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校对)第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314

  说实话,朱祁镇有些失望。
  他此刻需要的是一个能够扶保大位的外戚,只是大明的祖宗家法,都是取后于平民之中,虽然不能说是真正的平民。但是孙愚之前不过是工部一小官,能力影响力能有多少。
  太后张家,放眼大明三百年,也可以称之为特例了。如会昌伯孙家一般的,才是正常现象。
  不过,朱祁镇而今也没有办法,虽然他知道王振定然以他的名义在宫中拉拢了一些人,但是他决计不敢用这些人,与太后张氏执掌内廷数十年的威望相比的。
  孙家虽然有些不足,但是也是朱祁镇唯一能拿到的稻草。
  朱祁镇将孙愚搀扶起来,说道:“在外人面前,有君臣之别,但是在内室之间,何须如此,母后唯有我一子,今日还请外公助我。”
  孙愚虽然能力不强,因姻亲至伯爵,但也不是傻子。朱祁镇派人请他密室相见,他就知道有事。听朱祁镇如此一说,心头一颤,说道:“太后秉政向来至公,外面虽然有襄王金册之事流传。大抵捕风捉影。殿下不必多虑。”
  朱祁镇目光一凝,却见孙愚低下头,不敢与朱祁镇对视。
  朱祁镇心中瞬间明白,这孙愚不想趟这浑水,或许觉得他如果与太后对敌的话,决计没有半点胜算。
  朱祁镇微微一笑,说道:“是我多虑了。时候不早了,会昌伯早些回去吧。”
  “殿下。”会昌伯孙愚跪在地面之上,说道:“非臣不愿意,只是臣唯有家丁百余人,不过持役而已,与各将门的家丁万万不能比的。臣即便想派出一些人手,也没有人手可派。殿下请听臣一言。”
  朱祁镇说道:“讲。”
  孙愚说道:“而今万事都决于太后,殿下是万万不能绕过太后。太后与殿下毕竟是骨肉之亲,殿下何不去见太后,承欢膝下。”
  朱祁镇说道:“孤知道了。”
  孙愚见朱祁镇依旧有些不悦,一咬牙,说道:“如果殿下还不放心的话,臣有五子,愿意侍奉殿下左右。”
  朱祁镇见孙愚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就知道孙愚的确没有办法。并非想作壁上观。他微微一叹,也知道孙愚所言未必都是实话,但是也未必都是假话。
  想用孙家的家兵却是不行了。
  朱祁镇之所以有这个想法,就是历史上夺门之变,就是历史上的他纠结了将门的家兵所为。
  故而他知道,京师之中,除却管理驻军的五军都督府之外,还有一些私兵,虽然每一家人数都不多,但是聚集起来,却也有几千人。
  有时候政变,几千人就足够成事了。就如同夺门之变了。只是看来会昌伯连当时勋贵的基本线都没有达到。
  这个时代的勋贵,大部分还都是能打的。
  朱祁镇本来是微微失望,而今却是失望透顶了,说道:“不用了,你回去之后,为孤做一件事情。”
  “殿下请讲。”孙愚只觉得后背冷汗直冒,说道。
  “为孤盯紧彭城伯家。”朱祁镇说道:“有什么异动,孤都要知道。”
  孙愚咬着牙说道:“臣明白。”
  他知道这一件事情,他没有推托的可能了。如果连这一件事情都做不好,恐怕要大大得罪这个外孙了。
  虽然外面传闻纷纷扬扬的,但是孙愚依然觉得他这个外孙恐怕会成为大明帝国的主人,原因很简单,襄王不在京师,而消息已经泄露了。
  宣宗皇帝毕竟做了十年皇帝,于天下还是有些恩德的,不管是军中还是六部,都有旧部。如果张太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事情办成了,谁也没有办法。
  但是事情还没有做,先走漏了风声。这事情多半是做不成了。最起码内阁之中,杨荣是拼死也要保宣宗皇帝的子嗣的。
  因为他不仅仅五大辅政大臣,也是五大辅政大臣之中,与宣宗关系最好,最得宣宗皇帝信重的大臣。
  辅政五大臣,张辅,杨士奇,杨溥,杨荣,胡濙,虽然都是老臣,但是与宣宗皇帝关系最亲密的莫过杨荣。如果不是太子登基,其他人尚好,但是杨荣恐怕求一告老而不可得。
第四章
太后
  第四章太后
  大行皇帝尚且停灵于乾清宫。作为太子,朱祁镇的一举一动,不知道有多少人盯着,王振虽然在宫中有些影响力,但也不可能遮挡多长时间。
  朱祁镇与会昌伯话没有说几句,就传来王振的敲门之声。
  朱祁镇知道,不能不走了。
  随即朱祁镇留一下句:“卿当好自为之。”
  随即就回到了乾清宫之中。
  在梓宫之前,听着正月里的寒风吹动白皤,让人感觉有一阵阴气扑面而来,朱祁钰不知道是冷,还是害怕。所以靠朱祁镇,靠得很近。
  朱祁镇只能拍拍朱祁钰的手,说道:“放心,有哥在。”
  安慰了朱祁钰之后,朱祁镇陷入沉思,他对会昌伯并没有保有太大的期望,只是也万万没有想到,会昌伯一脉连百十个能打的人都找不出来。
  近乎是废物。
  在宫外找不到,只能在宫中找了。
  朱祁镇想起王振对他说过的话。
  在宫中的太监,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脉,一脉就是南京来的,一路是行在本来就有的。
  这个时候的北京还没有正式确定是大明的京师,不过以行在称之。
  这两脉太监,就要说太宗皇帝与仁宗皇帝之间的各种恩怨情仇了。
  太宗皇帝长期住在北京,甚至在当时太宗皇帝就将北京称为京师了。只是太宗皇帝一去,仁宗皇帝继位之后,他就觉得北京不好。
  因为仁宗皇帝一直在南京监国。他觉得北京不适合当都城,北京作为都城,所需要的东西都要通过运河转运过来,劳民伤财。
  于是乎,他登基之后,没有几个月,就将北京改为行在,并准备迁都回南京,并令宣宗皇帝去南京祭祀孝陵。主持迁都之前的准备。
  恰恰是这个时候,仁宗皇帝驾崩了,宣宗皇帝北上接位,他常年在北京跟随太宗皇帝,不想迁都,迁都之事,就不了了之,但是北京依旧称行在,不能称京师。
  这两拨太监,就是指太宗皇帝原来身边的太监,与跟随仁宗皇帝从南京带过来的太监。
  在汉王起兵的时候,北京这一拨太监中,有人响应,被诛杀不少。
  但是总不能将这些太监都杀了吧。
  只是这些太监就沉沦下僚了,只能给南京那一拨太监打下手了。
  也是而今不过宣德十年,距离永乐年间不过十年出头,如果再多几年,北京这一脉太监,老得老,死的死,也就形不成什么势力了。
  而王振恰恰是永乐年间进宫,常年在北京,他属于哪个派系就不用说了。而太后从南京而来,一直主持后宫,她身边的太监,是那个派系的,也不用说了。
  朱祁镇心中暗道:“希望永乐年间这些太监,还有一点实力。”
  永乐皇帝是一个相当重用太监的皇帝,大名鼎鼎的郑和,就是他手下的太监。而且在他手下,也有不少太监,甚至能上阵打仗。
  只是不知道而今,剩下了多少。
  也怪不得皇帝喜欢用外戚与宦官,因为在关键时刻,能与皇帝一荣具荣,一损具损的,也就是他们了。
  就在这个时候,王振悄悄来到了朱祁镇身边,在朱祁镇耳边轻声说道:“会昌伯被太后叫走了。”
  朱祁镇目光一闪,死死盯着王振。
  王振跪在朱祁镇身前,低声说道:“奴婢该死。”
  王振事前说过,朱祁镇与会昌伯见面,会是神不知鬼不觉的。只是万万没有想到会弄成这个摸样。
  朱祁镇此刻杀了王振的心思都有了。
  王振从小陪伴在朱祁镇身边,如果说朱祁镇与王振没有感情,却也不是,只是他而今难免掺杂后世对王振的一些看法。
  只是他知道,而今他真正能用的人,也就王振一个。
  朱祁镇深吸几口气,平息了一下心绪。说道:“带路吧。”
  王振说道:“小爷去哪?”
  朱祁镇说道:“慈宁宫。”
  朱祁镇心中暗道:“会昌伯孙愚虽然不可靠,但是有一句话,却是没错的,而今之事,是万万绕不过太后的。”
  “早晚都要面对。”
  慈宁宫在乾清宫之西,从乾清宫走过去,也需要好一段路程。
  王振为朱祁镇准备了步撵,就是一把交椅左右有两根长杆,有四个人抬着。紫禁城毕竟够大,如果走得话,相当耗时间。
  只是朱祁镇而今哪里有心思想这个。
  他心中存了侥幸之念,希望太后心中仅仅是犹豫,尚没有下定决心。但是如果太后心意已定,这一段路,大抵是他最后走的一段路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3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