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传承(校对)第3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2/385

  远征一号是为了帮助地球人类寻找新的宜居点,虽然说这次太阳系内之旅只是为了试车,但是这个试车可不仅仅只是包含了对远征一号本身进行长途旅行的检测,更包含了对于舰载的各种设备,以及巨舰内部各种型号舰艇实战能力进行检测,当然顺带着的各项科研也是必不可少的。用华夏人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来都来了,总不能什么都不干就转身走人吧?
  更别提还有科学家一直怀疑木卫系统中有适合人类生存的宜居星球,比如正在舰上工作的德国天文学家威廉·克莱斯,有了这次木星系统实地旅行的机会,不让这些科学家收集足够的样本,远征一号上的科研部指不准会有暴动的可能。
  不过这些事情都是指挥大厅内的一众人们需要操心的了。
  在远征一号高速行驶过程中,是不会将外层的各种战舰放出去的,主要是因为这些战舰无法独立承受空间折叠后带来的庞大压力。换而言之,这些停泊在远征一号外层的舰艇都不具备超远距离航行的能力,只能依靠远征一号来长途航行。
  可以将远征一号看成一艘超巨型的航母,只不过这艘航母不是巡游在海面上,而是在茫茫的太空之中。
  所以这个时候就是舰艇上众人的假期了。
  除了少数人还需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外,大部人都处于休闲状态。当然,即便是这种半休闲状态,每天还是需要完成各种训练活动的。当然,今天是个例外,首航的日子,无数人聚集在生活区中心广场的大屏幕旁,观看着舰艇外一切。
  其实这些景色大家并不陌生,在《星空战记》这款游戏中,大家都有坐在宇宙飞船中远航的经历,但毕竟今天他们看到的是现实中的宇宙。
  随着加速状态的完成,内部引擎受到节流调速感应装置的控制,让飞船变得更为平稳。其实即便是颠簸,生活区的感受也是很轻微的,毕竟远征一号太大了,大到像是一个移动中的中型城市。
  虚拟屏幕中,朝向太阳一边的飞船外层金属板已经展开,正肆意的吸收着光热,同步转化成能量储存在后备能源系统中,发射的光茫看上去像是白热的金属在肆意燃烧,而另一边则是无边的黑暗,当然,黑暗中肯定隐藏着无数的星星,只是从这个角度无法看到而已。
  两架装载着T658型监听探测器的超小型卫星被悄无声息的放了出去,这些监听器就好像一个坐标定位仪,在空旷的空间中,它们将沿着固定的轨道运动,自带的电磁波探测系统将自动记录分析来自于太阳系、银河系、甚至更远宇宙的各种宇宙射线、X射线,以及肉眼无法看到的各种奇异景象,然后通过定时的量子传讯将这些信息自动同步到远征一号上。
  它们既是远征一号的眼睛,同时也是漫长宇宙之旅上的坐标,直到寿命耗尽,或者因为各种意外被毁灭,否则它将一直工作下去,源源不断的为远征一号提供无数的信息,在未来帮助这艘巨舰从各个角度去探索星图。
  同型号的探测设备很多,是以百万为单位来计算,巨舰上还有专门生产这种设备的产线,只是现在距离地球还并不远,所以不需要放出太多这种小型探测仪,放出的这两台与其说是为了探测,不如说是为了检验这些产品的性能,获得更多的参数。
  等到了并不熟悉的星空,这种探测器就能派上大用场了。只有不计成本的大规模投放,才能获得更为详尽的各种宇宙参数,而这些参数对于未来的宇宙远航极为重要。如果这些探测器足够幸运,说不定还能坚持到下一代人类宇宙远航飞船的到来,那个时候这些放出的探测器定时放射的信号可就像茫茫大海中的灯塔一般,可以为后来者指引正确方向。
  相隔指挥大厅十米之遥的另一个满载各种电子设备大厅内,数百操作人员正在各自的操作台前校对着探测器的各项参数。
  这里是星图绘制室。
  为了让这些探测器尽可能的生存更长时间,各种应急程序设置必须要精益求精。同时这个大厅还要负责处理未来无数类似探测器经过量子超脑分析后回馈的各种数据,在根据指挥舱星图测绘员给出的数据,制作精度极高,甚至能够还原某个区域星球运行常态的动态精确星图。随后通过量子超脑的计算跟验证后,进行存储、备份、并发回地球。
  这是极为精细的工作,每一份星图都需要这些工作人员通过各种反馈数据进行反复对比、测量、验证,量子超脑可以完成大部分工作,但是要让绘制的星图足够精准,能够经得起百年后动态预演,就绝对离不开三班守在工作台前进行这项工作的一千多名员工。因为宇宙中的星系是动态的存在,只能说是相对稳定,有太多的可能造成星系内出现变数,导致整个星系的各星球位置发生变化。
  比如一颗超大的太空陨石跟行星碰撞后产生的大爆炸,很可能直接影响一颗星球的轨迹,而当星系内某颗星球轨迹出现变化,其连锁反应可能造成整个星系内无数星球开始偏离,通过种种调整后,才重新回归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就是星图的时间推演。
  这些人必须通过所获得的各种信息,判断某段时间内这些星系内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并推算出一副跨越时间同时又尽可能准确的动态星图。也只有这样的星图才能够最大程度帮助未来的地球文明进行深空探险,这同样是远征一号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在星图绘制室旁边还有一个同样规模的大型操作室。
  不过此时这座操作大厅内却没什么人,这里是分管外层停泊的所有舰队的总调度室。
  当有战舰需要被派出时,就需要这里的人进行调派工作。
  遇到有作战任务的时候,总参谋部下达的各项作战任务也会通过这里经过验证后下达到每一艘舰艇上。
  此时远征一号处在巡航阶段,没有外派舰艇,所以直有寥寥十来个人留守在岗位上,以应对紧急时刻的调派任务。
  跟这些在加班的人同样忙碌的或许就是正在底层进行各项研究的随船科学家了。
  三百多科学家,加上他们的各自项目的助手足足有大概二千多人正在二、三层忙碌着。
  这些科学家严格说起来都是星空集团最宝贵的财富。通过自愿申请跟选拨才登录上了远征一号。他们是远征一号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担负着寻找可能适合人类生存并给出各项星球改造计划的任务,顺带着还会利用太空或者其他星球的特殊环境,进行各项学科的研究。
  至于最底层跟最顶层服役的机甲战士,则正在进行每天的例行训练。
  当然,跟在地球上服役一样,这些精锐战士也会有假期,可以到六、七层的生活娱乐区进行各种休闲活动。而且每隔半年会有一次轮班,跟负责内务的战士交换岗位。
  不过真要说起来,其实军营内部也是很舒适的,各项娱乐设施也很齐全。如果不是因为需要各种社交释放情绪,这两个准军事区域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
  他们是最早登录的单位,说起来已经在远征一号上生活了足足半个月了,早已经习惯了远征舰上的生活。虽然今天的日子比较特殊,是远征一号正式远航的日子,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却跟前半个月没什么不同,无非是引擎启动时感受到了微微的颠簸。
  就这样,远征一号在寂静到可怕的宇宙里前进着,如果按照地球上的速度来说,它的速度很快,达到了18公里每秒,但相对于浩瀚空阔的宇宙而言,这个速度可绝对不能算快,比地球的公转速度每秒还要慢了大概11公里,就好像是一只背着重壳的蜗牛,在宇宙中静静的挪动着,它将保持这种速度航行二十二个地球时,赶到经过严格计算的受到太阳系内各种引力场影响相对最小的位置,进入第一个空间折叠区,前往等待着他们揭开神秘面纱的木星系统……
第854章
木星到达!
  远征一号,生活区。
  生活区的酒吧里人声鼎沸,已经到了每天的公休时间,出发时候的兴奋情绪已经耗去大半,日常训练也已经完成,虽然飞艇上不提供高度酒精饮料,不过闲暇之余喝上一杯淡酒,跟志同道合的人们聊聊,分享一下此时的心情,也是挺不错的选择。不管到哪里,人毕竟是种社会型生物。
  唯一可惜的是因为远征一号上的两台小型量子超脑承担的各种计算负荷过强,所以许多在地球上可以享受的虚拟服务在这里舰上都不能尽情享受,比如虚拟美食技术。
  对于吃货来说,这绝对是完全不能忍受的,不过跟他们所背负的使命比起来,这重大的牺牲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这也让远征一号上生活区内所有社交场合都分外热闹。沉浸在休闲状态中的人们甚至会暂时这是在远征宇宙的巨大飞舰上,就好像是在地球上普通城市中,直接到刺耳的警报声响起。
  “注意,注意,飞船将在地球时六十分钟后进入开启空间折叠,六十二分钟后进入空间虫洞,请所有人迅速回到自己家中,或者附近的安全仓中!需要坚守岗位的同胞们请穿戴好防护罩,以免遭未知危险。”
  空间折叠技术,相当于一种人造虫洞技术,对于空间的稳定性要求很高,不能有太强的引力干扰,也不能是完全稳定的空间。前者会导致目的地点产生很极大偏差,那就真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了,产生的误差可能会以光年为单位计算,越跑越远都不是没可能的,不过在关键时刻用来逃命到是不错的选择。
  后者则会因为空间结构太过稳固,导致需要极大的能量才能开辟出一条临时通道,而且这种情况下开辟的通道往往不能坚持太多时间,所以通道的距离往往不会太长,性价比太低,更危险的是,太过稳定的空间结构下开辟出的临时虫洞往往极为不稳定,通道随便时可能发生崩塌事故。
  如果远征一号在虫洞航行时,来不及从崩塌的空间通道中逃出,那结果绝对是灾难性的,最乐观的估计也是必须要放弃外舰,才能让内舰逃出。然而这还没完,贸然从虫洞通道中穿出更危险的是还可能正好在某个星球引力的影响范围内,如果是一般的行星或者还有办法可想,如果正面对的正好是恒星,或者白矮星,这种极度危险的天体,对于远征一号这样的庞然大物来说,下场可想而知。
  说白了,远征一号上的空间折叠技术还不算完美,进步的空间还很大。
  当然还有一种选择,寻找自然行成的虫洞通道,以远征一号的强悍防御能力,足以支撑长距离的虫洞通道航线。
  这也是远征一号计划访问完太阳系内所有人类还未访问的行星之后直接前往银河系中心区域的原因,根据一科学家这些年通过星瑶城上架起的各种天文望远镜观察分析,以及遍布太空的大批探测器结果推算,在银河系的核心区域,很可能有天然虫洞的存在。
  当然,在进入虫洞通道之后,做对于舰上的人类来说最怕的还是各种未知辐射。
  虽然远征一号的外壳,内舰表层上都有各种防辐射的装置、涂层,但是在宇宙中最让人恐惧的是未知!谁知道在进入虫洞后的异空间内会发生什么呢?作为思想的载体——人的身体还太过脆弱,自然是在重重保护下,更让人放心。
  专门针对个人的保护仓厚重的舱体,跟紧密的分子结构,能够有效的阻隔百分之九十九的辐射,这些都是经过验证的,来自于王世子身体中那枚生物芯片的信息,包括把他从小养到大的爷爷就是利用这种生物保护舱来应对宇宙中各种辐射风险的,自然更让人放心。
  不间断的警报响彻在远征一号的各个角落。对于这种情况早已经有了充分预演的人们完全不需要惊慌失措,一个小时的提前量足够他们回到自己的家中,或者寻找到最近的保护仓将自己包裹起来。保护舱内的设备将会自动检测使用者的脑波频率,并播放最适合使用者进入睡眠状态的催眠音,一般来说一分钟内便能让使用者进入深度睡眠之中。
  进入虫洞之后,大部分工作都将由机器或者远征一号上的量子超脑系统接手,但是终归还是有些任务是机器无法完成的,自然还需要人工留守以应对各种紧急情况,包括在危机环境下,将巨舰上所有人从深度睡眠中唤醒,这些在职人员自然也是有保护的,特殊材料制造成的太空衣自然是首选。
  一般在机器人的帮助下,最多只需要十分钟就能完全穿好这些衣服。甚至一些科学家还会专门挑选这种时候进行科学实验,要知道在异空间环境下各项物理规则是否跟平常大家所处的空间一样,还真是一件并不能完全确定的事情。
  至于正在执勤的机甲战士就更加方便了,直接待在自己的机甲内部就可以了。
  这种可以适应在宇宙强辐环境下战斗的单兵武器,机身的材料早已经经过最严格的防辐处理。
  所以提前量一个小时的时间,已经很充足。在紧急穿越的训练中,提前量一般仅仅只有十分钟而已。
  甚至在极端危险的环境下,强行穿越虫洞的情况也可能会出现,那种情况下,大家只能希望他们所穿越的虫洞不会闹出什么幺蛾子,碰到某种未知辐射。
  警报发出后半个小时,整个巨舰很快便安静了下来。
  尤其是生活区,刚刚还热闹非凡的广场、酒吧、各类游戏室已经人去楼空,刚刚巨舰上最热闹的地方转眼间便成了最安静的地方。由此也能看出这五年的特训的确没有白费。
  一个小时一晃而过,大多数人已经进入熟睡中,引擎所在位置传出雷鸣般的轰鸣声,随后又转成闷吼,接着变成电流划过时候的“嘶嘶”声,直到最后一切重新归于安静。
  但是在指挥大厅内依然坚守在岗位上的一群人此时却格外认真跟肃穆。引擎的变化代表着能量已经充盈,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时刻了,进行空间折叠。
  实际上空间折叠依然是基于黑洞炮的一款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制造一个巨大的引力让空间出现短暂的扭曲,以实现空间跳跃。
  这当然不能是黑洞炮完全状态,突然崩塌的空间会将远征一号也给吞噬掉。
  所以必须是经过周密计算之后,由黑洞炮制造出一个强引力的不稳定空间,按照量子超脑计算出的速度范围中间值通过虫洞,达到穿越空间的目的。
  危险自然还是有的,不过安全性也是有极大保障的,这五年里可没少进行实验,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也都已经有预演跟应急办法。不过这毕竟是远征一号第一次进行长距离空间跳跃,自然要打起十二分精神。
  王世子跟颜晓夕也在其列。
  指挥大厅内的全息影像正忠实的还原着远征一号所处的环境,用人眼可以观测的方式呈现出来。
  此时远征一号正在距离地球大概150万公里的虚空中,这个距离听起来很远,但在宇宙中也就是光跑五秒的距离。跟以光年为单位来计算的宇宙空间比起来,这点距离不值一提。
  四周是一片黑暗,太阳发出的光芒被月球遮掩了大半,让远方的繁星显得格外醒目。
  隐藏在巨舰外层的黑洞炮已经升起,操控着正在进行紧张的测算。
  虽然在确定了穿越点之后,就已经详细核算过,但是在最终启动时还有一次检验工作,大部分的计算工作依然由量子超脑承担,操作者则要在最后阶段最后确认录入的各项参数是否正确。
  “检测完毕,空间跃迁点确定,黑洞炮定量充能完毕,负荷粒子准备完毕,请求进入空间跳跃操作!”
  “执行!”
  听取完制度化的汇报跟请示,王世子点了点头道。
  巨舰北极,被重重金属制成的隔离板依次展开,黑黝黝的炮口从洞口缓缓升起。
  作为远征一号的终极武器,从准备到发射自然要有一个时间量的,不过这一次并不是以毁灭为目的,而是为了撕裂出一个可以穿越的空间,所以并不用太长的准备时间。
  如果是在战争状态下,远征一号内部的无数战舰会全部放出,为主舰争取时间,而此时只是为了制造一个引力场,以达到折叠空间的目的,自然也无需如此大张旗鼓。
  很快,黑洞炮的炮口再次闪耀起幽幽的蓝光,真空中没有声音传播,只能看到蓝光渐渐汇聚,随后悄无声息的朝着前方丢出一个晃晃悠悠的蓝色光点,只是刚刚一出炮口,光点便渐渐消逝,被周遭的黑暗所吞噬得半点不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2/3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