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校对)第7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82/1314

  说起来很容易,却是非常繁琐的。
  开始之后,太子更是明白,为什么寇深说他的数学好了。
  因为丈量土地这一件事情,在本质上其实是一道数学题。
  而今常用的办法,就是开方法。
  当然这个开方法,并不是开平方,而是将不规则的土地,想办法用种种手段转化为一个标准正方形来计算土地面积。
  这其实是一道初中数学题。
  说难也不是太难的,但是很是繁琐。
  毕竟现实之中的数学,并不会给你有零有整,要知道明代赋税很多地方都有小数点后面七八位数,就可见这些具体账目的繁琐程度。
  朱见濬一边与自己的侍卫们一起计算,这一点上这些侍卫们也帮不上什么忙?毕竟武学之中的数学,根本不教授几何问题。一边在心中不住的嘀咕道:“我回去之后,一定建议父皇,将小数点之后两位以外的全部四舍五入。”
  但是他心中嘀咕,但也是无可奈何,最少而今他只能按照这个办法来做。
  其实这些工作虽然繁琐,但是朱见濬是可以胜任的。
  而且朱见濬很明白,父皇派他过来,并不是让他来做这些事情的,是让他关注百姓民生。
  所以当事情上了正轨,张懋等人可以代替他之后,或者说朱见濬的新鲜感之后,将注意力放在当地百姓身上。
  首先当地百姓是怕官的。
  虽然朱见濬是以吏员的身份出来的,为了让朱见濬办事方便,寇深给他盖上一个七品的官职。
  这个七品的官职,在朱见濬眼中,不过是一个芝麻绿豆一般的小官,但是对当地百姓来说,却是非常大的官职了。
  与知县老爷一般大。
  足够让他们战战兢兢了。
  朱见濬也是好了好几天才与他们混熟了。
  才明白当地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首先,大部分村落之中其实都是小家庭组成的,也就是父母儿子儿媳再加一个孩子,这样的结构。
  所以很多人在电视看到的大宅门,一家人多少人聚居的情况,并非没有,但是并不普遍,大部分百姓过的日子,其实与后世家庭结构差不多的。
  如果家里人多,老一辈都会主动分家。
  很多时候,是养不起的。
  因为在村子里面,生产资料是固定的,产出也是固定的,天下刚刚太平那几年,还有荒地足够开垦。
  但是时过境迁,早就没有荒地了。
  所以村子里面有很多人都背井离乡到外面讨生活了,为人佃户什么,当货郎,出城里卖力气的,各种方式都有的。
  普通百姓是没有能力将家族的人聚集在一起的。
  分家也就成为必然了。
  而婴儿高居不小的夭折率,也让普通人很难有多个孩子,大部分也不过是养育一两个儿子而已。
  甚至为了养儿子,有溺死女婴的传统。
  只能是一个悲剧。
  而男耕女织,更是精确的描述了这个时代生产面貌,特别是这一带临近太湖,是传统的丝绸生产区,养蚕更是数百年来,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
  所以每年粮食收成,养蚕卖茧是收成。这两种收成加在一起,固然在百姓依旧过得紧巴巴的,但是已经超过了大明大部分地区了。
  而这些乡下所产出的蚕茧蚕丝,源源不断的流入苏州,支撑起苏州的几万台织机,更是支撑起苏州,这个大明超过两京的大城市。
  江南手工业不仅仅是丝绸纺织,还有很多东西,江南财赋甲天下,固然有江南的土地肥沃,但是更多是这些手工艺的支持。
第八十三章
武进恽家
  第八十三章
武进恽家
  “毗陵那边的清丈已经结束了?”朱见濬看着手中的账目,问于冕说道。
  于冕说道:“正是,臣自然不敢欺瞒太子。”
  朱见濬说道:“这不应该啊。”
  朱见濬是亲自到田间丈量过的,自然知道其中工作量,单单是武进县,大抵一个月是完不成的。但是毗陵那边的进展,有些处于朱见濬预料之外。
  毗陵乃是秦汉古县名,只是而今早就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而今这一带的土地都是常州,而不是毗陵了。
  但是并不是说毗陵这个地名就完全消失了。
  最少在明代这个时候,还有武进县下辖的村落,叫做毗陵,就在常州府城,也就是武进县城东十五里的地方。
  当然了,这里说的也不仅仅是毗陵一个地方,而是说毗陵方向一大片村落,也就是武进东面以及东南方向的村落。
  于冕说道:“恽家出了大力。”
  朱见濬听了这个名字,立即想起来了。
  如果不到常州武进,很多人大概没有听过这个姓氏,但是如果来道了常州之后,还没有听过这个名字,只能说有些太孤陋寡闻了。
  无他,恽家是常州大姓,中国百分之九十九的恽姓就在常州,剩下的还有一部分是从常州出来的。
  后世本朝开国烈士恽代英就是常州恽家之后。绵延到而今也是一等一的大族。
  而今常州恽姓或许不是常州第一大姓,毕竟常州还有赵姓,王姓也都是诗书传家,上翻家谱,有的说是旧时王谢。有的说是天水一朝之后。
  凡是都大有来头,子弟也很争气。
  但是说起恽家,在常州谁也不能忽视的。
  朱见濬在常州这一段时间,自然不能忽略恽家,对恽家家底还是比较了解的。
  恽家世代居住在常州,的的确确的常州土著,与很多其他大姓不一样,很多大姓都是外地迁过来的。
  但是恽家的家谱,说他们这一脉祖先在西汉末年为梁王相就已经在毗陵居住了。但是世代久远,多不可信,毕竟古代修家谱也与现代的人一样。喜欢找一个显赫的祖先。
  但是恽家在南宋时期,有一人登科,从此变成了书香门第,才让恽家发家。
  在元末明初的时候,恽士兴带着乡中少年,保境安民,在这一地颇有威望,但是等天下有初定之时,他解散了乡中少年,并将河边一些好地分给了其他大族。他自己承接徭役。
  如此一来,自然在乡间大有威望。
  而今恽家主事人乃是恽士兴之孙,恽永。算算年纪也七十多岁了,在当地很有威望,当地人都称呼为恽老太爷。
  恽家从恽士兴开始,就积极配合朝廷的所有措施,凡是朝廷交代下来的事情,恽家就是代替响应的。
  在正统年间,恽永老爷子两次向朝廷捐献粮食,共有两千多石之多。
  而今恽家祠堂之中,还有朝廷颁发的义民牌匾,也算是恽家荣誉的象征。
  虽然真正算起来恽家也不算豪富。
  但是恽家人多,从恽家南宋进士到现在,恽家发展了六七代之多,分为南北两支,北支是长支,在南宋的时候倒是官宦人家,但是到了大明,反而是南支兴旺起来,恽老太爷这一支是南支。
  但是他这一支成为恽家的话事人,就可见一般。
  这是恽家内部的兴衰,但是整体来说,恽家发展很快的,武进东南很多地方都是恽家的村落。
  所以,以恽家之力,掏出这么多钱,却并不是什么难事。
  如果恽老爷子与之前一惯的作风,积极配合清丈土地,先私而后公。清丈工作进展神速,也不是不可以的。
  朱见濬忍不住长叹一声,说道:“如果天下人都如恽家,何求天下之不治。”
  朱见濬这个想法,在这个时代很正常。
  太祖皇帝规定下,皇权不下乡,所以大明行政体系末端,就是靠着这些宗族,乡贤统治的。
  每一个县令下车伊始,总要拜访一下当地的父老。
  什么是当地父老?
  寻常百姓是活不到六七十的,即便是活到了,也不可能称做父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82/13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