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佳闲王(校对)第4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3/579

因为他们是接受不了这种质疑的,如果真的被皇帝指出了这方面,那么大臣们会怎么做呢?
自尽以示清白。
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很多方面看似是一种对民族的束缚,对思想的佘毒。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凡事过之而不及,之所以出现这样一种感觉,完全是因为儒家一家独大所造成的结果。
儒家在思想控制,思想引导这一方面还是比较有优势的,官员们为什么会洁身自好?为什么甘愿吃苦受累,也不愿动动手指去大富大贵?
从根本上讲,还是因为儒家的思想在脑海里束缚着他们,让他们不能那样做。
在治理民间的方面,多以愚民政策为主,不是说什么事情都是去忽悠的,而是相对应的,让他们尽可能的少了解知识,让他们处于尚未启蒙的阶段。
没有启蒙,思想就不会如同文人那般灵活,想法也不会那么多,那么管理起来自然就没什么大的问题了。
有人谋反,这是大事,但又不是什么大事。
现在的李元吉,对于自己的统治有着绝对的信心,不是说有人站出来就可以成功的。
就跟步枪一样,很厉害,也很危险,但是你把它丢到水里去开枪,纵是可以将子弹发射出去,他的射程,它的威力也会数百倍的减小。
还是那句话,现在的大唐,根本没有造反派的生存空间。
这片土地,暂时不适合养育这种人。
长孙无忌也好,其他的什么人也好,都不能给李元吉带来真正的威胁,而最能威胁自己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自己。
马五马六不动声色的动用了特权,将刚刚返回家中的王敬悄悄的抓了起来,然后直接带进暗卫的审讯场所。
而李元吉这边,对于这件事情似乎并不怎么上心。
此时此刻,大臣们纷纷坐在下方,手中拿着一卷长长的文章在看着,时不时的皱一下眉,偶尔的也会露出一副兴奋的表情。
谁也说不清楚,他们现在的心情到底是怎样的。
“诸卿觉得如何?”李元吉满脸笑容的问着。
大臣们手中拿着的,正是李承光关于这次出行的感悟见解,并由此而感发出来的一些治国理念,或者说是局部的发展思路。
可以看做是对于长洛一带接下来的发展规划,以及对其他地区的一些布局等等方面。
这份规划并不全面,涵盖的方面也并不多。
李承光并没有胡乱的去写上一通,也并没有去天马行空的想象一番。
他只写了自己看到的,自己感悟到的。
这样一份计划也就相当于一个发展省的中级官员的眼光,甚至在具体的细节方面,也就比刚刚入职的官员稍稍好一些。
对于作为未来太子而言,拿出这么一份规划来,这就有些显的不够看了。
但还是那句话。
“臣有两个看法,若是以未来太子的角度来看,这份规划显然是失败的,是可以直接丢掉的,甚至臣要怀疑未来太子的眼光和能力了。但如果加上殿下的年纪,那么这份规划让臣看到了一些希望。”魏徵直接站出来评判道。
典型的直心肠,有一说一,不会去拍马屁,但也不会去因为一个立场就把一件事情给说死。
太子也是人,太子也是需要时间去成长的。
你可以一开始就以最高的标准去要求他,但绝对不能指望他可以做到。
如果他可以做到你的要求,那也就证明他已经完全具备了登基的能力了。
刚刚八岁多一些,第一次出行实地考察,刚刚确立未来太子之位不久,刚刚接受了属于太子的教育方式。
能够在第一次做出这样的成绩,实际上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这也就是魏徵为什么会说他看到了希望的原因,一个八岁的孩子,能有如此的眼光,这难道还不能说明他的优秀吗?不能说明他的潜力吗?
自家的后辈现在是个什么鸟样,自己不清楚吗?
跟李承光比起来,那些家伙就是垃圾。
当然,这不是自贬身份,也不是打击士气,而是事实就这么摆在眼前。
不得不承认,看着李承光拿出的这份规划,他们不少人都有些担忧。
按照常理,他们的后代将与皇子是好朋友,将是同窗好友,将来太子登基以后,他们也会跟着成为心腹,然后用上一二十年的时间,来达到现在自己的这个位置,或者稍低一些。
这种事情并不奇怪,在古代的时候还是很正常的,不然我为什么太子陪读出高官呢?
恩,尴尬的是,现如今看来,双方的差距太大了。
再加上李元吉的用人思路,肯定会影响到李承光将来的用人思路,所以说,他们这些老臣的后代们,的确是危险了,饿死不至于,想要发扬家族的雄威,基本是不太可能了。
“读书万卷不如行路万里,行路万里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李元吉淡淡的说出了这一番话。
理解有很多种,可以看做是读书没什么卵用,最终还是要靠悟性,一个人的天分怎样,最终就会达到怎样的成就。
但是很显然,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正确的理解应当是这句话本身就代表着一个先后顺序问题,他并不是分离的,而是一句完整的话,不是说前者不如后者。
做个最简单的例子,想要建造一艘钢铁战舰,那么首先就要发现矿石,这就是读书万卷,然后要将其练成合格的钢材,这就是行万里路,接着需要选出最适合的钢材品种去建造战舰,这就是阅人无数,造船厂的工匠,就是名师,在他们的操控下,一块块钢材拼接成一艘完整的战舰。
最终上了战场,能够获得怎样的战果,还要看运用它的人会怎么操作。
这么解释,看似复杂了一些,但却通俗易懂。
行万里路虽然眼界是开阔了,但没有知识作为基础,很多事情并不能彻底的理解,见的事多了,见的人多了,与人处事,自然知道该怎么办。
李元吉在这个时候,这个场合,说出这样一番话,必然不是为了装逼而来的。
这个不用去解释,下面的大臣们也知道。
一个个手中依旧拿着李承光的那份规划,脑子却在迅速的飞转着,思考着李元吉这番话的真正目的。
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具有很强的指引性,一个能够彻底明白这句话的人,成才是肯定的,无非就是大材小才而已。
能够站在这里的,哪一个不是成才了?他们需要继续去学习,但却不用像初级学生那样去悉心教导。
他们不需要,但是有人却需要。
这个人是谁?答案就在眼前。
拿着李承光的规划感悟,听着李元吉的这一番话,不大会儿的功夫,大臣们便明白了李元吉的目的。
在场的这些大臣,便是李元吉口中的名师,基础的知识,李承光一直都在学习,行万里路,对李承光来说是不太可能的,最多也就偶尔的出去一下,但有了这次的刺杀事件,以后出去的机会必然不会太多。
阅人无数,一个太子,需要去天天跟普通百姓混在一起吗?
当然不需要,他们这些大臣既是名师,也是李承光阅人的目标。
也就是说,李元吉这是打算让这些大臣们一起去教导李承光,或许,教导谈不上,在某一方面,给他一些指引,这是肯定的。
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地位,接触的人也是不同的。
如果从现在开始,就让李承光去适应这种生活,去找到了解大臣们思想的方式,了解他们的一些习惯,然后在通过换届,不断的更换大臣,不断的更换目标,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大臣能够被他了解。
虽然等到李承光上位的时候这些大臣大多数都要退下去了,或者干脆就埋在土里了。
但是这有影响吗?李承光已经通过与他们的接触,掌握到了一个自己的方法,那时候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人,他都可以尽快的去解决,解决问题不是最终的目的,目的是掌握这个解决的办法。
“臣等谨遵圣意!”
第六零零章:李承光的感悟
既然谨遵圣意,那就不能只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的就了事的。
接下来,才是真正的进入正题。
大臣们开始在这份计划中挑选毛病,他们不用去理会李承光是否能够接受这些。
接不接受,那是李承光的问题,大臣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问题给指正出来,然后在按照自己的想法,见解去解读一下。
其实情况与上课大差不差,但是更像是大学的课程,教授会给你指出问题,有时候也会给你详细的解释,但更多的还是要靠个人的感悟。
他们并不会每一件事都讲的很细,并不是因为他们太懒,也不是因为他们的话太过金贵。
而是说得多了,自然而然的就会影响到学生正常的思维。
每个人的思维都是不同的,哪怕是双胞胎,他们的思维也不会一样。
大臣们吧嗒吧嗒的说了一大堆的问题,或许是照顾李承光幼小的年龄,所以语速并不快。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3/5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