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校对)第1275部分在线阅读
当时正是用石亨之时,哪怕兵部不认为叶淇有什么错,而是石亨打仗想一出是一出,他可以天马行空,但是后勤运输却不能,他不按照计划来,自然会导致粮草不能准时的用到前线。
毕竟,石亨所在的位置,与之前定下的位置,根本不是一个地方。
于是,叶淇就从兵部外派督运粮草的官员,变成了一个小县令。
为了保护他,也只能派到了南方。
毕竟石亨手即便是再长,也伸不到南方。
这一段时间,是叶淇生命之中最黑暗的时间。
在朱祁镇变法的时候,叶淇已经是一个知府了,就率先响应,从知府而布政使,从布政使而巡抚,从小省巡抚到大省巡抚,从而成为大明疆臣数一数二的人物,西域总督。
要知道朱祁镇从来不觉得总督之职是可以长设的。
所以大明疆臣最顶峰的几个人,就是南京留守,西域总督,与现在还没有,将来必然有的南洋总督。还有有事则设,无事则罢的,云贵总督。
这都是大明的热点地区。只有南京留守,虽然位尊,但是权力在一直减少。
而今南洋总督是被太子兼着的,也就是说叶淇的西域总督已经是疆臣之首。
再加上朱祁镇改进的大明选官方式,必然经历郡县才能有入内阁的资格。而到了叶淇这个位置,内阁一旦有缺,他就是有力的竞争者。当然了,能不能竞争上去,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毕竟内阁之位,不知道多少人看着。
最好的关头,都是各显神通的时候。什么事情都会发生。
朱祁镇说道:“好,两疆而今如何?”
叶淇说道:“臣在两疆三年,在南北两疆大力屯田,臣向陛下保证,数年之内,两疆的粮食足够自给。”
朱祁镇听了之后,眉头一挑,说道:“真是好消息。”
粮食从来是两疆的重要问题,每年都要从西北地区输入粮食,虽然这些年在西北屯田,西域的粮食自给率一直在长,但是到什么时候,才能完成粮食自给,朱祁镇却是不知道的。
粮食自给最大的好处,就是加大了内地与西域的联系。
大明的驰道已经修到了嘉峪关。但是从嘉峪关到伊州,这一段路,黄沙满道,比起从居延泽到伊州,要好上不少,但依旧不能达到修建驰道的程度,别的不说,一场沙尘暴过去,费了大力气修建的驰道,就找不到了。
不是被淹没在沙漠地下,就是不知道被吹到了什么地方去了。
所以,内地到伊州的运输量,被嘉峪关到沙洲,穿过星星峡。这一段路所限制了。
粮食可以少运,就可以运输别的什么了。
除却这个之外,叶淇还说了不少东西,比如棉花在西域的种植。
毕竟西域适合种植棉花,对于朱祁镇来说,几乎是常识一样的东西。而今以松江布业为主的各地布业几乎疯狂的崛起,对原材料渴求也是非常大的,以至于山东地区棉花都开始争夺良田了。
还有两淮的盐田,从于谦在河道总督时期,就开始着手将附庸于盐田的芦苇地,改成良田,只是这些田地大多是盐碱地,不大好改,进度一直是有的,但是并不是太大的,只是却没有想到布业对原材料渴望推动了这一项改革了。
只不过开出来的土地都是棉田。当然了,这也是因为棉花对盐碱地的忍受程度,比庄稼要好多了。
朱祁镇也想让西域种植棉花,他本意是想让西域成为大明的原材料产地。只是这一段段道路,成为最大的阻碍。反倒是让伊州的布业发展出来了。虽然不能成为松江布业一般的龙头。但是伊州的布业市场是在葱岭以西,这一片市场,虽然比不上内陆市场大,也足够伊州吃了。
再有蒙古各部的动静,被大明翰林院改造过的回回教在西域的传播,已经对抗葱岭以西的回回教的情况如何,还有就是民情,粮食价格,铁价格,等等大小议题。
最后,却也免不了问到了西域唯一一个藩国,也就是在伊犁的伊国。
朱祁镇问道:“老五在伊犁老实吗?”
这一问,让叶淇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第八十六章
伊王来了
第八十六章
伊王来了
所谓疏不间亲。
叶淇固然是朱祁镇信重的大臣,也是朱祁镇在地方上重分量的改革支持者。但是这样的关系,能够比得上父子之情?
叶淇怎么可能说伊王的不好。
但是能说伊王好吗?
也不行。
毕竟而今大明文官集体基本上已经确定了立场,就是太子。这是儒家道统所在,也是大明祖制的核心,几乎任何一个文官士大夫在这一件事情上,都没有一点点的异议。
这是朱祁镇在太子这个问题上,不能动摇的一个原因,当然了,其次的原因,也是他其他儿子也没有表现出远远胜过太子的能力。
叶淇也秉承这个原则,他如果不支持太子登基,他本身就在文官群体之中混不下去。
他今日为伊王美言几句,或许被整个文官体系打入另册之中。
这就是两难的处境。
叶淇迅速做出了选择,那就是说实话。
对于聪明人不要玩什么小花招,实话即便有些难听,对方也不会太在意,但是如果说假话,很可能让对方怀疑之前所言的一切。
而朱祁镇几十年皇帝当下来,可以称得上老奸巨猾,不可谓不聪明。
叶淇说道:“伊王殿下,有统兵之才,这数年来,与瓦刺大小交锋十几次,所战皆胜,瓦刺人不敢东侵,皆是伊王之功,只是臣看来伊王好像一个人?”
朱祁镇说道:“何人?”
叶淇说道:“三国孙伯符。”
三国的故事,很早就在民间流传,而报业的大规模发展更是刺激了小说行业的发展,可以说而今的小说要比历史上的明清小说更加辉煌,毕竟北京与南京,江南不知道多少报纸都需要小说连载。
而三国作为最经典的一个本子,自然流传很广,以至于到南洋日本之外。
叶淇选择说实话,但是实话也是可以用倾向性的。
夸伊王是孙伯符,也就是孙策。其中有多少水分暂且不提,单单这一句话,细细品味是夸奖吗?
纵然伊王真有孙策之才,而今的大明天下需要一个这样皇帝吗?
答案是不需要。
大明没有一个同等级的对手,那么最大的对手,就只有自己了。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内,而不是在外。朱祁镇已经意思到了大明而今的版图,已经到了大明这个国家机器统治的极限了。
在铁路没有完全贯通,电报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大明根本不能扩张了。
即便能打下来一些地方,也不过是负资产。
就好像朱祁镇为什么分封诸王到南洋,不就是大明朝廷对这些地方,实在是难以控制,鞭长莫及。
伊王即便是天下第一名将,而今也不适合坐在大明皇帝的位置上。
叶淇一边夸奖伊王的一些战例,又暗暗暗示,伊王在理政上面根本不行。比如伊王已经欠了西域总督府经费七十三万两之多。
朱祁镇对叶淇的话,只是信一半,他相信伊王是一个合格的将领,领兵打仗,估计是有几手的。但是与孙策相比,朱祁镇也就是听听而已。至于伊王不会理政,以至于欠七十三万两经费,朱祁镇也信一半。
伊犁虽然是一块很好地方,占据了伊犁河谷,水草丰盛,可耕可牧,按理说,如果好好经营未必比不上伊州府。但是情况不同。
伊犁是大明的最前线。
与瓦刺短兵相接。
而瓦刺人一般向大明朝贡,双方有商贸往来,另外纵然暗示不少部落,纵兵劫掠伊犁。
面对这个情况下,要让伊犁自给自足,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但也未必不可能,只是伊王做不到而已。
至于伊王欠西域总督府的钱,朱祁镇也不觉得算什么?当初大明任何一个边镇,每年要让朝廷协饷的数字就是这个数字了。而且伊犁这个数目也不是一天两天落下来了,这已经说明了伊王的能力。
而且想想就知道,朝廷上下文官系统对伊王的态度,什么情况之下,西域总督府才会让伊王欠钱的?
须知西域总督府本来就承担一部分伊犁的后勤供给。
伊王或许是一个合格的边将,却未必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朱祁镇叹息一声,说道:“伊王欠的七十三万两,又少府接了。”朱祁镇随即不在谈论关于伊王的话题。
这已经是一个很好的暗示了。
叶淇也很识趣的不去提。
接下来的事情,却是题中应有之意,大军在伊州修整,朱祁镇却开始了自己的工作。
嗯,如果也能说成工作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