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校对)第3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3/1314

  唯独况钟是不用担心这一点的。
  杭州乃是浙江省会,而况钟担任了十几年杭州知府,又是高配。深得百姓爱戴,在杭州况钟才是地头蛇。
  而且他品阶也够,怎么看怎么合适?
  至于那些其他的东西,在国家大事之前,杨溥也就顾不得其他了。
  朱祁镇说道:“好,立即拟旨让锦衣卫八百里加急,去杭州。”
  杨溥说道:“遵旨。”
  朱祁镇又问张辅说道:“而今局势变化,方瑾恐怕一时半会儿,是到了不了处州了,只是前线军情紧急,各省各自为战。英国公可有办法?”
  张辅说道:“请陛下放心,浙江,福建,江西三省有几十个卫所,兵额十几万,纵然南兵不堪战,但是区区贼寇也不足为惧。只需派一员大将统合三省,不能让三省各自为战下去。”
  朱祁镇也明白。
  他复盘几次,可以确定,叶留宗能有今日,最大的帮手,就是大明的官僚们。
  画地为牢,以邻为壑。毫无大局观。
  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统合三省兵力,统一行动,这才不能让叶留宗个个击破。
  朱祁镇说道:“派谁去?”
  张辅说道:“魏国公坐镇南京,距离最近,让他去最合适不过了。”
  朱祁镇心中默默一想,却发现魏国公正是最合适的人了。
  首先想要镇住下面的人,这个人可以没有能力,一定要有资历,能镇得住场子,而魏国公完全是没有问题的。
  毕竟大明中山王嫡脉,下面的人都不敢怠慢的。
  当然了,朱祁镇或许让其中一个文官挑大梁,比如说焦宏。
  一来,朱祁镇也不相信文官的能力,二来,朱祁镇不想破坏他登基以来的原则,就是总领大军的帅臣,必须是武将。或者说必须是勋贵。
  这不仅仅是朱祁镇的原则,也是大明开国以来的祖制。王骥能总督云贵,其实已经有几分破例了。
  朱祁镇想了想,发现最快统合三省,却是魏国公最合适了。
  朱祁镇说道:“传令给魏国公,让他立即奔赴前线,整合三省人马,朕不想听见叶贼肆虐的消息。”
  这两边全部安排好了。
  朱祁镇才有心思细细问大疫的情况。
  说实话,对于大疫朱祁镇并不是太陌生的,甚至很熟悉,所谓大灾之后,必有大疫。一般水旱蝗灾后,都有会大疫发生。
  朱祁镇甚至都有一些麻木了。
  朱祁镇不是没有想过这些事情,但是比起淹死饿死,死于兵祸,死于劳役的人来说,病死,已经算是善终了。
  而且就百姓来说,承受疫病的压力非常强大。或者说,他们根本没有想过,他们得疫病与朝廷有什么关系。
  不管是从事情的轻重缓急来看,还是对维护朝廷的统治来看。
  治疗疫病这一件事情,与天文测量一样,都是重要的并不紧急的事情。贝琳而今在钦天监整理翻译回回历法,并培养学生。
  重启四海测量一事,也就搁浅了。而重塑医疗体系这一件事情,也被朱祁镇搁置了数次了。
  朱祁镇下决定,不准备再耽搁下去了,他召集太医院使。问道:“天下之间有哪些名医?”
  这太医院使姓张,说道:“天下名医具出四大家,而今天下名医都是四大名家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
  朱祁镇一听,又触及到他的知识盲区了,说道:“那四位大家。”
  张太医说道:“乃是高祖河间刘公讳完素,以及高祖的弟子,张公讳张从正,李公李杲,还有就是义乌朱震亨。”
  朱祁镇一听这四个名字,立即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这位太医院使,医术高超不高超,朱祁镇并不知道,但是在医学这个圈子里,地位恐怕不低。
  随即张太医详细讲解了一下四位大家,还有他们的学术思想。
  也幸好朱祁镇这几年被无数翰林教育,国学基础还是不错的,否则上来大量的阴阳经络,朱祁镇决计是听不明白的。
  总体来说,张完素提出了五行升降,经络腑脏的中医理论,在这基础上,发展出了以热症凉治的主张,他两个弟子,一个主张攻下,用通俗的话,就是遇见病了,吃一点泻药,泄一泄就行了。而另外一个弟子,却主张补脾。而朱震亨却是主张养阴。
  朱祁镇一概不懂,但是从人事关系方面来读,却有另外一种滋味。
第六十六章
大疫
  第六十六章大疫
  以张太医之前所言,天下名医尽出四大家门下,看四大家的关系,其中三个有师徒关系,而张太医就是太医院使。
  其中的关系,是值得品读的。
  朱祁镇说道:“朱震亨一脉有什么名医吗?”
  张太医微微一顿,但是不敢不说,说道:“朱震亨一脉有名的有,戴思恭,楼英,只是可惜都已经不在了。”
  朱祁镇听了,也没有多说,就打发张太医走了。
  朱祁镇对太医院的现状一直是不满的。但是不满归不满。但是没有代替人选的时候,朱祁镇不准备在太医院开刀。
  但是眼前这张太医的身份,朱祁镇就能窥见太医院之中更多是论资排辈,想想就知道。这个时代现状,医学都是家传,或者是师徒相传,戴思恭,楼英不在了,真以为这些人都死光了。
  是决计不可能的。
  朱祁镇立即召来锦衣卫,派下去一个任务,选择戴思恭与楼英两位名医的后人,顺便考察一下,朱震亨弟子之中有没有有出息的人。
  既然张河间一脉霸占太医院时间太长了,也可以换人来坐一坐了。
  宁波。
  本来因为开港变得繁华仅此于杭州的宁波城,此刻就好像是一片鬼蜮一般,城中百姓都躲到了乡下,本来是车水马龙的城市,变得门客罗雀。
  唯有地面之上一片一片的纸钱,说明了眼前一切。
  城中几个医馆,都有不知道多少簇拥在这里,他们好一点的有亲属陪同,但是不好一点的,只能自己挣扎的来看病。
  “呕----”忽然有一个人扶着墙头,呕吐起来。
  这一声呕吐更是引起了其他人的连锁反应,大片大片人开始呕吐了,一瞬间各种味道弥漫开来。
  再加上这疫病的反应不仅仅是上吐还有下泄。等待这里的人也有不少屎尿齐流。
  一个老者出门一看,叹息一声,立即召集不少学徒。将这些人给抬了进去。
  却见这医馆上面,仁心堂,这个牌匾下面细细的刻着一个字,太宗皇帝御笔。
  这老者坐在堂上,一个个看看患者,似乎丝毫没有闻到患者身上的味道,大部分患者的情况都差不多,他下笔匆匆。每开一方子,立即有学徒拿去煎药,在墙角下放着一排砂锅,都在煮药。
  片刻一个学徒来到老者身边,说道:“师傅,堂里的药不多了。”
  老者说道:“没有了就去买,钱财乃身外之物。我楼家百年名声,却是无价之宝。”
  这个老者名叫楼元,他本身出身于医学世家,家中世代行医。又受业于戴思恭。结两家之长。
  特别是戴思恭更是太宗皇帝时的太医院使,屡次为太宗医治,到了年七十有八的时候,太宗还不肯放他回乡,只是赐假还乡,甚至还说过,他日有事,还请先生复来。
  只是这一去,君臣两隔。戴思恭回到家乡不久就病死了。
  所以他这个药堂上面的牌匾,还是戴思恭请的太宗御笔,有这三个字在,整个浙江上下,都对仁心堂不敢怠慢。
  “师傅,不是我们不舍得钱,而是已经没有人卖药了。”这徒弟委屈之极。
  楼元一听,立即皱眉。
  大部分患者,都是上吐下泄,算起来乃是伤寒之症,所以治起来,用的药材大体相同,不过是在分量之上,因人而异。
  这样一来,药材消耗就大大加剧了,其他药材的存量还是有的,但是几位发汗,滋补用的药材,却是早早就空了。
  楼元一时间也没有办法。
  却见外面忽然有一个老者来了,说道:“楼公可在?”
  老者一听声音,连忙出门,却见一个老者满头白发,驻着一根手杖,身后跟着几个后生,看气色应该是吃官军饭的。
  楼元一见这老者,一掀衣服,就要跪到地上,却被这老者一把搀扶住。
  楼元知道这老者的身子不好,不敢硬跪,连忙起身,说道:“况公,你怎么能来这里,你的身子骨,可是承受不住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3/13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