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校对)第8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73/1314

  朱祁镇随即面对更大一个问题。
  这一套理论虽然仅仅是框架。但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几乎可以照搬后世一些理论,全面建设小康世。
  虽然听起来有些滑稽,但是理论上并没有问题的。
  而今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将这一套理论成为大明官学,将理学给踩在脚底下。
  这才是问题所在。
  理学从唐末发端,宋代完善,元代发展,可以说深入人心之中,影响力很大,特别是在仁宗之后,已经变成了官学。
  朱祁镇想将理学掀翻在地,不仅仅要用政治手段,也要收揽大儒。想办法用堂堂正正的手段将理学给压下去。
  但是学术界,是朱祁镇几乎完全陌生的环境。
  朱祁镇根本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不过,对于朱祁镇来说,这都不是问题所在。毕竟最大的难题终于解开了。剩下的事情即便是困难,但也不至于没有思路。
  更重要的是,朱祁镇有一套理论,却招揽盟友了。
  毕竟朱祁镇这么多年挑选大臣,凡是能到六部内阁这里的,其实都是有一点政治底线的。
  如果朱祁镇的变法,真是让他们看不到希望。甚至说离经叛道,反对的人会很多很多,朱祁镇即便再强势,也不可能自己办了所有的事情。
  而这一套理论,不管是怎么生僻,毕竟公羊学派,已经沉默了一千多年了,而今民间估计连一个专门治公羊的学者,未必能找得出来。
  但怎么说,也是儒家话语圈之内的事情,是可以沟通的。
  而且在必要的时候,儒家的身段,也是很柔和的。即便有一些顽固派。更多人却愿意对大明皇帝低头。
  只是朱祁镇不想用强硬手段而已。
  随着理论的确定,朱祁镇令太子监国,他自己将自己锁在房间之中,整整三天不出来,他倒不是要完善理论。
  这一件事情,他做不来。
  他要做的事情,就是将他即将提出的改革措施,分别与这个理论挂上勾,并且想办法攀附在一起。
  形成一个体系。
  只是这一点,朱祁镇做得并不好。
  他想尽办法,也只能搞出一个框架。
  即便如此,他也是兴高采烈,那种欢喜之事,简直溢于言表。下的第一个命令,就是召集民间大儒,汇集在国子监。他要与天下大儒讨论大道。
  当然了,考虑到地理上的原因,再加上明年是科举年,就在明年科举之后。
  第二道命令,就是令丘睿立即进京。
  而丘睿本人就是朱祁镇的笔杆子。希望能通过丘睿本人的笔来完善这一套理论。
  其实朱祁镇想过,要不要留下李贤。但是人各有志,还是算了。
  第三道命令,就是召见于谦。
  虽然多年天南地北,于谦依旧是朱祁镇在这个世界上最信任的人之一。朱祁镇决定将于谦作为这个理论第一个听众。
第十七章
西北驰道
  第十七章
西北驰道
  于谦经过数日休息,看上去精神与气色,都比当初要好上不少了。
  朱祁镇与于谦寒暄了几句,首先说到了西北的事务。
  这一次于谦来京师,并不是简简单单来为朱祁镇祝寿的,也是于谦离开西北的时候了。
  于谦总领西北已经很长时间了。之前陕西一地的战略环境与而今的战略环境都有很大的变化。
  当时三边总督,恰如其分,总理甘肃,宁夏,西宁,三个战略方向,陕西就是的大明深入西北的一只手臂,战略态势并不乐观。特别是甘肃更为不乐观。
  但是而今西域一下,甘肃的战略的重要性更加重要了。
  这种重要性从军事上,换成交通上,特别是甘肃对西域的重要性。
  这样情况之下,三边总督这个职位也走向了历史。
  而代替了三边总督这个职位,成为大明西北擎天一柱的官员,就是西域总督,驻节哈密,分管南北两疆都司。
  于谦说道:“老臣在陕西多年,致力于陕西水利,这数年来,陕西各地屯驻了十几个粮仓,足够囤积了三百多万石粮食,只是供应西域,却力有不逮。”
  “并非粮食不够,而是道路偏远,且多沙漠。从西安到伊犁,十石粮食,估计只有一石至,而伊犁虽然开始屯田,但是北疆都司最少需要有二十万石缺口。这个缺口在后面会逐渐减少。但是今后有多少,到底几年才能自给自足。臣也不知道。”
  “这一两年,已经有已经有一千五百多万石,从陕西运输到西域。”
  “这些钱粮陕西一地,根本无法支持。”
  “陕西一地钱粮,不过米一百二十万石,麦八十万石,一共每年二百万石,但是这些钱粮却要供应军需,与官府用度,结余的数量不过几十万石而已。”
  “也就是说,每年三百万石在起运量,是最少的。”
  “以臣估计,即便两都司屯田大增,内地也需要向两都司最少起运一百万石粮食。”
  “故而,从西安到伊犁的驰道。已经是当务之急。”
  这三百万石粮食,自然不是全部陕西的钱粮,而是河南,四川一些粮食都要运输到陕西。然后在从陕西转运。
  这一项也是大明近几年最大的开销,甚至比平都掌蛮的开销还打。
  从河南开始,数千里的运输线一路道伊犁。其中消耗之大,可想而知了。甚至运费乃是运输货物的数倍之高。
  特别是在刚刚平定西域之后,消耗特别之大。
  大明在西域建立两个都司,保持驻军在十万以上,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蒙古附从军,但是明军也有五万之众,再加上朱祁镇从陕西迁徙过去不少卫所,分裂南北两疆。
  各种消耗甚至比打仗还要打。
  而今的局面,还是情况稳定下来了。
  否则开销只会更大。
  这也是朱祁镇不得不与阿次帖木儿议和的必要原因之一。
  大明在西域保持存在,就已经是一件很消耗国力的事情了。如果再持续与瓦刺在安延集一带对峙,这消耗之大,更是大明支撑不起的。
  这也是为什么,以汉武之强在西域征战,依旧能让天下疲敝。
  驰道这个办法,已经不是第一个人提出来的,但是其中也是有难点的。
  朱祁镇说道:“于公,朕已经命数个待诏去巡视沿线,虽然而今还没有回来的,但是有一点却是共识,那就是想从西安到伊犁修建一道驰道,是一件不可能但是事情。”
  地势的变化,还有翻越大片沙漠,等等问题。足够让这个时代的修路大匠感到头疼不已。特别是如此太陡峭的山坡,以驰道的能力也是翻越不过去的。
  于谦说道:“臣知道,只是西北百姓转运粮草实在太苦了。哪里不能修,暂且先放一放,臣不相信,从西安到伊犁这一路上,是一寸也不能修,有一寸就好一寸,有一寸就减百姓一寸。”
  朱祁镇听了,也明白陕西百姓,特别是运输线两侧府县的百姓,实在是受苦了。
  甚至如果不是于谦打下的底子,对陕西特别是西北的多年经营,而今估计都要出事了。
  官府运输粮草要么是官运,要么是民-运。而于谦所说的办法,次第运输,是让府县卫所之间,就好像是接力赛一般,一程一程的将粮食往西北运。
  甚至对于很多百姓来说,服政府的徭役,还是要自带干粮的。
  在大明体制之下,战争对百姓的伤害,并不仅仅限于战场之上的厮杀,以及乱兵溃卒对民间秩序的破坏。
  也在战争对民间压榨。
  朱祁镇并非没有对西安到伊犁这一条驰道线路的规划。甚至数年前都有了。
  在北方草原之上驰道网络修建好之后。朱祁镇当时对驰道的规划,就是一纵一横。
  八纵八横什么的不敢想。
  一纵就是从北京到南京,大致上是与运河路线重合。
  一横,就是从徐州,沿着开封,洛阳到西安,一路到甘肃。而今却是到伊犁。
  与后世不同,朱祁镇不准备在南方大规模修建驰道。倒不是朱祁镇偏心北方,实在是因为这念头的驰道运输能力与天然河流相比,并没有什么可以胜出的地方。南方密集的水网,在很多时候是胜过人工的驰道。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驰道受到天然地势的影响太深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73/13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