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校对)第3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6/1314

  朱勇几十岁的人了,这个时候哀求道:“哥,我刚刚开始不知道啊,只知道是下面的孝敬钱,谁知道是这钱,但是而今知道也晚了。”
  张辅说道:“什么不知道?你是装糊涂而已。”
  朱勇说道:“哥,你说现在怎么办?”
  张辅冷笑一声,说道:“你现在知道怕了。”
  朱勇说道:“我也没有想到,陛下动真格的,这种事情,其实也是常有的。”
  军队参加走私,叫做回易,真要说起来,历史那是特别的悠久。最少宣德年间与北边打仗少了,这种事情,也从零零星星的变得多了起来。
  张辅说道:“什么也不用说了,我去陛下面前卖我这张老脸吧。,”
  没有办法,张辅也很清楚,他与成国公,以及下面的将领关系太密切了。分都分不开的。不过,张辅倒不害怕牵扯到自己。
  毕竟张辅对钱财从来不太看重的,毕竟永乐朝赐下的田地,就足足有数万亩之多,养活英国公一家怎么都够了。
  张辅虽然有私心,但也不是没有公心的。
  瓦刺与朝廷已经过了一手了,虽然脸还没有撕破,但是谁都知道太平的日子不会太久了,这个时候在军中掀起大案,动摇军心,逼近了再有几个边将投奔瓦刺,对大明来说都不是好消息。
  这其中的危险,张辅觉得有必要提醒一下皇帝。
  不过,在张辅准备入宫的时候。
  朱祁镇与杨溥再谈了。
  杨溥其实也暗示这个意思,这个案子要查,大查,但不能大办。
  朱祁镇却没有与杨溥说这个,而是说道:“徐晞从九边归来的时候,朕就准备整修边墙,只是当时时机不对。”
  “但是而今,朝廷渐渐从河北抽身了,就有财力投到九边之中了。这一次要兵部派得力的人手,将宣大给我好好测量一下,为将来修整边墙做准备。”
  杨溥咳嗽两声,说道:“陛下,朝廷连年大工,虽然周尚书竭力支持,但是国中储蓄不多,一旦有事,恐怕国库为之一空。以臣之见,莫过量入为出,这修边墙的事情,慢慢的来吧。”
  朱祁镇之前的财政政策,很有几分量出为入的做法。
  为了填补河北治水的财政缺口,才有周忱的上台。
  但是周忱上台之后,虽然颇有作为,但整体上财政走向都没有变化。
  朝廷之中,除却内库之中有千万两白银左右的积蓄,户部的太仓银库,与京仓粮库之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进出出。
  周忱各种改革,只能维持了朝廷平衡。特别是废除开中法之后,周忱也将驰道提上了日程,第一道从北京到宣府的驰道已经在修建之中了。
  虽然一旦用驰道将北京从九边相连,朝廷调动粮食的耗损就低到了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
  朝廷的开支还能进一步压缩。
  但是这都是远景。
  眼前的问题是,朝廷刚刚不用支付一年八百万两左右的修河款。占据国家年入的三分之一左右的款项。
  朱祁镇想要与瓦刺打仗的姿态,谁都看得出来,杨溥也知道,这一战即便朝廷不打,瓦刺也是要打的。
  所以杨溥也在准备战争。
  但是杨溥准备战争的办法与朱祁镇不同,杨溥准备战争的办法,就是存钱。
  杨溥是经历过永乐北伐的老人,他太清楚打仗,打的就是钱。所以在临战之前,让朝廷手中捏着更多钱。
  而杨溥的存钱办法,就是中国古代传统的财政办法,量入为出,想要更多的结余,就砍掉其他的开支。
  杨溥的想法不能说错。
  但是这个想法满足不了朱祁镇。
  朱祁镇见证了海关银,盐税这两个开源的结果,故而他心中的心思更是放在开源之上,而不是节流。
  而且再怎么节流。有些事情也不能省的,比如朱祁镇想修的边墙,很可能是未来战事的关键。
  但是杨溥还停留在永乐年间武功之中。
  不想深入草原远征,不是因为打不赢,而是担心找不到,空耗钱粮而已。
  一旦瓦刺南下,在宣大附近做战,那么其势在我,几乎不可能打不赢的。至于在边塞修什么边墙?劳民伤财,还不如存下了准备打仗的。
  这不仅仅是杨溥个人的想法,朱祁镇深入了解之后,发现这个想法在文官之中普遍存在。毕竟距离太宗皇帝最后一次北征,这才二十年左右。
  这种思维惯性,也是非常正常的。
  朱祁镇虽然觉得瓦刺今非昔比了,但这话却不能从朱祁镇口中说出来。朱祁镇如果说出来,岂不是证明自己未战先怯。
  影响多不好,气可鼓而不可泄。
  朱祁镇想了想说道:“总要有备无患,而且朕估计也花不了多少钱。这么多年边将一直在请银修边墙,而今朝廷有些银子,总是要做的。”
  杨溥心中一动,似乎明白了几分。
  九边毕竟是除却京营之外,天下精兵所在。
  将九边将领修理一番之后,总要给他们一些安抚。想来这就是用来安抚九边将领的。
  杨溥虽然觉得朱祁镇这样做,未必多妥当,但是也无意阻拦了。说道:“臣遵旨。”
  朱祁镇与杨溥商议了都察院,刑部,兵部外派人选之后,杨溥就告辞了。
  朱祁镇送走了杨溥,眼睛顿时冷了下来。杨溥这一次举动,让朱祁镇心中不满之极,这一次,朱祁镇心中生出换人的想法。
  不仅仅是杨溥这一次做的事情,而是朱祁镇与瓦刺大战来临之前的另外一项准备。事权统一。
第三十七章
杨溥难题
  第三十七章
杨溥难题
  倒不是杨溥做的不好。
  其实从永乐年间留下的老臣们,经验丰富,什么大风大浪都见识过。比年轻一辈胜过不少。
  曹鼐,王直等人,不能说不好,但是比起这些老臣,难免欠一个段位。
  但是朱祁镇不得不承认一件事情,那就是他这个皇帝的段位不高,压不住这些老臣。
  这一次,王振的事情就是很明白的事情。
  朱祁镇如果有足够的权威,杨溥敢这么样做吗?
  朱祁镇只能当成什么事情没有发生一样,心平气和的与杨溥商议下面的事情,好像之前一心想要力保王振的朱祁镇根本就没有存在过一般。
  不过,要成大事,朱祁镇这事能忍得下去。只要有利于天下大业,朱祁镇有什么不能忍的。
  只是朱祁镇却感受到杨溥与他在瓦刺战事之上的巨大分歧。
  这分歧是不可弥合的。
  现在战事还在准备阶段,双方还能和平相处。
  但是一旦大战展开,到时候前线做战,更是不知道有多少事情,需要后面的支持。如果杨溥再弄出这样的事情。
  朱祁镇该怎么收场。
  今日舍一王振,平息了风波。来日难道让他在瓦刺战争规模上让步的。
  这绝不可能。
  朱祁镇很清楚包括三杨在内大部分文臣的想法,他们经历过永乐朝六次北征,最后劳民伤财,也没有将蒙古彻底灭亡。
  可以说,文官集团已经失去灭亡蒙古的信心了。
  觉得太宗皇帝做不到的事情,他朱祁镇也是做不知道的。
  对于瓦刺坐大,威胁边境安全,文官自然支持打瓦刺,但是这种战事,与朱祁镇心目之中灭亡蒙古的大战,根本不止一提。
  因为朱祁镇很清楚,不灭亡蒙古消除外患,朝廷是不可能进行内部改革的,更不要说推行海洋战略了。
  朝廷的战略重心不能从九边脱离。
  那么朝廷人力财力就只能拴在九边,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所以,与瓦刺大战的时候,杨溥一定不能在首辅位上,不,不是杨溥不能在。而是朱祁镇需要一个完全服从大内的文官政府。
  否则,朱祁镇不敢保证,仗打到一半了,文官再闹出什么幺蛾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6/13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