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魔哪里走(校对)第4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3/1344

  但太祖皇帝起于草莽,他乃是大汉刘家皇帝之后,起兵之初身边将士全是刘氏之后,所以他得了天下不仅将年号恢复为汉,并且还重启了大汉许多旧制,比如征用蒙元十万贵族子弟重建了未央宫。
  新生的未央宫规模更胜往昔,特别是大朝正殿,建的更是奢华气派。
  正殿建于高台之上,以木兰为栋椽,清香名贵,天气晴朗的时候阳光普照木兰栋椽,整个大殿被淡而雅致的清香萦绕。
  进入大殿有梁柱,梁柱以西北千年不死的向天杨树干所成,外面包裹有一层金皮,金皮之上绕有蛟魂,神鬼不侵。
  屋顶椽头贴敷有金箔,门扉上是一部道德经,每有风吹过门扉,便隐隐有老道诵经声响起。
  大殿之内铺就一层汉白玉石,它有工匠保养,石面粗糙有流畅纹理,从南到北绘制了九洲大地的风土人情。
  通往正殿的路有三条,两侧为斜坡、中间为台阶,太祖皇帝体恤下臣,规定六十岁以上的老臣可生病重臣可以乘坐牛车从斜坡上殿,其他人则要拾级而上。
  寅时末,天寒地冻。
  武翰林站在宫殿台阶之下,仰头看向大殿。
  天色漆黑,大殿光芒万丈,令人望之心生敬畏。
  从他身后走出来一名身披盔甲的大汉,大汉轻声笑道:“天气森寒,武郡守在此做什么?是要挡住寒风吹进圣上的大殿吗?”
  听到这话武翰林莞尔,道:“征北将军笑话我了,我是少有机会来到此地面见圣上,难免心情激动,不敢向前。再者,郡守之称请征北将军万万不要再提,一旦传出……”
  他说着摇头,剩下的话没有再说出口。
  官场打交道总是如此,彼此的意思靠猜。
  征北将军面相粗犷、性情豪放,他笑道:“行了,老武你休要在我吴破虏面前敛着了,并郡的郡守之位毫无疑问就是你囊中之物,你这次拿下它还不是九指捏田螺?”
  武翰林也笑了,他摆摆手道:“征北将军说笑了,本官此次赶赴京城一是拜见圣上、感受天恩;二是向圣上当面汇报平阳府今年的民情变迁;另外嘛……”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面色逐渐肃然:“我们并郡近来确实发生一些不太好的事,这也得由本官亲自面见圣上做当面汇报,若只是写一封文书、一纸奏折怕是说不清楚。”
  又有官员走来,他抄着手说道:“武大人、吴将军,这大冷天的你俩在外头嘀咕什么呢?赶紧进大殿准备开朝会啊。”
  两人看到这人后一起拱手行礼:“拜见廷尉大人。”
  廷尉摆摆手道:“行了,都到圣上脚下了,咱之间还见什么礼呢?走着,赶紧进大殿吧。”
  拾级而上,每一级台阶上都站有军士。
  军士们面无表情、矗立不动,寒风之下,恍若石人。
  武翰林面色沉着的走上大殿,回身望去,四野之下空阔浩大,却不见萧瑟,更多的是巍峨威严。
  今日是冬月第一日,十一月初一,百官临朝。
  因为蒙元国运短暂、大宋皇帝得位不正且屡被外侮,前面这两个朝代的社稷都未能得到苍天庇佑,所以新汉朝并不沿袭前两朝旧制,它沿袭汉唐制度加以修正改建。
  在临朝休沐制度上新汉做了修改,本来太祖皇帝沿袭大汉临朝制,五天一朝会,然后休息一天。
  可是他很快发现这制度存在一个弊端,那边是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国土面积增大、对外见识广泛,百姓人口增多,五天一朝会的频次太低了,事情太多,解决不了。
  于是太祖皇帝下令改了临朝日期,每月有五天一次文武百官大朝会,期间隔一天再分别有一次小朝会,分别是三品以上文武高官的天子亲会和三品官职以下的三司统会。
  每月初一是大朝会,宫内太监已经提前摆好了临会蒲团,百官上殿后便找到自己所属位置行跪坐礼。
  这点也是沿袭了汉唐旧制,像前朝时候百官是站着听宣、跪着汇报,太祖皇帝说这不符祖制,改回了跪坐行礼、站着汇报的规矩。
  大朝会规模浩大,大殿之中洋洋洒洒上百官员,文武官员分列两队,文官以丞相为一队,坐东向西;武官以太尉为首,坐西向东。
  座次根据爵位官阶和职权所属综合排列,身份贵贱、三省六部,清清楚楚。
  武翰林属于述职的地方官员,他们队列在前端,往往都有要事急事禀报。
  皇帝进殿之前可以交谈,官员们见面了就开始打招呼,他们不谈正事,只约集会,有约一起吃饭的,有约一起听戏的,有约一起嫖娼的。
  武翰林是封疆大吏,他的官阶在大殿里不算什么,可却是实打实的实权派,许多郡守也没有他的权力大,所以愿意交好他的人众多。
  他这边刚刚站定就有人过来行礼:“武知府近来无恙?您是何时来到京城的?咱们真是有缘,竟然又遇上了。据说京城新近来了一伙胡姬活甚好,下了朝一起去瞧瞧?”
  武翰林微笑婉拒:“一路颠簸,老腰都要断了,不敢再去折腾了,毕竟老了哟。”
  又有人贼眉鼠眼上来拜会:“下官曹玉清给您见礼,父官大人此行所为何事?”
  听到这话周围的地方官们纷纷撇嘴,它娘的臭不要脸马屁精乡巴佬,竟然把乡下小地方那一套拿到朝廷上来?
  丢人!
  有人往两边退,羞于与此人为伍。
  武翰林笑吟吟的与曹玉清小声聊了几句,这时候人群喧哗声音大了两个分贝,许多人纷纷看向大殿门口。
  李长歌跨步而入。
  这是真封疆大吏。
  听天监专涉鬼神之事,所以他们是独立阵营,但因为时常要与军队、地方武装力量打交道,他们也算是武官集团。
  李长歌却是以状元郎身份转入听天监,他出身文官,且有许多好友和同窗都是文官集团的高层。
  所以他有点文武通吃的味道,一进大殿便有许多人来打招呼。
  武翰林也向他行礼,李长歌给他一个眼色先去一一拜会好友,随后走到武翰林身边轻笑道:“武大人来的够早。”
  “是歌帅来的太晚。”武翰林笑,“昨夜沉浸在温柔乡中,今天早上不舍得起床了吗?”
  李长歌感叹:“你可真是个老不修。”
  武翰林行礼:“彼此彼此。”
  两人相视一笑,各自归队。
  这时候大殿外响起悠长的钟声,有大汉掐腰喊道:“卯时已到,诸官员不得喧哗!恭请圣上!”
  “万岁!”官员们异口同声的喊道。
  金撵入殿,一身大黄龙袍的太狩皇帝走出,他倚北朝南落座点点头,殿头官喊道:“有事出班早奏,无事卷帘退朝。”
  丞相郎之桓走出,举起笏板朗声道:“目今京师一带连起雪灾,伤损军民甚多。伏望陛下释罪宽恩,省刑薄税,祈禳天灾,救济万民。”
  太狩帝皱起眉头,道:“此次北方大雪,牵扯范围好像甚广?”
  郎之桓沉重的点头:“不错,据臣所知,东北州雪灾最严重,有多处乡村被大雪封堵,县官们八百里加急送来函书,说是有些村的百姓缺少粮食,整个被雪给堵死在村里!”
  倒吸凉气的声音响起,众人纷纷交头接耳。
  皇帝眉头皱的更厉害了,这一上朝就来了这么猛的一个信儿,谁能遭得住?遭不住啊!
  他身侧卑躬站立的一名太监微微向前半步,跪在地上向他行礼。
  皇帝说道:“准。”
  这一幕让地方官们有点莫名其妙,但京官们却知道怎么回事。
  这名看起来身躯单薄、名不经传的太监是如今另一个实权机构的掌舵人。
  这实权机构叫黄泉监!
  黄泉监中的‘监’取自两个含义,一为监察,二为内监,里面成员都是皇帝的身边人,是他真正的亲信。
  磕头的太监姓万,具体名字官吏们不甚清楚,只知道皇帝对他极为信任。
  他现在是大内总管公公,伴随皇帝上朝,每次要说话之前就会跪地行礼,皇帝若是允许他说话,便会回一个‘准’字。
  万太监起身后低头面对郎之桓,柔声问道:“奴才见过朗大人,敢问一句,被困大雪中的乡村,有没有全村人员失踪的情况?”
  郎之桓道:“回万公公,有!昨日东北州送来的加急奏折共有四封,四封中全提到了这件事,大雪之后有村庄的人全数失踪!”
  万太监后退。
  皇帝看了他一眼,他有些沉重的点点头。
  郎之桓继续汇报各地送来的文书消息,皇帝听一个消息就皱一次眉头。
  听到后头他无奈的抬起手点了点,说道:“丞相先歇息一下,换太尉来与朕说话。”
  郎之桓退下,一名身躯魁梧、体魄雄浑的老人缓缓起身。
  这是帝国太尉,朱忠肃。
  朱忠肃走向前去说道:“陛下还是让郎大人先做汇报吧,老臣的话,怕是陛下听了更不开心。”
  皇帝叹道:“听爱卿说出这话,朕已经不开心了。不过爱卿算是忠耿贴心,还知道给朕铺垫一句,你说吧,朕做好准备了,是哪里又有流民造反了吗?”
  朱忠肃沉重的说道:“最近两年,塞外草原风调雨顺,蒙元各部落得以修生养息。老臣刚刚接到边疆军报,入冬之后蒙元再起大军开始练兵,而为他们练兵之人——”
  “是罪臣黄无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3/134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