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光亮那方(校对)第29部分在线阅读
可以烧烤,可以喝酒,可以放烟火,可以拥抱,
可以睡到第二天被迎面的阳光烫醒。
露台比房子更让人向往。
所以要努力工作,努力住进一个有露台的房子里。
无畏
“笑的金科玉律是,当你想笑别人的时候,先笑你自己。
那些窘迫的事实,我们越是掩盖,越是让人看出胆怯和心虚。
适度地自嘲,主动道破真相,让我们在穷途末路时,也显得坦然无畏。”
人总不能被几个尴尬问题弄趴下吧
我外婆曾说:“看一个人懂事不懂事,要看这个人是如何回答问题的;看一个人成熟不成熟,要看这个人是如何提出问题的。如果一个人又懂得提问,又懂得回答问题,这种人你一定要和他成为好朋友啊。”
在外婆看来,少年的我属于既不会提问,又不会回答问题的人,如果能够交到一个好朋友,人生应该会被拯救吧。
小时候和人聊天,我提出的问题要么让人不知道怎么回答,要么让人生气,要么让人觉得无聊。
比如吃过晚饭,小伙伴们一起出来玩。为了和大家关系更紧密一点儿,我就说:“你们作业写完了吗?我刚刚写完哦。”然后大家就纷纷回家写作业了。
比如期末考试结束,看到别人因为成绩不太好而郁闷,我为了安慰他们就会说:“不要难过,你看你就比我考得好。”其实人家压根儿就没有把我当成过竞争对手。
不会说话这件事一直困扰着我,于是人也就变得越来越沉默。
敢提问的人生从我七八年前做的一档访谈节目开始。
因为节目组没有更多的钱请知名主持人,我们只能让二十出头的年轻主持人来进行嘉宾访谈。这种初出茅庐的新人哪怕长得再漂亮、提前做的功课再多,提出的问题也很容易让在行业中早就如鱼得水的嘉宾们觉得:“你问的都是什么玩意儿啊”?
为了避免年轻的主持人尴尬,我们想了一个记者团提问的办法——一群年轻人听前辈说过去的故事,谁问错了,谁信息量不够多,就赶紧派另一个人顶上去搭救。
这样磕磕绊绊,一路惊险下来,确实比之前的访谈氛围顺畅了很多。
但我们依然会问出例如:“这是你的第几部作品?”嘉宾反问:“你不事先做功课?你还来问我?”
我们也会问嘉宾:“那你人生中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呢?”嘉宾反问:“我的人生一直很开心,我的人生分很多时期,我每个时期都有很多开心的事,你问的是哪一件?”
我们还会问嘉宾:“那你从小都没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吗?”嘉宾一脸怨气:“我父母很早就离婚了,我跟爷爷奶奶生活。我不录了。”
刚开始的时候,我很不理解:这有什么可生气的啊,如实回答不就好了吗?后来也渐渐明白:如果你真的想聊天,就不要问大而全的问题,比如“你人生中最开心的事”之类的;如果你真的想了解对方,就不要问带有预设立场的问题,比如“你从小没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吗?”就可以改为“听你这么说,我有一些疑惑,那你从小和谁生活在一起呢?”
那个日播访谈节目制作了五年,录制了将近两千期,每一期嘉宾我们录三个小时。也就意味着,我的人生有六千个小时在思考如何提出问题,不让对方恼火,不会引起尴尬。
无论是我,还是光线传媒的主持人们,甚至节目组的编导们,都被嘉宾嫌弃过——你们到底会不会提问啊!!!!!
那时我们这群年轻人的人生仿佛都黑暗了,辛苦读了好多年书,辗转到了北京,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却突然发现自己,不会提问。这是多么泄气的一件事。
2010年左右的那几年,不论是工作还是走路,吃饭还是睡觉,我想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让自己学会更恰当地提问。
后来我参加了《职来职往》节目的录制,听完选手讲的故事后,我常常会冷不丁提出一个比较直接甚至尖刻的问题,选手当场面露尴尬,有的人会冷静解释,也有的人卸下伪装,心焦气躁,场上气氛一下子变得凝重起来。
朋友说你太毒了,真可怕。其实我并不是毒,而是长达六千个小时听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疑惑之后,自然而然就能准确获取信息关键点,直击要害。
外婆会在湖南看我的节目,然后电话里跟我说:“你说话说得不错哦。”
那时我挺开心的,我终于明白了如何才能提出相对准确的问题,我也知道,外婆不再担心我了。
如果说会提问只是能打开对方的话匣子,那么回答问题是否精彩,则决定了对方能不能和你成为朋友。
这几年,周末的时间我基本都在各个大学和同学们面对面聊天,因为大家见面的时间不算长,在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一定要特别准确地回答大家的提问,要尽可能从各个角度说得清楚,让提问的同学心下了然,让听的同学也有所收获。
回答好问题不难做到,令人抓狂的是,如何回答那些尴尬的问题……
其实很多人的社交恐惧也都来源于此——不知如何应对别人的刁难,换句话解释就是,害怕自己的致命伤被人戳破,惊慌失惜,无法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