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校对)第9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06/1314

  第二,为了将来的工业化,需要太多太多的识字岗位了。
  所以,这样的担忧并不成问题。而且朱祁镇还准备,有这种危机感来倒推一些政策的推进。第三,就是朱祁镇给理学一等人的甜枣。
  说明朱祁镇之前在辟雍之会上所言并没有问题,理学依旧是大明的思想核心,不过从之前的绝对,变成了其中之一而已。
  好安抚这些人,让他们与朝廷合作。
  而且兴办教育,对士大夫集团来说,也是一个利好消息,毕竟就会很多岗位出来,有更多人的能够当官了。
  如此,也算是拉拢人心的一种方式。
  只是怎么办教育,朱祁镇心中自有打算。
  于谦见改变不了朱祁镇的意见,立即说道:“陛下英明,只是陛下准备怎么兴学?”
  朱祁镇说道:“朕这些年来,设立了很多学堂,但是各学堂招生其中弊端重重,朕深恨之。朕有意设大,中,小三学堂。朕准备将京师各个学院,整顿为政务大学堂,水利大学堂,讲武大学堂,再加上曲阜大学堂四座大学堂,这四个大学毕业的时候,朝廷各部派人去学堂之中招纳吏员。今后自有这四个大学堂之中出来的学生,才能直接进入京师六部为吏员,将来提拔为官员的时候,也可以考虑进去年资。”
  这些学堂招生何至于黑幕重重,简直是根本没有一丝正大光明。
  这根子还在朱祁镇这边。
  朱祁镇为了充足招生人数。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放宽了要求,是一个人基本识字,就能入学。但是随着这几个学校的行情见好。
  慢慢的六部吏员还是有少府一些吏员,都从这些学校收纳人员的时候,更是不知道多少人想进去。
  比如连于谦也觉得于冕在水利学堂,算是一条出路,更不要说其他人了。
  但是名额是有限,如此就自发形成了推荐制度。
  要看谁的面子大,谁的后台硬,才能入学。
  这一点,朱祁镇自然看不惯了。
  只是有些朱祁镇看不惯的事情,什么时候发做就是时机拿捏的问题了。
  朱祁镇说道:“至于中学,就是为大学堂预备生员,只有中学毕业的资格,才能考取大学堂,朕有意在天下各行省,两京六都司,都设一座中学,令有司编写一部通用教材。只有他们在各省毕业之后,并考中各大学之后,才能进入各大学学习,天下之间一视同仁。绝无偏见。”
  “至于小学,朕不准备办,授权各省办,让有司出一分中学考核标准,只有考核过了,才能进中学。”
  “先生以为如何?”朱祁镇问道。
  朱祁镇这个框架自然是从后世直接搬过来的。这里面也有朱祁镇隐藏的一个巨大的野心,那就是用这个教育体系来代替科举。
  只有的利益集团才能战胜另外一个利益集团。科举考试之中的同年,师生,不过是一场考试而已。
  能有多少感情,更多是政治上的利益相关。
  但是这些大学之中的同学,真要同窗数年。感情要比同年好多了。
  当这些基于学校产生的新官僚出来之后,他们会喜欢士大夫这个旧官僚体系的人吗?
  呵呵。朱祁镇并不知道,甚至在朱祁镇有生之年,大概是看不见这一幕了,但是并不妨碍他种下种子。
  只是于谦却是问题多多。
  于谦说道:“陛下,准备些令哪个衙门管理?”
  朱祁镇沉吟一会儿,说道:“令礼部管辖,让商辂转任礼部尚书,专门负责这一件事情。因为这些人出来仅仅是为吏,大抵少部分才能为官,故而各中学小学的教材,都要偏实用,而其注重算学。”
  “不,应该是以算学为重。”
  于谦虽然觉得有些不对,但是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并不是于谦没有政治敏感度。
  而是于谦很难将这些人从士大夫集团之中划出来。
  无他,这些家各学堂真正能够进去的,都是各士绅家族,毕竟天高皇帝远,很多偏远地方的人根本不知道,京师还有这些学校,就好像于谦一样,于谦的儿子于冕就是水利学院毕业的。
  但是于谦会觉得于冕是自己的敌人吗?
  太搞笑了。
  而且这些吏员掌控的,都是下面的基层岗位,可以说进士们一进官场,就是这些人拼命大半辈子的终点。
  很多吏员一辈子能混一个官职致仕就不错了。
  于谦又能看重他们的威胁。
  他更担心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朱祁镇一直想做,但是一直做的很有节奏的废除吏有封建的制度,将胥吏纳入国家体制之中。
  毕竟,眼前的事情很明显,这么多中学生大学生,岂不是最好的代替吏员的人选。
  这些年,顺天府两个附郭县都改革了成功,再加上六部衙门之中的所有吏员都慢慢换成了个学远出身的。
  形成了一套吏员考试制度。
  这已经形成一个范氏了。于谦本心并不反对推行这个制度,因为他太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大明官场风气还是不错。
  毕竟朱祁镇这些年一直操心,一次又一次的京察,将一批批人扫下来。但是大明距离百姓最近的一层,并不是官员,而是胥吏。
  胥吏没有收入,他们如果不能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从下面收刮油水,他们一家都要去喝西北风去。
  这样情况之下,胥吏之中风气能够好了才怪。
  只是,一个字钱的问题。
  为什么朝廷不为胥吏发工资,无非一个钱字。天下官员不过两万多,但是天下胥吏大几十万都有。
  都发工资,并且加强管理,不管财政压力,还是管理压力都非常之大的。
第五十二章
负担
  
第五十二章负担
  于谦想了想,想要委婉的劝谏一下,说道:“陛下,不知道陛下愿意给大学与中学多少禀食?”
  禀食就是官府给的粮食,可以理解为补贴。
  朱祁镇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回答,说道:“禀食?”
  于谦说道:“陛下,如果陛下不打算给禀食的话,臣以为真正有才之人,不会走这一条路。”
  “陛下不知道民间的清贫,臣不知道,陛下准备中学收多少,但是四座大学堂,每一界最少有一千人。而陛下也不会让中学所有人都考上大学,否则就不会,有考试之说了。”
  “想来两京二十四省六都司,总共三十二所中学,每一界最少有数千人,总共加起来,就有一万多接近两万读书人。”
  “真正有家底有才华的人,不会走这一条路,会走科举,而真正清贫有才华的人,也不会走这一条路,无他,科举可以在家里自学,只需要买书就行了,甚至买书不成,也可以抄书,借书。”
  “而居于省城之中,各种开销之大,哪怕朝廷的学校不收束脩,也不是这种清寒的学子能够负担的起的。”
  “如此一来,陛下所能招收的不过,是一些纨绔子弟,有能寄希望于何为?”
  “还直接从科举不第之中选拔人才,入校学习,然后分配官职。”
  朱祁镇心中立即否定了于谦的意见。
  他想要的一个从底层与科举隔绝的体系。并不是从科举之中转嫁出来的另外一条路。
  朱祁镇说道:“需要多少禀食?”
  于谦沉吟片刻说道:“一个人一年三石粮食。”
  朱祁镇微微皱眉说道:“三石粮食?”
  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明人的记载之中,一石粮食在九十二公斤,一石等于十斗,一斗等于十升,而一个壮劳力如果劳作,一天的口粮,就是一升,将近一公斤米。
  不要觉得多,古代人吃饭没有油水,只能多持主粮。一般一个成年人吃饱,也就是这个数字。
  如此算来,一石粮食可以供人吃上百日。三石粮食供人吃上三百日的饱饭。
  但是正如于谦所言,这学校定然会建立在省城中,在省城之中生活也是需要开支的,如此一来。他也是需要开支的粮食的。
  也就是说,这个补贴根本不够学生吹饱的。
  于谦说道:“足够了,比起范文正公划粥割齑,要强上太多了。”
  朱祁镇一时间见哑然。
  范文正公就是范仲淹。他年少的时候十分清贫,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这就是“划粥”。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这就是“断齑”。如此坚信的学习,才有所成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06/13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