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校对)第1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6/1314

  这是在建设他的家乡,曹鼐只会比寻常人更上心。
  至于马愉也没有经历地方,不过听杨士奇的描述,却也是一位君子,他在刑部之上,想来很多冤家错案就能减少了。
  这也算是得人而用。
  朱祁镇也在奏折流程之上进行了一些修改。
  之前内阁的处理流程,其实就是天下所有的奏折都发到通政司,通政司发往司礼监,司礼监转给皇帝,皇帝看过之后,发到内阁,内阁将皇帝的旨意形成具体的文书,或者对皇帝没有旨意的奏折,进行批阅,贴黄附在奏折上,然后转给皇帝批阅。
  皇帝批准之后,再次形成文书,用印,就是圣旨下发。
  但是皇帝不可能将这么多奏折都处理了,所以很多从司礼监到内阁的奏折,皇帝是没有看过的。只是在司礼监过了一手。就来到内阁,而内阁贴黄之后,再还给司礼监,皇帝才看。
  朱祁镇很多时候都看着后者。
  唯独内阁有单独上奏的权力,不通过通政司,直接向皇帝上书。
  朱祁镇直接令司礼监分流奏疏,将奏疏之中分为轻重缓急,将其中危急与重要的奏折,直接转给乾清宫。
  朱祁镇亲自批阅,同时转过去的,还有奏折的目录节略,与副本。
  如此一来,朱祁镇工作量就大大减少了。他处理过危急与重要的奏疏之后,可以翻看奏折目录与内容节要。
  如果觉得那些太重要,可以直接找出正本来,细细批阅。
  至于副本,却要转给内阁。让内阁贴黄之后。经过司礼监审阅之后,直接发出去。
  当然了,朱祁镇挑出来的奏折,如果朱祁镇有处理意见,内阁就要遵循朱祁镇的意见来。如果朱祁镇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处理,要么下内阁六部商议,要么就召开御前会议,群议之。
  这些大事的决策内阁一时间也管不了的。
  这就是朱祁镇所想,与其眉毛头发一把抓,好不如提携纲领,只处理主要事务,只要天下大势在手中,一些小事即便有失误,也无所谓了。
  大明底子好,有修改的空间。
  这样情况下,内阁与司礼监的权力都大大增加,特别是司礼监掌握重要的三项权力,奏折的分发分级的权力,书写节略的权力,与审核内阁处理方案的权力。
  王振的权力大增。
  杨士奇一听朱祁镇的说法,就知道有这样的后果。但是对这个内阁的利好消息,杨士奇很难说出反对的话。
  毕竟,如此一来内阁首辅就真有几分丞相的地位。
  很多文书根本不用经过皇帝过目,就让内阁处置了。杨士奇最后还是沉默了,说道:“臣遵旨。”
  朱祁镇这才松了一口气。
  这一场意义重大的御前会议,才算是结束了。
  朱祁镇出了文渊阁,只觉得有些累了,不想走了,叫来了步撵,坐了上去,对一边的王振说道:“王大伴,今后你不用在朕身边伺候了。”
  王振一听,大吃一惊说道:“皇爷不要奴婢了。”
  朱祁镇说道:“怎么会?只是司礼监如此重要,放在别人手中,朕不放心,只有大伴去给朕守住司礼监。”
  “至于身边伺候这些小事,谁来不行?”
  王振的政治智慧不如内阁那几位,对于那几位,朱祁镇不用多说,只要开一个头,下面的东西都立即猜了出来。
  但是王振却不一样了,他此刻才隐隐约约悟到,这样一来司礼监的权力会很大,但是具体是怎么样一个大法,一时间却没在揣摩透。
  王振对于如此大权,既是兴奋,又是担心,问道:“奴婢该怎么办?”
  朱祁镇说道:“这也好办,你只要朕一条心,没有私心就足够了。”
  比如奏折的分级分派,节略的书写,审核内阁贴黄,其中猫腻非常多,很简单,这个关系到有些事情能不能会不会让皇帝知道。
  这直接影响到了朱祁镇对朝廷正规渠道消息掌控。
  即便朱祁镇有东厂锦衣卫,但是大明最大的消息来源,还是大明官场,遍布天下大明官员。
  王振一听,立即说道:“听陛下这么一说,奴婢就放心了,奴婢没有别的本事,就是对陛下忠心耿耿,一点私心就没有。”
  王振此刻以为这一点要求很简单,但是后来才知道,越简单的要求,越是难以做到。
第十三章
三杨解体
  第十三章
三杨解体
  内阁的调整,并非说仅仅是敲打名单就行了。
  甚至说到了现在,调整才刚刚开始。
  内阁的变动,带动了六部的变动。而六部的变动,又会引起天下各地的变动。杨荣之死,引起的官场动荡。还远没有结束。
  特别是这种动荡,已经压制了好几年了。
  太皇太后从宣德十年以后,就对官场上大规模人事变动,采取压制。
  所以朱祁镇对这种变动,也是第一次应对。
  他也不得不承认,其中这样大规模人事变动,并非掌控在朱祁镇手中,而是掌控在杨士奇手中,准确的说,是掌控在内阁的手中。
  特别是在王直这个吏部尚书进入内阁之中,新到任的吏部尚书还没有到位,恐怕即便刚刚上任,也未必有什么话语权。
  所以,朱祁镇所能做的仅仅是通过掌握内阁。来掌握这种变动。
  唯一让朱祁镇庆幸的,最少以张辅为首的勋贵,朱祁镇还是有把握的。
  对张辅,胡濙,朱祁镇不用担心,因为这一次人事变动之中,他们两个人参与程度不高。但是对杨士奇,杨溥,王直,曹鼐,马愉。朱祁镇就要一一召见了。
  对于杨士奇,朱祁镇不需要特别关注。
  因为朱祁镇之前与杨士奇的接触都很密切。因为很多政务之上,杨士奇是朱祁镇绕不过的人。
  朱祁镇几乎是三天两头的召见,杨士奇。
  杨士奇也习惯了,在宫中乘坐步撵,这是朱祁镇对杨士奇的优待。
  所以,朱祁镇的谈话重点就放在杨溥,王直,曹鼐,与马愉身上。
  朱祁镇决定将召见大臣的地点,放在乾清宫之中。
  首先是杨溥。
  虽然杨溥也列在三杨之中,但是朱祁镇与杨溥的接触并不多。与杨士奇的沉默老辣,杨荣在军事方面的权威相比,杨溥就好像是隐形人一般。
  甚至朱祁镇在很多时候,都忽略了三杨之中,还有杨溥这个人。
  但是今日朱祁镇与杨溥谈了好几个时辰。
  本来是朱祁镇问,但是后来变成了杨溥说。
  对大明各种弊政,杨溥都如掌观文。让朱祁镇不得不承认,三杨列位在一起,绝非是浪得虚名。
  杨溥的能力,当一个首辅搓搓有余。
  只是可惜的是?
  有时候英杰之辈,都是一批一批的出现。
  杨士奇也是将黄淮掀翻,蹇义都熬死了,才有出头的机会。而杨溥却未必有机会将杨士奇熬死了。
  甚至朱祁镇有时候想,如果杨溥再年轻十岁。朱祁镇就不用担心,杨士奇离开之后,内阁首辅的问题。
  只是有些人之所以没有到某个高度,并非能力不济,只能说时也运也。
  朱祁镇话锋一转,说道:“先生分管吏部,却不知道有何主张?”
  杨溥说道:“臣别无他事,只是有一件事情,陛下要留心。”
  朱祁镇说道:“先生请讲。”
  杨溥说道:“而今陛下亲政,万象更新,臣以为应当京察了。”
  朱祁镇听了杨溥如此一说,一瞬间耳边似乎有磨刀的声音。
  京察乃是大明的文官考核制度,从洪武年间就有。分外内察与外察,分别考察京官与地方官员。
  但是京察本身,也是一把权力斗争的利器。
  特别是在晚明时候,东林党将京察的监察作用,全部废除了,当成了一把杀伤政敌的利器,一瞬间激化了党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6/13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