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校对)第30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7/1314

  但是石亨的侄子石彪,长大却显得粗狂之极,虽然年纪不大,但是胡子不少,一根根如铁,而且他马上对战,不用长枪,反而用一柄长柄大刀。在最后的比试之中。石彪从不留手,好些缺席的学员,都是被石彪打得骨断筋折。
  对于石亨这个人,朱祁镇心中还有一些心结。
  石亨也算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而今还在大同镇之中,比杨洪的地位要低一点。
  在军事地位上,虽然宣大并称,但是现在宣府还比不上大同,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同有历史传承的。
  不说别的,单单说徐达与王保保就围绕着大同有一系列交锋。而且大明对草原上保持攻势,大同比宣府更深入草原。
  所以,这个时代,几乎是精兵强将出大同。
  从方政,开始,大同镇都是精兵,杨洪与石亨都是边将之中比较打的将领。朱祁镇心中有数。
  不过,比起英国公,成国公等人都推崇的杨洪。石亨就不被很多人欣赏了。
  原因很简单。
  石亨太不规矩了。除却能打之外,石亨什么事情都做过,草芥人命,欺行霸事,各种捞钱,等等。
  而英国公张辅很看不管石亨这样的将领。但是问题是石亨这样的人,在大明军中不在少数,甚至成为文官之中武将的标准模范,凡是能打的,必定暴虐,甚至倒推出来,凡是暴虐的必定能打。
  而石亨就是这样的特性。
  即便不是石亨历史上的所做所为,单单这作为,朱祁镇不大喜欢。而石彪而今的作为,朱祁镇也不见得欣赏。
  至于吴瑾。却是罗圈腿,塌鼻子,圆脸。一副标准的蒙古人长相。
  不错,他就是蒙古人。
  吴瑾就是鞑官。
  吴瑾的爷爷,恭顺伯吴允诚乃是元朝大官,官职元朝平章,洪武年间投降。在太宗登基之后,得到了重用。与他的儿子,也就是吴瑾的父亲吴克忠跟随太宗皇帝出战。
  特别标注,吴允诚父子两人参加了忽兰忽失温之战。
  虽然是蒙古人,但是对大明忠心耿耿的。而且鞑官在大明有不少,吴瑾其实也是其中的代表。
  比起这个三个将门子弟。
  韩青与范广就一点差了。韩青的世职是青州卫同知。范广世职乃是辽东卫指挥佥事。
  但是总体来说,没有一个是真正从底层出身的。
  这就是大明军队的现实现象。
  朱祁镇对此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适应了。
  朱祁镇看着这眼前五个人,都是武学的佼佼者的,心中默默盘算一番,就有了决定了。
  首先,朱祁镇正要派杨洪出塞,巡视开平,大宁旧地。正要安杨洪之心的时候,所以第一名自然是落在杨信身上。
  石亨这个人,不能让他得意忘形,所以石彪,自然要往后排了。
  吴瑾这个人是鞑官出身的。不能太前,但也不能太后,毕竟大明军中有相当一部分鞑官,朝廷应该注意,不能伤了忠臣义士之心。
  虽然大明军中都是各种二代盘踞,但是朱祁镇总要是提携一下,从下面上来的军官,韩青与范广的世职相比,韩青在范广之下。
  所以,韩青第二名。
  这排下来之后,也就是杨信第一,韩青第二,吴瑾第三,范广第四,石彪第五。
  朱祁镇亲手赐御剑一柄,并将他们列入乾清宫侍卫的行列,一同列入的还有这一次武学之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
  张辅看到杨信的感激涕零的双手捧着朱祁镇赐下的御剑。激动的不知道手脚往哪里放的样子,心中暗道:“六合杨家必将大兴。却不想杨洪运气这么好。”张辅唯一羡慕的是杨洪膝下子嗣不少,足以光耀门楣,他却膝下空虚。即便而今权势滔天,又如何?
  总是风流留不住的。
  朱祁镇不知道张辅心中的思量,他问刘永诚说道:“明年武学还能有这样的人才吗?”
  刘永诚带着苦笑说道:“陛下,老奴觉得,数年之内,都不可能有这一批质量好了。”
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宫侍卫换血
  
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宫侍卫换血
  朱祁镇皱眉说道:“为何如此?”
  刘永诚说道:“这一批,其实将卫所军官之中年轻一代,都一网打尽了。甚至有很多公侯子弟都参加了。这一批人可以袭职之后,即便还有人来,但是人才也会断层了。”
  朱祁镇顿时明白了。其实这一批人,并没有严格的年龄限制,最小的学员大概十五六岁,最大的学员,都快三十了。
  这一批人,已经将大明适龄舍人。都在这里了。毕竟大明虽然有三百多个卫所,但是数以万计的世袭武将。但是总体来说纳入武学招生范围的人数还是比较少的。
  朱祁镇沉吟一会儿。说道:“今后各家袭职嫡子之外其他儿子也可以参加武学,如果毕业之后,不能袭职,也可先任侍卫。朝廷正在用人之计,只要有本领,还怕英雄没有用武之地吗?”
  朱祁镇虽然是这样说的。
  但是心中却是对卫所体制之中,这种子孙历代继承的制度,厌恶透顶了。但也知道,这不好办。
  一时间他心中生出了,招募一批新军的想法。
  这一支军队,军官全部以武学出身,而兵员严苛从卫所之中挑选。甚至还可以让非卫所体系的兵源进入。
  只是眼前武学最出众的五个人,在朱祁镇看来,也都不足以独挡一面,这一件事情就暂且放下了。
  不过,这种子却种下来了。
  刘永诚立即答应下来不说。
  朱祁镇视察了武学,心中也算是有一些底气了。
  回到宫中就召集了石璟与李大川两人。朱祁镇说道:“你们在朕身边也有好几年了,再继续下去,就耽搁你们的前程了。这一次,朕命杨洪聚集万余骑兵,出塞视察开平,大宁旧地,乾清宫侍卫之中,挑选一半人,跟着杨洪去走一圈吧,你们也都到杨洪麾下任职。万万不可以为在乾清宫当过差,就傲慢视人,须知,杨洪将军,乃是我大明的塞上长城。你们需要好生恭敬。”
  李大川与石璟对视一眼,心中都闪过一时喜悦。
  朱祁镇这些年一直没有断过锻炼。他身边的侍卫们,自然也不敢不陪着。他们对朱祁镇对瓦刺的态度,再清楚不过了。
  都明白,大明与瓦刺必有一战。
  而杨洪所处,就是大明与瓦刺的第一线。
  自从会昌伯被夺爵之后,孙氏在朱祁镇身前说了好几次,想要恢复会昌伯的爵位,但是朱祁镇宁可被罚跪,也不愿意收回成命。
  也是太皇太后压制住了孙氏。
  如此一来,大明所谓外戚都知道,想凭借嫁一个女儿,或者说娶一个公主,而一跃而起,成为勋贵的一员。已经不可能了。
  但是朱祁镇也通过常德公主向外面透漏风声,他并不反对外戚封爵,而是反对外戚无功而封爵,其实与天家联姻的功勋不少。
  比如刚刚说过的恭顺伯吴家,吴家就有一个女儿嫁给了宣宗皇帝,只是膝下空虚无子。也是承了朱祁镇的恩德,才能在昌平景陵养老。
  至于太皇太后一脉,更不用说了,彭城侯一脉,也是打出来的功劳。
  故此朱祁镇身边这些勋贵子弟,很多都想在战场之上建功立业。
  这是大明军界的整体风气,他们从来没有将蒙古人当过一回事,总觉得蒙古人之所以现在没有被灭掉,不过是因为四条腿跑得快而已。
  可以说最正视瓦刺的,不是瓦刺太师也先,而是朱祁镇自己。
  最少,石璟与李大川等人,他们都没有想过会失败。只想着立功了。
  朱祁镇见状,也没有多说什么,重现任命了杨信,韩青,吴瑾三人为乾清宫侍卫统领。杨信为正,韩青与吴瑾为副,杨信无论何时都在朱祁镇身边贴身保护,而韩青与吴瑾两人统领日夜两班。轮换当值。
  这也是朱祁镇自信的表现。
  之前朱祁镇心中一直担心,祸患起于萧墙之中。故而这三百乾清宫侍卫,既是他生命的最后保障,也是他用以联系勋贵的一个渠道。
  但是而今却不一样了。
  朱祁镇大婚之后,太皇太后卧病的时间就长了。
  刚刚开始的时候,太皇太后的卧病更多是政治姿态上的,表达出不想管事的态度,但是时间一长,也不知道是不是太皇太后看朱祁镇可以独挡一面了,心中那一口气一松,身体就开始变得病恹恹了。
  不管是太皇太后心理上,还是身体上都不具备掌管一个帝国的条件了。
  朱祁镇对宫中情况彻底放心之后,就想发挥出乾清宫侍卫另外一个作用,就是这些乾清宫侍卫放在军中做自己的耳目,触角。
  毕竟这些乾清宫侍卫,朱祁镇与之朝夕相处好几年,很多人都能叫出来名字。这些人不管在外人看来,还是在他们自己认为,都是朱祁镇的死忠了。
  而今朱祁镇对大明军队的了解,是通过两个方面,一个是高层的将领,一个是通过锦衣卫的坐探。
  但是这两方面都是很片面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7/13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