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鹰航空业(校对)第3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1/483

  话都给说到了这个份上,还能说什么。杨辉也只能是点头答应了,按照上一位面的最终情况表明,10号在试飞中是没有出现什么问题的,一路都是顺风顺水的走过来的,也就可以让宋总师参与到项目之中,看看那篇著名的《一种小展弦比高升力飞机的气动布局研究》能不能提前横空出世,这也是让人很期待。
  到最后,最先提出了要开展先进气动探索的陆总师,这个时候肯定也不能示弱,但不示弱并不是意味着一定就要正面和两个在战斗机领域技术雄厚的单位之间去硬拼,迂回攻击才是道理。
  “我们洪都当然也愿意参与到第四代战斗机的气动探索之中,不过我们打算放弃变后掠翼技术走常规气动布局,而常规气动布局又有老于你在这里摆着,所以我们洪都决定不参与你们0111和611之间的重型机竞争。我们准备开展一款单发轻型四代机的研究,相信这也是一条路子。”
  果然,又是重现了上一位面陆总师走的路,在上一位面陆总师在90年代的时候带领洪都研究的第四代战斗机,那就是一款和F-16在三代机中定位相同的四代机,最后才有了那本著名的《第四代轻型歼击机研究报告》。
  看的出来,这次仅仅就是中航西南内部之间,在涉及到第四代战斗机项目的时候,也将是各种精彩纷呈啊!
第730章
脑洞大开的飞翼
  看着三家研究固定翼战斗机的单位都借着这次前沿气动探索项目拿到自己第四代战斗机的气动预研项目,沉默中的603所终于也忍不住了,凭什么你们三家单位都能够拿到项目,我603所就不能够横插一脚。
  现在我603所的确是打定了主意不会继续在战斗机、战斗轰炸机领域发展,也就是说这次的603是不会参与到四代机的战争中间去,但这次的气动探索项目又不是一定只有四代战斗机项目,其它方面其实也可以研究研究嘛。
  作为603所那边派过来的老一辈总师,马总师也是当仁不让地提出了自己看好的项目:“好,你们三家都是扎堆儿地要在战斗机领域发展,那我也就避开这个风头为好,603所一直是研制大型飞机的单位。客机方面大概是不怎么需要有多大的气动改变,翻来覆去也就是那个样子,超临界翼、翼梢小翼也都先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所以,我准备申请资金研究飞翼布局的大型轰炸机气动,大家以为如何?”
  终于有人要忍不住拉开飞翼布局的气动探索了吗?这都已经到了90年代,要是还没有单位愿意提出这个要求,恐怕杨辉就要动用自己的力量准备推动一下这方面的发展,不过还好,现在603那边站了出来。
  飞翼气动布局,这本身并不是什么值得保密的东西,毕竟不是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嘛!世界上可能出现的奇葩飞行器外形都被二战中的德国佬给画了出来,所以这飞翼也算是一种在90年代之前就半公开的东西,只要是搞航空航天的人士,多少都还是清楚地知道这东西是干什么的。
  而这个清楚地知道其实也仅仅是限于知道曾经的二战中就出现过这种外形的飞机,也大致清楚它的优点和缺陷,但真的要说把这东西仔细研究透彻,这时候的共和国还真就没有谁敢这样说,最多也就是现在马总师这样提出来,要准备对这东西深入地研究研究。
  也还算是够快的,其它的几位顺势商量了一番之后,终于由于总师开口。
  “我看老马提出的这个项目可行,隐身飞机时代不仅仅是战斗机,采用飞翼布局的攻击机、轰炸机也很有必要,就比如之前美国公开F-117,这家伙挂着战斗机编号,但绝对是飞翼布局的一种保守攻击机方案而已。这种气动所具有的优良隐身性能值得我们关注,所以我支持开展研究飞翼气动布局,不管是双发还是单发、是重型轰炸机还是中轻型攻击机,我们都要对这气动布局有所研究。”
  这倒是把范围囊括的比较宽泛了,不过就于总师这次提出的建议其实还有些模糊,飞翼布局又怎么能一直局限于轰炸机领域,这东西完全是大有潜力可挖,这个时候必须要好好地提点一番。
  这不,杨总经理又开始大开金手指:“飞翼布局确实可以用在大型的有人轰炸机项目中,但要是这东西仅仅局限在有人轰炸机领域,这又是大错特错了,我们早在西南科工时代就已经突破了无人机控制技术,那么将飞翼技术和无人机结合起来这就又是一种全新的设计,大家可以来看看。”
  既然这个时候说到了飞翼布局,杨辉当然不介意来点儿刺激的猛料,将角落中的移动小黑板拖出来,随后开始画着一种光是看着就觉得相当科幻的气动设计方案,随着两三下的线条勾勒之下,采用正统飞翼布局的一款无人机就这样出现了。
  这家伙一眼过去看似共和国上一位面的利剑无人机,同时又和法国的神经元、英国雷神无人机都有着高度相似的气动外形,一时间还真有些分不清这到底是什么,而实际上杨辉本人也不知道自己这画的到底像哪一款。
  “大家看,若是我们采用无人机设计,取消了各种没有必要的机载设备的同时又腾出了空间,原本有人机驾驶员座舱的位置就可以安装进气道,这样对飞机的隐身性能就有着非常大的帮助,而且外形干净、没有多余的翼面,我相信这样的一款隐身无人机绝对可以有非常大的潜力,装上内置弹舱之后,预设好飞行轨迹就能够实现隐身突防,发动精确对地攻击,这将是比美国的F-117更加先进的气动设计。”
  本着怎么先进就怎么吹的出发点,杨辉当然是把后世利剑、神经元这一类隐身无人机气动和设计理念提前暴露出来,要的就是让所有人都对这个项目能够有足够的重视,知道飞翼布局的飞机在未来大有潜力可挖。
  正如杨辉所预料的那样,参加会议的老一辈设计师都被这先进的设计理念惊呆了,原来飞翼气动还是可以这样用,原来隐身加飞翼加无人机可以有如此翻天覆地的改变,这……这……这尼玛,这他丫的不土鳖啊!
  当然,如此激进的设计也不是没有质疑的声音,就比如陆总师是一眼就看出了问题:“这样的设计确实不错,所要求用到的技术现在世界上都已经开始出现,也就是说从技术上层面来看,这个项目是可以完成的。但我们要明白之所以有人轰炸机没有被无人的长程巡航导弹、战略弹道导弹替代,就在于有人机任务弹性更好,在投弹的前一刻都可以取消、变更任务,但是换做了无人机之后,有人轰炸机任务弹性也将大大的被削减。”
  紧接着,陆总师其实也被杨辉带坏了,不断地大开脑洞:“要是这样,我们还不如直接研制一款具有隐身外形的巡航导弹,只要愿意,巡航导弹在中途改变或取消飞行计划都是可以做到的,而这样的设计似乎还要更加简单廉价一些。当然,我并非是觉得飞翼布局加隐身加无人机设计不好,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它设计成一款侦查机也没有问题,我相信这东西同样也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飞翼布局的侦察机,这东西很困难吗?
  来自二十年之后的见闻表示,这东西也是可以有参考原型的:“走上前去,就在刚才所勾勒的利剑无人机飞翼布局上面改上两笔,这就又是另外的一种方案,即大名鼎鼎的美帝X-47B无人机,这东西和纯正的飞翼布局无人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机翼前缘外侧后掠角减少,这就是典型的隐身长航时无人侦查机气动布局。”
  利剑这种无人机的气动设计中,机翼前缘其实更像是一个三角翼布局,而X-47B这种布局在机翼的前缘就更像是双三角翼设计,三角翼和双三角翼各自的优点自然在前面都有说过。自然是X-47B这种双三角翼布局的特殊飞翼设计更适合做侦察机使用,而事实也同样表明,美国的RQ-170/180两款隐身无人侦察机都是采用了双三角翼的机翼前缘飞翼布局。
  因此,当杨辉刚改了设计之后,就听到陆总师由衷地赞扬着:“妙,这样的设计就实在是太妙了,这才是我所设想的隐身无人侦察机,没错,就是这样的。老马,看清楚了,到时候你在对飞翼布局进行气动探索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个气动方案好好地研究研究,我有预感这方案一定很有前途。”
第731章
大家都很有想法啊
  “既然这样,那就让603所把飞翼布局的气动探索项目扛起来,这也给算到此次的前沿气动探索项目中,大家以为如何?”
  几乎是早就已经决定了下来一般,会议很快就通过了关于飞翼气动探索的项目。随后则是另外的各种提出要求,人人都想要把自己认为合适有前途的方案提出,并意图借此机会完成各种大有前途的高难度项目,使自己所在的单位从此以后也能拥有核心技术。
  也就是这个时候,联合航空发动机公司派来的老一代温总师,也不温不火地提出了一些并不属于之前“高推预研2”项目的技术问题,而这些也都是亟待解决,它关系到了第四代战斗机项目的未来。
  “既然我们要准备第四代战斗机项目,在气动上面已经展开了前期的研究工作,那是不是也要有针对性地展开下一代军用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关键技术的研发工作?至少以我们现有的技术水平来看,大致还停留在三代机涡扇发动机水平,要想能够到达F-119发动机的水准,我们还需要很多的努力。”
  有李总师首开了话题,随后的其它人也都先后提出了自己的各种想法,而宋总师则高呼:“没错,我们需要让发动机的研制走到飞机立项的前面,现在飞机开始了关于气动的研究工作,那么发动机方面也绝对不能落后。我们同样需要一款17吨的大推力涡扇发动机,要小涵道、要低油耗、要高推比、要可靠性、要矢量推力,这些技术是第四代战斗机所要求的硬性动力指标,现在我们则需要为此而努力。”
  宋总师有如连珠炮一般地提出了各种要求之后,其它的陆总、于总同样也是举双手表示赞同,这让联合航空发动机公司这边的温总师表示很有压力,这些要求要做到,还需要各种砸钱、砸时间才行啊!
  摸摸头,温总师和一旁的624所刘总工互相苦笑着,这才艰难地开口:“以上说的这些技术我们都清楚,但是要解决起来一点儿也不轻松,就说这次要求的高推重比要求,就现在我们的涡扇12也才仅仅是推重比8的设计水准,要想达到F-119那样的推重比10,这不仅需要发动机增推,同样也需要对发动机进行减重设计,而这减重设计就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地方了。”
  示意旁边负责航空发动机核心机研究的刘总工先说,而刘总工自然也是毫不客气:“为了减轻发动机的重量,我们在‘高推预研2’项目中,重点跟进了压气机大小叶片技术,若是能够在高压压气机中采用两级大小叶片设计,我们就有望把高压压气机控制到6级甚至是5级,若是能够做到这一点,或许对核心机的重量、体积都有很大的好处。”
  打算在新一代高推核心机上面使用大小叶片技术,这是杨辉一早就知道的消息,因此也并没有什么好惊讶的,一切还是看后面能有些什么介绍。
  于是,就这样静静地听着……
  刘总工也继续说着“而由于在此之前我们为了防止钛-钛之间的摩擦自燃,因此在中推核心上采用了笨重的钢制机匣,这是很不划算的,所以这次我们在预研中,安排了阻燃钛合金高压机匣方面的研究,最终则是要达到能使用新的阻燃钛合金制造高压压气机机匣的要求,这样我们就可以有效地控制核心机的重量。”
  这次仅仅只是提出了两项技术,但杨辉相信这要这两项技术能够成功,那么对核心机的重量、体积控制都会有巨大的帮助,但杨辉同样也深刻地知道这两项目技术的难度有多大,其本人对于大小叶片技术或许还有些底,而关于阻燃钛合金材料的研制,杨辉心里则是各种不踏实,而这种感觉已经很久都没有出现过了。
  不过,既然刘总工能够把这两项技术提出来,并且列为“高推预研2”项目的重点技术,想来这应该还是值得相信的,而退一万步来说,就算阻燃钛合金技术不成熟,想必那也是正常的,这些都是搞工程项目经常都要遇到的,一个巨大而复杂的项目要是没有遇到些挫折的话,那才真是奇了怪。
  “我明白,虽然在高推预研项目中,这两技术只是其中的五分之二,但绝对也是相当重要的,而我能够保证的则是在高推预研项目中,资金绝对不会中途断裂,这一点你们要放心,只要能把技术做出来就是最好的答卷。”
  随后,话题又转回到温总师那边,刚才让刘总工先说了这次在核心机项目上的努力,那么现在对发动机除了核心机以外的冷端部件以及加力燃烧室和尾喷管方面,这又是如何实现减重的,大概这也是参加会议的所有人心里的想法。
  “温总师,那么冷端部件是打算……”
  “在冷端部件方面,我们可以设计成一级常规低压风扇加一级大小叶片风扇的方案,这样我们的新发动机将采用前所未有的两级低压风扇设计,这样也是可以给发动机带来不错的减重效果,同时还能达到缩短发动机长度的奇效,最终我们的新一代大推就可以设计成2+6的风扇和压气机设计,而这也将是F-119都无法达到的高度。”
  果然,杨辉就知道在打开了大小叶片这个潘多拉魔盒之后,航空发动机的研制肯定会迎来一系列的化学反应,首先就是这发动机的长度尺寸控制方面肯定是超过F-119的3+6方案了,而这样的存在确实让人心潮澎湃,还好大小叶片这个技术在上一位面好像出生时刚好晚于F-119这款发动机的技术方案定型,所以F-119是无暇享用这等好东西了,而这也大概就是后发优势吧。
  当然,杨辉憋在心里没有说出来的则是,若是这一位面的军队还是执意要选择611鸭式方案的话,想必在那款战机巨大的尺寸和重量要求下,新发动机仅仅是达到F-119那样的17.7吨推力,恐怕还有些不太够啊!
  到时候,能够满足611方案的发动机,大概也就只能是达到18或者19吨才行,要是军队真给提出这样的要求,那么在同样的小涵道比要求下,恐怕就不是普通的2+6压气机构型就能满足,或许那个时候会有3+7或者2+7、3+6的压气机设计方案都有可能,而这样就又给退到了和119同样的压气机级数。
  但不管怎么说,只要大小叶片技术能够按时完成设计,那么中航西南的大推在整机推重比上面绝对不会小于9.5这个级别,在尺寸上就肯定是可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肯定是超过毛子的存在,而要是再有一些其它的减重设计,想要美标的推比10也还是可以达到的。
  而这所谓其它的减重设计,似乎就要涉及到温总师这次重点关注的:“除此以外,我们还需要大力发展复合材料技术,冷端部件的外涵道机匣将会采用复合材料制造,这也将会是我这次申报的一个重点项目。”
第732章
先进复合材料的制造与应用
  对于复合材料,这东西终究还是航空航天领域属于那种绕不过去的坎儿,若是说之前在飞机的机体减重要求中,还可以使用铝锂合金来实现,那么在制造航空发动机外涵道机匣的时候,这就注定只能使用复合材料来制造。
  军用加力式发动机使用复合材料制造外涵道机匣,这技术最早在通用改进F-404发动机的时候有使用到,随后才开始在西方国家的航空发动机中大规模投入使用,此后新研制的各种军用加力式航空发动机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之前因为共和国的技术还不够,所以涡扇12采用的依旧是钢制金属机匣,而新一代的大推力军用涡扇发动机要求更大的推力、更高的推重比,复合材料机匣终究还是要面对。
  但总体来说还算是挺不错的,至少现在国内已经有了一些对复合材料的研究和使用,虽然只是基础的飞机机体、桨叶上面使用,但国内终究还算是开始了对这方面的研究,最基础的纤维材料算是有了成品,航空发动机上面使用的复合材料机匣研究也可以开始了。
  对这次温总师提出要大力发展复合材料,杨辉是第一个统一战线:“这复合材料的研究确实很有必要,能够制造军用发动机的复合材料机匣,同样也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制造超大涵道比的民用涡扇发动机外涵道风扇包容环,那东西直径确实太大了,采用传统的金属加工制造成本太高,重量也不好控制,现在国外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也都开始了用复合材料制造这东西,所以复合材料技术还很有发展空间。”
  风扇包容环,实际上这东西就是超大涵道比的涡扇发动机的风扇外面的外涵道机匣内衬,只不过为了凸显这东西的尺寸巨大,并且能够和机匣区分开来,所以才将其称之为包容环,但大体上这两是可以算作一种东西的。
  这个道理温总师当然比杨辉清楚,不仅是清楚,而且知道的甚至还更多。这不,接过杨辉的话,又开始宣扬着其他的好处。
  “同样,我作为CG-2000发动机的总设计师,这是国内在民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领域最先进的一款发动机,因此我可以说是知晓国内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中的所有弱点,这次之所以提出大力发展复合材料技术,就在于复合材料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运用不仅仅是涵道机匣,以后我们想要制造更大直径的风扇,采用复合材料制造的叶片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杨辉知道温总师这样说的原因,这就因为复合材料制造的风扇叶片确实是减重效果太好,前景明朗。尽管罗罗走的蜂窝空心钛合金叶片也是一条道路,甚至之前计划中为了开发12吨的CG-2000-3发动机,也有过打算引进D-18T发动机上面由马达西奇公司制造的大直径风扇叶片。
  所以是乍一看起来,好像联合航空发动机公司在大直径风扇制造技术上已经有所突破了,但真的了解到了马达西奇公司制造的风扇叶片之后,杨辉可算是想要骂娘,这马达西奇制造的D-18T发动机居然和普惠早期的JT-8D发动机风扇走的是同样的技术,也就是和现在的CG-2000风扇叶片同样,都是采用实心钛合金叶片。
  不同之处就在于,这俩家伙把发动机叶片根部制造的足够结实,虽然这样会带来的风扇进气效率打折的效果,但也确实让D-18、JT-8D、CF-6等三款发动机的风扇直径能够制造的足够大。
  但是,现在若还要让联合航空发动机公司未来制造两米以上的大直径风扇也走这些60年代技术,恐怕这种的发动机就算共和国军队这样出了名的不挑食都不怎么会看得上。
  当前摆在联合航空发动机面前的则是,这次只能走法国的复合材料叶片或者英国蜂窝空心钛合金叶片,至于美国的两巨头……
  实在不要意思,这两巨头在这方面确实对不住他们的名号。普惠是跟在罗罗后面打算走空心钛合金叶片之路,不过普惠那边总还是落后罗罗一代,所以没什么值得炫耀的。
  倒是通用的运气不错,通过CF-56发动机项目,和法国那边有了很好的关系,最后是得到了法国斯奈克玛公司授权的复合材料风扇叶片技术,然后才使用这一技术制造了世界上最大的超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GE-90,整个风扇的尺寸直接超过3米,发动机整机组装好之后比波音737机体直径还要更粗。
  复合材料确实是足够的轻巧,甚至复合材料叶片比罗罗的蜂窝钛合金叶片更好用,所以这次温总师倒是挺聪明的,一上来就看中了前途更加远大的复合材料风扇叶片,而且这样也可以有效地分摊复合材料的开发费用,因此不管从哪方面看,这都是挺不错的选择。
  其它几位参与会议的老一辈虽然不太清楚复合材料风扇这东西到底有什么好处,但是搞航空航天的肯定是知道复合材料到底有多大的用处,只要是涉及到了复合材料,那就必须要投上一票,相信等到复合材料能够用到航空发动机上面的时候,没道理飞机的机体上就不能有合适的复合材料技术,只要对复合材料持续开发下去,这些都是能够点亮的科技树。
  如此,几乎就是全票的通过了关于复合材料的研究工作,最后还是杨辉给这个项目定下了基调。
  “不管是用树脂基复合材料制造航空发动机的风扇叶片、静子叶片、机匣、包容环、风扇前帽罩,甚至是现在国际上刚刚提出的陶瓷基复合材料尾喷管,又或者树脂基复合材料制造的机体部件,这些都是复合材料的应用范围,所以我把这些项目统称为‘先进复合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这个项目可以列入924航空振兴计划之中。”
  果然当领导的就是要学会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并且还要会灵活地运用一些高大上的词汇,至少这次“先进复合材料的制造与运用”就是一个听起来就高大上的项目,感觉真特么的带劲儿。
  自己提出的复合材料项目通过了,温总师也就相当的满意了,只要可以把项目列入924计划之中,虽然整个924计划大概每年只有一两亿的投入,分摊到复合材料这一块恐怕也就只有几千万的金额。
  但是这几千万也绝对不少了,毕竟这是每年都有固定投入这么多资金,想来到时候研发单位自己再想办法凑一些、然后联合航空发动机公司再给一些资金,开展项目的研究还是足够了。
  想到这里,温总师觉得还是有必要先给众人一个好消息,提前刺激一下大家,让所有人都对复合材料大业充满信心才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1/48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