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从吹牛开始(校对)第5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0/700

  “若是能一年就搞出来,你们自己想一想,这二十年又能增产多少?”
  “增产所带来的价值,与投入的这些相比,又算什么?”
  “朕之所以看好这个项目,是因为他足够亲民,不需要太多的成本,就算是普通百姓,无非也就是一小块地方,一段时间,偶尔的操劳一下而已,但是带来的收获却远不止这些。”
  “这是能够迅速普及,迅速为大汉带来切实利益,能够接竿见影的好事!”
  “也别觉得低俗什么的,人吃五谷杂粮,其实也就那么回事。”
  “你再高雅又能高雅到哪去?你能不吃饭吗?”
  “你敢保证你吃的粮食在生长的时候就没有用过这些东西吗?”
  “你敢说你不拉撒吗?”
  “有些时候需要把自己摆的高一些,那样有利于工作,有利于展现大汉的威严。”
  “但是该下来的时候还是要下来的,朕带着你们去西域,不就是让你们亲自了解一下西域的情况吗?不就是让你们将来在做决定的时候,能够更接地气吗?”
  “何为接地气?不就是朝廷做出的政策,百姓能够真心实意的全力支持,百姓能够感受到朝廷的善意,而不是一番抱怨,然后被迫的去支持吗?”
  王不饿的一番说教,让不少官员都低下了头。
  讲真,这年代的官员虽然臭毛病不少,但是自尊心还是比较强的。
  思想观念也是比较纯正的。
  当皇帝都用这种语气,用这种态度去说教他们的时候,没有人会觉得皇帝说的不是自己。
  也没有人会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就好比现在,他们真的是在反思自己的。
  这些话或许别人说他们不会太放在心上,但这是皇帝说出来的,意义不一样。
  皇帝都这么说了,意思当然是皇帝很失望。
  这要是放在某一个时间段,皇帝敢说这话,保准半个朝廷的大臣都得抹脖子上吊。
  不是拿自己的性命去威胁皇帝的,而是被皇帝说的没脸活下去了,多活一刻似乎都是对自己的侮辱,不死他们自己都不能原谅自己的那种。
  当然,王不饿不是喜欢装逼的人。
  也不是喜欢有事没事就拿人开涮的人。
  道理要讲,但也不会太过于打击人,万一等到今晚大家都抹脖子了,自己岂不是成了光杆皇帝了?
  这不行,这是绝对不行的。
  于是王不饿找了一个很好的时机,淡淡的开口说道:“孔子曾经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舟也不只是朕一个人,你们这些官吏也是这条舟的一部分,舟不知水浅,舟则搁浅,舟不知水深,舟则不进,舟不知浪大,舟则倾覆……”
第583章
关中的尴尬
  治理国家其实还是很容易的,但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它既需要长远的目光,具有前瞻性的部署,他还要有如同烹小鲜一样的耐心与细心。
  王不饿的治国思想其实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一句话而已。
  脚踏实地的干,坚持科学发展观……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总是会被打上不同的印记。
  脚踏实地,不意味着不可以探索。
  科学的补充就是用来探索的,当通过科学的手段解决了一些当下想都不敢想的技术和事情,那么到时候再去推广,就不会被人说是异想天开了。
  这句话怎么说呢?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如果没有科学院,没有王不饿的这种先知性。
  那么当一个皇帝知道磷矿是可以提高土地肥力,增加农作物产量的时候,大概率会推广这种东西。
  就算考虑到成本问题,不可能全面推广,至少矿山周围肯定是要推广的。
  他们的运输成本并不高,但收益却很高。
  这么搞虽然也能够提高产量,但是从长远来看,还是得不偿失。
  没有经过提炼的矿石,就算是碾碎了,也依旧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密切接触过的人,稍不注意就可能引病上身。
  甚至一个矿上的工人,饭前可能没有洗手,把手上残留的有毒物质吃进了肚子里,这样就会引发问题。
  就算不考虑这些问题,以现在的技术水平就去搞那些化工产品,不是王不饿自吹,他还真没这个实力。
  反倒是沤肥这件事是比较靠谱的,材料比较普遍,管他数量够不够多,至少家家户户都能拿出来一些。
  而经过科学院的研究之后,再选出最合适的方法和配比,以及沤肥的技术。
  这个时候大家再去操作的时候,得到的效果自然是最大化的。
  而不是朝廷说一句沤肥可以提高土地肥力,增加产量,办法就是把粪便秸秆什么的混合在一起,等一段时间就行了。
  真若是这样干了,效果可能也会有,但绝不会出现朝廷想要的成绩。
  所以,王不饿的这个思想,就是官府脚踏实地的去干,用已经有的技术去干。
  科学院负责研究探索,双方各司其职,用十年,五十年,一百年,五百年的时间,让大汉的科技水平更上一步。
  而现在自己种下的就是一棵种子,只要坚持这个思路。
  三五百年之后,大汉未必不能发展到类似于二十一世纪那种科技水平。
  毕竟后世走到那一步也不过用了二百年左右的时间而已。
  离开了试验田,沿着黄河一路向西,走过了函谷关。
  依旧还是那个忙碌的关口,不得不说,战乱时期,函谷关就是一个天然的屏障。
  高大的关口,狭长的通道,能够让敌人看着就头皮发麻。
  可是在和平时期,这个关口和狭长的通道,偏偏又是限制了地方交流和经济发展的一座屏障。
  现在函谷关施行的是双向同时开放规定,但是由于道路宽度有限,所以经常走这条路的车辆,也是要限宽的。
  不然在这种环境下,错车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前面只要停下来,后面很快就会堵上一大片,从而影响整个通关效率。
  皇帝通行,自然是有特权的。
  车队这么庞大,级别又是大汉最高级别的,于是乎,自然而然的封关一天。
  通过函谷关,进入了关中之后,迎面而来的便是另一种不同的感受。
  一股与中原地区明显不同的民风让王不饿感受颇深,虽然这不是他第一次来关中。
  一路西行,来到了咸阳城。
  曾几何时,这是整个华夏大地最繁华的城池。
  别具一格的布局模式,令整个世人都大开眼界。
  但是随着汉朝的建立,中央朝廷的东迁,现如今的洛阳,取代了曾经的咸阳,洛阳的繁华,也早已超越了咸阳的繁华。
  而如今的咸阳,多少有些令人唏嘘不已。
  街道上到处都是空旷的房屋,在没有都城的加持下,咸阳显然是消化不了这么大规模的。
  商业虽然也在发展,但这里相对地域偏远,不像中原那样居于天下之中,去哪都方便。
  离开了政治中心,地理上又不占什么优势,各方面的下滑其实已经成为了必然。
  也不要小看都城的迁徙,带走的可是大量的人群,而且是有能力消费的人群。
  这一次途径关中,也是让王不饿意识到了一件事情,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关中必须要做出改变了,再这么下去他必然会距离其他地区越来越远,况且关中也不是没有发展的机会。
  “关中人口多以聚集于咸阳郡,而如今咸阳郡的发展却远不如人意,这偌大的咸阳城,竟然如此荒凉,一座临街的店铺,同等大小价格比洛阳低了十倍竟然还是无人问津!”在咸阳行宫落脚之后,王不饿心情凝重的感慨道。
  “陛下,咸阳这个位置相对来说是有些尴尬了,他跟其他郡的情况不太一样。”已经转任咸阳郡守的陈铁山面带尴尬的说着。
  作为第一批老人,陈铁山的觉悟还是不错的。
  他知道自己没什么太大的本事,所以不管是做关中将军,还是转任咸阳郡守,陈铁山都没有什么不满意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0/70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