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佳闲王(校对)第3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9/579

马车上,车内的炉子散发出阵阵的热气,装了半壶水的热水壶正呼呼的冒着热气。
马车摇椅晃的,即便是这个世界上最高级的马车,可现在却依旧让人有些难受。
一路上走走停停,透过车窗看着外面的景色,其实没什么景色可言,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至于匆忙的人群,人倒是挺多的,只可惜他们只能大老远的看着。
在长安闲来无事,李元吉决定到洛州去转一圈。
不管怎么说,洛阳在唐代也是东都,虽然现在还没有确定其东都的位置,但有一点无法质疑,无论是隋朝还是唐朝确定洛州东都地位之前,两个朝代对于洛州的重视程度都很高。
“哎,朕没想到,这几年没有出来了,如今的大唐已是大变了模样,真不知道到了洛州以后,朕还能不能认出来那是洛州。”同行的李渊打开车窗,一股子冷空气嗖嗖的窜了进来,使整个车厢内的温度骤然下降了好几度,不过李渊却并不在意,而是望着大唐江山感叹道。
“父皇多虑了,洛州虽然也有变化,但整体的变化却不大。这些年来朝廷虽说有了点钱,可这些钱大多数都被用在了软实力的改造上面,至少在外观上,投入的并不多。”李元吉何尝不是一番感慨?
身为皇帝,这些都是自己的杰作,可自己却从未踏上过修建以后的这里,却从未亲自体验过,自己花费巨大代价和精力才造好的这条管道,走在上面到底是什么感觉?
水泥管道虽然平整,但那也只是相对的。
如果下过雨之后,就会发现,这条官道上其实也有很多小小的水坑,只不过这些水坑并不深,也并不影响通过。
不是工匠们不用心,而是现在的实力就这样,毕竟全部依靠人力来完成的道路,不可能跟机器压出来的那样平整。
问题终归会有的,至少比起以前而言,这条管道却是给大唐的百姓带来了更多的改变。
“朕没想到,元吉你竟会有如此的才能,若是早知这些的话,朕当年早就将皇位传与你了,也不至于让你们兄弟相互残杀。”或许是年纪大了,或许是在宫里待的时间久了,李渊情不自禁的提起了往事。
每个人都会有些遗憾,李渊创建了唐朝,这是他的人生巅峰,可在儿子的问题上,却犯了浑。
“这些年来朕也一直在想,这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想来想去,朕还是觉得,这问题出在朕的身上。”李渊关上了窗户,车内的温度没有继续下降,背靠在垫子上,李渊一双眼有些空洞的说着:“是朕害了你们兄弟,如果当初朕可以果断一些,如果当年朕的疑心可以少一些,如果当年朕可以看开这些问题,现在也就不用坐在这里后悔了。”
四个嫡子,一个早年夭折,两个死于非命,对李渊的打击又是如何?根本没人能体会到这种痛苦,根本没人可以理解李渊现在的心情。
这两年来虽然李元吉没有对自己软禁,心情也好了许多,可有些事情,不是表面上做的这些就可以的,李渊过不了自己心里的那一关,加上身体也越来越不行了,所以李渊决定借助这次东去洛州的机会,好好的跟李元吉畅谈一番。
不管有没有用,至少自己身为一个父亲,身为一个爷爷,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避免自己的孙子们也走上相互残杀的这条道路上。
“你知道朕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吗?”李渊继续问着。
“父皇最后悔的,怕是当年对大哥产生了疑心,所以给了二哥兵权。”李元吉直接说道,虽然这样会让自己很尴尬,但这就是事实。
“没错!”李渊也没什么避讳,更不在意会不会引起李元吉的不满,直接点头说道:“自古以来,华夏便是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建成很不错,有能力,为人宽和,心胸大度,亦能容人,他若是当了皇帝,必然可以容纳下你们几兄弟的。
只是当初建成锋芒毕露,做出的政绩更是让朕都觉得惊讶,又有些担心建成有朝一日会不满足于现在的地位,会采取更激进的手段,你知道的,他有那个能力。
所以朕就给了世民兵权,希望他们两个可以一文一武,相互限制,相互刺激对方,一方面是为了争夺太子之位,一方面则是能够激发出最大的潜能,让他们展现出更好的自己。
可惜朕失算了,朕没有想到,最终的结局会是这样,朕没有想到世民竟会忍不下去,朕更没有想到,你在提前知道消息的情况下,竟然没有告诉朕。
或许你有你的想法,这朕并不怪你,可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再让朕回到当年的话,朕一定不会给世民兵权,这样现在陪在朕身边的,也就不止你一个人了。”
暗卫在这些年来没少做事,更多的高层也都知道了暗卫的存在,所以很多人也都觉得,当年李元吉没有选择告密,而是自己一个人逃离长安,这个动机是有问题的。
但是从当时的情况,以及后来的事情发展来看,李元吉的这些种种行为又前后自相矛盾,这也是很多人都搞不明白的地方。
而玄武门事件,其实李世民是一点胜算也都没有的,李元吉若是不跑,李世民甚至连秦王府的门都出不了,甚至都不用李渊出手,单单只是李建成一个人的力量,就能轻易的剿灭李世民。
李世民为何会发动玄武门?
是因为他手中的权力正在逐渐的消散,在太子之位的争夺战中,他已经完全失去了机会,什么时候退出?那只是时间问题。
李渊已经倾向于李建成那一边了,虽然不知道什么原因,所以李世民才会发起政变。
而那个时候,李元吉只需要动动嘴,就可以避免这一切,但是他没有。
虽然嘴上不说,可李渊的这一番话,也有责怪他的意思。
当然,责怪的同时,也有告诫李元吉的心思,提醒他在选择立储的时候,千万不要走自己的老路,更不要犹豫,如果自己看好他,那就坚定不渝的支持他,断绝任何人想要谋求太子之位的想法,若是不看好,则要当机立断,该废则废,不然只能后患无穷。
李元吉知道,这件事情是自己穿越以后,这一生的人生污点,无论怎么洗刷,也不可能洗掉。
所有人都认为,自己不告密,是想让他们两个自相残杀,然后自己渔翁得利,因为最终登上皇位的,是自己,虽然在此之前李世民也做了两年的皇帝。
“父皇,如果儿臣说,当日儿臣接到这个消息以后,被吓傻了,所以下意识的要逃出去,父皇您会相信吗?”这个答案有些二,可这就是事实,刚穿越过来就遇到这情况,对于一个搬砖工来说,就算知道了又怎样?被吓傻,下意识的逃命,这难道不是正常的现象吗?
第四三五章:太子人选
被吓傻了?
李渊心中无奈,满是苦笑的摇了摇头:“你是朕的儿子,你的话朕又怎会不相信呢?当初朕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也被吓的不轻!”
李渊虽然嘴上说着相信,可哪怕就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人站在这里,也能看出来李渊其实是不相信的。
只是碍于身份,碍于现在的结局,再去追究这些也已经没有任何作用了。
自己只不过是个太上皇,一个名义上的老皇帝,可实际上却没有任何的权力。
如果,如果自己当初还有那么一些野心,还敢冒险的话,当初的李元吉,会不会真的让自己重登皇位?
李渊不敢去想,也不想去想。
至少,现在的自己,要比几年前舒坦的多,也算是体验到了人伦之乐,只可惜缺了不少。
见李渊的这幅表情,李元吉也没有多说什么,他知道,这个解释有些让人觉得不可相信,事实上放在自己身上,自己也很难会相信这个结果。
而根据现在的情况,李元吉早已将自己为什么会提前得知消息的事情给公布于众。
提前组建暗卫,并且瞒过了任何人,李元吉又有什么目的?
多的不说,单单只是组建暗卫这一件事情,谁会觉得李元吉会被这种事情给吓傻?
组建暗卫,意味着李元吉早就料到了会发生这种事情,甚至已经提前布局,准备好了要去做些什么。
与其说他被吓傻,倒不如说他是准备渔翁得利更妥当一些。
只是可惜,自己总不能告诉他们,那时候我才刚穿越过来,胆子特别小,知道自己只有一天不到的时间可以活,这才被吓傻了吧?
说了,谁又会信?
作为一个穿越者,李元吉也很绝望啊,穿越的时间不早不晚的,刚好到这个关口,连给自己反应的时间都没有,能稀里糊涂的保下这条命就谢天谢地的了,哪还敢奢求那么多?
虽然外界并不这么看,可李元吉自己却没有任何的办法。
有些时候,这个锅不是你不想背就可以不背的。
“立储的事情你考虑的怎么样了?”车厢内的气氛有些沉默,李渊不得不将话题给扯开。
立储,这个除了皇帝以外任何人都要避讳的内容,但李渊却不需要,他是太上皇,在这件事情上虽然没有决定权,但是插嘴说两句还是没问题的,而且李元吉也没办法因为这个事去跟李渊翻脸。
“光儿还小,儿臣想再等等看。”关于立储问题,有人提起过,但被李元吉给搁置了。
穿越前的几个儿子已经没了,李承光作为李元吉的亲生嫡长子,如今也不过才六岁,虽然整个人已经有些懂事,也很聪明好学,但李元吉还是想等一等,毕竟立储非小事。
一但确定了太子人选,接下来就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与变动。
“国不可一日无君,亦不可一日无储,立储不仅仅只是选择一个接班人,更在于稳定人心,至于合适与否,朕觉得你应该比朕更有魄力。”李渊不慌不急的说着。
立储,合适的人选只有两个,嫡长子李承光,三子李承明,二子李承举虽然年纪只比李承光小一些,可毕竟是庶出,且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甚至连美人都不是。
这样的先天缺陷,已经决定了他的命运,即便年纪较大,可他最终也只能去当一个王爷。
除非李承光和李承明都死了,或者被李元吉视为不堪重用,而李承举又能压过其他的皇子,以及皇后不再生育等等。
所以,在外人看来,太子的人选其实就是二选一,而李承光的几率大约为九成九,根本不是仅仅三岁的李承明可以威胁到他的。
“一但确定了太子,其余皇子皆将不再接受现有的教育培养,儿臣担心承光将来无法适应,而此时亦无其他合适人选,以至于耽误了江山社稷,所以想再等等,至少也要等到承光十岁以后在考虑这件事情。”李元吉说出了自己的考虑。
“有道理,至少不会在走上你们兄弟的老路,这事你自己看着办吧,朕不再过问了!”李渊点了点头,虽然早就猜到了,但还是想确定一下。
要问李渊最怕的是什么?
答案是怕以后的唐王室在继承人问题上出现类似的问题。
然而事实的结果是,如果没有李元吉这么横插一杠的话,历史上李渊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
自打李世民政变夺权以后,唐代的太子就没一个有好下场,先是李承乾李泰之争,最终便宜了李治,后面又是武后夺权,架空了皇帝,甚至登基为帝,改朝换代为周,再往后的一系列等等,反正第一个被立为太子的皇子,不是选择造反,就是被弄的落魄不已。
李元吉虽然对后面的这些事情并不是全部都了解,但也知道唐代在传承上出现的问题。
而前面不好的开端已经出现了,又怎么去制止后面的人不去效仿?
李元吉并不觉得自己的这种方式是最聪明的,可在他看来,这却是最稳定的。
一个朝代的传承,要的是稳定,而不是某些拥有奇发异想的人。
汉景帝废刘荣改立刘彻,成就了一代汉武大帝,汉武大帝功劳是有,大大的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9/5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