候是一款偏重中低空、亚音速的多用途战斗攻击机,设计中很好地贯彻了海空军的各项指标要求,在使用成本和可靠性方面相当不错,执行对地攻击的时候绝对是世界顶级的存在,但要在空战的时候和俄罗斯海军的苏-33、美国现役的F-14和已经立项的超级雄猫,甚至是同法国正在研制中的阵风等战机相比,未来还是很难取得战区制空权啊!
  不得不说这些总设计师都是聪明人,一眼就能看出各种方案的优缺点,但就是不知道他又有什么办法来解决歼18在空战任务中的气动劣势呢?或许,是应该和老孙那边沟通一下了。
  此时的吴总师还不知道,中航西南已经开始了对四代重型舰载机的预研工作,甚至连军队同样也不清楚中航西南有如此雄心。
第780章
试运营
  中航西南旗下的在研项目还能够有很多的精彩看点,甚至就贵羊航空工业园内的项目都还有不少能拿得出手的项目,但毕竟这一众大佬也都是大忙人,高高兴兴地参加了歼18的首飞之后,接着又参观其它的好几个项目,时间上排的已经是满满当当。
  当目送着飞机拔地而起,这些在共和国位居高位的大佬们终究还是离开了,但就在他们的离开的同时,93年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才刚刚开始,这一年同样没有太多重要的项目,但只要愿意关注,那么总还是有很多可以令人激动起来的消息。
  仅仅是三月底的时候,从联合客机公司就传来了好消息,首先是英国那边的MPC-75客机适航证已经颁发,虽然随同飞机适航证一起颁发的只有通用公司的CF-34发动机适航证,但这终究还是意味着MPC-75已经拿到了第一张准生证。
  捷报传来之后,德国那边同样也忍不住了,毕竟这都是欧洲国家,对于英国所颁发的民航客机适航证含金量还是相当认可,如此一来,德国的适航证也就如约而至的到手,而有了欧洲两大工业强国所颁发的适航证在手。
  中航西南迅速动用起所有的相关力量,直接将各路相关的国内媒体大量的请来报道这一事件,传统媒体的纸质报刊上面则是大版面的头条报道,其它的什么CCAV台,一样也是在公关部门挥动着各种关系和金钱开路之后,再加上稍微透露一些之前总理对MPC-75项目的重视。
  于是,纸质媒体上首先在最显眼的第一版上面刊印了大大的《中德合作研发大型民用喷气式客机取得重大进展,欧洲多国允许投入运营》之类的标题,再配合着MPC-75客机的照片为底,还别说,采用了双发翼吊发动机的MPC-75只要选好了拍摄的角度,照片就总是能给人这就一款和波音737一个级别的飞机,于是在突然间各种宣传轰炸下的民众们热情高涨。
  再往后则是按照杨辉的指示,又拉出了之前的运十项目来,一番各种催人泪下的回忆之后,就比如什么‘对共和国大型民航客机总设计师马风山的专访’什么的,期间重点打了各种悲情牌,以传奇总师的角度对共和国民航客机史展开了回忆和分析,而这中间自然还是夹杂了不少的私货,毕竟这是为MPC-75造势而打的悲情牌嘛!
  这其中则历数运十各种生不逢时,又隐晦地提到了麦道82项目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运十的巨大的冲击,甚至还给爆料出了所谓的美国波音公司专家的评论:“这运十就是一款性能不输波音707的大型客机,要是项目能够继续发展下去,中国的民航飞机制造业就是和空客公司同一时间起步,现在已经早就能够发展壮大了。”
  到最后则重点介绍了MPC-75项目的来龙去脉,通过对设立在共和国的第一条MPC-75的生产线、制造的多架原型机,有效地向外面透露出MPC-75是一款以我为主,采用国际合作的方式所开发的先进民航客机,然后又拿出近700架的订单做了一番炫耀,最终就是要表明共和国民航工业的未来在西北。
  当CCAV在每天晚上七点的电视连续剧《新闻快播》中花了五分钟的时间对项目进行宣传介绍之后,那边民航总局算是明白了。拿到英国和德国适航证的MPC-75已经是无限接近成功,之前虽然同联合客机公司说的是只要能拿到法国的适航证,这边国内就给颁发适航证的事情在这个特殊的时候肯定也不能算数,毕竟此时的共和国因为法国对弯弯出售幻影2000的事情都闹的直接驱逐法国领事馆了,民航总局再傻也不会去提法国这茬。
  于是就在MPC-75获得了英德两国的适航证不到两天时间,93年4月3日,民航总局也接着颁发了MPC-75的适航证书,还不仅如此,为了弥补之前民航总局因为慢了一拍而给人们造成的糟糕印象,随着MPC-75适航证一起颁发的还有CG-2000发动机的适航证,这倒是一个令人颇感意外的收获。
  有了中英德三国的适航证傍身,MPC-75一下就风光了起来,随后联合客机公司也开始在世界各国申请适航证,而显然中英德三国的影响力还算是很不错的,一些同这三国签订合约承认对方所颁发适航证的国家则是直接就顺利的又发出了自己的适航证。
  总体来说,在这第一波适航证颁发的热潮中,以中英德三国为首的共计五十多个国家都向MPC-75开放了自己的民航客机市场,一些没有发适航证的国家也还是同意了MPC-75的过境飞行,这期间又带起一小波的订单,虽然不多但还算聊胜于无。
  而拿到了适航证的MPC-75客机也自然是抓紧了机会,趁热开始了飞机在正式投入载客运营之前的最后一项工作:试运营。
  顾名思义,这试运营就是把飞机交给首批启动用户开展不载人的商业飞行,除了飞机不载人之外,所有的一切都是和正式运营中的民航客机一样待遇,需要在机场上下“旅客”、装卸货物、排队起飞并降落,中间还会有这种那种的‘突发事故’,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运营上一段时间之后,飞机才能真正放心的投入市场。
  取得了飞机试运营权的主要还是客机项目的首批启动用户,共和国这边则是有着空军专机师背景的联航公司负责飞试运营工作,期间虽然没有正式载人,但各种航空货运任务则是安排的满满当当,而这也就开始了联航的航空快递业务。
  德国那边的试运营当然就是现目前MPC-75的最大客户汉莎航空,汉莎航空已经为MPC-75客机的运营单独成立了子公司:汉莎城际航空公司来负责,为了推进试运营工作的快速展开,按照汉莎城际航空的要求则是直接提供了两架飞机开展试运营工作,飞机在整个德国乃至周边的欧洲国家之间开展试运营工作,每到一个地方就是一阵疯狂的宣传。
  MPC-75的试运营工作大概需要半年时间,而这期间则是各种艰难地等待,虽然之前试飞时已经考虑到各种情况,而飞机也都能够顺利的完成飞行,并且按照这些试飞数据严格地编写了飞行手册,并且因为有了之前运7的前车之鉴,MPC-75的飞行员培训任务也被提到了应有的高度。
  杨为和厉云主持的地面模拟飞行系统还没有完成,试训交付中心就采用老办法,将两架之前用作试飞的试飞机拿来,在飞行员地面理论培训完成之后就直接拉上飞机,由教练随机一起进行各种培训带飞,以保证飞行员能够熟练地掌握相关的飞行操作能力。
第781章
7721工程
  MPC-75的试运营工作已经展开,CF-34发动机占据了先手已经装上了飞机进行试运营测试,特别是汉莎城际航空公司那边,合计170架的超级订单要是最后都采购了CF-34发动机就肯定是不能忍,但还好德国那边的MTU公司挺给力,在这期间也还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MTU和德国政府一起出面,直接用一些政策性的优惠来说服了汉莎的母公司高层,也就决定仅仅只在首批前30架上使用CF-34发动机,后续的140架飞机会支持国产,使用在MTU公司总装生产的CG-2000发动机,而这也暂时让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但在这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意味着更加巨大的压力袭来,CG-2000发动机最后阶段的空中飞行台测试、结冰飞行测试等项目都在不断地推进,一些特殊飞行条件不好进行模拟,需要在国外的相关专业机构进行测试,美国那边肯定不给做,罗罗更是横眉冷对,最终还是负责CG-2000整个后续测试工作的克拉夫琴科提出了方案,将发动拿到俄罗斯去进行最后的结冰测试,这才算是解决了问题。
  但不管怎样,就算再着急上火也要把该做的测试项目都一个一个走完,在时间上就至少还有一年的最后期限,原本打算采购CG-2000发动机的民航公司也知道这款发动机性能好,但需要一段时间的等待,也就都是把发动机的定型交付时间签到了94年,只要在这之前能够交付发动机就不会流失大量的客户,违约金也不用担心。
  和CG-2000发动机的遭遇不一样,提供给巴航工业EMB-145客机使用的MS-4小推力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却顺风顺水,这种小推力发动机虽然有市场,但盈利却并不多,也就不太受到三巨头的重视。
  发动机只要能够符合相关的适航要求,最后的适航证流程已经走完,英国提供的适航证还算是很有含金量,毕竟英国还有着罗罗公司这样的民航发动机巨头在,全世界范围内承认英国航空发动机适航证的国家几乎占据了90%。
  第一批的MS-4发动机因为在巴西建的总装线还没有正式运营起来,所以还是由331厂制造并整机出口,装上了前几架EMB-145客机也开始了试运营工作,和装到MPC-75上的CG-2000发动机的遭遇所不同的是,这EMB-145客机只有MS-4一台发动机可供使用,要想其它的发动机?
  对不起,我们不兼容!
  而鉴于巴航工业背后的诺斯罗普公司背景,EMB-145客机也很快就拿到了美国的适航证,一大批的美国订单正充斥着巴航工业上上下下,虽然飞机还处于试运营当中,但生产线已经开始了加足马力的生产,连带着这边331厂也是加班加点地组织生产任务,也是一副喜洋洋的气氛。
  定型了MS-4发动机之后,除了留下一批技术人员跟踪发动机在后续飞行中的小问题,其它的技术人员则是全部都转而去配套MZ-2200发动机的研制工作,虽然MS-4涡扇发动机和MZ-2200涡轴发动机除了在核心机上相同以外,几乎就没有了相通的地方。
  但MS-4发动机和其它的涡扇发动机不一样,MS-4同样也是采用了联合航空发动机公司的传家宝:齿轮传动技术,再加上608这边的技术人员干的活也杂,在MS-4之前还做过涡浆发动机,所以在涡轴发动机的减速齿轮设计上还算是经验丰富。
  集中起608全所的力量之后,爆发出来的效率还就是不一样,发动机的各个分系统已经设计打样,相关的部件测试也加快了进度,上上下下就是卯足了劲要拿下这共和国第一款完全自主设计的涡轴发动机。
  航空发动机这边的情况虽然很值得惊喜,但传到杨辉这里的时候却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因为这个时候的杨辉正在参加光电探测系统公司当年为闪电配套研制的红外导航和激光瞄准系统的测试,在这次的测试工作中也没有别的意思,就是要测试由杨月带领团队所开发出的技术水平。
  虽然一开始整个项目是为歼18配套研制机载的内置光电导航瞄准系统而生,这一路上也遇到了不少的挫折,中间确实走过不少的弯路,但最终还是磕磕碰碰地完成了设计工作。
  为歼18研制的一整套系统是属于内置式,所以是按照机头下方的固定空间来安排,因此为了保证尺寸就显得有些不修边幅,没有像吊舱式那样的简洁漂亮。
  机体内置版的整套系统在测试的时候是安装到了一架运七改进的特种试验机上面进行各种测试,在前面一段时间的测试中已经进行了夜间热红外成像功能的测试,得到的结果还算是能够堪用,毕竟以共和国的基础工业实力,在九十年代就能够造出堪用的整套系统本身就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后续的激光器测试工作就还在测试当中,首先就是对激光发生器的功率进行测试、多云条件下的激光穿透能力测试,这时候因为激光的固有特点,在多云天气下的工作也并不是多么令人满意。
  多云条件下的正常工作有些困难,那杨辉之前想过的要在多霾的情况下进行测试恐怕就更加难看了,所以话到嘴边还是咽了回去,虽然激光制导还有很多原理上的固有缺陷,但其精确制导能力还是要重视起来,在2010年之前卫星制导的精确制导炸弹还威胁不到激光制导炸弹所牢牢霸占的高端市场。
  所以,一方面在选择了大力展发卫星制导炸弹的同时,考虑到未来二十年之内都很难有可靠、精确的制导卫星系统,歼18还是选择了并行发展激光制导炸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7/48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