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佳闲王(校对)第18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8/579

当然,对于这种改组,大多数人是支持的。
比如六部的尚书,如果真算起来,这也算是给他们加了宰相衔,六个人对四个,怎么说也占据着人数的上风。
“除了百姓的生活离不开商人,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商人可以为国库带来源源不断的税收,而有了这些税收,朝廷便可以拿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比如说修建官道,比如说完成军事改革,并能持续的支撑下去!”
“还有很多的好处,比如说南北商品的互通,先进理念的传达,商人能够做到的,绝对远超我们的想象。”
“可士、农、工、商阶级观念早已牢牢深入人心,强行提高商人阶级,怕是会引起其他不良反应。”年迈的裴矩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反正自己年纪大了,什么也不怕,大不了辞官回家养老去。
大力发展商业,不仅仅只是为了钱那么简单。
还是彻底打破了现有的思想观念,而商业就要使更多的人进行流通,这更不利于朝廷对人口的管辖。
相比较起秦汉时期对百姓的管辖力度,现在的这种力度早已不知松散了多少倍。
若是再开放商业,发展商业,这天下怕是没办法管了。
“制度自打制定以来就是被用来改变的,当一种制度已经不适合当下的时候,守着那些老旧观念是不行的,我们必须要与时俱进才行。不然早晚会被时代给淘汰掉。”房玄龄若有所指的说着。
“不错,我们遵循古制,历经数十年,数百年的休养生息,的确可以积攒很大一笔财富,可那又怎样?你我皆活在当下,为何不趁着还有力气,想办法改变一下?便是失败了,至少你我也曾努力过。”兵部尚书杜如晦也紧跟着附和道。
以往兵部是没资格参与这种关于经济方面的会议的,就算是参与了,顶多也就是个旁听。
专业不对口,根本插不上话,也不敢插话,户部会杀人的。
但是现在不同,无论你是哪个部门的,所有的议题都可以参与进来,至于采纳与否,那是皇上的事情,你只管说,只管拿方案讨论即可。
“老夫还是觉得,可以先试一试,不如先定个三五年的时间,若是不见成效,再恢复古制也不晚。”杜如晦继续说着。
下面的讨论纷纷不绝,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问题与答案。
十位大臣讨论的是满头的大汗,险些因此而打了起来。
打架,这在唐朝还是很正常的现象。
有时候在朝会上,两个大臣因意见不合都敢当着皇帝的面打上一架。
在唐朝,没有什么事情是打一架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来一架。
除了刚开始的发言,李元吉便一直观察着几人的言论观点,综合总结了一下,其实也就是两个观点。
一个是以裴矩为首的守旧派,认为按部就班,一步步来就好,没必要瞎折腾,毕竟这都是前人经过无数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路数。
而另一个则是以房玄龄杜如晦为首的改革派,认为古制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需求,所以必须要进行改革,但这些改革派也并非一心的支持改革。
而是要先小规模的推广一下,若是成功,再进行推广,若是不成,则重回古制。
“朕既然提出了这个改革方案,便是早已试验过的,是可行的。镇北就是最好的案例,但受制于一些原因,镇北其实远没有达到朕的预想。
朕就这么跟你们说吧,关于商业的改革,势在必行,谁也阻止不了。
而朕的心中,还有一条更大的计划,这个计划在等着钱去实施呢!“李元吉直接站出来斩钉截铁道。
这帮大臣们全特喵的跑题了,自己让他们讨论的是应该注意哪一点,应该避免哪一点,怎么样才能更好的发展商业。
结果这帮人却围绕着该不该发展商业争论了半天的时间,完全就是一群没进入状态的家伙在吹牛皮。
实在看不下去的李元吉,只能出面打断他们无厘头般的争论。
反正这个内阁是自己提出来的,古代皇帝最大,这个内阁自己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你们提的意见好,那就按你们的来,若是朕不满意,管你提的什么意见?通通按朕的来,没得商量。
虽然早就知道了结果,但讨论了半天才被制止,不少人心中也是有些郁闷的。
不过在听到李元吉说还有更大的计划,不少人又将小心肝提到了半空中,太特喵的刺激了简直。
“朕计划未来两年内,修建一条可供三台马车并驾齐驱的水泥路面,从长安至洛州。五年内,修建一条从长安到镇北的水泥路。十年内,要以长安为中心,东至临海,北至镇北,南至蜀地,或者更南之处,西至边塞。
这条路不仅可以用来通商,必要的时候,也可用于军队的调动,坚硬的路面,可使军队的速度大大的提升,在将来,还有更多的路要修建。
有句古话怎么说来着?要想富,先修路!“李元吉继续说着,得意之时,甚至连后世的一句名言也拿出来炫耀了一番。
要想富,先修路?
房玄龄心中暗暗念叨着,虽然听着有点怪怪的,但仔细的回想一下,这话好像还真的挺贴近现实的。
但……
“那得多少钱啊?”裴矩捂着胸口,强撑着身体问道。
户部管的就是钱,没钱这工程怎么搞?裴矩甚至已经开始考虑是不是要辞官了,反正自己是干不下去了。
瞅你那损色……
李元吉心中暗暗的鄙视着,浑然不在意的挥挥手,说:“不多,水泥可以成本价购入,算了,干脆给作坊一笔钱,然后朝廷自己建作坊造水泥好了,这样朝廷需要出的,不过就是人工成本而已。
至于人工,不是有劳役吗?近些年来周边是没什么太大的战事了,也用不着那么多的劳役,就让他们就近修路好了,如此一来,朝廷所需要准备的,只不过是他们的口粮钱而已,这些都是毛毛雨……”
看着李元吉扒拉了一会儿,竟然把成本算的只剩下了口粮钱,虽然算的也没错,而且就近分配也不算是劳民伤财,但这样搞真的好吗?
第二六一章:唐代的生态循环
入秋的时候下了几场雨,彻底的化解了关中大地的干旱问题。
望着田间地头那绿油油的麦苗,白二狗心中隐隐的有股甜蜜的感觉。
朝廷强行的推广了冬小麦的种植,打心底里,自己是拒绝的。
但种子什么的都发下来了,必须要种。
无奈之下,白二狗只能和其他许多百姓一样,今年开始种植冬小麦。
朝廷发种子,这在以前可是不敢想象的,这也是百姓为什么会在不情愿的情况下,依旧选择种植的原因。
不管怎样,这日子总算是有了盼头。
经过这一年的干旱,自己一家子更是连饭都吃不起,这时候也不会去在意什么一等高粱,二等粟米,三等小麦之类的说法了。
没人愿意吃,是因为太难吃。
听说邻村有人建了一座磨坊,可以用来将小麦去皮碾磨成面粉,那种面粉吃起来的口感要比粟米好的多。
而且,更重要的是,最近外面传的沸沸扬扬的,磨面好像并不需要钱。
“二狗,又来看庄稼呀!”
愣神的二狗察觉有人靠近,回头一看,是自家的邻居大宝,连忙换上副笑脸道:“恩,这庄稼长势喜人,来年定是个大丰收呀。”
“我说你要是真的闲着没事,就到邻村去听听,人家那里讲的可细咧,比你站在这里盯着一片庄稼傻笑有用的多。”大宝笑呵呵的拍了拍二狗的肩膀,几天前他也跟二狗一样,每天就是来地头看看庄稼,经过这两日的比对,更是深有体会。
“都讲了啥?对了,你去邻村了?”二狗有些着急的问着,最关心的,还是关于磨面的事情。
谁也不知道外面的传言是不是真的,自己还没到邻村去看呢。
“可不是吗?人家说了,这小麦冬小麦呀,其实并不用怎么打理,种前施肥,翻地即可,种下之后,等上几个月,土地干燥一些的时候,在进行灌溉一次,像今年这已经下了几场雨了,灌溉这一步就免了。
现在就等再来一场雪了,这雪越大越好,下的越大,来年的收成就越好。还有啊,那个磨坊,好像是皇上弄的,外面的传言也基本上是真的,磨面不用给钱,一石小麦直接取下来半斤给人家,还有就是磨完之后的麦麸也留给人家就行了。“大宝笑意不减的说着。
半斤和麦麸,这个价格虽然贵了点,但也还算能够接受,实在不行的话,可以自己在家碾磨面粉嘛,就是费了些事。
“半斤粮,够家里吃几天咧!”二狗努了努嘴,有些不大情愿。
这年头没人的粮食是轻易得到的,即便是不怎么费事,产量又高的冬小麦,也依旧没人愿意这么铺张浪费。
单是将麦麸给了他们也就算了,还要单独另收半斤粮食。
反正二狗觉得自己应该是很难说服自己的。
“到时候看情况呗,反正又不是你一家!”大宝耸了耸肩。
……
长安郊外,一座新建的磨坊内。
一台约一米宽左右的石磨,在一头驮马的推动下正缓缓的转动着,发出咯吱咯吱的摩擦声。
小麦从上面石磨的正中央那道口子里一点点的坠落下去,然后不大会儿的功夫,颜色略微有些发黄,还带着一些黄色麦麸的麦粉从石磨中脱落出来。
“罗总管,小的已经试过了,平均下来一石小麦大约需要一盏茶的功夫,一个时辰可磨七至八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差不多是冬季约为不足六个时辰,夏季约为七个时辰,这一台石磨,一日间可碾磨四十至五十石左右,咱们这间作坊有石磨五台,一日可碾磨近两百石小麦。”磨坊管事朝着前来视察的罗尘汇报着情况。
这几日他们一直在不停的忙碌着,除了碾磨面粉用以测试,同时也要进行数据的统计,技巧的摸索。
反正算来算去,差不多也磨了四五百石,基本上也得出了相应的数据,总体而言,这座磨坊的效率还是不错的,若是全力开动,基本可以满足小半长安一日的需求。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8/5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