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鹰航空业(校对)第3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3/483


第632章
唯一的办法
  既然624这边已经对新的燃烧室结构有了预研,而且看起来也确实很有吸引力,那么这种改进方案对西南科工来说才应该是最有利的。
  不动压气机设计,这就意味着这次对中推核心机的改进之后,成果将不会仅仅只局限于CG-2000的后续改进系列,为歼18配套的涡扇12发动机改进型用上这东西就是必然的结果。
  光是考虑到这一点,这次改进中推核心机的燃烧室已经是必不可少,不管是为了哪一点都必须要走这条路。
  “好,624所既然预研了这两项技术,那我们的中推核心机就肯定有必要对此进行改进,浮壁式燃烧室、分区供油是先进航空发动机所必须要有的技术,刘总工觉得如何?”
  刚才直接就否定了刘总工的方案,但现在624所又提出了新的方案,并且具有很强的可行性,那就必须要争取刘总工的意见才能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看到624所还是争取到了这次CG-2000发动机改进型号中的核心机升级改进项目,那肯定是要支持啊,作为研究所的总工,它清楚地知道这次对燃烧室的改进会带来多大的好处。
  这便笑着连忙同意:“这完全没有问题,研发新一代的燃烧室也是必须要有的,624所有这个能力和信心完成项目。”
  确定了对燃烧室的改进路线之后,温总师、MTU方面的总工皆是对此表示认可,倒是伊夫琴科设计局的副总师想到了什么,这段时间在CG-2000项目组协助进行项目的测试、后续改进,对于这款发动机的一些技术性能不说清楚的百分之百,但百分之五十的技术性能还是知道的,这其中就包括中推核心机的一些半公开技术数据。
  “你们要改进燃烧室,最后无非就是要提高燃烧效率、燃气温度,但你们是否想过燃气轮温度提高之后,核心机的高温涡轮能否承担更高的燃气温度?这一点若是没法解决的话。那么恕我直言,在座的各位说的都只是……”
  真可谓是一语中的,说到最后还是把问题归根到了高温涡轮的总温上面,若是没有这等技术,恐怕燃烧室的改进所带来燃烧效率、性能提升,并不会给核心机带来太多的改观,这一点真的是让人头疼不已。
  平心而论,CG-2000的涡轮前总温度达到现在的1400摄氏度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美帝的F100早期型、F110等两款发动机也就是这个水平了,但还是那句话:在追求更高涡轮前总温的道路上,这是永无止境的。
  到了1400之后就要想1500甚至是突破到1600、1700的级别去,若是能够达到1700摄氏度,那就可以直接装上下一代航空发动机上面使用了,要知道F119的涡轮前总温度也就是1700摄氏度。
  当然,就仅仅是现在的CG-2000发动机1400摄氏度的水准,它也是西南科工使出了吃奶的劲儿才达到的,采用单晶制造涡轮叶片、完善的对流-冲击冷却技术,做到这一步差不多已经是国内的极限。
  而要说再增加涡轮前总温度,这就必须要另外想各种办法:“此话说的有道理,对中推核心机继续进行改进,我们就必须要增加发动机的涡轮前总温,这一点还是得要看624所有没有具体的技术方案?”
  听到又被指定发言,刘总工也是非常的无语,这涡轮前总温度是那么容易就可以增加上去的吗?没有国家的配套项目,这完全就不可能好不好!
  “这就不要抱有太大的期望了,从设计上来说现在的中推核心机已经用上了世界最先进强制冷却设计方案,我们若是还想要再继续增加总温度,这就必须要在制造叶片的材料上想办法,研发与叶片配套的耐高温涂层是必须要走的一条路,并且我们还需要在涡轮盘的制造工艺也有突破才行,因此粉末冶金工艺必须要提上日程。”
  听了刘总工说要研发粉末冶金涡轮盘,饶是伊夫琴科设计局的副总师也激动了,这是什么东西?这是苏联都没法搞定的技术好不好,现在这里听到要开发粉末冶金技术,要是不惊讶才怪。
  使劲摇摇脑袋,思考着这到底是在搞什么黑科技,是要准备一举超过苏联的航空发动机基础工业了吗?
  说实在的,刘总工说的这两点都是杨辉现在最头疼的地方。
  首先,与叶片配套的高温涂层这种东西共和国真的是拿不出来,之前国内压根儿就没有这方面的研究,也都是西南科工在中推核心机上马之后,才公司内部每年拨发了一些资金对这方面进行研究,但这种从零开始的追赶世界最先进,绝对是严重和现在的严苛需求相脱节的,自研高温涂层这条路还漫长无比……
  如果说高温涂层还能够又那么一丝丝的曙光,那么刚才说配套制造性能更加优秀的涡轮盘,就真的是只能干看着了,仔细说来,粉末冶金涡轮盘这种东西其实也并不是多么博大精深的技术,只要你能够有配套的设备,同时再配合上合适的开模技术:大变形量挤压开坯。
  有了以上的技术,就可以比较容易的攻克粉末冶金的技术瓶颈,但问题是要研发这一技术,就需要用到的基础配套设备:万吨金属垂直挤压机。
  有了垂直挤压机才能说研发重型粉末冶金技术,没有这种东西的话,压根是连最基本的试制都没法进行,又谈何去研究挤压完成之后的开模技术?上一位面的共和国也都是在2010年之后才研发制造了这等设备,而现在嘛……
  这种设备是连苏联都没有的好不好,全世界也就只有美国为了给F119发动机的粉末冶金涡轮盘配套,才有了这种大型设备。
  就算你杨辉也确实是足够的牛逼,能够在苏联解体之后各种淘宝,但苏联没有的东西,你又在哪里去淘?所以,现在整个人才会如此的悲观,要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就攻克粉末冶金技术,这真的是不现实。
  简单算一算就知道,设计制造配套万吨垂直挤压设备需要至少三到五年时间,然后是粉末冶金技术的研发试制,这至少又是三到五年,再往后的涡轮盘成品装上叶片,装配成高温涡轮进行测试,到最后核心机的开发、测试又得要是至少一两年的时间。
  这意味着就算从现在开始,国内给足资金以及各种资源,并且还要中途不出现大的技术问题。就是这样的情况下,要想真正实用化使用粉末冶金涡轮盘的核心机,不到2000年之后是想也不要想。
  摆摆手,表示这东西现在确实无能为了:“粉末冶金涡轮盘肯定是不行的,我们没有这技术,同时也没有时间去等这一套技术完成开发,现在我们只能在原有的热等静压技术上深入发展,深挖潜力之后应该也能够满足使用需求。”
第633章
万吨油压机
  当然了,刚才杨辉说上马粉末冶金盘不行,其实也并不尽然,这里说的比较普遍的粉末冶金盘其实是指的是垂直挤压粉末冶金盘,也就是要用万吨垂直挤压机才能制造出来产品的那套技术。
  但要仔细追究,杨辉最后提出的继续在热等静压技术上上深入研发展,这也可以算是早期的一种粉末冶金技术。
  热等静压的制造流程就是将金属粉末装入真空的薄壁包套中,然后把包套通过焊接完成最后密封工作,再进行热等静压,这样就能得到性能不错的成品金属件,所以说,这种技术其实也可以算成是一种粉末冶金方案。
  而参与会议的所有人都明白,刚才说的粉末冶金是指的是垂直挤压成型粉末盘,它和热等静压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在一个是静压、一个是通过动压完成制造,这样制造出来的粉末盘在材料性能上要远远好于热等静压制造。
  也是在这个时候,刘总工才变了口径:“好吧,我们可以继续使用热等静压技术制造涡轮盘,反正现在国内没有可能上马至少三万吨的垂直挤压机,但我们要提高涡轮盘的性能,就必须要配套上马一种基础设备:万吨油压机。”
  说话之后,刘总工则是一脸希冀地看着杨辉,至于刚才杨辉把垂直挤压粉末冶金盘方案否定一事,恐怕是早就忘到了九霄云外去了。这时候杨辉才恍然大悟,恐怕刚才说是要搞垂直挤压机是借口,真正的目标是这次提出的万吨油压机才对。
  万吨的压力机到底是怎么回事?实际上,上了万吨的压力机都是属于极端设备制造,这种东西都是在重工业中才会用到,刚才的垂直挤压机是一种万吨压力机,这次提到的万吨油压机同样是一点儿也不轻松。
  两种万吨压力机在国内都是空白,整个共和国是既没有万吨垂直挤压机,同样也找不出一台万吨油压机,没有这两样设备,要制造出优秀的高温涡轮盘简直是揽入登天。
  不管是采用热等静压、还是垂直挤压技术研制的涡轮盘,他们制造出来的产品都只是一种金属性能比较好的棒料或者盘料,这些东西在制造出来之后还需要一道工序:锻造。
  只有经过锻造之后的涡轮盘盘料才能真正具备实际使用价值,而经过压机锻造后的零件有些什么好处,这一点也就不用多说。
  锻造涡轮盘有多种方案,但最好用的还是使用油压机进行锻造,油压机在锻造精密零件上的优势无与伦比,而共和国有恰恰是没有这种东西的,因此,之前锻造的涡轮盘在性能上也是有很大的缺点。
  考虑到这些,杨辉也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好,不就是万吨油压机吗?公司会尽量想办法制造出这一套设备来,之前使用水压机锻造的涡轮盘实在是不堪用,这严重制约了我们的涡扇10、CG-2000、涡扇12的性能,现在既然提出来就一定要解决它!”
  杨辉是在这之前听了很多次黎明厂那边抱怨现在的涡扇10涡轮盘性能不好的同时产量也低的可怜,这已经严重制约了涡扇10的产量。
  使用水压机锻造精密的涡轮盘,这只能采用模段压技术,才可以稍微提高一些锻造精度,但整个国内就只有同样在共和国西南地区的西南铝业公司有一套三万吨的模锻压机。
  就这一套锻压机,它需要保证现在国内所有的燃气涡轮机涡轮盘和其它工业系统的精密部件锻造工作,加上锻压涡轮盘这本来也不是模段水压机擅长的方面,它制造出的产品:产量低、质量波动大,同样的也导致成本会大幅的增加,这样的涡轮盘在制造出来之后会什么结果?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上一位面共和国的太行发动机使用的就是这台压机制造的涡轮盘,导致涡轮盘的力学性能并不是多优秀,然后就出现了太行以比31F更大的推力,却比不上31F的结实、耐操,作为一台军用发动机没法忍受战斗机的严苛使用环境,这是非常令人尴尬的问题,从此就成为上一位面制约太行的性能、寿命的一个很大的原因。
  当然,光是这些其实还并不能真正促使杨辉下定决心不惜代价也要研制一套万吨油压机,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现在MPC-75已经有了500架的订单,大概和通用的CF-34对半分订单,这也需要至少制造500台CG-2000发动机。
  还有马上也要配套给巴航145客机的MS-4涡扇发动机,这也是一款市场订单不低于MPC-75的支线客机,意味着这里最多会需要至少1000台往上的发动机数量。
  民用方面有至少1500台发动机需要制造高性能的涡轮盘,军用方面难道就会少了?现在歼七四/歼七五系列发动机确实快到了订单生产后期,但军用飞机使用环境不一样,一台涡扇10发动机只有1600小时,意味着一架歼七四/五战机一辈子需要三台发动机。
  按照西南科工科工的统计,歼七四/五、歼教七一共生产了有500架左右,之前黎明开足马力也仅仅只配套给这些飞机约八百台涡扇10发动机,也就是说配套给以上歼七四系列战斗机的涡扇10还有制至少700台的订单。
  不仅如此,即将完成定型工作并投入量产的JF-17闪电一样需要众多的涡扇10发动机,再计算到东北黎明厂为歼八二生产涡扇10数量,虽然这发动机不在西南科工旗下生产,但整个共和国就只有西南铝业能够提供涡扇10的涡轮盘,自然黎明厂也要采购西南铝业的涡轮盘。
  而歼八是双发战斗机,这家伙要用的涡扇10数量会少了吗?可能这款飞机的生产数量不会太多,但计算两百架是肯定有的。
  如此算来,涡扇10的生产数量恐怕得要突破四千台,加上国内其他的业务,在九十年代就日趋老化的西南铝业三万吨模锻机是绝对不可能跟得上巨大产能要求,产能要求跟不上需求,那才真的是尴尬无比。
  做项目不能没有预见性,既然西南铝业的三万吨模锻压机不管在产品质量、数量上都远远不够,那现在就先未雨绸缪,只有把万吨油压机建造出来之后,一切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有了性能更好的涡轮盘之后,不管是涡扇10还是涡扇12、甚至是北方的太行发动机,在操作性能上都可以提升一个台阶,这些巨大的好处摆在这里之后,上马万吨油压机则是势在必行。
第634章
这依旧不够
  既然上马万吨油压机,这从各方面来说都是势在必行,现在确定要上马了,大家肯定都是皆大欢喜。
  也就只有杨辉一个在考虑,这台万吨油压机该如何上马,又怎么去凑出这一笔资金来?现在想要国家立项搞这种东西,一看就知道是不现实的,况且大压机这东西现在可不仅仅只是油压机急需立项建造,老且旧的三万吨水压机同样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或许,还得要想个办法,走其他路子也要争取到赶快配套建造出这些东西来,而现在的油压机嘛!
  想想之后,还是由西南科工带头出资吧,这年头西南科工靠着83年邓总设计师给出的政策优惠,很快的发展壮大起来。这么多年过去了,新的一代386上台之后,已经很有一批人高呼要把给西南科工的政策优惠收回去。
  想想也对,毕竟西南科工些年太拉风了,大量创汇却又不上交国家,人家肯定有人不满、眼红啊,现在国家财政可是各种的枯竭,在分税制还没有实施之前,西南科工可真真的是一块油馍馍!
  现在好了,若是西南科工提出自己出资开发本来该国家配套的大油压机项目,以后也能够有借口说:我能力大,但责任也大啊,你看看我承担了多少原本该国家出资的项目云云。
  这应该也能够算是参与这个项目之后附带的一些好处吧,当然,光是西南科工一家出这个钱肯定也是不行的。
  得要再拉上原本就是负责锻造涡轮盘的西南铝业一起来,这样应该就有可能把这东西建起来的,这年头搞铝业的甚至比搞钢铁行业更加暴利。
  相信只要是时候把巨大的市场摆出来,然后西南科工表示也投资一半的资金,这个项目就应该是顺风顺水。
  至少这东西建起来之后,绝对是一个天大的政绩,这种可以突破国内短板的项目上马,对于资源型国企公司的领导人来说,绝对是无法抗拒。
  “好吧,我们现在确定了核心机的改进方案,相信这次核心机改进完成之后,对CG2000来说,这一定会有很大的可靠性、经济性提升。”
  杨辉现在是不打算继续在核心机这方面折腾太多了,丫的仅仅是改进了燃烧室和高温涡轮的总温,就引出了这么大的配套项目,不敢想要再这样下去,624所围绕着核心机工程,还有多少“坑”等着西南科工跳下去。
  温总师现在已经是忍了很久,对于刚才的核心机改进方案,他也知道是确实有必要的,但这些改进对增推是没有多大的好处啊!
  “这都没错,核心机的改进按照一事商定的方案就可以了,我们现在需要谈论的是如何做到给CG2000增加2吨的推力,光改核心机是肯定不够的。”
  此话掷地有声,又是发人深省,给人以醍醐灌顶之感。
  坐在一旁很少说话的伊夫琴科设计局副总设计师则是赞同的表情,以表明现在要增推,必须还得要在低压转子部分进行改进才行。
  而要说改进低压压气机部分,这个时候终于给了MTU出场的机会,干这行正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啊!
  “没问题,这肯定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即便是现在的核心机不做改动,我们MTU依旧可以通过对低压压气机的改进,实现CG2000发动机的增推。”
  终于在这些大鳄面前找到了存在感,MTU是一发不可收拾,直接给出了他们的改进方案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3/48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