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校对)第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1314

  当然了,这些羽翼在而今还弱小,但是放在数年后,十几年后,就在官场之上,拉起一批人了。
  杨士奇坦然受之。
  杨士奇为于谦做的,不仅仅给于谦机会。还给于谦遮挡了很多风雨。
  比如这一次,宫中催得很急。
  但是杨士奇还坚持,于谦先去顺天府视事一段时间,再入宫做讲官。
  原因很简单,太皇太后一心要让于谦担当这个不合时宜的顺天知府,定然是用意的,如果于谦对顺天府不了解。
  就贸然进宫,被太皇太后或者皇帝问起来,一问三不知,岂不是大祸临头。
  越是这个时候,越是要镇定,宁可缓一点,也不能着急。
  着急会出错的。
  杨士奇说道:“我两个儿子不成器,将来我去了,还指望你这个师兄,照顾一二,能让他们安度余生便是了。”
  于谦说道:“请老师放心,于谦定然护着两位世兄周全。”
  杨士奇亲自将于谦送出了书房。
  于谦出了杨士奇,有驴车来接,于谦一摆手,让驴车自己回去。于谦大步走在风雪之中,一双官靴踩在雪地之上,发出咯咯吱吱的声音。不一会儿,似乎有雪水透入靴子里面。
  但是于谦浑然不觉。
  杨士奇的一番话,于谦此刻正在反复思量。
  于谦固然是一个好官,清官。但并不是说,他没有政治智慧,恰恰相反。于谦能以三甲进士出身,永乐十九年到而今,不过十四年,就做到了三品官。
  而于谦发迹的开始是什么?就是宣宗皇帝平汉庶人,令于谦宣读汉庶人的罪状,于谦义正言辞,声情并茂,挠到了宣宗皇帝的痒处。
  这才在十几年之间,升到这个位置上。
  再历练几年,当任尚书的资历都有了。
  但是大明这么多进士,却不是每一个人都有于谦的际遇。
  于谦很明白,杨士奇对他所说的话,其中有两个意思,其一,就是他已经简在帝心。
  这一点于谦其实有一些察觉的。
  锦衣卫在河南的活动,于谦是有所察觉的,只是觉得自己行得正,坐得端,没有什么不可见人的。
  再加上锦衣卫又没有表明身份。于谦自然是装作不知道的。
  第二,就是杨士奇将于谦当做未来接班人之一。继承杨士奇的政治资源。这两样加在一起,于谦很清楚,只要今后数年没有过错,而且再立新功。
  待新皇亲政,杨士奇告老之后。内阁的位置之中,有他一把交椅。
  如此一来,即便此刻有风雪入怀,于谦心中也是一团火热。
  读书人不就是为了有一日,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此刻于谦有了这样的机会,他不是不激动,不是不高兴。
  只是当时极力克制而已。
  似乎风雪也让于谦心中火热降温了。
  于谦猛地停下了脚步,心中暗道:“宫中不知道有多少明枪暗箭,想在陛下身边待上几年,却不是易事。而且慈宁宫与乾清宫之间,也需要臣子尽心弥补。”
  “现在却不是高兴的时候。”
  于谦虽然这样想,但是不知不觉之间,于谦生出了当仁不让之心。
  于谦这一抬头,却发现,他不知道不觉之间,已经到了英国公府外。他转身离开,寻找道路,回到客栈,准备明日去顺天府。
  将顺天府的事务清理出眉目出来。
  于谦久为地方官。
  这些事情,从来是轻车熟路,并不觉得有什么难为自己的地方。
  英国公府之中。
  莺歌燕舞不虚席,招待的不是别人,正是成国公朱勇。
  成国公朱勇,见这些莺莺燕燕,并不是太在乎的,起身向英国公张辅行礼说道:“张兄,兄弟我来,也没有想看歌舞?不说兄弟我说你,你的歌姬实在太差了,今日就是有一件事情,想与张兄商议。这些人就让他们下去吧。”
  英国公张辅听了,心中暗暗苦笑,却也知道推托不得,一挥手让这些伺候的人都下去了。说道:“你素来知道我的,我其实不大喜欢这些东西。不过是凑数而已。”
  张辅成名的安南之战,就是因为前任成国公朱能病逝军中,才让他接任大帅的。两家关系素来很好。
  当初太宗皇帝打下南京之后,封赏靖难功臣,问还欠些什么?
  也是前任成国公朱能说道,我们什么都好,就是张玉功劳在我们之上,对张辅的封赏太薄了。
  所以张辅与朱勇关系很好。
  他当然知道,朱勇想来问什么的。
  他实在不想参与这一摊子浑水。这才想找借口拖延。只是看来而今是拖延不了了。
  果然,在左右都退下之后,朱勇径直问道:“大侄子,与我儿子都在宫中当差,陛下想征讨瓦刺之心,想来你也听说了?”
  朱勇的儿子朱仪,也在朱祁镇的侍卫之中。
  只是放在这一群侍卫之中,并不是很冒尖而已。不过朱勇也不在意,他只是想让儿子在皇帝面前混一个脸熟就够了。
第六十七章
勋贵之心
  第六十七章勋贵之心
  成国公朱家已经是与国同休了。富贵已极,也不求什么了。
  只是即便如此,与皇帝保持良好的关系,依旧是很有必要的。
  张辅苦笑道:“皇帝纵然有此心,那有如何?而今做主的是谁,朱贤弟不知道吗?”
  朱勇淡淡一笑道:“无妨,无妨,皇帝有太宗皇帝之风,岂不是一件大好事。听闻太皇太后有意让张兄教授陛下,却不知道张兄有没有想建立幼军。”
  张辅心中不想听见的,就是这样一件事情。
  说实话。
  北京这些靖难勋贵对仁宗皇帝一脉,其实并不是多喜欢的。
  首先,在靖难之中与他们并肩作战的一并打天下的是汉王。当时仁宗皇帝作为太子不过是坐镇后方而已。
  当然这不是主要原因。
  看仁宗一脉上位之后做的事情,草原失控,漠南各地被瓦刺一点点的吞噬下去,要知道在永乐年间,长城之外,从来不允许鞑子放牧的,甚至还有不少人在长城之外开辟农田。
  但是而今,边境上的骚扰有多少。
  甚至大同都震动了。
  在很多靖难功臣心中其实很不舒服。
  即便是张辅就顺心吗?
  放弃安南的时候,就是张辅一次又一次的劝谏,力持不可。
  但是结果如何?
  只是张辅从来是识时务,看清楚现实。
  就宣宗皇帝本身来说,宣宗皇帝在太宗身边养大,在治国理念之上,与太宗类似。与仁宗皇帝其实有一些差距的。
  仁宗皇帝的方针,为什么宣宗皇帝继承?
  这绝非是孝顺,而是宣宗皇帝发现。在这样的局面之下,这是唯一的办法。宣宗皇帝的收缩,并非他愿意如此。
  而是大明国力支撑不起这样的摊子了。
  如果宣宗皇帝能多活十几年,等国力恢复之后,将放弃的地方一一收复。
  但是而今,与宣宗皇帝在的时候,形势变得更坏了。
  别的不说,紫禁城中,只是孤儿寡母。就不是大举征战的时候。
  而建立幼军,乃是太宗皇帝培养太孙的手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13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