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佳闲王(校对)第3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4/579

“有这种不满是正常的,可好的东西总是要拿出来分享的,况且从现在开始,你们的同窗之谊也更深了一些,若是连你们这些师兄弟之间还要相互藏私,那朕是不是应该把这些学问也给藏起来呢?
虽然朕知道你们是忠诚的,是可靠的,可万一朕不这么想呢?
藏私,那是对外的,有些私就该藏,因为露出来对你,对他,对大家都没什么好处,可有些私不能藏,藏起来同样是对你,对他,对大家没有任何好处。
将来有一天,你们是要相互合作去研究一个项目的,若是你们都藏了一些私心,那这个项目怎么办?
记住,你们是一个整体,朕不会对你们藏私,也不希望你们之间有任何的藏私行为!“李元吉面色严谨的说着。
事实上藏私是必然的,后世的科学院,难道就没有藏私吗?那是不可能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古代也是一样的。
不同的地方在于,自己是皇帝,有封建制度这么个好东西帮衬着,所以自己可以以皇帝的身份,去命令他们,去引导他们不要那么做。
这种方式在后世是万万走不通的,但是在这里,却是一条宽敞的大路,绝对能走得通的。
皇帝都这么说了,谁还敢去违抗?
不说什么抗命不抗命的,单纯的就说皇帝在他们心中的地位,那就相当于神明一样的存在,是他们的信仰,这个时候,谁会不听皇帝的话?
“学生知错了,以后断然不会再有此不义想法。”翟亮甚是内疚,连连拱手道歉,并且表态道。
“学生谨尊师……陛下劝导,必不对同门师兄弟藏私,必当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不负圣望……”其余人也连连拱手表态。
都是喝过墨水的人,虽然这话看似是在批评翟亮,可同时也是在警告他们。
只是如此一来,末位淘汰制度可就很让人捉急了啊,难道分数都考一样?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那该怎么办呢……
第四七五章:皇帝的愤怒
李元吉收下这十九名四大书院的学生作为学生的同时,朝中对此的议论也是始终未曾间断。
为此而担忧的人有很多,表示无所谓的也有不少。
就在科举正在进行的时候,魏徵却是单独的找上了李元吉。
“臣以为,陛下收纳这十九名学生的行为有些不妥。”两人刚一见面,魏徵便直接切入正题。
这件事情他早就知道了,也在很早的时候就想提出来,可那个时候并不是时机,虽说现在有些晚了的感觉,可同样的,对于魏徵来说,这并不算晚。
他在等,他在等朝中大臣们的态度,现在大多数人都表示反对,那么他也就是时候站出来了。
劝谏也是分时候的,如果李元吉当着他们的面提出来,魏徵自然可以直接劝谏,可这次是李元吉直接做下的决定,并没有在内阁提出来,这也就导致了魏徵没有合适的机会来劝谏。
而最开始的时候,魏徵也只是以为李元吉想要教他们一些技术方面的学问。
但是现在,随着这十九个学生的到来,他却对此一无所知,于是,形势已经不允许他继续等下去了。
“卿为何会觉得不妥?”李元吉反问着魏徵。
“臣以为陛下亲自授徒的好处有几点,其一,可使这十九名学生的成材率更高,其二,陛下可对其进行专一的培养,其三,对于大唐江山社稷,也有一定的稳定作用。”魏徵反其道而行之,反倒是直接说出了几个好处。
可在李元吉听来,这所谓的好处的确就是好处,可也很明显,魏徵这是在含沙射影,用这些好处来告诉自己这么做的坏处。
所谓的成材率更高,这指的不就是这十九人因为有了天子门生这个实情,在将来的仕途中必然会一帆风顺吗?
其实想想也是正常的,一个是自己亲自教导出来的学生,一个是还需要去熟悉适应的陌生学生,哪个具有优先的权力,这还用考虑吗?
对其进行专一的培养,指的不就是说自己可以对他们为所欲为嘛?
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自己想要什么,他们就可以给自己什么,没人会给自己提出反对意见,没人会给自己提出一些难处,至于难不难,那是他们自己考虑的,该将这个难放在谁的身上,那是他们自己的决定。
而对大唐江山社稷的稳定,的确有,几十年后,朝廷高层都是皇帝的学生,这能不稳定吗?
可这也是一句反话,既然高层都是你皇帝的学生,那天下那么多的书生又还有什么奔头?
苦读学问,谁不是为了将来可以走上高位?谁又甘愿于上限只能在某个地方?
长久以往,必然会对大唐的学子们产生巨大的打击,使他们无法安心的学习,而总是去担忧自己的将来。
如此一来,辛辛苦苦缔造出来的科举制度,虽然不至于废掉,但是其含金量以及学子的参与兴趣却会极大的减小,换言而知,这个决定对于大唐来说,对于长久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那卿觉得,朕当如何为之?”李元吉继续问着。
“朕觉得,陛下应不为之。现在的各项制度都很好,百姓可以安居乐业,学生可以专心学习,官员可以安心的去主政,商人则可以专一经营,大唐的形势是蒸蒸日上的,每一日都有不同的景色,而陛下最应当做的,便是不做,然后让时间去验证这些制度的可靠性,而一旦发现了不妥之处,或是废弃重提,或是进行微调,此一可安抚天下,二可令天下心归朝廷,三可令陛下保持现状,或拥有更高的声望。”魏徵直接说道,显然在来之前便已经想好了对策。
不做,就不会出错。
如果是在乱世,是在民间生灵涂炭的时代,这种行为是万万要不得的。
可现在的大唐已经稳定了下来,并且各行各业也都有了起色,那些内阁大臣们甚至私下里聚会商讨了一下,根据现在的情况以及对未来的预判,最终给了个极为保守的数据。
所有人一致认为,若是大唐能按照现在的形势走下去,最多二十年便可令大唐的国力恢复到前隋鼎盛时期。
而最为激进的是马周,他认为十年的时间就足够了。
但更多的大臣还是觉得十五至二十年更靠谱一些,当然,这只是对未来预判的分歧,并不是什么大事。
可不管怎么说,这也证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内阁成员们,大多数都能在有生之年见到大唐盛世的到来。
而盛世,什么是盛世?
说一千到一万,就是两个字,稳定!
所以,在这种大环境下,朝野上下一片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之中,李元吉却独自做出了这么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
虽然大家嘴上都没有说,可心里却都认为这是破坏稳定的一个决定,是拖延大唐进入盛世时间的一个决定。
历史上唐朝用了多久才恢复到隋朝鼎盛时期的水平?
答案是一百多年!
历史上唐朝用了多久的时间才超越了隋朝盛世的水平?
答案是一辈子也没有做到!
这些大臣们并不知道这些,可是李元吉却知道,甚至可以说,这是现代制度的一种上限。
而历史上的唐朝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不去改变的话,一辈子也不可能做到新的高度,顶多只能保持持平的状态。
魏徵的劝谏可以看做是他自己的意见,也可以看作是大多数官员的意见。
李元吉心中微微的有些失望,可又无法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
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有那种高瞻远瞩的目光的,如果自己不是穿越者的话,自己或许还不如他们。
能将一个满是痤疮的王朝,用一百多年的时间恢复到前隋鼎盛时期的水平,这已经证明了他们是有能力的。
领先半步是天才,领先一步是疯子。
李元吉越来越能够感受到这句话的意境,自己的思想领先了这些人上千年的时间,虽然双方都在尽可能的去磨合,可始终存在着那么一些隔阂。
犹如是一道鸿沟,无数道代沟一样。
李元吉知道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自己指引的方向,都是朝着未来的发展趋势走的。
自己这么做,会提早的让大唐,让汉民族进入现代化社会。
可他们并不知道这些,没有人知道这些。
这让李元吉有种孤独的感觉,又有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
事实上,历史上的宋代末年,社会就已经在朝着工业化的雏形去发展了,只可惜元朝的入侵,宋朝的覆灭,将这股萌芽给彻底的粉碎了。
随着明清两朝的统治,特别是清朝,这才直接导致了中华大地的落后,失败。
“卿说的这些,朕又何尝不知?难道在卿看来,朕是那种会做出毁了之前努力的人吗?”李元吉有些失望的反问着,失望不是因为他们跟不上自己的思想,也不是因为他们站出来发飙不同的意见,而是到了现在,可以说工业化的雏形已经出现的时候,却还是没有人真正的意识到,他们的思想该转变了。
那种感觉,就像是让清朝的皇帝去当新时代的主席,一手大好的牌面,却因为思想的问题而被打成一手烂牌。
“该做出反思的,是你们!”李元吉毫不留情的指着魏徵说道。
他觉得自己已经不能继续忍下去了,否则的话,这个代沟只会越来越深,再往后的话,双方间的分歧就会越来越大。
虽然他们是臣,自己是君,就算是有意见,他们也不敢过于夸张的提出来。
可君臣思想不统一,这终究是个大麻烦。
这也是李元吉为什么会大力提拔年轻人的原因,除了他们没有那些官员们身上的气息以外,没有很深的背景以外,更多的还是因为他们年轻,接受能力更强一些,将来等他们适应了现在,走上了高位,可以与自己无缝对接,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
收学生这事只是个小小的导火索,同样也是引起李元吉愤怒的一个诱因,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李元吉对这些大臣们的思想老旧的不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4/5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