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佳闲王(校对)第25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8/579

“吐谷浑呢?”李元吉又转头问向同样回朝述职的苏定方。
“吐谷浑没什么大问题,臣曾派人伪装成吐谷浑牧民,并且买通了他们的牧民,跟随他们一直到与吐蕃交界的地方,大多数地方都可以适应,而且地势相对平缓,将士们几乎不用怎么适应。”苏定方说道。
进入吐蕃的路有三条,一条是通过雅州,途径山川河流,很不好走,甚至很多地方都没有路。
另一个是经过吐谷浑,因为吐谷浑本身就是高原,且相对平稳,如果大军进攻吐谷浑之后直接进攻吐蕃,适应性训练的时间会减少很多,而且也很适合。
最后一个则是通过西域进入,但那条路暂时不考虑,因为唐军过不去,再者后勤补给线太长,不划算。
李元吉暗暗的盘算着。
这次所谓的述职,其实就是了解一下玉门关和雅州二地准备的如何了。
根据两人的奏折,都说准备的差不多了,特别是苏定方,准备的更为齐全,不仅多次派遣经营小分队深入吐谷浑刺探地形,甚至还划出了简单的地形图。
本是没打算这么早就急于进攻的,计划里,这个述职应该会在明年的年关之前进行,然后后年开始进攻,所有的准备,也都是朝着后年开始去做的。
但计划不如变化,两个月前,吐蕃使者终于扛不住了,透漏了一个很重要的消息。
吐蕃内部不稳,老旧贵族对于松赞干布的上台感到不满,或者说是对他上台之后提拔新贵族,削弱老贵族的做法很不满,于是发生了叛乱。
提亲,并不是松赞干布的决定,而是其叔父论科耳和宰相尚囊等人的决定。
目的是为了与大唐和亲,以大唐的威名来震慑那些老旧贵族,同时,以和亲的名义,像大唐讨要一些手雷用于平叛。
虽然依靠着新贵族的帮助,松赞干布暂时打压了老贵族的反叛,但打压的并不是很彻底,反叛的苗头依然还在。
既然准备的差不多了,对方内部还没有完全稳定,此时不打,更待何时?
“如若开战,多久可灭吐谷浑?”信心是有,但毕竟自己不在前线,很多事情也并不了解。
如果是一个个的去打,那么时间方面就可以很从容的去调配,但这次自己是想一次灭掉两个国家,那么问题就来了。
苏定方掰着手指头算了算,恩,玉门关一万守军是必须的,两万守军分散在西域各国,每国少则一千,多则三千,这是肯定动不了的,手里只剩下两万可用之兵。
两万人去打吐谷浑?苏定方突然间觉得自己好像有点搞笑了。
“五万人可将其重创,十万人半年可灭其国。”想了想,苏定方说了个比较稳妥的答案。
“朕若给你十五万呢?三个月可否?”李元吉继续问着。
兵,手里有的是,事实上早就在做准备了,在陇州至玉门关一代,已经屯驻了十五万大军,这些都是准备用于歼灭吐谷浑的。
苏定方微微皱了皱眉,吐谷浑不是西域那些弹丸小国,其国土面积本身就不小,加上其游牧民族的特性,事实上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其灭掉。
就像是之前灭掉东、突厥的时候,不照样需要经过几次的战斗,先将其重创,然后导致其元气大伤,不得不投降吗?
但苏定方不是那些普通将领,他会考虑难度,但不会说出来。
在此之前,他想过如何快速的灭掉吐谷浑,也并非没有办法。
“若陛下将王玄策派与臣共事,则有八成把握在三月内灭掉吐谷浑。”想了想,苏定方还是说出了自己的要求。
短时间内灭掉一个国家,没有得力外交的帮助下,其实是很难的,而王玄策那一套打压,分化的手段,让苏定方很是欣赏。
“可!”李元吉点了点头,王玄策如今还在东海闲的蛋疼,不是故意偷懒,是海船建造的速度实在太慢,上个月传来的消息,如今才刚刚交付了十余艘海船,数量远远不够,按照这个速度,最快也要两三年才能实施自己那个计划。
之前将王玄策派去那里,是为了熟悉环境,熟悉人的,现在西边有事,将其调回来也未尝不可。
“朕再给你十五万兵力,由积石道行军总管侯君集,鄯善道行军总管张亮,凉州都督,且末道行军总管李大亮,岷州都督,赤水道行军总管李道彦,利州刺史盐择道行军总管高甄生辅佐你,开春进攻,三个月内,必灭吐谷浑。”李元吉一口气将原先计划好的人说了出来,其实这二十万兵力,也都在这些人手下等着呢,这一次,李元吉是提前一年就开始做好了准备。
但这并不是结束,李元吉又看向了李靖,继续说:“雅州那边开春之后可以开始西进,主要以适应为主。如若遇雪天,务必要小心应对,朕听说那边下雪的时候可是很难熬的,若不出意外,最迟五月便可对吐蕃发起全面进攻,具体的,到时候朕会派人通知你。”
吐蕃,是必须要灭的,早晚都要灭,早灭虽然有些困难,但却比晚灭更有利,而历史上吐蕃在后期几乎是一直压制着唐朝再打的,而西域诸地,甚至是包括大唐本土,都没少遭到吐蕃的攻击。
但是灭掉之后又当如何?这是个大问题,还需要让群臣去庙算一番才能知道结果。
第三三九章:声东击西
庙算,始自于夏朝,每逢国有战事,必先告于祖庙,议于庙堂,成为一种固定的仪式。
说白了就是一种祈求心理安慰的一种形式,更有帝王还会进行占卜来测算。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智开发的越来越强大,庙算,已经不仅仅只是祷告祈福那么简单的事情了。
特别是到了李元吉当政之后,庙算这种延续了千年的仪式,自己也不好取消,毕竟这是封建社会,一些事情还是必须要相信的,再者有那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发生,也导致李元吉不得不信。
所以,庙算,在李元吉有意的引导下,已经变成了祈福与战事前期准备合为一体的形式,虽然还称之为庙算,但实际上,庙算只是最后一个微不足道的仪式。
“十五万兵力,加上玉门关的两万,共计十七万人,一石粮约够一名士兵吃上百日左右,单单只是这边,便需要十七万石以上,除此之外,还有各项杂事,开春便开战,稍显有些急促了。”新任兵部尚书程知节大大咧咧的说着。
高山草原作战带着大批的粮食?李元吉恨不能撬开程知节的脑袋好好看一看这里面到底是咋长的。
到目前为止,李元吉是无限怀念杜如晦。
虽然自己对杜如晦的确有那么一些防备,但却不得不承认,杜如晦还在的时候,这些事情自己是从未操过心的。
如果不是实在没什么好办法,加上自己的意中人张亮也要去进攻吐谷浑,李元吉是绝对不会把程知节放在这个位置上的。
“粮食好说,现在各地都存了不少的粮食,出征前忙个几天,把粮食全部做成饼或者炒面就行了。而且那东西也不占地方,一个后勤兵只携带粮食,一次可够十人吃上十天。”苏定方回答道,虽然这样会让程知节很没面子,但程知节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兵部尚书,位高权重,但程知节却是一点也不稀罕,他倒是更情愿待在家里晒晒太阳,看着自己那价值几千贯的玻璃房发呆。
但打仗不是儿戏,不是装个糊涂就能糊弄过去的,苏定方还是一脸正经的说着:“问题的关键在于,拿下吐谷浑之后,大军几乎没有时间停留在那里,需要直接从吐谷浑进攻吐蕃,就怕那个时候吐谷浑会有人动什么心思。”
“是啊,派谁去合适呢?”房玄龄也是一筹莫展。
关于这个问题,他早就跟李元吉私下里商议过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但是很可惜,房玄龄的理由依据被统统推翻了。
而推翻他的,仅仅只是一句不痛不痒的话,吐蕃内乱,机不可失!
苏定方担忧的问题,也同样是房玄龄担忧的问题,甚至为此想了很久的时间,依旧没能想出个所以然来。
这个计划太过大胆,甚至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李元吉想用一年的时间,干完前人几十年才能干完的事情,听起来的确有些天方夜谭的感觉,实际上也正是如此。
房玄龄想进谏,但又不想进谏,所以,他只能把问题摆出来,让大家来共同做决定。
“一旦大军攻破吐谷浑继续南下吐蕃的话,吐谷浑这上千里的土地,将会处于无人管理的真空期,若是一些吐谷浑人不甘失败,重新集结兵力对大唐后勤部队发动袭击,则后果不堪设想。若是能有人集结个几万人发动反击倒还好说,大不了大军回头再打一次,或者调兵上去打。可一旦他们化整为零,以百人,或者千人小队分散袭击,得手后便立即隐匿起来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房玄龄没有说最终的结果,但话说道这份上,是个人都明白他的意思。
一旦这种情况真的出现了,就等于是切断了十七万大军的后路,断了他们的后勤补给。
这样的话,大军又能支撑多久?一个月?两个月?
这与灭伊吾,灭高昌完全不同,根本不是一回事。
伊吾和高昌多为汉人,且伊吾有大量的驻军,加上伊吾高昌国土狭小,根本不及吐谷浑一半,就算真有什么问题,大军最多两天就能赶到,根本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
计划是很好,两面出击,让吐蕃不知道该阻挡哪一面,但问题也同样严重。
攘外必先安内,这不是一句空话,若是安抚不了吐谷浑,两面进攻吐蕃就只能是一句玩笑话。
“办法不是没有!”一直没有开口的李靖,也忍不住的开了口。
事实上到了雅州之后,李靖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亲眼见识了高原的可怕,见识了吐蕃的可怕。
李靖到了那里以后,已经无法像以前那样平静的去看待吐蕃这个并不强大的王朝。
地理位置,便是他们最大的优势,若不是陛下提前做出了这个计划,李靖甚至不会察觉到要想击败吐蕃,到底有多难。
甚至,刚开始的时候李靖甚至感觉到了绝望,因为无数次的推演,让李靖得到了一个令他恐惧的结果。
如果唐军毫无准备就直接进攻的话,那么吐蕃不需出动一兵一卒,只需要节节撤退,引诱着唐军不断的深入,然后,不管是去了一万唐军也好,十万唐军也好,能够安然回来的,怕是一个也没有。
而大的战略李靖也知道一些,虽然不像现在知道的这么详细,但是两面进攻他是知道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李靖也在不断的思考着这个问题。
李靖的话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就连原本打算直接开口的李元吉,也忍不住的停了下来,认真的看着李靖,有些期待他能给自己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办法?
“声东击西!”似是察觉到众人期盼的目光,李靖也没有藏拙,直接将自己想出来的办法说了出来。
然而听到这四个字之后,有人陷入了沉思,有人则是一脸的不解,李元吉的脸上,则是露出了一副欣赏的笑容。
原因很简单,李靖说的,跟他想的一样。
“继续说!”李元吉淡淡的说了句,并没有阻止李靖发挥的迹象。
而到了现在,看着李元吉那副从容淡定的表情,李靖若是不明白李元吉心里是咋想的,那可就白活这五十九年了。
当然,不免的心中又是一阵的震惊,自己是到了那边一年多,联想着整个大局才想出的对策,然而看着皇上这幅表情,在想想当下的布局,不得不很不情愿的承认,事实上早在一开始布局的时候,李元吉就已经想好了对策。
李靖不是个喜欢拍马屁的人,但是对于李元吉,他是真的佩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8/5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